康熙十八年,圣祖谕大学士等曰:“自古帝王治天下之道,因革损益,期于尽善,原无数百年不敝之法。果属不可行者,自宜参酌事宜,归于可久。至于制度既定,事可遵行,不宜议论纷纭,朝更夕改。近阅奏章,亦有不思事之可否,但欲徒为更张。或粗识数字,即为大言,准之事理,殊属茫昧。如逞空言,无补实用,其谁不能?且明末一切事例,游移不定,上无道揆,下无法守,以致沦亡。此皆尔等所亲见,亦众所共知。今后凡条奏本章,尔大学士等,务加详酌。”
注解
因革损益:根据需要选择继承抛弃或者革除。因:沿袭。革:变革,改变。损益:增减。可久:持久,长久。更张:变更;变革。粗识数字:粗通文字。数字:若干字。准:依照,依据。上无道揆,下无法守:语出孟子·离娄上。国家没有道德规范以供参考,百姓也没有法律制度遵守。道:义理。揆:度,揣测。法:制度。
译文
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告谕大学士等说:“自古帝王治理天下之道,要对以往的制度继承抛弃或者革除,以期达到尽善尽美。原本没有数百年都不过时之法。若有的制度果属不可实行,自应该商讨新的办法,统治才会长久。如果制度已经确定,事情可以遵行,就不应议论纷纭,朝更夕改。朕近来审阅奏章,发现有的大臣不考虑事情是否可行,只想要盲目变革。或是粗通文字就好为大言,若依照事理加以考量,所言实在属于茫昧无知。如果只是强逞空言,无补于实用,这有谁不能?明末的一切事务都游移不定,国家没有道德规范以供参考,百姓也没有法律制度遵守,以致国家沦亡。这都是你们所亲眼目睹的,也是大家都知道到常识。今后凡是条奏本章,你们大学士等务必详细商讨。”
评语
一个国家制度的确定,要以自身的实际情况作为根本出发点,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及时做出调整。康熙认识到“无数百年不敝之法”,强调对祖宗之法要“因革损益,期于尽善”。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与时俱进,改革创新。只要有利于国计民生,就应当加以变革。但康熙又强调,改革要有方向、有目标,要做好制度设计,不能盲目毁弃一切。康熙要求百官牢记明代灭亡的历史教训,对国家大事要仔细斟酌,详加商讨。
淫祠滥祀,严察禁革
康熙二十五年,江宁巡抚汤斌奏苏州上方山有五通邪鬼祠,应焚毁。圣祖谕礼部曰:“直隶各省淫祠滥祀,诬民惑众,俗尚甚多,有关风化,应行文直隶各省巡抚,严察禁革。违者按律治罪,该管官不行察出隐匿者,照例议处。”
注解
汤斌(16271687):字孔伯,号荆岘,晚号潜庵,顺治九年(1652)进士,官至工部尚书,著有汤子遗书。淫祠滥祀:不合礼制与法典的祭祀场所。五通邪鬼:即“五通神”,是专事奸恶的妖鬼,又称“五猖神”。
译文
康熙二十五年(1686),江宁巡抚汤斌上奏苏州上方山有五通邪鬼的祠庙,应予以焚毁。圣祖告谕礼部曰:“直隶各省不合礼制与法典的祭祀场所,欺蒙百姓迷惑大众,世俗多有信奉者。此事有关风化,应通告直隶各省巡抚加以严察禁革。对违法者按律治罪,负责官员若包庇纵容、查办不力,也按照法律议处。”
评语
