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走寻常路的郭翻和杨轲
名言
忠信廉洁,立身之本,非钓名之具也。
——宋代·林逋
故事
东晋王朝政治黑暗,许多有识之士不肯与统治者合作,只好在乡间隐居下来,成为当时的一股潮流。这些隐士用行动来表明自己对社会现实的失望,他们隐居的真实目的还是为了保全自己,这是他们对黑暗社会的一种消极反抗。
郭翻,字长翔,武昌人。他的伯父郭讷担任过广州刺史,父亲郭察担任过安城太守。郭翻出身在这种家庭里,按说求得一官半职并不是什么难事,但他少年时期就有很高尚的情操和志气,虽然州郡长官有意提拔他,但他还是谢绝了举荐,放弃了成为孝廉的机会。后来他搬到临川,不和官场上的人来往,只以钓鱼打猎作为生活中的乐趣。
郭翻生活比较贫困,也没有正当的职业,只靠开垦荒地种植为生。他每次开垦荒地之前,都会在那块地上插上标志说明,一年之后没有人来认明那块土地的话,他才开垦耕种。有一次,他开垦了一块荒地,等到种下的稻子快成熟时,一个人跑来说那块地是他的,郭翻没有和他争辩,就把快成熟的稻子给了他。县令听说这件事后斥责了那个人,把稻子还给了郭翻,郭翻却没有接受。他曾经有一次乘车外出打猎,走到离家一百多里的地方,在路上碰到一个生病的人,于是把车送给了那个人,自己走回了家。他钓到的鱼和打到的野兽,如果有人要向他买的话,他就干脆把那些东西送给人家,自己一文钱都不要,也不告诉他自己的姓名。因为这些事,当地的老百姓都很敬重他。
后来,他和翟汤一起被庾亮举荐,朝廷征召他为博士,但他没有去就任。他坐着小船暂时回到家乡给父母上坟,安西将军庾翼以皇帝舅舅的身份去拜访他,想勉强让他出来做官。郭翻说:“人的性格各有各的不同,这不是可以勉强的。”庾翼因为郭翻的船又窄又小,想让他搬到自己的大船上去。郭翻回答说:“您不用因为我的船鄙陋微贱而亲自光临它,它本来就是山野之人乘坐的船啊。”庾翼于是弯着腰钻进了小船里,在里面和郭翻谈了整整一天后才离开。
郭翻有一次不小心将一把刀掉进了水里,一个过路人帮助他把刀捞了起来,郭翻就把那刀送给了过路人。那个人不要,坚决推辞,郭翻说:“如果刚才你不把它捞起来的话,我怎么还能够得到它呢?”过路人说:“我如果要了那把刀的话,就会被天地鬼神所责备!”郭翻知道他一定不会收下那把刀的,干脆把那刀又扔进了水里。过路人觉得很遗憾,又跳进水里把刀捞了起来。郭翻为了不违背他的好意,就把刀收下了,但是给了那个人十倍于刀的钱作为报酬。郭翻廉洁,不愿随便受人恩惠的事还很多。
杨轲是天水人,年轻的时候喜欢研究周易,成年后没有结婚,他的学问很高深,有好几百个学生。他经常吃很粗糙的食物,喝冷水,穿粗布衣服和破麻布袍子,别人都不能忍受这样的待遇,但杨轲却悠然自得。他和那些不了解他或者行为怪癖的人从不来往,即使是他的学生,如果不是很有成就的弟子的话,也不和他说话。杨轲想传授什么东西的时候,一定是旁边没有别人,才会教给他的入室弟子,然后让他们一个个互相教授。
刘曜篡位后,征召杨轲为太常,杨轲推辞掉了,没有前去应征。刘曜出于对他的尊敬而没有强迫他,杨轲随后去陇山隐居起来。刘曜后来被石勒俘虏,秦地的人都向东迁移,杨轲却留在了长安。石勒登基为帝后,特意准备了征召隐士用的礼物和车马,派人前去召他出来做官,他借口有病推辞掉了。派去的使者强迫他出山,他没有办法,只好上了车。见到石勒后,杨轲也不向石勒行礼,石勒对他说话,他也不搭理石勒。石勒下令把他安置在永昌的官府里面。相关部门的官员因为杨轲很傲慢,请求上司按“大不敬”的罪名处罚他,石勒没有同意,下令说杨轲想做什么就让他做什么。
