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俞抗倭靖海疆
名言
为祖国而死,那是最美的命运啊!
——大仲马
故事
戚继光和俞大猷都是我国明代的抗倭名将和军事家,在抗击倭寇入侵、保卫祖国海疆的事业中发挥了突出的作用。
明朝初期,明政府跟日本建立了贸易关系。后来,日本国内发生战争,一些失败的武士流亡在海岛上,成为无业的“浪人”。他们勾结走私商人,带着货物和武器,一方面走私,一方面抢掠中国沿海地区居民的财物。这些进行走私活动和在中国沿海抢劫的日本浪人和走私商人,明朝人称他们为“倭寇”。1523年,由于日本商人焚掠绍兴一带地方,绑走了明朝的官吏,明政府废除了宁波、泉州两个市舶司,停止了对日本的贸易。但是,倭寇仍不断来福建、浙江沿海一带走私劫掠,而且勾结中国的官僚地主,一些中国的奸商也参加了倭寇的海盗活动。倭寇之患越来越厉害,给我国东南沿海人民带来很大的灾难。1555年,明朝调戚继光到浙江驻防抵抗倭寇。
戚继光到浙江后,坚决抗击倭寇。他和其他将领一起,率军在龙山所(浙江镇海县西北)与倭寇展开激战,取得了胜利,给倭寇以沉重的打击。在战斗中,戚继光看到明朝军队的素质不良,缺乏训练、不服从指挥,临阵退缩,深感依靠这样的军队是不能彻底肃清倭寇的。于是他倡议练兵,主张依靠人民的力量,编练一支质量好、战斗力强的新军。经过他多次努力,上司才同意他罢去所部旧兵、重新招募的意见。1559年,戚继光亲自到义乌县招募了矿工和农民3000多人,编成了一支新军。此后,他又在台州等地招募渔民,编成水军。他领导的军队,训练严格,纪律严明,被称为“戚家军”。他还创造了一种作战的阵法叫“鸳鸯阵”,以12人为一作战单位,长短兵器相互配合,指挥灵活,对取得战斗胜利起了较好的作用。1561年,倭寇大举进犯浙江,倭寇达一两万人,船数百艘。戚继光率领部队在台州附近同倭寇打了一个多月的仗,在当地人民的协助下,给侵犯台州的倭寇以歼灭性打击。由于台州之捷,戚继光升为都指挥使,负责更大的海防责任。此时,他又招募义乌民兵3000人,使戚家军成为一支精锐部队。此后,一支倭寇又侵犯温州、台州,随即被戚继光率军剿平,浙江倭患暂告平息。
1562年,倭寇又大举侵入福建,到处烧杀抢掠。戚继光奉命率军从浙江到福建抗击,第一仗就收复了被倭寇侵占达三年之久的横屿,接着又攻克牛田、兴化,捣毁了倭寇的巢穴。战斗胜利结束后,戚继光班师回浙江。当他离开福建不久,大批倭寇又抢掠福建沿海各县,攻占了兴化府城、平海卫等地。1563年,戚继光再次率军援福建,把敌人打得焦头烂额,收复了兴化城和平海卫,他被提升为总兵官。次年,他又率军大破倭寇于仙游城下,把倭寇全部驱逐出福建。
1564年秋,广东海寇大汉奸吴平勾结倭寇侵扰闽广沿海。1565年,闽广会师合剿倭寇。广东总兵俞大猷统率水师,福建总兵戚继光统率陆军,合力进攻,克复吴平根据地南澳。戚继光率军势如破竹,一直将吴平追到潮州。吴平大败,逃往雷州、廉州,戚继光返回漳州,派遣部将傅应嘉会合俞大猷将吴平追出广东。1566年,吴平率船只30余艘逃入安南,被明军追上歼灭。至此,倭寇余孽荡平,我国东南沿海的倭患全部解除了。
解读
戚继光是明朝著名的爱国将领,他出生在将门,受父亲教育影响,从小喜爱军事并立志做一个正直的文武全才的军人。当时中国的沿海常常受到倭寇的侵扰,戚继光十分痛恨倭寇的暴行,十六岁时他曾经写下一首诗:“封侯非我愿,但愿海波平。”意思是说做官并不是他的愿望,他的愿望是祖国海疆的平静。表达了戚继光、俞大猷等抗倭英雄的崇高爱国情怀。
戚继光在抗倭寇战争中建立了卓越的历史功绩,赢得了当时以至后世人们的称颂。
民族崛起,伟大复兴——爱国价值观的体现
民族崛起,伟大复兴
——爱国价值观的体现
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强大精神动力。发展爱国主义需要全国各族人民共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国家并跻身世界强国之林,使中国这头雄狮再度崛起!
