岭南巾帼英雄冼夫人的故事
名言
我们爱我们的民族,这是我们自信心的泉源。
——周恩来
故事
南北朝时期的中国大地,从黄河流域到长江两岸,朝代更替频繁,硝烟烽火弥漫,中国历史正由北而南地经历着一场民族大融合的洗礼。各民族在这块古老的土地上,或以血与火式的粗犷,或以温文尔雅式的恬静,逐步地融入华夏大家庭。
此时,在我国广东高凉郡(治所在今广东阳江西)一个俚族首领的家中,一位年轻姑娘正在父亲的指导下习文练武,茁壮成长。她就是后来闻名岭南,受到各族人民称赞的冼夫人。
冼姑娘在成长过程中,目睹了岭南地区由于民族成分众多,封建王朝民族政策混乱而给各族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决心尽自己的力量,维护民族的团结和和平的生活。为着这一远大理想,她在父亲的帮助下,努力上进,刻苦磨炼,不仅知书达理,对族里人很讲信用,而且精明能干,很有计谋,挽弓射箭,带兵打仗,样样高出一筹。由于她身体力行,常常带领亲族急人所急,帮助别人,因此在乡间的威信越来越高,俚族同胞非常拥戴这位一身正气的年轻姑娘。
当时,冼姑娘的哥哥冼挺身为南朝南梁州刺史,有时恃强攻掠邻近郡县,破坏了社会安定。冼姑娘对此十分反感,常常据理力争,加以劝阻,有效地维护了各族人民的生命财产,她的名声也因此在岭南地区广为传诵。由于当地各民族交错分布,常常出现大规模的武装械斗。一次,俚、黎两族大动干戈,形势极为危急,冼姑娘不顾个人安危,亲自赶赴现场,进行调解,终于说服双方首领握手言和、解仇息兵,从而避免了一场流血冲突。从此以后,冼姑娘在岭南各族人民心目中,成为一名具有传奇色彩的少年女英雄。
梁朝罗州(今广东化县一带)刺史汉族人冯融,非常仰慕冼姑娘的英名,派人来到冼家为自己正在高凉做太守的儿子冯宝求婚。当母亲征求冼姑娘的意见时,冼姑娘不计较民族差异,一口答应。她认为,冯宝虽为汉人,但作为高凉太守,境内管辖着很多俚族群众,成就这门亲事,可以借此机会大大促进俚、汉两族的亲密团结。
公元535年,18岁的冼姑娘来到了冯家,各族人民从此便亲切地称她冼夫人。冼夫人和冯宝的结合,是俚、汉两族人民团结的象征。来自北方的冯家虽世代为官,但俚族首领与其关系并不十分协调。冼夫人不辞劳苦,积极辅助丈夫推行政令,约束俚族首领,同时教导自己的亲族模范地遵守政府法令。她还帮助丈夫审理案件,秉公明断,使高凉地区的民族关系日益融洽,地方治安日益好转,社会生产也逐步发展起来。
公元548年,江南梁朝统治阶级内部发生了“侯景之乱”,江南地区社会秩序急剧动荡。地方官乘机割据称雄,高州(治所在今广东阳江西)刺史李迁仕招兵买马,扩张势力,企图起兵叛乱。为了得到冼夫人的支持,借口商议政事,召见冯宝。聪明机智的冼夫人及时识破了这一阴谋,劝阻冯宝说:“朝廷多次命令李迁仕兵援建康(今江苏南京),他不但拒不发兵,反而招兵买马,打造兵器,一定是图谋叛乱。如今又无缘无故召你前去,无非是想留你作为人质,好利用我们的影响欺骗人民,调拔我们高凉的军队。眼前绝不能轻举妄动,以免上当受骗,影响大局。”冯宝听从了。几天后,李迁仕果然举兵反叛,并派出主力北上截击始兴(今广东韶关东)太守陈霸先支援建康的部队。冼夫人闻讯后,决定乘李迁仕主力北上,后方空虚的有利时机,计取高州城。她迅速组织了千余名精锐士兵,以送礼为名,挑着担子,暗藏兵器,出其不意杀入高州城,直奔李迁仕官府。李迁仕猝不及防,仓促应战,大败而逃,冼夫人乘胜追击,会同陈霸先一举平定了叛乱,维护了岭南地区的稳定。
公元557年,陈霸先在建康称帝(即陈武帝),建立陈朝。第二年,冯宝去世,岭南各少数民族首领纷纷起兵,割据称雄。一时间烽火遍地,各族人民苦于战乱,流离失所,生产遭到很大破坏。冼夫人心急如焚,她不顾疲劳,不怕风险,跑遍叛乱各州,一一说服各地俚族首领罢息兵戈,停止割据,使岭南的形势再次得到安定。接着又派出自己年仅九岁的儿子冯仆率领俚族首领朝见陈武帝。陈武帝有感于冼夫人爱国尽忠的可贵精神,封冯仆为阳春(今广东阳江西北)太守。