杨轲住在永昌的时候,石勒每次送东西给他,他都会口授一封感谢信,让学生记下来送给石勒表示感谢,信的文辞非常优美,看过的人都很佩服他的文学造诣。石勒想试探出他的真正兴趣,于是秘密命令美女半夜的时候跑去勾引他,但是杨轲丝毫没有被打动,表情非常严肃,根本就不理睬美女。石勒又派人把他的学生全部赶走,让强壮的武士穿上盔甲拿着刀对着他,还把他的衣服都偷走了。杨轲看着他们,并不说话,也没有害怕的神情。杨轲常常睡在泥土垒成的床上,身上盖着布被子,赤身裸体地睡在里面,下面也没有垫棉絮。苟铺是一个很好奇的人,有一次去杨轲那里和他谈论经书的问题,杨轲闭着眼睛不回答,苟铺就把杨轲的被子掀开了,结果杨轲的裸体全部露了出来。苟铺狠狠地嘲笑了杨轲一番,但杨轲的神情很安详,丝毫没有生气和惊讶的表情。当时的人都认为没人能估量杨轲学问的高低深浅。
后来,杨轲上书石勒诉说自己的思乡之情,请求让他回到故乡去。石勒派人用很舒适的、用蒲草包着车轮的车子送他回去,免除了当地十户农民的租税,让他们负责供应杨轲的日常生活用品。杨轲回到秦州后,仍然没有停止收徒弟。后来,秦州人向西逃到凉州,杨轲的学生们用牛车载着他跑,被当地守卫的军队追上了,将他们全部抓起来,最后都杀害了。
解读
郭翻和杨轲品行高洁,他们的行为受到当时人们的赞扬,成为当时的道德典范,为端正社会风气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是普通而具有代表性的隐士。
清官何远
名言
惟廉者能约己而爱人,贪者必瘦人以肥己。
——明史·循吏传
故事
梁武帝喜欢包庇纵容亲戚和士族,所以梁朝上下贪污腐败成风。不过,梁朝也不是没有清省的,而且正因为当时是一个鼓励贪污腐败的时代,何远这样的人能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保持自己的操守就显得更加可贵了。
何远是东海人,他曾担任过江夏王的侍郎,转任奉朝请。萧宝卷统治时期,何远参加了拥立江夏王谋反的事情,失败后他逃到长沙王那里避难,长沙王将他藏了起来。后来,他又求得桂阳王的保护,结果泄密,官兵前来捉拿,何远翻墙跑掉了,而桂阳王却落入官兵之手被杀害了。何远本来打算迎接萧衍的军队,但没有成功,他只好投降了北魏。到了北魏后,他劝寿阳刺史王肃和他一同起义,逃回南方,但王肃没有听他的话。他又建议迎接萧衍,王肃派人把他护送到萧衍那里。从此,他跟随萧衍南征北战,萧衍即位后,何远也受到了封赏。
何远本来是个风流潇洒的人,任侠好义,但做了武昌太守后,他却改变了原来的喜好,成为一个尽忠职守的人。他一改原来四处交往游玩的喜好,亲朋好友们送他的礼物也一律不接受。武昌人习惯喝长江水,夏季,何远嫌长江水太热,经常花钱买老百姓井里面的凉水喝,如果有人不收钱,他就把水退掉,别的事情也是一样。他的车马和服饰特别简陋,用的器物连铜和漆器都没有。江南地方出产水产品,而且很便宜,他每顿饭却不过吃几片干鱼下饭。但是何远的态度很严厉,官吏和百姓经常因为小事而被他鞭打,后来被人告了状,在廷尉那里受审,被弹劾了几十条罪状。他一直没有招供,最后还是以私藏违禁物品罪被除了名。
