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五十年,圣祖问李光地曰:“闽贼陈五显虽平,民情得无病乎?”光地对曰:“五显之发,非设心为乱也,迫于饥馑耳。荷上垂恩,船米三十万往哺灾民,泉漳间菜色尽苏。上行政若此,苍生之福也。”圣祖曰:“有言朕者曰:‘五显饥民耳,何廑虑之甚耶?’朕应之曰:‘若言非也。前史民乱,率起于饥,祸多生于所忽。洪武独非饥民乎?’”光地顿首曰:“上言及此,舜禹兢兢业业之心,社稷灵长之本也。”
注解
陈五显:农民起义领袖。康熙五十年(1711),福建发生灾荒,粮商富户借机屯粮不售,受灾农民在陈五显带领下起义。起义很快被官兵镇压,陈五显在归降后被杀。荷:承蒙。垂恩:施予恩泽。菜色:指饥民营养不良的脸色。洪武:指朱元璋。兢兢业业:语出尚书·皋陶谟:“兢兢业业,一日二日万几。”形容做事谨慎勤奋,认真负责。社稷灵长:国运广远绵长。
译文
康熙五十年(1711),康熙问李光地:“福建民贼陈五显暴乱虽然平息,但福建民情难道没有问题吗?”李光地上奏说:“陈五显起义并非有意作乱,只是迫于饥馑罢了。承蒙圣上垂恩,已经用船运米三十万前往救济灾民,泉州、漳州百姓的灾荒已经解除。皇上这么做真是苍生之福啊。”康熙说:“有人对朕说:‘陈五显只是饥民罢了,何必如此谨慎忧虑呢?’朕回答说:‘此言非也。历史上的农民暴乱大多因为饥荒而起,祸患多生于疏忽。洪武不也是饥民吗?’”李光地伏地顿首说:“圣上此言,真可比舜禹兢兢业业之心,实在是社稷长远之本。”
评语
对于百姓饥荒,有的官员认为不足挂齿,只要及时赈济,等来年收成好转,饥荒自会消解,但康熙却不敢疏忽大意。“千里之堤,溃于蚁穴”,饥荒往往成为农民暴动的导火索,如果处置不当,就会发生蝴蝶效应,酿成全国性的大灾难。康熙所说的“祸多生于所忽”,非常值得我们警醒。
与民实惠,不求虚名
圣祖阅史至魏甄琛请罢盐池之禁,曰:“盐之产利甚厚,不操之自上,则豪强互相渔夺,闾阎之间,必纷嚣多事矣。况取山泽之资以薄田畴之赋,使民力宽然有余,其为益不已多乎?若不审度时势,辄弛其禁,则南亩之农夫不获沾毫末之利,而国用既绌,税敛渐加,亦必至之势也。凡为政者,只求实惠及民而已,何必以美名自托哉?”
注解
甄琛请罢盐池之禁:北魏甄琛曾上书魏宣武帝,请求放松盐池之禁,以惠泽百姓。渔夺:侵夺,掠取。南亩:语出诗经·小雅·大田:“俶载南亩,播厥百谷。”指农田。南坡向阳,利于农作物生长,古人田土多向南开辟,因此称作南亩。绌:不足,不够。
译文
康熙阅读史书读至北魏甄琛请求解除盐池之禁,说:“盐的生产利润丰厚,如果不进行管理,则豪强互相侵夺,乡邻之间必然纷争多事。况且依靠收取山林水泽的产品来减少田亩之上的赋税,使百姓宽裕而有余资,这么做的益处不已经很多了吗?如果不审度时势,放开盐池之禁,则田亩中的农夫不能获得丝毫利益,而国家税收也会减少,造成赋税逐渐增加,这也是形势使然。作为统治者,应当只求使实惠遍及百姓,何必以美名自托呢?”