詹天佑修铁路
名言
爱国的主要方法,就是要爱自己所从事的事业。
——谢觉哉
故事
詹天佑是我国最早最杰出的铁路工程师,他在近代中国极端困难的条件下,修建了帝国主义认为中国人绝对修不成的、工程异常艰巨的京张铁路,显示了中国人民坚强的意志和无穷的智慧。
1861年詹天佑出生在广东省南海县,幼年时就十分聪明,11岁时他考取了当时清政府第一批赴美留学生。1878年詹天佑考取美国耶鲁大学土木工程系,专修铁路工程。在美国几年,他深深体会到由于祖国的贫弱,中国人在美国倍受歧视,他迫切希望中国富强起来,因此在学习期间倍加刻苦努力,获得了优异的成绩。
詹天佑毕业回国后,被腐败的清政府分到福州船政局水师学堂学习海船驾驶,在中法大战的马江之战中,詹天佑同福建水师广大官兵英勇反击法艇,他在生死关头,镇定自若,多次救起落水同伴,表现勇敢。后来詹天佑北上天津,担任中国铁路公司的工程师,先后参与了从唐山到芦台、从古冶到滦州的铁路修筑工程,在实际工作中表现出了卓越的才能,同时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1905年,清政府从政治、经济的需要出发,决定修建京张铁路,英俄争相承包,双方争吵了很久,相持不下,最后只好同意中国自己修建。同年,清政府任命詹天佑为修建京张铁路的总工程师。詹天佑以无比兴奋的心情带着他的几个学生和工程队人员,开始勘测和选择路线。在紧张的选线工程中,詹天佑要求十分严格,力求精密。他经常告诫工作人员说:“技术第一个要求是精密,不能有一点模糊和轻率,‘大概’、‘差不多’,这一类说法不应出自工程人员之口。”他认为,这是中国人自己修筑的第一条铁路,如果修不好,就会被外国人讥笑。所以詹天佑总是亲自背起标杆,冒着狂风飞沙,在峭壁悬崖上定点制图,实地测量,周详计划。
1905年9月4日,京张铁路正式动工。欧美各国当时都认为这条铁路靠中国人自己一定修不成,有的报纸甚至还嘲笑说:“中国能修建京张铁路的工程师还没有诞生呢。”詹天佑满怀为国家争光的信心反驳说:“只要我们中国人互相依靠,互相帮助,团结一致,就没有什么做不到的!”在山高谷深的关沟段,要开凿四个隧道,外国人听说詹天佑修建这段铁路,就轻蔑地说:“这种工程技术,不是中国人能够修建的。”一些外国工程人员,还常以打猎为名,去偷看工程进展情况,他们企盼詹天佑失败,以便抢夺修建隧道的权利。詹天佑与修建京张铁路的全体职工,以实际行动粉碎了他们的幻想。
铁路开工后,面临着开挖隧道,地势险陡等困难,詹天佑凭着一腔爱国热情,团结技术工程人员,亲自挑水桶排水,打通了居庸关隧道;采用中距离凿井法打通了1193米长的八达岭隧道;同时,创造性地设计了“人”字型轨道,使列车能够爬上地势险陡的八达岭。
到了1909年8月,全长198公里的京张铁路全线通车了。这条铁路原计划6年建成,在詹天佑和工人们的艰苦努力下,只用了4年时间,工程费用还节省了28万两银子。
京张铁路的建成,提高了中国人民自办铁路的信心,使帝国主义分子不敢再轻视中国,这是中国人民反对帝国主义斗争的一个胜利。
辛亥革命后,詹天佑担任“中华工程师会”首任会长,他呼吁中国的工程师,要“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解读
詹天佑从事铁路事业三十多年,几乎和当时我国的每一条铁路都有不同程度的关系。詹天佑以自己的言行、功业,成为近代爱国工程师的楷模。周恩来同志曾高度评价詹天佑的功绩,说他是“中国人的光荣”。
李四光百折不挠归祖国
名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情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故事
新中国成立前夕,身居英国的李四光,不断地听到从祖国传来的喜讯:沈阳解放了!北京解放了!南京解放了!并且听到了自己被选为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的消息,他兴奋极了,对身边的妻子和女儿说:“祖国就快解放了!我们马上做好回国的准备。”他在中国留英学生总会举办的年会上说:“我们盼了多少年,现在终于盼到了,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伟大胜利。希望同学们努力用科学知识武装自己,准备回国参加建设吧!”