不久,何远被任用为镇南将军和武康令。他更加坚持操守,废除了当地的过分祭祀,并且以身作则,百姓纷纷称赞。太守王彬到地方来视察,各个县都用盛宴款待,到武康后,何远只给他准备了干粮和清水。王彬走时,何远送他出县境,临别时送上一斗酒和一只鹅。王彬开玩笑说:“你的礼物超过了东晋时期的陆纳,恐怕会被古人耻笑吧?”梁武帝听说了何远的才干,把他升任为宣城太守。从县令一下子升到京城附近大郡的太守,这是南朝从来没有的事。宣城受过盗贼的抢掠,何远细心治理,很快恢复了治安。一年后,他调任为始兴内史,当时萧渊朗出任桂州刺史,一路上到处抢劫,但进入始兴境内的时候反而秋毫无犯,可见何远的威名之盛。
何远当官的时候,喜欢开辟街巷,修整房屋,小到百姓的房子,大到城墙壕沟之类,他都像经营自己的家业一样整治。他自己应得的钱都一概不要,到年底的时候,找出最穷的百姓,把那些钱作为他们的税款交上去,而且长期坚持了下去。但是何远也有缺点,他处理政事和案件过于武断,老百姓都不敢提意见,只是心里畏惧而感到遗憾。何远到一个地方上任,当地的百姓就会自发地为他建造生祠。梁武帝经常下诏表扬他,认为即使是古代的贤明太守也无法超越他。何远处理政务的时候,对地方豪强很苛刻,对贫穷百姓却像自家人一样,所以豪强特别害怕他。
后来,何远被起用为征西将军谘议参军,中抚将军司马。在他52岁那年去世了,梁武帝为了表彰他的清廉和忠诚,给他优厚的赠官和赏赐。
解读
何远为人耿直清廉,从来不徇私情,不让别人拜访他,也不拜访别人。他给别人写信时,不管对方的身份如何,所用的称呼和礼节都一样,与人交往从不低声下气,所以那些庸俗的士子都很讨厌他。何远的清廉公正在当时确实是天下第一的,他先后出任了几任太守,见到许多可以贪污的东西,但他始终没有改变自己的操守。他的妻子儿女饥寒交迫,和最穷的人一样。当他离开东阳回家后,几年之内都不提起荣辱方面的事,士大夫都很赞赏他。何远轻财好义,喜欢周济穷人,说话从来不夸大,也不说假话,这些都是他的本性。他经常和人开玩笑说:“你能抓到我一句假话的话,我就送给你一匹布。”结果大家都注意他说的话,还是没能抓到一句假话。
廉洁将军赫连达
名言
廉不贪,直不倚。
——唐代·柳宗元
故事
赫连达是著名少数民族首领赫连勃勃的后裔,他的曾祖父为了避难,将姓氏改成了杜氏。赫连达生性刚强耿直,有胆识,力气也很大,年轻的时候就参了军,跟随贺拔岳作战,立下不少战功,很快就被任命为都将,并被赐爵长广乡男,后来又迁任都督。
贺拔岳被侯莫陈悦杀害后,他的部下都惶恐不安,赵贵建议让宇文泰来主持军务,但部将们犹豫不决。赫连达站出来说:“夏州刺史宇文泰以前担任行台左丞的时候就显得很有谋略,是当时的豪杰,今天的事情除了他没有谁能主持了。我请求让我率领一支轻骑兵前去报告主公遇害的消息,并请宇文泰来收服我们。”当时有人想向南走,去追回贺拔胜,又有人想向东走,将这事汇报给朝廷。赫连达阻止了他们,说:“这些是远水救不了近火,没什么可说的。”赵贵就把迎接宇文泰的事情定了下来,命令赫连达立刻前往夏州。