评语
盐是百姓生活的必需品,虽然看上去微不足道,但积少成多,全国百姓对盐的需求量就会是一个天文数字,由此带来的财富也十分可观。因此,中国历代大多实行盐业官营,控制盐的生产、运输、销售等环节,收取赋税。对于盐业生产的管控,历代有很多争论。北魏甄琛的上书,就是请求魏宣武帝放开池盐生产,让百姓从中牟利。康熙对此却有不同的看法,认为如果放开盐禁,盐业生产很容易被地方豪强把持,成为他们牟取暴利的工具,百姓则很难从中得到实惠。而放开盐禁又会国家税收减少,国家必然会提高其他税收来弥补财政空缺,这样又会加重百姓负担。他以为甄琛的上书只是追求虚名,并不能实际执行。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圣祖兵论曰:“兵者,不得已而用之也。孙子曰:‘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夫知己难,知彼益难。矧当塞外荒邈之区,侦探之所不及,何以知其道里之远近,人众之多寡,山川之厄塞乎?汉世开边,史称最远,但尽数十年之兵力,得地无几。究未能灭其族类,而中国之财赋亦绌。何则?穷兵黩武之故也。我国家辟基广大,诸蒙古莫不臣属。风土疆域,可按籍而稽也。顷噶尔丹掠扰边陲,兴师讨罪。其道里之远近,人众之多寡,山川之厄塞,予固知之熟矣。去年春将亲统六师而出,召勇略将军赵良栋问以方略。良栋曰:‘老臣无他能,平日用师,惟精神贯注于事先耳。予三临沙漠,事无巨细,躬亲筹画。往往以一己之精神,包括乎万事。动合机先,克灭渠寇。’每思良栋之言之当也。顷者,灭噶尔丹之道有三:国家当隆盛之际,宇内熙恬,外藩倾服,独一噶尔丹妄逞凶顽,岂非自取覆亡?是我之得天时也。朔漠地虽辽阔,川原险要,可以何地进兵,何地犄角,了然指掌。是我之得地利也。师行雷动之顷,甲仗颁自禁中,粮饷出之公府,未尝轻劳民力,而禁旅养之有素,踊跃思奋。是我之得人和也。以知己知彼而上合天时,中获地利,下遂人和,又焉往而不克哉?昔人有云:‘兵以戡乱戢暴也。’今暴乱既除,兵甲偃息,默坐行幄,追维已往,姑叙述其事,以示安不忘危之心。然励精萃神,岂独用兵之道如是欤?”
注解
矧:况且。荒邈:荒凉遥远。厄塞:险要关口。中国:指国家,朝廷。赵良栋(16211697):清朝名将。字擎之,号西华。曾参与平定三藩之乱,战功卓著。官至云贵总督。机先:事机萌动未发之时。渠寇:大敌。渠:大。熙恬:和乐安逸。朔漠:北方沙漠地带。雷动:语出易·说卦:“雷以动之。”多形容气势宏大或场面热烈。甲仗:武器。戡乱戢暴:平定叛乱,停止暴动。励精萃神:振奋精神,集中神志。
译文
康熙的兵论说:“军事武力是不得已才使用的。孙子说:‘知己知彼,则百战百胜。’知己已经很难,知彼则更难。况且塞外都是荒凉遥远的地方,侦探都不能到达,怎么能知道那里路途的远近,人口的多少,山川的险要关口呢?汉代开拓的疆土在历史上最为遥远,但倾尽数十年的兵力,得到的土地却了了无几。终究没有能够消灭异族,而国库也日渐空虚。为什么?因为穷兵黩武罢了。我朝国家土地广阔,蒙古各族没有不臣服的。各地的风土人情、疆域地理,都可以按照图籍查看。不久前噶尔丹掠扰边陲,朕兴师讨罪。漠西路途的远近,人口的多少,山川的险要关口,朕都很熟悉。去年春天亲自统帅大军出征,召勇略将军赵良栋询问制敌方略。赵良栋说:‘老臣没有其他本领,平时训练军队,惟独将精神集中于事先筹划而已。臣三次亲临沙漠,事无巨细,亲自加以筹画。往往将一己之精神倾注于所有事情上。行动符合时机,才会克灭大敌。’朕每每思考赵良栋之言,以为甚为确当。最近能够消灭噶尔丹的原因有三个:国家正当隆盛之际,国内和乐安逸,外国藩属倾心归服,只有一个噶尔丹妄逞凶顽,岂非自取覆亡?可见我们已得天时。北方沙漠虽然辽阔无边,川原险要,但何地可以进兵,何地可以互为犄角支援,朕了然指掌。可见我们已得地利。大军行动之时,武器从中央武库颁发,粮饷出自公家仓库,没有轻易劳动民力,而大军也训练有素,踊跃奋进。是我们已得人和。既已知己知彼,又上合天时,中获地利,下遂人和,攻打哪里还不能克灭呢?古人曾说:‘武力是用来平定叛乱、停止暴动的。’如今暴乱已经灭除,大军将要撤退,朕默坐军帐之中追思过往,记叙此事,以展示朕安不忘危之心。然而振奋精神、集中神志,难道只是用兵之道吗?”
