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穰苴严法惩治庄贾
名言
不教而诛,则刑繁而邪不胜;教而不诛,则奸民不惩。
——荀子
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有个大夫叫田穰苴,当时,晋国攻击齐国的阿邑、鄄邑,燕国又侵占齐国的河上地方,齐军屡战屡败,溃不成军。为此,齐景公整天寝食不安,愁眉不展。田穰苴当初不过是个地位普通的人,但他的好朋友晏婴则是齐国大臣。
一天,田、晏二人正在屋里下棋,有人禀报说:“齐王召晏丞相立即进宫,有要事相议。”晏婴便放下手里的棋子,匆忙进宫去了。原来,齐景公正为齐军败阵、边关吃紧而愁容满面。看见晏婴,忧心忡忡地说:“晋国和燕国不断蚕食我国,本应回击他们,但是眼下齐军没有一个好统帅,真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呀!”
晏婴沉思了片刻,向景公说:“我有一个好朋友叫田穰苴,此人文能安抚人心,武能克敌制胜,而且精通兵法,您不妨让他担当此任。”
景公马上召田穰苴进宫,跟他谈论边防和军事,发现田穰苴果真是个文武全才,便提出让他担任大将军,率兵抗击侵略。田穰苴对景公说:“我地位低下,君王把我从平民中破格提拔到三军主帅,恐怕军内官兵不会服气,百姓对我也缺乏信任。资历浅薄而权威不足是无法统帅大军的,希望能派一位君王的宠臣,官兵所尊敬的人来担任监军。”齐景公笑着说:“这个你放心,我派大将军庄贾做你的监军,有他辅佐你,我看不会有人敢不听你的号令。”于是,田穰苴便接受了这个职务。接着,齐景公又传庄贾进宫,向他介绍了新的三军主帅。庄贾看了看站在一旁的田穰苴,毫不在乎地说:“既然晏丞相保举田穰苴来统帅齐军,说明他自有统兵的才能,何必还要监军呢?”景公解释说:“寡人念你德高望重,久经沙场,而田穰苴是初次指挥这么大的战斗,在齐军中还没有树立起威信,由你来做他的监军,将士们必然会听从号令的。”听了景公的话,庄贾得意地笑了起来,说:“既然这样,那我只好奉命前往了。”当下二人商定,次日中午在营门会合。
回到家里,田穰苴告别了母亲和妻子,立刻去了军营,他下令全军:明日正午,准时出发!并特意让人在营门之外装了一个测影日晷,又安放了一座滴漏,以此来检查将领们是否遵守军令。
可是庄贾根本没把这事放在心上,回到家就与来送行的亲戚朋友喝起酒来。到了约定的时间,庄贾没到军营,田穰苴下令撤去日晷,放掉滴漏中的水,全军列队,开始检阅。宣布完军纪,检阅完将士,已是太阳偏西,这才见庄贾带着几个侍从姗姗而来。田穰苴压着火问道:“为什么迟到?”庄贾一脸酒气说:“我不才,有劳大夫和亲戚们送行,所以耽搁了。”田穰苴说:“将军接受命令,就应忘掉家庭;面对军纪法规,就应忘掉父母;击鼓进军与敌作战,就应忘掉自己的身体。如今敌国入侵,国内不安,君王焦虑,士兵艰辛,国人的性命,都在你掌握之中,为什么还要怠慢!”田穰苴召来军中掌管刑法的官员问道:“按照军法,违约迟到者怎么办?”这名官员回答说:“应当斩首!”庄贾害怕了,派人飞报景公求救,但还没等信使回来,田穰苴就斩了庄贾,三军将士无不震惊。
过了一会儿,信使拿着景公的符节来赦免庄贾,骑马奔进军营。田穰苴说:“将领在军中,对君王的有些命令是可以不接受的。”又问刚才那个掌管军中刑法的官员:“在军营中骑马奔跑,军法怎么处理?”这名官员说:“应当斩首。”使者惊慌失措,田穰苴说:“国君的使节,不可杀他。”于是斩了使者的仆人,砍了车子的左驸(马车左边的立木),宰了左边的那匹驾车的马,并告示三军。让使者回去报告,然后率领齐军开拔。
对于部队的行军宿营、掘井埋灶、士卒伙食、看病吃药等事宜,田穰苴都亲自过问和布置。他还把自己的官俸粮饷全部拿出来,供士卒们享用,自己同士卒们一样平分粮食,特别照顾那些体弱有病的士卒。阅军三天后田穰苴率军出发,生病的士卒都请求随军出发,大家奋勇争先地为报答将军的关怀而去战斗。晋军听到这个消息后,便撤军而去;燕国听到这个消息后,也渡过黄河向北撤走,齐国的危急得以解除。田穰苴挥军追击,收复了所有沦陷的国土,然后率军凯旋而归。
解读
对一个军事统帅来讲,只有做到了执法如山,一视同仁,才能令行禁止,指挥有效。这样的军队也才有凝聚力和战斗力。军令不应因人而异,更不能朝令夕改。
李离犯错甘愿赴死
名言
欲影正者端其表,欲下廉者先己身。
——桓宽
故事
李离是春秋时期晋国的理官(掌管刑法的官),素以断案公正闻名。
一次,李离的下属办案时贪赃枉法,将真凶放走,把无辜者抓起来,屈打成招。李离失察,判了此人死刑。此人被处死后,李离查明了真相,但已铸成不可挽回的大错。他一方面严厉地处罚了下属,一方面缉拿真凶。此案虽然以真正的凶手被捉拿归案,冤死者昭雪而了结,但李离却为自己的错杀而痛苦不堪,终日食不甘味。此案结案后,他给自己戴上枷锁,进宫去见晋文公。
晋文公见李离戴着枷锁进殿,惊疑地问:“发生了什么事,让你这个样子来见我?”