公元569年,广州刺史欧阳纥起兵反陈。他深知冼夫人在俚族群众中的巨大影响力,为了利用俚族力量,第二年他以广州刺史、督十九州军事的名义召来冯仆,逼他共同起兵。冯仆立即派人告诉母亲,冼夫人得到这一消息后,不顾儿子的安危,坚定地表示:“我忠贞报国已历经两代,不能为了自己的儿子而破坏国家的统一。”毅然发兵阻击叛军进犯,并率领俚族首领协助陈朝军队,活捉欧阳纥,平定了叛乱,母子得以重逢。冼夫人平叛有功,被陈朝册封为中郎将,石龙太夫人,成为我国南朝时期杰出的少数民族女将军。
公元589年,古老的中国历经数百年的动荡后,终于重新实现了大统一。由于隋朝的军事力量一时难以进入岭南地区。各族人民共举冼夫人为领袖,号称“圣母”,保境安民,发展生产。不久冼夫人又派孙子冯魂迎接隋朝安抚岭南的韦洸进广州。隋朝封冼夫人为宋康郡夫人。
公元590年,番禺(今广东番禺)少数民族首领王仲宣煽动各族首领起兵反隋,韦洸战死。七十多岁的冼夫人不顾年迈,再次挺身而出,派孙子冯盎(n)会同广州隋兵击败王仲宣,平定叛乱。并且亲自身披铠甲,骑着战马,打着锦伞,率领骑兵部队护卫裴矩巡抚岭南各地,使动荡一时的岭南地区很快稳定下来。
隋文帝听到冼夫人坚决维护国家统一和岭南地区的社会稳定的感人事迹后,非常惊喜。下诏追赠已经故去的冯宝为广州总管、谯国公;册封冼夫人为谯国夫人,设置谯国夫人将军府,并授权谯国夫人,如有紧急情况,无需朝廷命令,自行调动辖区六州兵马;封冼夫人的孙子冯盎为高州刺史,孙子冯宣为罗州刺史。隋文帝随后又下诏表彰冼夫人一心为国,深明大义。隋文皇后还送给冼夫人许多丝织品和金银首饰、宴会礼服等。
在崇高的荣誉面前,冼夫人首先想到的是把热爱国家,维护祖国统一的精神传给后代。她把梁、陈、隋三朝所赠礼品整理好,妥善保存。每逢重大节日,都要一一陈列出来,教育自己的子孙,深情地对他们说:“我历经三朝,始终都对汉家朝廷忠心耿耿,坚决维护岭南的安定,这些都是朝廷对我们忠心报国所给予的崇高奖赏。希望你们继承这一传统,切不可辜负了国家的信任和重托。”
大约601年,八十多岁的冼夫人带着对生她养她的岭南大地的深深眷恋,离开了人间。隋文帝闻讯十分悲痛,除赐予大量的丝织品为她送葬外,还追谥冼夫人为城敬夫人,以表彰冼夫人一心为国,忠心不改的光辉人生。
在冼夫人的影响下,冯家儿孙个个忠心报国,儿子冯仆,孙子冯盎,不仅英勇善战,而且热爱祖国。隋炀帝末年,全国烽火连天,各族人民纷纷起义,南方各地贵族大多拥兵自立。冯盎以冼夫人的威望,控制岭南二十余州,有人劝他自立为王,他坚决拒绝说:“我家自太夫人以来,赤心报国历经数世,现在岂能背叛祖先自立为王,羞辱先人?”他始终不忘祖母的高风亮节,为维护祖国统一作出了自己的贡献。
岭南各族人民为永远缅怀冼夫人的历史功绩,各地修建了大量的冼夫人庙。如今,它已成为我国各族人民维护祖国统一,坚持民族团结的历史象征。
解读
冼夫人身逢乱世,历梁、陈、隋三代,而维护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决心不变。在民族团结方面,做了许多好事。在治理如今的两广地区和海南岛期间,冼夫人惩治贪官,平定叛乱,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开创了安定团结的大好局面,世世代代深受两广地区和海南人民爱戴景仰。
由于冼夫人为海南及整个岭南的发展,为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作出了卓越贡献,周恩来总理称她为“中国巾帼英雄第一人”。
邹容编写革命军
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故事