对于淫祠滥祀,历代统治者都深恶痛绝,经常加以整治。但民间信仰自有其底层土壤,虽然历经多次打击,依然充满生机,在世俗大众中有很大影响力,很容易蛊惑人心。这些民间非法祭祀轻则劳民伤财,重则会引起社会骚乱。以白莲教为例,白莲教源自宋代,几经沧桑,遇到穷途末世就会蓬勃兴盛。白莲教借助民间信仰蛊惑大众,威胁统治。在元明清三代的历次战乱中,几乎都可以看到白莲教的身影。康熙从维护自己统治的角度出发,严厉打击邪教,以防止社会骚乱。
限建寺庙,控制规模
康熙五十年,左都御史赵申乔奏请禁止创建寺庙。圣祖曰:“近见直隶各省创建寺庙者甚多。建造寺庙,则占踞百姓田庐。既成之后,愚民又为僧道日用凑集银钱,购买贫人田地给与,以致民田渐少。且游民充为僧道,窝藏逃人罪犯,行事不法者甚多,实扰乱地方,大无益于民生者也。著各省督抚及地方官,除原有寺庙外,其创建增修,永行禁止。”是年,圣祖又曰:“程朱诸贤以辟佛老为一大事。以朕观之,奉之者固非,辟之者益增其澜耳。自古帝王,如梁武不足道,即有禁人为僧尼道士者,未及数年,其教辄复,复则益以披猖。朕惟置之焉能有无之间,斯其气焰,必然销歇矣。”光地曰:“此孟子‘经正民兴’之旨也。上表章程朱,乙夜勤学。六经之道,烂若中天,彼二氏者自可不攻而破矣。”
注解
田庐:田舍。程朱诸贤:指程颐、程颢、朱熹等理学大儒。辟:驳斥。佛老:佛教和道家。梁武不足道:梁武帝萧衍笃信佛教,曾数次舍身为僧。这一做法受到历代史家批评。披猖:亦作“披昌”。猖獗,猖狂。经正民兴:语出孟子·尽心下:“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正道的形象树端正了,百姓就会奋发振作;百姓奋发振作,就不会有邪恶了。”乙夜:二更时候,约为夜间十时。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儒家经典。其中乐经已经失传,实际为五经。
译文
康熙五十年(1711),左都御史赵申乔奏请禁止创建寺庙。康熙说:“最近发现直隶各省创建了很多寺庙。建造寺庙,就会占据百姓的田舍。建成之后,愚民又为僧侣道士的日常用度凑集银钱,买来贫民百姓的田地赠予他们,从而导致民田越来越少。况且很多游民冒充僧侣道士,窝藏逃犯罪人,犯法行事的很多,实在扰乱地方安全,对民生非常无益。命令各省的督抚和地方官,除原有的寺庙外,永远不许再创建增修。”这一年,康熙又说:“程子朱子等诸位先贤以驳斥佛教道教作为一件大事。以朕看来,信奉佛教道教固然不好,但批驳二者更是推波助澜。自古帝王像梁武帝那样的不值得一提。也有禁止民众为僧尼道士的,但不过几年,佛道二教重又复兴,复兴后则会更加猖獗。朕只有将二教置于有无之间,这样他们的气焰必然就消失停歇了。”李光地说:“这正是孟子‘经正民兴’的要旨所在。圣上表彰程朱理学,二更时间仍勤奋学习。六经的大道灿烂如中天之阳,佛道二教便可不攻而破了。”
评语
中国古代是一个多元宗教共存的国家。外来的佛教与土生土长的道教占据了古人信仰世界的大半江山。一方面,宗教可以帮助统治者稳定民心、维护教化,另一方面,宗教又会侵吞大量国家财富,甚至成为底层暴动的助推剂。如何处理好于宗教的关系,考验着统治者的治国智慧。中国古代的统治者有如北魏太武帝灭佛、北周武帝灭佛、唐武宗一样开展灭佛运动的,也有如梁武帝一样数次舍身寺庙的。康熙一方面在承德修筑外八庙,利用宗教笼络周边游牧民族,另一方面也在中原限制寺庙的过分发展,避免劳民伤财、扰乱民生。康熙希望表彰程朱理学,借助儒学之手抑制佛道的影响力,将其“置之焉能有无之间”,才能销歇其气焰。
