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3303  |  更新时间:2015-07-29 15:44:33  |  分类:

爱国教育

朝臣们为钱若水捏了一把汗,各怀心思地退朝了,而身处漩涡中心的钱若水却坦然自若,独自一人留在殿廷中没有离开。

太宗进到宫内,过了很久,使人暗中查看一下殿廷中还有什么人。回报说,有一位身材瘦削、个子很高的人还站在那里。太宗就出来诘问钱若水道:“你原是同州推官这样的低级幕僚,仅仅两年就被提升为枢密副使。我之所以如此骤加拔擢你,就是认为你很贤能,可是今天你竟糊涂到这个地步,还留在这里等什么!”钱若水回答道:“陛下不知道我无能,把我提拔到枢密院任职。我只能竭尽愚虑,不避死亡,补益陛下,以报厚恩。李继隆身为外戚,贵重无比。现在陛下仅仅依据他的一幅奏书,就杀掉三位转运使,虽然他们有罪,但天下人又何从得知他们到底犯了什么罪失呢?推鞫审讯验证,将他们的罪状弄得清楚明白,再加诛罚,也是为时不晚啊!”最后,钱若水言辞恳切地说:“献可替否,死以守之,臣之常分。臣未获死,故不敢退。”言辞之中不屈之意溢于言表。言外之意是,如果太宗不接受他的建议,那势必是他死得其所之时了。

太宗听罢,怒气渐解,思想逐渐转变过来,就把吕端等人召来研究。他们也都奏请应该按照钱若水的意见“先令责状”,太宗同意了。最后,卢之翰等三人都被贬黜为行军副使。没过多久,李继隆谎报军情的事暴露了,说敌人要向边塞入侵的情报完全是无中生有的。李继隆坐贬招讨使,知秦州。

解读

三个转运使虽未被杀头,但仍是以贬职了事。如果未发现新的罪状,这仍然是一件冤案,而那个冤案的制造者李继隆却没有按诬告反坐处理。他之所以“坐贬招讨,知秦州”,是由于他“虚报虏欲入塞事”,而不是因为他陷害他人。即使有钱若水这样坚持守法、不顾自身的刚正之士,也仍如此。由此可见,维护封建社会的法治是何等艰难啊!

“白衣不染”的刘正

名言

修身洁行,言必由绳墨。

——宋·王安石

故事

刘正(?1319年),字清卿,元初清州(今河北青县)人。元世祖至元年间(12641294年),奸臣阿合马、桑哥等相继执政,负责理财。刘正曾在阿合马负责的制国用使司任令史,后又在阿合马手下任尚书户部令史、左司员外郎以及左右司员外郎等职。至元十八年(1281年),阿合马败,刘正牵连被逮捕,元世祖曾召见责问道:“汝等皆党于阿合马,能无罪乎?”刘正理直气壮地回答说:“臣未尝阿附,惟法是从耳。”几天之后,阿合马的党羽都被处治了,刘正再次被械送到拱卫司,右丞相火鲁霍孙说:“上尝谓刘正衣白衣行炭穴十年,可谓廉洁者。”最终,刘正被无罪释放了。

事实上,刘正的确是惟法是从,并未卖身投靠阿合马一党。比如,至元八年(1271年),朝廷下令罢诸路转运司,立局考核逋欠,让刘正负责清查工作。当时,大都转运司亏负课钱五百四十七锭,逮捕关押了倪运使等四人进行追查。刘正发现其中有冤情,认真查阅了历年的吏牍,发现至元五年有个叫李介甫的人曾填写了七张关领课银的文契,其数目正与运司所欠相合,再一检查字迹,发现都是司库辛德柔所填写的。经调查了解,辛德柔原来生活贫困,这时已经富有,“交结权贵,莫敢谁何”。刘正认真查证核实,案情终于清楚了,这才上报尚书省拘逋了辛德柔,追回了全部课银。刘正认真执法,使“交结权贵”的辛德柔受到了应得的惩罚,而使倪运使等四人的冤屈得以昭雪,刘正也因办理此案而闻名朝野。

至元十五年(1278年),刘正被提升为尚书省左司都事。阿合马为了报复私怨,诬谄江淮行省阿里伯、崔斌等盗窃官粮四十万,命刑部尚书李子忠与刘正一起去处理这件事。刘正等故意拖延,不积极办理,因此“狱弗具”,案情无法落实。阿合马于是另派四位亲信前去处理,阿里伯、崔斌等竟被处死了。刘正为了表示对此事的不满,“乃移疾还家”。

解读

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还有“常在江边站,焉得不湿鞋”的说法。刘正先后在元初巨奸阿合马、桑哥手下担任要职,不仅没有与他们同流合污,反而能在关键问题上与他们进行斗争。“衣白衣行炭穴十年”而白衣不染,没有“惟法是从”、伸张正义的精神是很难做到的。