评语
康熙是我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在东北,他指挥取得了雅克萨之战的胜利,同俄国签订了尼布楚条约,划定了中俄边界;在东南,他统一台湾,维护了国家的领土完整;在南方,他平定了三藩叛乱,防止了刚刚统一的帝国分崩离析;在西南,他进兵西藏,稳固了对青藏高原的统治;在西北,他三次亲征,打败噶尔丹,遏制了分裂势力的嚣张气焰。在这些战争中,康熙最看重的当是对噶尔丹的成功围剿。战争刚刚取得胜利,康熙就开始总结经验教训,以为自己取胜的原因一是知己知彼,二是占有天时地利人和。他十分推崇赵良栋的军事方略,并将其总结为“励精萃神”四字。“励精萃神”不仅可以作为用兵作战的指导思想,也可以作为我们处理工作的态度指引。
兵机迟速,关系最重
圣祖阅史至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邙山败绩,曰:“兵机迟速,关系最重。利害所争,间不容发。有宜速而迟者,固失事机;有宜迟而速者,亦患于轻躁,皆足取败。至于轻信佥壬浮说,及中使督师,往往偾事,以至全军覆没。如鱼朝恩之促李光弼者,何可胜数?明季亦坐此弊。”
注解
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邙山败绩:安史之乱时,李光弼与史思明在洛阳一带僵持,宦官鱼朝恩担任观军容使(监视出征将帅的军职,由宦官担任),认为史思明军队可破,屡次上言督促李光弼收复洛阳。李光弼则认为敌人兵力还很强,不该轻易攻城。唐肃宗听信鱼朝恩的话,命令李光弼出兵邙山,结果战败。李光弼(708764):唐代将领。曾参与平定安史之乱,与宦官鱼朝恩等素不相和。史思明(703761):唐代安史之乱的主要参与者。安史之乱中,随安禄山举兵反唐,任范阳节度使。安禄山死后,曾归降唐朝。后起兵再叛称帝,最终被其子史朝义谋杀。鱼朝恩(722770):唐代宦官。安史之乱发生后随玄宗出逃,侍奉太子颇得信用,专擅朝政。后被宰相元载设计缢死。邙山:原文作“印山”,误。间不容发:中间放置不下一根头发,形容相距极微。佥壬:小人,奸人。中使:宦官。偾事:把事情搞坏。
译文
康熙阅读史书,读到李光弼与史思明战于邙山而兵败,说:“用兵时机的迟速关系最为重大。利害相争到中间放置不下一根头发。有时应该迅速却被延迟,确实失掉了时机;有时应该延迟却迅速,也患于轻躁,二者皆足取败。至于轻信小人虚浮谗言,并让宦官担任督军,往往会把事情搞坏,以至全军覆没。像鱼朝恩催促李光弼这样的事,怎么能数得过来?明朝末年也遭受此弊。”
评语
战场形势瞬息万变,用兵作战贵在把握时机。小到一次战斗、一次战役,大到一次战争,都要把握机会、相机而动。对战场形势,甚至国际形势的正确判断,可以左右整个战争的结局。君主要充分信任带兵在外的将领,不能盲目调度,更不能让外行指挥内行。只有知己知彼,沉着冷静,才能在战场立于不败之地。
处乱不惊,用人不疑
康熙间,台湾蠢动。闽省警报到日,圣祖正率皇子在畅春园习射,谕令该部知道。旋报全台失陷,仍如前谕。诸皇子请宣旨指授机宜,圣祖不答。射毕回宫,始召诸皇子谕之曰:“闽省距京数千里,台湾复隔重洋。平日用督抚、提镇,原为地方有事而设,伊等自能就近筹办。若降谕旨,岂能悉合海外情形?督抚不遵是违旨,遵则误事。”未几,全台收复矣。