崇经尚礼,销毁淫词
康熙五十三年,圣祖谕礼部曰:“朕惟治天下以人心风俗为本。欲正人心、厚风俗,必崇尚经学,而严绝非圣之书,此不易之理也。近见坊间多卖小说淫词,荒唐俚鄙,殊非正理。不但诱惑愚民,即缙绅士子,未免游目而蛊心焉。所关于风俗者非细,应即通行严禁其书。作何销毁?市卖者作何问罪?著九卿、詹事、科道会议具奏。”
注解
非圣之书:诋毁圣人之道的书籍。俚鄙:粗俗。游目:游移目光。
译文
康熙五十三年(1714),康熙告谕礼部说:“朕治理天下以端正人心风俗为根本。要正人心、厚风俗,必须崇尚经学,严格杜绝诋毁圣人之道的书籍,这是不变的道理。最近发现民间多有小说淫词售卖,荒唐粗俗,实在不是正当的道理。不但诱惑愚民,即使是官宦士人,也难免游目于此而被蛊惑了心智。此事事关风俗,非同小可,应当立即查禁这种书籍。怎么销毁?售卖者如何问罪?让九卿、詹事、科道商议后详细上奏。”
评语
崇尚经学、端正风俗,用今天的话说,就是要倡导正确、健康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虽然古今政府倡导的社会观念有所不同,但对于淫词艳曲、风月小说的态度却是一致的。不过,在重视礼教的中国古代,将圣人之道抬高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也严重束缚了人性的发展。
辨别等威,崇尚节俭
康熙十一年,圣祖谕礼部曰:“帝王致治,首在维持风化,辨别等威,崇尚节俭,禁止奢侈。故能使人心淳朴,治化休隆。近见内外官员军民人等,服用奢靡,僭越无度。富者趋尚华丽,贫者互相效尤,以致窘乏为非,盗窃诈伪,由此而起。人心嚣凌,风俗颓坏,其于治化所关非细。今应作何分别,务行禁止,著九卿、科道会同,严加确议定例具奏。”
注解
等威:与一定的身份、地位相应的威仪。治化休隆:治理国家、教化人民实现大治。休隆:美善兴隆。效尤:仿效坏的行为。嚣凌:浮燥混乱。
译文
康熙十一年(1672),康熙告谕礼部说:“帝王实现大治,首要在于维持风化,辨别等级威仪,崇尚节俭,禁止奢侈。所以能使人心淳朴,治化美善兴隆。最近发现朝野内外官员军民,服饰用度奢靡,僭越无度。富人追求华丽,穷人互相仿效,以致于困窘不足而为非作歹,盗窃欺诈弄虚作假,都是由此引起的。人心浮躁混乱,风俗颓倾坍坏,这对于治理国家、教化人民关系非同小可。现在应当如何区分等级、严行禁令,让九卿、科道会合商议,严格确定定例后详细上奏。”
评语
中国古代是一个森严的等级社会,皇帝一人高高在上,皇亲国戚围绕身边,其下是百官公卿和地方乡绅,营营众生则匍匐于金字塔的最低端。车马服饰、日常器用的材质、纹饰、色彩、大小等因素既是等级制度的外在表现,也是区分社会等级的重要手段。爱慕虚荣是大多数人的通病,社会经济一旦有所恢复和发展,富人就会逐渐奢侈无度,穷人也会竞相效仿,造成大量不必要的资源浪费。康熙希望细化等级规定,禁止僭越现象,这样做一是可以维护等级权威,二是可以节俭财用,教化民心。
轸恤满洲,使之脱贫