那些天,李四光一直处在万分激动的状态中,他天天忙着搜集和整理资料,设想着回国后如何找煤、找铁、找石油;办理好回国的签证,预订了船票。可是,就在一切准备就绪的时候,李四光突然接到一位朋友的电话,告诉他台湾方面已经通知驻英大使馆,让李四光本人发表声明,表示拒绝接受全国政治协商会议常务委员的职务,如不照办,将被扣留在国外。他放下电话,愤怒地在屋里走来走去,妻子和儿女看着他的样子,也非常着急。怎么办?是就此妥协,还是坚持回国。最后李四光决定改变原先的回国路线,远绕法国,转道瑞士,避开台湾当局的耳目,经香港返回祖国。妻子理解他的心情,让他先走一步,自己留下来,可以做一种掩护。李四光动身前,给台湾当局驻英大使馆写了一封信。信中说:“中华人民共和国是我多少年来日思夜盼的祖国,中央人民政府是我竭诚拥护的政府,我能当选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全国委员会的委员是莫大的光荣。我已经启程回国。”他叮嘱妻子秘密保存这封信,适当时机再发出。
李四光终于搭上一艘货船,渡过波涛汹涌的英吉利海峡,到了法国。又辗转两个星期,到达瑞士的边境城市巴塞尔。为了不被人认出字体,他用左手给妻子和女儿写了封信,告诉她们住的地址。这样,一家人很快在巴塞尔的一家旅馆会面。妻子告诉李四光,他走后不久就有特务去盘问,并送去台湾的电报,还有五千元美金。接着。妻子又把郭沫若等人写给李四光的一封信拿了出来。李四光立即打开,信中写道:1949年10月1日,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在天安门庄严宣布:中国人民从此站立起来!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中国共产.党团结一切爱国人士,正为从旧中国的废墟上建立一个繁荣昌盛的新中国努力奋斗,恳切地欢迎你们回到祖国参加建设者的行列。他热泪盈眶,连读了两遍。
走吧,快点踏上祖国的大地吧!女儿未毕业,还要回到英国去读书,她送父亲和母亲登上了回国的路程。当李四光夫妇到达香港的时候,党和政府派去的人早在那里热情地迎接他们了。
1950年5月李四光回国以后,为发展祖国科学事业,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作出了重大贡献。
解读
李四光毕生研究地球科学,写下了数百万言的科学著作。他建立的地质力学,把力学和地质学密切结合起来,为新中国的地质事业打下了基础。周总理生前称赞说:李四光同志是一面旗帜,对社会主义建设作出了很大贡献,我们要学习他。
邓稼先造“两弹”
名言
各出所学,各尽所知,使国家富强不受外侮,足以自立于地球之上。
——詹天佑
故事
邓稼先是我国杰出的物理学家。他青年时代就专攻物理学,立志报效祖国,但是,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使得他与他的学校四处漂泊。他只好到美国留学。
新中国成立的消息传到美国,生活优裕的邓稼先内心无比激动。1950年,他冲破重重阻力,回到了自己的祖国,从此,年轻的博士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国防工作是保密的,也是艰苦的。他的妻子许鹿希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她和稼先是一对患难夫妻,经受过国破家亡的苦难,更饱尝过寄人篱下的酸涩,有时,虽然她不清楚丈夫从事什么工作,也从不问,但她心里明白:无论干什么工作,都是为了一个强大的祖国。
1958年秋天的一天,邓稼先被当时的第二机械工业部的一位负责人叫去。这位负责人和蔼地对他说:“小邓,我们要放个‘大炮仗’,想请你参加,你看行不行?”