注解
机宜:机密,机要。
译文
康熙年间,台湾纷扰骚动。福建省警报到达皇宫的那天,康熙正率领皇子们在畅春园练习射术,只告谕说知道了。不久奏报整个台湾失陷,仍然下发了如上圣谕。皇子们奏请康熙宣旨指授其中机要,康熙不做回答。习射完毕后回宫,才召集各位皇子告谕说:“福建省距离京城数千里远,台湾又隔着重重海洋。平日任用的督抚、提镇,原为了地方有事而设,他们自能根据当地情况筹办事务。如果降下谕旨,怎么能全部合乎海外情形呢?督抚不遵圣谕是违旨,若遵守则会误事。”没过多久,整个台湾就得以收复了。
评语
台湾与大陆远隔重洋,通讯不便。面对台湾发生的动乱,康熙没有贸然处置。而是在中央集权乾纲独揽的同时,不忘发挥地方督抚大臣因地制宜的作用。用人不疑,处乱不惊,体现出康熙是治国智慧。
安抚百姓,自由贸易
康熙二十八年,福建、浙江总督王骘奏日本商船应令停泊定海山,遣官察验,方许贸易。圣祖谕大学士等曰:“此事无益,朕南巡时,见沿途设有台座,问地方官及村庄耆老,据云明代备倭所筑。明朝末年,日本来贸易,大船停泊海口,乘小船直至湖州。原非为劫掠而来,乃被在内官兵杀尽,未曾放出一人,从此畔端滋长,设兵防备,遂无宁期。今我朝凡事皆详审熟计,务求至当,可蹈明末故辙乎?且善良之民,屡遭水旱,迫于衣食,亦为盗矣。武备固宜预设,但专任之官,得其治理,抚绥百姓,时时留意,则乱自消弭。否则盗贼蜂起为乱者,将不知其所自来,不独日本也。”
注解
王骘(16131695):字辰岳,又字相居。顺治十二年(1655)进士。累官至闽浙总督、户部尚书。著有养素堂集。耆老:年老而有地位的士绅。衅端:争端,事端。消弭:亦作“消弥”。消除。
译文
康熙二十八年(1689),福建、浙江总督王骘上奏主张日本的商船应迫令停泊在定海山,派遣官员检察验收后,才允许与华贸易。康熙告谕大学士等说:“这么做没有好处。朕南巡时,发现沿途都设有台座,询问地方官和村庄士绅,据说是明代为防御倭寇所筑。明朝末年,日本来华贸易,大船停泊在海口,乘坐小船一直达到湖州。原来并非因为劫掠而来,竟被明朝官兵杀尽,没有放过一人,从此事端不断滋长,沿海设兵防备,于是便没有了安宁的日子。现在我朝凡事都经过详细审察周密谋划,务必求得妥当,怎么能重蹈明朝末年的覆辙呢?况且善良的百姓,屡次遭遇水旱灾害,因衣食所迫才起而成为盗贼。军事防备固然应当预先设置,但专门任职的官员如果治理得当,安抚百姓,时时留意,那么祸乱自会消除。否则蜂起作乱的盗贼会不知从哪里就冒出来,不单单来自日本。”
评语
明代海疆饱受倭寇侵扰,虽然明朝将领曾进行过艰苦卓绝的抗倭斗争,但由于中日双方各有贸易需求,海上往来并未完全中断,倭寇也并未得到根治。而一旦遇到灾荒,沿海渔民也会逃遁入海,化身海盗,伺机侵扰内陆。康熙希望谨慎借鉴明王朝处理对外关系的经验教训,详细审察周密谋划,重塑与日本的关系,保障正常的贸易往来。他提醒地方官员注意安抚百姓,发展生产。相比于来自海上的倭寇,内陆因饥寒而起的农民暴动才更加可怕。
尽心勉励,教养蒙古