守法尊神拜住

名言

名声之善恶存乎人。

——唐·韩愈

故事

拜住(12981323年),札刺儿氏人,成吉思汗时的四杰木华黎的后裔,元世祖时的名相安童之孙。元英宗时被任命为中书左丞相,后升为右丞相。他守法不阿,从不计较个人的生死祸福。

在拜住的仕宦生涯中,他的主要特色就是一切依法而行。每当朝中商讨军国大政,他必定会问:“合典故否?”有人讽刺他说:“难道‘大朝止说典故’吗?”拜住反驳道:“公试言之,国朝何事不依典故?”英宗继位后,认为拜住识大局、懂礼义,立即任命他为中书平章政事。

不久,被罢免的左丞相合散以及权臣铁木迭儿的死党徽政使失列门等密谋发动政变。英宗怀疑谋叛者得到了太皇太后的支持,与拜住商议对策,拜住说:“此辈擅权乱政久矣,今犹不惩,阴结党与,谋危社稷,宜速施天威,以正祖宗法度。”他认为应该以“祖宗法度”和社稷为重,而不应顾忌他们的势力和靠山,于是英宗立即命拜住“率卫士擒斩之,其党皆伏诛”,从而粉碎了一场政变的阴谋。

在拜住被任命为中书左丞相时,发现不少人走近侍的门路,中书省准备录用的传奉官的姓名竟多达六七百人,“选曹为之壅滞”。拜住奏请停止对这些人的任命,主张“注授一依选格次第”,坚决反对走后门、拉关系,反对任人唯亲,致使“吏无容奸”。对于刑法案件中的确情有可原者,拜住也同意宽恕,而“贪暴不法必不少容”。元英宗曾多次提醒他的左右亲信说:“汝辈慎之,荀陷国法,我虽曲赦,拜住不恕汝也。”在元英宗君臣的心目中,拜住已成为一位护法的尊神。

当时,“右丞相铁木迭儿贪滥谲险,屡杀大臣,鬻狱卖官,广立朋党,凡不附己者必以事去之。”铁木迭儿尤其忌恨平章王毅、右丞高昉,企图以在京诸仓粮储失陷为名,杀死王毅、高昉。拜住坚持依法办事,对元英宗说:“论道经邦,宰相事也,以金谷细务责之可乎?”他认为,不应以失陷仓粮这样的小事而杀宰相,于是二人得以不死。

铁木迭儿安插亲信,准备乘机谋害拜住,有人提醒拜住小心提防。拜住说:“吾知尽吾心,上不负君父,下不负士民而已。死生祸福,天实鉴之,汝辈毋复言。”照样依法行事,将个人的安危置之度外。正因为如此,铁木迭儿一伙才“不得大肆其奸,百计倾之,终不能遂”。

铁木迭儿死后,拜住依法揭露了铁木迭儿父子及其义子御史大夫铁失一伙的贪赃枉法罪行。由于证据确凿,案情严重,英宗同意依法处治,铁木迭儿之子八刺吉思被判处死刑,但御史大夫铁失却被特赦了。

元英宗至治二年(1322年)十二月,拜住被任命为右丞相、监修国史。朝中不再设左丞相,由拜住“独任以政”。拜住“患法治不一,有司无所守,奏详定旧典以为通制”。正是根据拜住的建议,第二年元朝就修定了一部重要的法典——大元通制,这是至元新格颁布后元朝的第二部法典,它对元朝进一步完善法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至治三年(1323年)二月,太皇太后病死。铁木迭儿的党羽失去了最后的保护伞。那年五月,监察御史盖继元等上疏揭发铁木迭儿“奸险贪污”,“时铁木迭儿过恶日彰,拜住悉以奏闻”。于是,元英宗下诏“夺其官,仆其碑”,并告谕中外。

铁木迭儿一派官员屡次遭到打击,自然对拜住及元英宗怀恨在心,他们不甘心认输,而是密谋反叛。那年秋天,元英宗自上都(今内蒙正蓝旗东)南还,驻跸南坡(上都西南三十里)。御史大夫铁失与铁木迭儿之子锁南等利用阿速卫兵马发动了兵变,元英宗和右丞相拜住同时遇难。这就是元史上著名的南坡之变。

元史评论说,仁宗延事占末年,“水旱相仍,民不聊生。及拜住入相,振立纪纲,修举废坠,裁不急之务,杜侥幸之门,加惠兵民,轻徭薄钦。英宗倚之,相与励精图治。时天下晏然,国富民足,远夷有古未通中国者皆朝贡请吏,而奸臣畏之,卒拘祸难”。

解读

拜住尽忠效节,为执法而死,受到后人的怀念和敬重。泰定帝上台后,很快就处死了铁失及其同党,为拜住举行了安葬仪式,“舆拜住画相于海云寺,大作佛事,观者万数,无不叹惜泣下。”不久,泰定帝又封拜住为清忠一德佐运功臣,太师、开府仪同三司、上柱国,追封东平王,谥忠献。于是,拜住成为当时地位最高、最受崇敬的功臣,这是历史和后人对守法不阿者的肯定与褒奖。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