李离跪下说:“我有违大王的信任,身为理官,却错杀了好人。我请求依法将我处死,为枉死者偿命。”李离将误判错杀的经过如实地禀告晋文公。
晋文公听后,长嘘一气,说:“我以为出了什么大事,原来是错判了一个案子。你不要这样自责,凡事办理的过程中总会有失当之处,这就像任用官吏,虽然公允地衡量过每个人的才能,但任命职位时仍难免有偏高偏低的情况出现;审理案件,处以刑罚就更难免出现偏重偏轻的问题。何况这次错判主要是你属下的问题,并不是你的罪过。”
李离丝毫不因晋文公为自己的罪过开脱而自喜,他反驳说:“在掌管刑狱的官员中我的职位最高,却从来没有把自己的地位让给属下;享受国家的俸禄我的最多,也从来没有将俸禄分给属下。现在我错判了案子,枉杀了好人,反而把罪责推诿给属下,这是没有道理的。”
晋文公越发钦佩李离,可表面上却怒形于色。他斥问李离:“你认为自己有罪,可你这个官是我任命的,那么我也有用人不当之罪了?如果你受处罚,那么我该怎么办?”
李离明白晋文公的用意,但他决心以死来维护国家法律的尊严。他说:“国家的法令早已明文规定,执法的官吏给犯人施错了什么刑,自己就要受什么刑;错杀了好人,自己也应被处死。大王是认为我能够秉公执法,才任命我掌管刑狱,可现在我辜负了您的信任,听信诬告,枉杀了好人,依法应该被处死。既然您不忍心下令处死我,就请允许我自己执行吧。”李离说完,拔出剑自刎而死。
解读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李离因自己违法以自我处决来维护国法的权威和尊严,令人佩服。在这律己护法的品质后面,我们还看到了执法人有错不推诿,勇于承担责任的高尚情操。
叔向公正断案不隐亲
名言
诛不避贵,赏不遗贱。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故事
羊舌叔向,羊舌氏,字叔向,生卒年不详,春秋时晋国大夫,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晋平公元年(前557年)被任为太傅。他为官清正廉洁,为了法律的尊严,他不徇己私、不庇己亲,能够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可称为执法者的楷模。
晋昭公四年(前528年),晋国大夫楚臣公巫臣之子邢侯与楚人雍子因鄐邑(今河南温县附近)田界发生纠纷。原来,晋平公在位时,楚人雍子受到父兄的谮毁,逃奔晋国避难,晋国国王十分倚重他,特将邢侯采邑鄐地中的一部分赐给他。因此形成雍子与邢侯的田界相互毗邻,并且犬牙交错的复杂情况。天长日久,田界渐渐模糊不清,两家为争田界屡起纠纷,并为此大打官司。但历时甚久,也没有调解成功。
恰好理官士景伯出使楚国,叔向的胞弟叔鱼摄代士景伯之任。秉持国政的韩宣子命叔鱼了断这桩日久的旧案。
叔鱼接手此案后,详勘地界,认为此案“罪在雍子”。心虚的雍子听到这一风声后,深知叔鱼索来贪求财色不择手段、不顾后果,赶紧投其所好地将自己的一个女儿送给叔鱼为妾,以求为己掩饰。贪财好色的叔鱼受贿后,立刻转而判处邢侯有罪。邢侯听到此颠倒黑白的判决,不禁勃然大怒,直接冲上朝堂与之论理。争吵中,怒不可遏的邢侯竟将雍子、叔鱼当堂杀死了。
韩宣子觉得此案很棘手,就将叔向找来,向他求教应怎样处理这件案子。叔向面对胞弟的尸体,并没有有所顾忌,或设法为胞弟开脱罪责,而是当即干净利落地回答道:这三个人所犯的罪过程度是相同的,按律应当将活着的处死,将已死的陈尸示众。接着他向韩宣子具体分析了每个人的罪行:雍子明知有罪,却以女嫁于叔鱼,这是用行贿方式来购买胜诉;叔鱼身为司法官员,不仅受贿,而且不以情理判曲直,实已知法犯法;邢侯未经批准而专擅杀人,这三个人所犯的罪过性质的严重、恶劣程度是一样的。由此,叔向得出结论:自己有罪而去掠取美名,这就叫昏;贪污受贿以致败坏职守,这叫做墨;肆无忌惮地擅自杀人,就叫做贼。夏书上记载,犯了昏、墨、贼三种罪行都必须处以死刑,这是皋陶制定的刑法,请你据此去判处他们吧!