康熙十二年,圣祖又谕八旗都统、副都统、六部满尚书等曰:“满洲乃国家根本,宜加轸恤。近见满洲贫困,迫于逋负者甚多,赌博之风,禁之不止。皆由都统、副都统、佐领等不加怜悯而训导之,以至于此。且满洲习俗,好为嬉戏,凡嫁娶丧祭之仪,过于糜费,不可枚举。蒙古崇奉喇嘛,罄其家资,不知顾惜。此皆愚夫偏信祸福之说,而不知其终无益也。我太祖太宗之世,亦此满洲也。其时都统、副都统、佐领诸臣,以今较之,相去何如?彼时行兵出猎诸役,亦未尝少于今时,然而不为逋负所迫,食用饶裕者,人能节俭故也。尔等若能各修厥职,不负委任,禁嬉戏无益之事,劝善惩恶,则自感化矣。”
注解
轸恤:深切顾念和怜悯。逋负:债务。佐领:满洲基层组织首领,战时领兵官,平时为行政官,掌管所属户口、田宅、兵籍、诉讼诸事。其职多为世袭。
译文
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又告谕八旗都统、副都统、六部满尚书等大臣说:“满洲是国家的根本,应当深切顾念和怜悯。最近看见满洲百姓贫困,被债务逼迫的人很多,赌博之风屡禁不止。这都是因为都统、副都统、佐领等官员不加以怜悯训导,才到了这种程度。况且满洲的风俗,本就喜好嬉戏,所有婚丧嫁娶祭祀的仪式,都过于奢糜浪费,这样的行为不胜枚举。蒙古尊崇信奉喇嘛,用尽家里的资产,也不知道顾全爱惜。这都是愚民偏信祸福之说,却不知道这终究是无益的。我太祖太宗在世时,也是同样的满洲,但那时都统、副都统、佐领诸大臣,与今相比较,区别在哪呢?那时出兵打猎等事并不比现在少,然而能够不为债务所迫,饮食用度富裕,这是因他们能够节俭的缘故。你们如果能各尽其职,不辜负国家的重任,严禁嬉戏无益之事,奖勉劝励有善行的人,惩戒有恶行的人,那么他们自然就会被感化了。”
评语
满洲原是一个渔猎、游牧民族,八旗子弟也本是骁勇善战的代名词。清代初年,八旗铁骑横扫关内,为满洲在中原迅速站稳脚跟立下汗马功劳。但随着统治的逐渐稳固,八旗子弟凭恃祖宗战功世代食禄,生活日益优裕,“好为嬉戏”,“过于糜费”,于是迅速堕落,以致生活贫困、背负债务。满洲八旗都是康熙的同族,看到八旗同胞生活落魄,康熙自然深加关切。要求满洲基层统治者负起责任,提倡节俭,严禁嬉戏,劝善惩恶,期望能够感化落魄同胞。然而康熙的愿望并没有实现,历史的发展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到了清末,八旗子弟彻底沦为不务正业、游手好闲的社会寄生虫。
移风易俗,积储日丰
康熙二十八年,圣祖巡幸浙江,自杭州回銮,舟泊石门镇。谕扈从部院诸大臣曰:“朕巡省民生风俗,行次浙江,见省会兵民俱相和辑,生齿蕃庶,闾里乂安。但观民间习尚,好为争讼。争讼一兴,则不肖有司,因缘诈索,势所必至。纵或官员无所朘削,而胥吏作奸,究不能无私行勒取之弊,小民之牵连苦累者多矣。夫微忿不捐,构成嫌怨。小则损害物力,大则倾陨身家,其为蠹害,不可胜言。矜此愚民,允宜深戒。地方大小衙门官员,亦应各简词讼,劝导闾阎,俾守分息争,共安生业。又夙闻东南巨商大贾,号称辐辏。今朕行历吴越州郡,察其市肆懋迁,多系晋省之人,而土著者盖寡。良由晋风多俭,积累易饶。南人习俗奢靡,家无储蓄,目前经营,仅供朝夕,一遇水旱不登,则民生将至坐困。苟不变易陋俗,何以致家给人足之风?尔等可传谕将军、总督等,令家谕户晓,务使敦本兴让,崇俭黜浮。兵民日益协和,风俗日益淳朴,词讼日益减少,积储日益丰盈,则教洽化行,朕心实嘉赖焉。”
注解