康熙三十七年,命内阁学士黄茂等教养蒙古。谕之曰:“蒙古之性懒惰,田土播种后,即各处游牧。谷虽熟,不事刈获。时至霜陨穗落,亦不肯收敛,反谓岁歉。又因盗贼众多,将马畜皆置之近侧,夜则圈之宿处,以致马畜瘦毙,生计窘乏。且蒙古王、贝勒、贝子、公等,俱各承袭父爵,年在童稚,率皆不能教育所属,安辑人民。兼之族类性贪,见所属有马牛刀带诸物,亦必索取,遂至困苦难存,四散糊口,不能禁止,亦不能收集,是以人皆穷乏。尔等至彼查明,实无生计者赈给之。至于劝善惩恶,尤为要务。应会同蒙古王、扎萨克等,严禁盗贼,如拏获系该旗下者,尔等即同取供情实,立刻正法示惩。又必加意鞠讯,勿得枉杀无辜。蒙古地方多旱,宜教之引河水灌田。朕巡幸所至,见张家口、保安、古北口及宁夏等地方,皆凿沟引水入田,水旱无虑。朕于宁夏等地方,取能引水者数人,遣至尔所。朕适北巡,见敖汉、奈曼等处田地甚佳,百谷可种。如种谷多获,则兴安等处不能耕之人,就近贸易贩籴,均有裨益。不须入边买内地粮米,而米价不致腾贵也。且蒙古地方,既已耕种,不可牧马,非数十年,草不复茂。尔等酌量耕种,其草佳者应多留之,蒙古牲口惟赖牧地而已。且敖汉、奈曼等处地方多鱼,伊等捕鱼为食,兼以货卖,尽足度日。此故宜知之。凡有利益,朕不时指示,尔等当尽心勉励,以副朕意。其王、贝勒等,尔等宜与和好,凡事相商相敬。有训诲之处,须服其心,驯致协睦。蒙古性情怠玩,愚蠢者固多,然亦朴直,但董理教导得宜,此辈亦易从也。”
注解
刈获:收割,收获。扎萨克:清代将蒙古族住区分设为若干旗,每旗旗长称为扎萨克。由蒙古的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贵族充任。管理一旗的军事行政和司法,受理藩院和将军都统监督。获:捕获,捉获。鞠讯:审讯。鞠,通“鞫”。协睦:和谐友好。董理:监督管理。
译文
康熙三十七年(1698),康熙命内阁学士黄茂等前往教养蒙古,告谕说:“蒙古人性情懒惰,田土播种之后就到各处游牧,粮食即使成熟也不加以收割。直到霜陨穗落也不肯收获,反而说是年岁歉丰。又因为盗贼众多,蒙古人都将马畜放在身边,晚上则圈养在住宿之处,以致马畜瘦弱死亡,生计窘迫困乏。并且蒙古王、贝勒、贝子、公等贵族,都各自承袭父爵,年龄又小,都不能教育安辑部下人民。再加上蒙古族天性贪婪,看到部下有马牛刀带等物也一定加以索取,最终导致人民困苦难存,四散糊口。这些行为法令不能禁止,人民也不能收集一处,因此人民都穷困贫乏。你们到那里核查明白后,将确实没有生计可依者加以赈济。至于劝善惩恶,尤为第一要务。应该会同蒙古王、扎萨克等官员,严禁盗贼偷窃。如果抓获各自旗下的盗贼,你们要一同审讯,立刻正法,以示惩戒。还要注意仔细审讯,不要枉杀无辜。蒙古地方多旱,应该教他们引河水灌田。朕巡幸时看到张家口、保安、古北口及宁夏等地方,都开凿沟渠引水入田,遇到水旱灾害也没有忧虑。朕于宁夏等地方征召数名能够穿渠引水的人派遣到你们那里。朕北巡时,看到敖汉、奈曼等地田地甚佳,适宜种植各种粮食。如种植粮食收获很多,则兴安等处不能耕种之人,可以就近贸易贩卖粮食,对大家都有好处。不必进入边关购买内地粮米,而米价也可以保持稳定。蒙古地方已经耕种的土地,没有数十年,牧草难以丰茂,就不能够放牧了。