邹容是我国近代资产阶级革命宣传家。1898年开始接受“新学”。清政府的腐败,社会的黑暗,激起他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萌生了要求变革社会的思想。1902年春,他冲破家庭的束缚和亲友的阻拦,自费东渡日本留学。赴日本后,他如饥似渴地博览西方群书,寻求救国真理。从此,他逐步接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成为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者,并积极参加中国留日学生举办的各项革命活动。1903年3月,他因参加反对清政府派驻日本监督留学生的官员破坏革命、生活腐化的活动,而被迫回国。回到上海后,他加入“爱国学社”,积极参加拒俄运动,并拟决创立革命团体——中国学生同盟会,以便团结爱国学生,共同奋斗。他认为“革命非公开昌言不为功”,一心致力于革命的宣传工作。这时,他以资产阶级的自由、平等、天赋人权学说为理论基础,以酣畅淋漓的笔墨,写出了脍炙人口的革命军。书中揭露了清政府腐朽、反动卖国的种种罪恶,反对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满腔热情地歌颂革命,主张以革命手段推翻清政府的反动统治,永远根绝君主专制政体,求得中国在世界上的独立地位。他写道:“我中国今日欲脱满洲之羁缚,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独立,不可不革命。我中国与世界列强争雄,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长存于20世纪新世界上,不可不革命。我中国欲为地球上名国,地球上主人翁,不可不革命……我今大声疾呼,以宣布革命之旨于天下。”他赞美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就,鼓吹资产阶级的天赋人权,高唱自由平等。他把革命分为“野蛮之革命”和“文明之革命”。他说的“文明之革命”,其实就是资产阶级领导的革命。他在书中尽情地揭露了清政府腐朽、落后、卖国的嘴脸,号召人们起来推倒这个政府,按照西方资产阶级民主政治,建立一个“中华共和国”。他说:“中华共和国为独立自由之国。”他高喊:“中华共和国万岁”,“中华共和国四万万同胞万岁”。他认为,只要“黄帝子孙皆华盛顿”,中国定能“起死回生,还魂返魄,出十八层地狱,升三十三层天堂”。邹容对中国革命事业的关心以及他的爱国热情和对理想的执著追求确实令人感动。
邹容的革命军由章炳麟(即章太炎)作序,于1903年5月在上海出版。苏报刊文对革命军进行评价,并向读者推荐。革命军的出版,像一颗巨型炸弹,震动了整个社会,引起了巨大反响。清政府对此极为恐慌,立即勾结上海租界捕房,于6月底逮捕章炳麟。邹容激于义愤,自动投案。帝国主义不顾社会舆论的谴责,蛮横地将章、邹判刑,并封闭苏报。制造了轰动全国的“苏报案”。邹容在狱中近两年,受尽折磨,于1905年4月死在狱中,时年仅21岁。
革命军的出版,受到国内知识界和海外华侨的热烈欢迎,先后翻印20余次,销售100多万册,列清末革命书刊销量第一位。革命军在辛亥革命准备时期,起了振聋发聩的号角作用,教育和激励一代革命青年知识分子和革命者,被誉为中国近代革命的“人权宣言”。鲁迅对革命军给予极高的评价,指出“倘说影响,则别的千言万语,大概都抵不过浅近直接的,革命军马前卒邹容所作的革命军”。
中华民国建立后,于1912年2月,南京临时政府追赠邹容为大将军。1949年全国解放后,人民给邹容以很高的评价。
解读
邹容是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宣传家。他炽热的爱国热情,对理想的执著追求,令人肃然起敬。他对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对推进民主革命的进程,作出了巨大贡献。邹容为祖国的独立和人民的自由幸福,献出了年轻的生命。邹容的爱国热情和革命精神,是永远值得学习的。
同仇敌忾,抗御外侮
——爱国价值观的表达
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与自由,但决不容忍外来的侵略和压迫。面对外来侵略,各族人民总是团结一致,同仇敌忾,奋起反抗,表现出同敌人血战到底,誓死不当亡国奴的英雄气慨。
回民英雄马本斋痛击日军
名言
投死为国,以义灭身。
——曹操
故事