回銮:君王出巡后还宫。和辑:和睦团结。生齿蕃庶:人口繁殖增长。乂安:太平安定。捐:舍弃,抛弃。辐辏:形容人或物的聚集像车辐集中于车毂一样。也作“辐凑”。懋迁:语出尚书·益稷:“懋迁有无化居。”指贸易。敦本兴让:注重根本,提倡礼让。本:多指农业。崇俭黜浮:崇尚节俭,抑制浮华。
译文
康熙二十八年(1689),圣祖巡幸浙江,从杭州返回,船停泊在石门镇。告谕随行的部院诸大臣说:“朕巡行视察民生风俗,路过浙江,看到省会兵民和睦团结,人口增长,闾里太平安定。但观察民间风俗习尚,发现他们好为争讼。争讼一旦兴起,那么品行不端的官员就会借机敲诈勒索,这是势所必至的。即使官员没有盘剥,官府小吏也会从中作梗,终究不能没有私下勒取之事发生,小民受到牵连苦累的有很多。小的忿恨不抛弃就会构成大的嫌怨。小恨会损害物力,大怨则会倾陨身家。怨恨的蠹害不可胜言,愚蠢小民一定要引以为戒。地方大小衙门官员,也应当各自简省词讼,劝导乡邻,使大家各守本分平息纷争,共同安居乐业。朕又一向听闻东南地方有很多巨商大贾,号称辐辏。现在朕巡行历经吴越州郡,观察在这里进行市肆贸易的大多是山西人,而本地人却很少。这是因为山西民风俭朴,日积月累容易富饶。南方人习俗奢靡,家中没有储蓄,现在的经营规模只能供应眼前,一旦遇到水旱灾害,粮食歉收,则百姓生计将会因而困窘。如果不变易陋俗,怎么会兴起家给人足之风?你们可以传谕给将军、总督等官员,让百姓家谕户晓,一定以农为本,提倡礼让,敦本兴让,崇尚节俭,抑制浮华。官兵百姓日益协和,风俗日益淳朴,词讼日益减少,积储日益丰盈,就会教化大行,朕的心里也会嘉许和倚赖。”
评语
康熙南巡注重观察民风、体察民情。他巡行浙江,发现这里民风有两个问题,一是好为争讼,一是习俗奢靡。好为争讼会导致百姓互相怨恨,奸诈的官吏也会从中渔利。他希望民众能够捐弃嫌怨,督促地方官员简省词讼,劝导乡邻,使大家安居乐业。习俗奢靡会导致互相攀比、浪费严重,而本地百姓没有储蓄,一旦遇到灾害就会沦为难民。浙江地方虽然号称富庶,但真正的富商大多来自山西。他提出“敦本兴让,崇俭黜浮”的八字方针传达给地方督抚执行,期望浙江社会能达到“兵民日益协和,风俗日益淳朴,词讼日益减少,积储日益丰盈”的局面,最终达到“教洽化行”的太平盛世。
贪官之罪,断不可宽
康熙二十四年,圣祖谕九卿等曰:“官以清廉为本,如原任侍郎温代、察库,不可谓无才,但以贪污,故凡所行,皆不足取,此皆由不知廉耻耳。”又谕曰:“部院堂官,惟勤慎者能循分,不致生事。其专擅好胜之徒,特欲假公事以遂其私意耳,虽有才能,于国家何禆?”是年,九卿会议广东、云南秋审人犯。圣祖曰:“凡别项人犯,尚可宽恕,贪官之罪,断不可宽。此等人藐视法纪,贪污不悛者,只以缓决故耳。今若法不加严,不肖之徒何以知警?此内贪官耿文明等正法外,其余正犯,俱照尔等所议完结。”
注解
循分:恪守职分。秋审:清代复审死刑案件的一种制度。各省于每年四月对判处死刑尚未执行的案犯再行审议,然后报送刑部。秋八月,刑部会同大理寺等对上报案件集中审核,提出意见,最后奏请皇帝裁决。
译文
康熙二十四年(1685),康熙告谕九卿等官员说:“为官应以清正廉洁为根本,像原任侍郎温代、察库,不能说没有才能,但是因为贪污,所以所有的行为都不可取,这都是由于不知廉耻导致的。”又告谕说:“六部和都察院的官员只有勤勉谨慎才能恪守职分,不会引起事端。那些擅自行事好胜之徒,特别希望假借公事以达成自己的私愿,虽有才能,对国家有什么好处呢?”当年,九卿官员商讨广东、云南上奏的秋审人犯。康熙说:“凡是其他种类的人犯还可以宽恕,贪官的罪行却是万万不可以宽恕的。现在若法律不加以严惩,不肖之徒怎么能知道警戒呢?这些罪犯除耿文明等贪官依法处决外,其余的正犯,都依照你们所商议的完结处置。”