你们酌情垦荒耕种,牧草良好的地方应该多多保留,因为蒙古的牲口喂养只能赖牧地。敖汉、奈曼等处地方渔产丰富,当地百姓捕鱼为食并加以贩卖,足够可以度日。这些都应当知道。如果再有好的方法,朕不时加以指示。你们应当尽心勉励,以符合朕的心意。你们要与蒙古王、贝勒等和睦相处,凡事要互相商议互相敬重。如果加以教导,要让他们心服,才能保持和谐友好。蒙古族性情懈怠、玩忽职守,愚蠢者固然很多,然而也性情朴直,只要管理得法、教导得宜,他们也很容易顺从。”
评语
蒙古地区自古以来就是以畜牧、游猎为主要生产方式,农业很不发达。清朝建立后,将蒙古作为北部边陲的屏障,对蒙古采取了怀柔羁縻和武力征讨相结合的统治方针。随着蒙古地区的逐渐安定,康熙也开始注意蒙古地区的农业开发问题。蒙古农业的开发,可以解决北部边疆的粮食问题,以免遇到荒年出现蒙古侵扰内地的情况,对稳固边疆统治的有重要意义。康熙派遣官员前往安抚蒙古,开发荒野,将先进的生产技术带入边地,同时要求他们要因地制宜,维持良好民族关系,以保证地方的和平安定。随着满蒙、汉蒙关系的进一步巩固,清朝统治者又逐渐放开了汉民出关的限制,大量汉人从中原进入蒙古,进一步带动了蒙古地区的农业发展。
巡幸物用,内廷备办
康熙二十二年,圣祖奉太皇太后幸五台。途次遇村民负米豆等物,询之,云:“备临幸之用。”随传谕大学士等曰:“太皇太后驾临五台,一切应用之物,皆出内帑预备,原无丝毫取给小民。此所备物件,何处应用?可察明具奏。”随询五台知县赵继晋及村民等,皆云:“五台地方偏僻,恐物用不敷,故给价小民,令预备以待用,原非出于科派。”圣祖曰:“一切物用,内廷既备,此后不必再行赍送。可传谕直隶、山西沿途官民知之。”
注解
科派:摊派力役和赋税。赍送:持送;遣送。
译文
康熙二十二年(1683),康熙侍奉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途中遇到村民背负运输米豆等物品,康熙询问原因,村民回答说:“准备皇帝临幸用的。”随即传谕大学士等官员说:“太皇太后驾临五台山,所使用的一切物品都由国库预备,原本没有丝毫取自百姓。这些准备的物件,用在何处?应当查明上奏。”随后又问询五台知县赵继晋和村民等人,都说:“五台山地方偏僻,担心物资供给不够,所以与百姓定好价钱,让百姓预备物品以待备用,本不是出于摊派。”康熙说:“一切物资用度,内廷已经备好,今后不必再加以遣送。可以传谕直隶、山西沿途的官民知道这事。”
评语
帝王出外巡幸,往往讲求排场,以体现天子威仪。地方官员为迎接圣驾也会不惜民力,不计成本。康熙时刻注意避免侵扰百姓。巡幸宁夏时,面对苦苦挽留的地方官民,他说:“朕扈从人众,恐多留一日,即滋百姓一日之扰。”巡幸江宁时,面对地方官民进献本地土产,他说:“国家之用,虽尽出于百姓,朕兹南行,民间之物,秋毫无扰。尔等既各输诚,姑取米一撮,果一枚,以慰民殷殷来贡之意。”侍奉太皇太后巡幸五台山时,面对背负物资的村民,他详加询问,唯恐扰民。这些虽然都是细微之事,但从中可见康熙的殷殷爱民之心。
同甘共苦,爱护群下