赫连达赶到夏州,一见到宇文泰就伏地痛哭,宇文泰见他痛哭,急忙问是怎么回事,赫连达把情况一五一十地说了。宇文泰正在招兵买马,听到这个消息高兴还来不及呢,赶紧派了几百个骑兵赶赴平凉,自己率领大军向高平进发,命令赫连达率领骑兵占据弹筝峡。老百姓都惊恐不安,以为要爆发大的战争了,四散而逃的人有很多。有几个村子的老百姓扶老携幼,赶着牲畜想跑到山里避难。赫连达正好碰上这些百姓,士兵们想抢劫他们。赫连达说:“远近的黎民百姓,大多数都被贼人牵制着,我们反而还抢劫他们,这怎么行呢?我看不如把他们安抚下来,好好对待他们,这样才能显示出义军的恩德。”于是,他下令好好对待那些百姓,老百姓很快就对他们产生了好感,都愿意归附他们。赫连达的军队善待老百姓的消息传到了四面八方,老百姓都相互转告,前来归附的人越来越多,宇文泰听说这件事后对赫连达赞不绝口。
侯莫陈悦被平定后,赫连达升任为平东将军,宇文泰对部下说:“当初贺拔岳遇害的时候,你们的性命都控制在贼人的手中,虽然想来通知我,但路都被堵住了。杜朔周(赫连达当时的名字)冒着万死的危险,不远千里赶来向我汇报了情况,我们才能在一起为朝廷尽忠,报了血海深仇。这当然是靠大家的力量才办到的,但是杜朔周在其中起到的作用是非常关键的。这样的功劳如果不重重赏赐的话,以后还怎么劝人为善呢?”于是,下令赐给赫连达两百匹马,赫连达再三推辞,宇文泰坚持让他收下,这才勉强收下。北魏孝武帝入关后,论功行赏,以赫连达首先迎接元帅,光复秦、陇地区的功劳,晋爵为魏昌县伯,食邑500户。
赫连达后来跟随李虎作战,攻破了曹泥,被任命为镇南将军、金紫光禄大夫,加通直散骑常侍头衔,他的食邑增加到1000户。他跟随宇文泰收复了弘农,参加了沙苑之战,都立下了赫赫战功,又增加了800户的食邑,被任命为白水郡守,转任济州刺史。朝廷下令恢复他的姓氏,从此他才改名为赫连达。
赫连达跟随大将达奚武进攻汉中,梁朝的宜丰侯萧循抵抗了很久后才表示愿意投降。达奚武问部下应该采取什么对策,贺兰愿德等人认为梁军粮草已经用完,所以想发动猛攻将其消灭,赫连达说:“不打仗而得到敌人的城池这是最好的计策。我们不该贪图得到他们的子女和钱财而穷兵黩武,仁义的人是不会这样做的,而且他们的战士和马匹还很强壮,城池也很坚固,即使能攻下来,必然导致我们双方都损失惨重。再说如果他们孤注一掷和我们苦战的话,谁输谁赢还不好说呢。何况用兵打仗的道理是以保全军队力量为上策的。”达奚武认为他说得很对,命令部将各抒己见,杨宽等人都同意赫连达的提议,达奚武就接受了萧循的投降。大军班师后,赫连达升任为骠骑大将军,加侍中,进爵为蓝田县公。
赫连达的官越做越大,成为北周的军事重臣。他为人质朴正直,遵守朝廷的法度,虽然经常鞭打士兵,但判处别人死罪的时候却非常慎重,不像其他将军那样动不动就杀人。赫连达性格廉洁俭朴,边境的胡人有人送羊给他,他觉得应该和胡人搞好关系,不要羊的话不好,就送给胡人绢帛作为回报。有关官员请求用公家的绢帛就可以了,赫连达说:“羊是送到我家厨房里的,却用公家的东西去回报,这是在欺骗上司。”于是,他命令把自己家的绢帛送给胡人,人们都称赞他这种仁厚廉洁的行为。
解读
南北朝是一个混乱的时代,由于战乱频繁,加上当政者都是军人出身,所以在文治方面欠缺不小,贪官污吏横行无忌。尤其是当时的军人们,贪污腐败的现象更加严重。廉洁的文官并不少见,但是廉洁的武官就非常稀有了,赫连达就是这种稀少的廉洁武官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