评语
中国疆域广阔、人口众多,帝王统治天下不可能事必躬亲,对基层社会的统治权,必须依靠地方官员才能加以执行。天子只需要有效控制一个高效、廉洁的官员阶层,就可以实现对庞大帝国的操控。因此,整顿吏治就成为古代帝王的重要工作。而官吏的清廉则是吏治整顿的重要目标。康熙用“不知廉耻”来批评贪官,也可以看出康熙对贪官的深恶痛绝。为了提醒官员保持警戒,远离贪腐,他采取高压政策,对贪污腐败的官员绝不姑息宽容,以达到“杀一儆百”的效果。
新辟荒地,十年起科
康熙十二年,圣祖谕户部曰:“自古国家久安长治之模,莫不以足民为首务。必使田野开辟,盖藏有余,而又取之不尽其力,然后民气和乐,聿成丰亨豫大之休。见行垦荒定例,六年起科。朕思小民拮据开荒,物力艰难,恐催科期迫,反致失业,朕心深为轸念。嗣后各省开荒地方,俱再加宽限,通计十年,方行起科。其所司官员,原有议叙定例,如新任官自图录叙,掩袭前功,纷更扰民者,各督抚严行稽察,题参治罪。”
注解
模:法式,规范。首务:首要事务。盖藏:储藏。聿:文言助词,无义,用于句首或句中。丰亨豫大:形容富足兴盛的太平安乐景象。丰亨:富厚亨通。语出周易·丰卦:“丰亨。王假之。”豫大:人心和乐之象。语出周易·卦:“豫大有得,志大行也。”起科:对农田计亩征收钱粮。议叙:清代对考绩优异的官员奏请给予奖励,称作“议叙”。录叙:指官位次第升迁。纷更:变乱更易。题参:上本参奏,弹劾。
译文
康熙十二年(1673),康熙告谕户部说:“自古以来国家长治久安的标准,没有不以百姓富足为首要事务的。一定要使田野开辟,储藏富余,而且征收赋税又不会耗尽民力,然后就会实现百姓和睦欢乐,成就富足兴盛的太平景象。现在施行的垦荒定例是六年后开始征收钱粮。朕顾念老百姓开荒劳苦,经济窘迫,担心催收租税的期限紧迫,反而导致百姓失业,朕心里深深地顾念。以后各省开荒的地方,全都再加大宽限,总计十年之后再开始征收钱粮。管理这方面的官员,本来有考核加级的定例,若新任官员图谋升迁,掩饰承袭前人的功劳,变乱法则扰民的,各督抚要严行稽察,上本参奏加以治罪。”
评语
康熙为“康乾盛世”的到来开创了一个良好的经济局面。之所以能够如此,与他重视农业生产不无关系。康熙认识到,国家长治久安的基础是百姓的富足,而百姓的富足是以田野开垦、富有余粮为基础的。因此康熙承袭顺治时就已经开始的垦荒政策,减免赋税,鼓励百姓积极开垦荒地。他逐步放宽开荒的起科年限,新垦荒地由原定的三年起科,改为四年、六年,最后又放宽到十年。他还鼓励各省官员对垦荒者给予经济资助,并将整饬吏治与奖励垦荒结合起来,保护农民的合法权益。通过全国上下的努力,康熙末年的全国耕田面积得到了极大的提高。
丰年储粮,未雨绸缪
康熙十八年,圣祖谕户部曰:“民生以食为天,必盖藏素裕,而后水旱无虞。自古耕九余三,重农贵粟,所以藏富于民,经久不匮,洵国家之要务也。比以连年丰稔,粒米充盈,小民不知积粟,恣其狼戾,故去年山东、河南一逢岁歉,即以饥馑流移见告。虽议蠲议赈,加意抚绥,而被灾之民,生计艰遂。良以地方有司各官,平日不以民食为重,未行申明劝谕之故。近据四方奏报,雨泽沾足,可望有年。恐丰熟之后,百姓仍前不加撙节,妄行耗费。著各该地方大吏督率有司晓谕小民,务令力田节用,多积米粮,俾俯仰有资,凶荒可备,以副朕爱养斯民至意。”