康熙二十三年,圣祖巡幸口外。侍臣奏曰:“圣驾往幸牧马地方,请乘便过乌阑哈等处。其地水草肥美,但柴薪稀少。膳房所用已经预备,其余官军令各带柴薪前往。圣祖曰:“凡事岂可独为朕一人计?要当为众人计也。朕所需用,岂致有误?惟恐军士穷乏,不能携带柴薪,以致窘迫。设使众人劳苦,朕有何乐?即今天下偶有一省水旱,朕必遣官支发仓库,即行赈济。虽边疆海岛之远,朕尚恻然加念,岂有随从军士,令其枵腹跋涉乎?在尔等有管军之责,亦应体恤群下也。”
注解
枵腹:空腹,饿肚子。
译文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巡幸口外地方。侍臣上奏说:“圣驾前往巡幸牧马的地方,请乘便前往乌阑哈等处。那里水草肥美,但柴薪稀少。膳房所用柴薪已经预备,其余官军令各自携带柴薪前往。康熙说:“凡事岂可独为朕一人考虑?应当为众人考虑。朕所需用的物品还能有所失误吗?惟恐随行军士穷乏,不能携带柴薪,以致窘迫。如果让众人劳苦,朕又何乐之有?现在天下偶有一省水旱,朕必派遣官员开放仓库储备进行赈济。即使是边远的边疆海岛,朕还怜惜忧虑,哪有让身边随从军士饿着肚子艰苦跋涉呢?你们负有管理军士的责任,也应该注意体恤群下。”
评语
帝王出外巡幸,事事都要考虑周全,以免影响皇帝的饮食起居。康熙没有只顾自己享乐,在看似细微的地方也注意体恤臣下,和大家同甘共苦。柴薪不仅能够煮熟食物,更可以温暖人心。
彻夜工作,顾念苍生
康熙二十三年,圣祖南巡,舟过高邮湖,见民间田庐多在水中,恻然念之。因登岸巡行堤畔十余里,召耆老详问致灾之故。复谕王新命曰:“朕此行原欲访问民间疾苦,凡有地方利弊,必设法兴除,使之各得其所。昔尧忧一夫之不获,况目睹此方被水情形,岂可不为拯济耶?”先是一应章奏,俱三日一送行在,进呈御览。当圣驾驻跸沂州,时奏章迟久不至,圣祖待至夜分,数遣问内阁。传谕曰:“奏章关系国政,最为紧要。朕于巡幸之次,昕夕披览,未尝稍有稽留。前此赍本官迟滞,业已处分,今日又何淹久未至耶?毋拘时刻,至即呈进,朕将宵兴省览。”是夜漏下四鼓,奏章始至。比呈进,圣祖即起,详览彻曙。
注解
王新命(?1708):字纯嘏,汉军镶蓝旗人。曾任两江总督、闽浙总督。著有东山集。行在:天子所在的地方。驻跸:帝王出行,途中停留暂住。昕夕:朝暮,早晚。稽留:延迟。省览:审阅,观览。漏下四鼓:四更天。约为凌晨13时。彻曙:直到天亮。
译文
康熙二十三年(1684),康熙南巡乘船经过高邮湖,看见民间田舍大多浸在水中,十分悲伤惦念。于是登岸沿着堤畔巡行了十余里,召唤耆老详细询问受灾原因。又告谕王新命说:“朕此行本就是打算访问民间疾苦,地方的利弊务必设法兴盛或革除,使百姓各得其所。以前尧帝连一个农夫没有收获都要忧虑,何况亲眼看见此处被水围困的情形,怎能不加以拯救赈济呢?”原先所有奏章都是三天一送帝王巡行所在,然后进呈御览。康熙途中停留在沂州时,奏章迟迟未到,康熙等到夜半,屡次派人询问内阁。传谕说:“奏章关系国政,最为紧要。朕在巡行之余,早晚批阅,不曾稍有延迟。以前呈送奏章的官员因为延缓滞留已经加以处分,今天又为什么耽误这么久还没到呢?不要拘泥于时刻,奏章到了就呈进来,朕将通宵审阅。”当夜四更天,奏章才到。等到奏章呈进,康熙马上起床,详细阅览直到天明。
评语
康熙的勤政爱民贯彻于其统治生涯的始终。即使巡行在外,他也注意对政事及时的处理,遇到邮驿延迟的情况,甚至通宵达旦审阅奏章。他希望以一己之劳换取天下安定,这样的工作态度,值得敬佩和学习。