马本斋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子,回民的英雄。他出生在河北省献县东辛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小的时候他就从母亲那里接受“木兰从军”、“岳母刺字”等爱国启蒙教育。
卢沟桥的炮声,使国民党军队与当时的地方政府纷纷南退。当时,地方上十分混乱,溃兵土匪如麻,人们惶惶不可终日。这时,马本斋却以无比的毅力,挺身而出,号召家乡的回族同胞组织起来、武装起来准备迎击日寇的侵略,保卫自己的家乡,保卫祖国的大好河山。回族同胞为他的爱国热忱感动了、鼓舞了,纷纷加入回民义勇军。
1938年,在共产.党和八路军的帮助之下,马本斋组织训练的武装被编为回民教导队。这便是冀中回民支队的雏形,后又与冀中军区的回民干部教导队合编为回民干部教育总队,在回族同胞的一致拥护下,马本斋做了总队长。
1939年年初,敌人回师华北,冀中一些城镇相继沦陷。马本斋同志仍坚持在河间、青县、沧县地区工作,组织回民武装,并帮助回民抗日建国会组织伊斯兰小队。到四五月间队伍增至千余人。许多汉民也参加了他的部队。
1939年8月,部队奉命到定县、无极一带活动,伊斯兰小队改为回民支队,马本斋同志任支队司令员。他以自己的智慧和才能,用原始的武器在无极打了许多胜仗。胜利鼓舞了人民群众,伊斯兰青年参军的更多了。回民支队和马本斋本人,很快在群众中传扬。
1940年到1942年3年中,马本斋先后率领部队突破敌人的包围,并总结经验,努力学习和提高部队的战斗技术,与敌军开展了灵活多样的游击战,粉碎了敌人消灭我军的企图。特别是在1942年“五一”大扫荡中,敌军调动了近8万人马,300多部汽车,向回民支部活动地区合围。马本斋率部转移到阜城县,巧妙地躲过了日军主力的合围,又迅速地消灭了前来搜索的300多名鬼子,冲出了敌人的纵深包围圈。
6月,回民支队奉命转至冀鲁豫军区,马本斋任三分区司令员兼回民支队司令员,坚持在范县、濮阳、东明一带与敌人周旋。
在残酷的战争中,马本斋同志学会了怎么有效地保护自己的部队;而且,他学会了怎么消灭敌人,在各种战斗中充分表现出他卓越的军事指挥才能。康庄战斗便是一个例子。康庄是衡水和安家村敌据点之间的一个村子,他派少数兵力佯攻安村敌据点,故意待敌人打电话到衡水求援后,才迅速割断电线,将主力布置在康庄一带,静候敌人增援。果然不出所料,60余名敌军坐着汽车大摇大摆地向北开。可是还没等敌人想到是怎么回事的时候,猛烈的炮火已从四面八方包围了他们。这场战斗除历时30分钟仅有五六个敌人逃跑外其余全被消灭。缴获大炮一门,重机枪一挺,轻机枪两支,步枪60支,马10余匹,还有许多弹药,并击毁敌军车两辆。
回民支队在马本斋同志的领导下,由弱变强,成为转战冀中、冀鲁豫平原上的一支劲旅,成为回族同胞捍卫祖国的一支铁拳。
日军对付不了这支回民支队,就转而以高官厚禄对马本斋进行诱降。敌诱降不成,又想出一条“捉母诱子”的毒计。马母绝食7日英勇牺牲。马本斋听到母亲的死讯,泪水如注。他感到万分悲痛,又为母亲的爱国精神感到自豪。
1938年,马本斋同志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在他的入党申请书上写着“我决心为回族的解放奋斗到底,而回族的彻底解放,只有在共产.党的帮助与领导下才能实现!”
1944年年初,回民支队奉命开赴延安途中,马本斋不幸因病殉职。享年43岁。在延安的追悼会上,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分别送来花圈,毛主席在挽联上写道:“马本斋同志不死!”朱总司令的挽词是:“壮志难移回汉各族模范,大节不死母子两代英雄!”
解读
冀中回民支队在马本斋的带领下,驰骋于冀中平原,转战于冀鲁边区和冀鲁豫边区,成为一支“无攻不克,无坚不摧,打不垮,拖不烂的铁军”,给日本侵略者以沉重打击,为中华民族的解放创立了不朽功勋。马本斋是回族人民的一面旗帜,是爱国主义的光辉典范,是共产主义事业的英勇奋斗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