注解
无虞:没有忧患,太平无事。耕九余三:耕种九年,能有三年的余粮。贵粟:以粮食为贵重之物。不匮:不竭,不缺乏。洵:实在,确实。狼戾:散乱堆积。流移:流亡;迁移。劝谕:劝勉晓喻。沾足:雨水充足。撙节:节省;节约。俯仰:语出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借指养家活口。至意:心意;情意。
译文
康熙十八年(1679),康熙告谕户部说:“民生以食为天,一定要储藏丰裕,而后遇到水旱便没有忧患。自古以来,耕种九年会有三年的余粮,重视农业,以粮为贵,所以让老百姓富裕,持续长久而不缺乏,实在是治理国家的首要事务。如果连年庄稼丰熟,粮食充盈,百姓就不知道储存,任其散乱堆积,所以去年山东、河南一旦遭遇歉收,便会有流亡的饥民上报。虽然商议免除租税,救济饥贫,特别注意安抚,然而受灾的老百姓,生计依然困苦难以遂意。这一情况的出现是地方官平日不以老百姓的生计为重,没有申明劝谕所致。最近根据各地的奏报,雨水充足,看来有丰收的年景。朕担心粮食丰收之后,老百姓仍不加以节约,恣意耗费。命令各地的地方大员督促率领相关官员告谕百姓,务必努力耕种,节约用度,多多积蓄粮食,以有能力养家糊口和应对灾荒,以体现朕爱恤百姓的心意。
评语
粮食储备事关国家的长治久安。民以食为天,如果百姓没有口粮,生活难以为继,就会造成社会动荡。遇到荒年,即使官府全力救济,也未必能保证受灾百姓的基本需求。而普通百姓很少有长远的规划,遇到丰年不知积储,遇到荒年就会束手无策。康熙十八年(1679)这年虽然雨水充足,丰收在望,但康熙却丝毫不敢松懈,他命令各地官员告谕百姓,要努力耕种,勤俭节约,以未雨绸缪,有备无患。
资助贫民,发展生产
康熙二十九年,圣祖谕户部曰:“朕惟阜民之道,端在重农。必东作功勤,然后西成有赖。畿辅地方,去岁荒歉,已经蠲免钱粮,特发帑金,兼支仓粟赈济。虽小民糊口有资,其籽粒牛具,恐多匮乏。今时届首春,田功肇始,若弗经营措给,将误俶载之期。播种不齐,仓箱何望?直隶被灾州县卫所,穷民有不能自备牛种等项者,该府督率有司劝谕捐输,及时分行助给,务令田畴遍得耕耨,毋致稍有荒芜。八旗官兵皆倚屯庄收获,用以资生,若有被灾贫乏,耕作无力者,该都统等通行各该佐领,酌量佽助牛种。所有庄田,勿致播种后时,以副朕敦本劝农,爱养兵民至意。”
注解
惟:想,思考。阜民:使民富足。东作:春耕生产。西成:秋天收获。畿辅:京都附近的地方。畿,京畿;辅,三辅。首春:农历正月。载:语出诗经·大雅·大田:“载南亩,播厥百谷。”指开始从事某种工作。这里指开始耕种。仓箱:语出诗经·小雅·甫田:“乃求千斯仓,乃求万斯箱。”后以“仓箱”喻丰收。助:帮助。
译文
康熙二十九年(1690),康熙告谕户部说:“朕以为使百姓富足之道,最重要的是重视农业。只有春天勤恳耕作,然后秋天才会有所收获。京城附近的地方去年遭受荒灾歉收,已经蠲免钱粮,特地下发帑金,并且支取储备粮食加以赈济。虽然百姓得以户口,但他们耕种所需的种子和耕牛等生产工具恐怕还多有匮乏。现在正是正月,春天来临,耕种之事刚刚开始,如果不张罗供给种子、耕牛等物,就会错过耕种的日期。如果不能及时播种,怎么会有丰收呢?直隶地方受灾的州县卫所中,贫民有不能自备耕牛、种子等物品者,该地长官应该督促相关官员劝种农事并加以资助,及时将耕牛、种子等分发下去,务必让田亩都可以耕种,不要有所荒芜。八旗官兵都倚靠屯田的收获资助生计,如果有受灾导致贫乏无力耕作者,相关负责的都统通告该处佐领酌情资助耕牛、种子。所有庄田不要错过播种时机,以体现朕重视农业、爱养兵民的心意。”