轻车简从,减少扰民
康熙三十八年,圣祖驻跸苏州府,谕吏部等衙门曰:“朕以黄淮冲决为患,兼欲周知东南民生风俗,特行巡省。比亲历堤堰,详加相度,以疏导修筑之法指授河臣,刻斯兴作。随南涉江表,遍察民依,顷至苏州府驻跸。有浙江文武官吏及在籍官员迎谒于行在,言浙民望幸之心,至殷且切,合词淳恳,不啻再三。朕勉徇舆情,扬旌前发,以三月十九日启行。自出京师以来,一切供御之需,皆出储备。其沿途日用,令该衙门照各地方时价采办,一无所累于民。如有官吏借名科派,致扰闾阎者,察实以军法从事。地方大小文武官员,私相馈遗,及扈从大小官员、随从人等,有横行生事者,并以军法从事。凡经过地方百姓,各安生业,皆如常时。务令廛无废市,陇不辍耕,毋得遑遽引避。方今正届农时,所过田亩,勿令践踏。尔部即传谕扈从大小官员人等,并行该督抚于各府州县城市乡村遍张告示,悉行晓谕。务令亿兆通知,以副朕体恤惠爱至意。”
注解
相度:观察估量。江表:指长江以南的地区。合词:联名上书。淳恳:淳朴诚恳。廛无废市:城里没有荒废的集市。陇不辍耕:田垄没有弃耕的土地。遑遽:惊惧不安。亿兆:众庶万民。
译文
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停驻在苏州府,告谕吏部等衙门说:“朕因为黄河、淮河堤坝冲决为患,并想遍知东南地方的民生风俗,特地前来巡省。已经亲自巡视堤堰,详细加以观察估量,用疏导修筑之法指导传授了治河大臣,在兴作的水利设施上刻石纪念。随后巡视江南,遍察民情所依,不久就到达苏州府停驻。有浙江文武官吏及在籍官员在驻所迎接谒见,诉说浙江百姓渴望帝王驾临之心,至殷且切,再三联名上书,言辞淳朴恳切。朕顺从民情,前往浙江,从三月十九日启行。自从从京师出发以来,一切供御所需物品,都出自内府储备。沿途的日用物品,都命令负责部分按照各地方时价采办,丝毫没有劳累人民。如果有官吏借此名义进行摊派导致乡邻受扰者,核查落实后以军法论处。地方大小文武官员如果私自互相馈赠,以及随行大小官员和随从人员如有横行生事者,一并以军法论处。凡时经过的地方,令百姓各安生业,都像平时一样。一定使城里没有荒废的集市,田垄没有弃耕的土地,不要让百姓惊惧不安牵引回避。现在正是农忙时分,车驾经过的田亩下令不要践踏。你们马上传谕给随行的大小官员人等,并让各地督抚于各府州县城市乡村遍张告示,悉行晓谕。一定让众庶万民全部知晓,以符合朕体恤惠爱百姓的意愿。”
评语
康熙爱民如子,把百姓的生活、疾苦时刻记在心里,外出巡幸所有物资都由内府筹备,严格禁止地方官员、随行人员借此名义趁机摊派敛财,祸害百姓;严格禁止各级官员趁机结交馈赠,横行生事;要求随行人员小心谨慎,防止干扰百姓正常生活。康熙把百姓的安居乐业放在首位,这也是儒家传统治国思想“仁政”、“王道”的具体体现。康熙虽出身骑在马背上的游牧民族,但却从小熟读儒家经典,从中吸取了诸多宝贵的治国经验,将汉族的治国方略用得淋漓极致。他体恤爱民的行为,无疑是孟子“民贵君轻”主张的真实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