韩宣子听了如此责有所归、罪有所得、有理有据的回答,心悦诚服,于是宣布三人罪状,将邢侯处死,而将雍子、叔鱼二人的尸体在街市示众,以儆效尤。
孔子听说此事后,对叔向所为大加赞赏,他认为叔向审治邢侯之狱,指斥叔鱼之贪,以正刑书,而于其亲不包庇隐蔽,高度赞誉了叔向的刚直有古人遗风!
解读
法律是公正无偏私的,执法无私,不为亲隐,正确处理情与法的关系,维护法律的尊严,这是一个正直的执法者所应具备的素质,这种敬业的精神和态度值得推崇和效仿。
子文办案不护族亲
名言
进不失廉,退不失行。
——晏子春秋·内篇问上
故事
子文是春秋时楚国的令尹(楚国掌握政治事务的最高官员),他办事公道,执法严明,正直无私。
一次,掌管刑狱的廷理(楚国官名)逮捕了一名犯人,审讯中,那犯人如实地招了供,最后,又战战兢兢地乞求说:“小人做下此孽,实属罪有应得,无论如何处治,我都绝无怨言;只是恳请大人,千万不要将我的事告于令尹知道。”
廷理听了,感到很奇怪,大声喝道:“大胆!你小小一个囚犯,也敢提及令尹大人?”
“大人容禀,因为令尹大人和小人是族亲,他平时素来对我们就管得很严,这会儿要是听小人犯罪,岂不是要动怒么?倘若气坏了身子,小人我怎么担待得起,所以……”
“此话当真?”廷理对那犯人的话有些将信将疑。
“没有半句假话。”那犯人说。
听到这儿,廷理心想:此人既是令尹大人的族亲,我如何惹得起他,倒不如送个人情了事。想到这里,便对那人说:“这次看在令尹大人的面子上,且饶了你,以后你倘若再敢造次,那可就难办啦!”说着,便打开刑具把他放了。
那人连忙叩头谢恩,随后,连滚带爬地出了府衙。
不久,子文知道了这件事,立即派人把廷理召来。廷理满以为子文会好好地谢他,便喜滋滋地来了。
子文见廷理来了,瞥了他一眼,问道:“听说我的一个族人的案子是你审理的?”
廷理连忙答道:“是的,大人。不过,我已将他放了。”
“你不是将他逮捕了吗,怎么又放了呢?”子文故作不解地问。
廷理表现出一副十分内疚的样子,毕恭毕敬地回答子文说:“原先下官不知道您和他的关系,所以多有冒犯,请大人海涵。”
子文听到这儿,十分生气地责备道:“你真糊涂啊!国家设置廷理这个职位,就是为处治违法犯罪的人。一个正直的廷理就应当秉公办案,执法如山。可你却违背法律,屈服于权势,无端地宽容了犯罪之徒,这是天理难容的事啊!”接着又说:“那个人明明犯了法,因为我的关系,就放了他,这不等于是在告诉天下的老百姓,我子文是一个徇私枉法的人吗?”
子文义正辞严的一番话,说得廷理哑口无言。随后,子文又立即派人把那个犯法的族人抓了来,亲自交给了廷理,让廷理依法处治了他。
这件事,很快在楚国的老百姓中传开了,大家都夸赞子文办事无私,执法公平,严于律己。
解读
子文秉公办案,执法如山,不护族亲,表现了一个执法者办事无私、执法公平的高尚风范。这样的公正执法者是国家法律的捍卫者,如果国家的各级执法者都能做到这一点,何愁国家不兴盛,社会不太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