听说要放个“大炮仗”,邓稼先心里明白:“这是让我参加原子弹的研制工作!”内心激动、紧张的他不知该说什么好,他内心愿意,可是,又有些胆怯。“研制原子弹!我怕不行。”“行,一定能行的!这是个光荣而艰巨的工作啊!你好好考虑一下吧!”
邓稼先这天晚上失眠了。
“七·七事变”后,他便开始了流亡生活,他看到祖国的贫弱,看到帝国主义的横行,他深深知道:一个国家没有自卫能力,必然要挨打,老百姓更没有活头。现在盼来这一天了,又怎能退却呢?多少年来学到的知识不就是为了报效国家吗?祖国的强大将由自己的努力而实现……邓稼先下定了决心,克服一切困难,一定要研制出原子弹,为中国人争口气。
刚刚从废墟上建立起来的新中国,白手起家,要研制当时世界上最尖端的武器,困难可想而知。全身心投入工作的邓稼先顾不了那么多,只要能让他工作,他就知足了;没有房子自己动手盖;没有科研人员,便从大学毕业生里挑选。他白天工作,晚上给这些学生补课。在当时的中国,“原子弹”只是听说而已,连见都没人见过。邓稼先常常工作到凌晨,一天只在办公室睡三四个小时。就在这时,苏联背信弃义,单方面撕毁中苏国防新技术协定,撤走了全部苏联专家,这对邓稼先的事业可算是雪上加霜,但是,他没有被困难吓倒,他对年轻的大学生们说:“研制核武器是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利益所在,我们只能靠自己!”“干我们这个工作,就要甘心当无名英雄,一没有名,二不图利,三还要吃苦……”他带领科学家们艰苦地工作着,为了弄清一个问题,他们用四台手摇计算机日夜不停地算了九次,这样还不放心,又请著名物理学家周光召等人进行估计,直到数据弄准确为止。还有一次,邓稼先走在路上思考问题,竟连人带车掉到沟里去了。
1964年10月16日15时,随着一声巨响,荒凉空旷的戈壁滩上冉冉升起了一朵翻滚的蘑菇云: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制成功了!
初次的成功没有让邓稼先陶醉,他又率领他的人马紧张地投入到氢弹的研制中去。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夏天,冒着高温进行科研;冬天,顶着零下30的严寒坚持户外作业。由于过度劳累,他多次晕倒在工作场地,可每次醒来的第一句话总是说:“刚才的试验数据搞清楚了没有?”科研单位在北京,实验场地在西北地区,往返几千公里,有一次为了一个技术性问题,邓稼先往返几次,下了飞机就是工作,可他从没有喊过一声累,他已暗下决心:要抢在法国人前头完成氢弹的设计、制造和试验。
在他精心组织指挥下,1967年6月17日,我国的第一枚氢弹爆炸成功了,并且抢在了法国人前面。
从试验原子弹成功到试验氢弹成功,美国用了七年零四个月;苏联用了五年;法国用了八年零六个月;而我们中国——以邓稼先为首的科学家们仅用二年零八个月的时间。这是一个伟大的跨越!
邓稼先被誉为中国的“两弹元勋”。
解读
20世纪50年代的中国是一个相对落后的国家,它没有伟大的科学成就,科技也得不到发展。然而,一些留学知识分子的回国,使中国的命运得到了根本的转折,正是他们,挺直了中国的脊梁。
邓稼先就是这些留学生之一,当时他听说中国的科技状况,放弃了博士学位,决心回国为祖国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因为他知道:自己是中国的儿女,是炎黄的子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