评语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积极发展农业生产也被视为立国的根本。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正是农业耕种最重要的时期,然而因为食物短缺,青黄不接,春天也是最容易发生饥荒的时期。百姓自身难保,自然无法顾及农业生产。这时政府的及时赈济就显得十分重要。政府赈济不仅是让农民有饭吃,更要让他们有粮种。在这段圣谕中,康熙督促受灾地方的政府官员及时向贫民借贷发放耕牛、种子等基本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以保证农业生产的正常进行。
早作准备,防范蝗灾
康熙三十年,圣祖谕大学士等曰:“朕咨访蝗虫始生情状。凡蝗虫未经生子,而天气寒冻,则皆冻毙,来岁可复无患。若既经生子,天气始寒,则虫已冻毙,而遗种在地,来岁势必更生。今年寒冻稍迟,蝗虫已有遗种,朕心预为来岁深虑,宜及早耕耨田亩,使蝗种为覆土所压,则其势不能复孽。设有萌蘖,即时驱捕,亦易为力。可传谕户部移咨被蝗灾各地方巡抚,责令有司晓示百姓,务于今冬明春及早尽力田亩,悉行耕耨,俾来岁更无蝗患。倘或田亩不能尽耕,来岁蝗虫复起,亦须尽力驱捕,无致为灾。”
注解
萌蘖:萌芽,萌生。
译文
康熙三十年(1691),康熙告谕大学士等说:“朕咨询访问了蝗虫的生长过程。大凡蝗虫没有生子,而天气寒冻,则都会冻毙而亡,来年就不会有祸患。如果已经生子天气才开始寒冷,那么蝗虫虽然已经冻毙,然种卵遗留在地里,来年势必重新再生。今年寒冻稍稍延迟,蝗虫已有遗种在地,朕心中深深为来年忧虑,应当及早耕耨田亩,使蝗虫种卵被土层覆压,这样蝗虫就不会重新再生。如果蝗虫有所萌生,随即加以驱捕,也容易做到。可以传谕给户部将建议下发给遭受蝗灾的各地巡抚,责令有关部门告示百姓,务必于今冬明春及早尽力,将田亩全部耕耨,使来年再没有蝗灾。如果田亩不能尽耕,来年蝗虫复起,也应当尽力驱捕,使其不致于成为灾害。”
评语
中国古代曾遭受过无数次蝗灾的侵袭。蝗虫过境时,遮天蔽日,片草不留,甚至会造成农业绝收。中国历代对防治蝗灾有很多认识,总结出许多方法。灭蝗也受到历代统治者的重视。汉平帝时遭受蝗灾,曾经下诏派使者到各地督促捕蝗,百姓将捕到的蝗虫上交,还可以得到奖励。据说,唐太宗曾因蝗灾将蝗虫生吞下肚,希望将灾害转移到自己身上,以免使百姓受灾。其爱民之心虽然令人感佩,但其行为却对治蝗毫无用处。相比唐太宗,康熙的做法就显得十分理智。他专门咨询专家商讨治蝗方法,并下发各地宣传执行。此外,康熙还写过一篇捕蝗说,来宣传治蝗策略。他说蝗虫成灾会“飞则蔽天,散则遍野,所至食禾黍,苗尽复移。茕茕小民,何以堪此?”其后又专门提及掘种、火烧等灭蝗方法,他希望地方官员能够全力以赴,不要以为蝗灾不足挂齿,否则“虽小灾亦大为民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