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4556  |  更新时间:2015-08-06 16:04:25  |  分类:

儿童教育

李秀成为天国着想直谏实言

名言

不忧一家寒,所忧四海饥。

——魏源

故事

1856年9月,太平天国内部发生危机:北王韦昌辉发动叛乱,杀死东王杨秀清及其部下两万多人。翼王石达开因与天王洪秀全意见不合,一气之下竟率领部队离开了天京。天王洪秀全一意孤行,重用同姓安王洪仁达、福王洪仁发。满朝大臣对洪氏兄弟十分不满,纷纷向李秀成反映。

刚刚被任命为副掌率的李秀成忧心忡忡,食不甘味,寝不安席。他清楚地记得,在金田起义时,洪秀全在花州胡以晃家中被清军围困,正值危难之际,自己领着部队救出洪秀全,洪秀全为报答恩情,任命自己为副掌率。他明知自己能力不强,但一直信任和重用自己。目前,在国中无将,朝中无人的情况下,还把自己选进领导核心。可面对着当前形势,他是以国家为重,还是保住自己的乌纱帽呢?这时,他想起了童年时父亲常教导他的话:做人要诚实,心正,光明磊落。在这事关太平天国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自己应该挺身而出,冒死直谏。

第二天上朝时,他面奏天王洪秀全。他说:“当前要扭转天国危机,必须肃正朝纲,明正赏罚;向地主征收赋税;起用翼王石达开;免去安王和福王的职务。”

李秀成这一主张,得到了满朝文武官员的支持,但却得罪了天王洪秀全。洪秀全一气之下,免去了李秀成的官职,宣布退朝。

李秀成被罢官了,他不仅没有灰心,相反,他觉得自己做得对。回到家后,夫人听说这件事,责备他说:“你太诚实了,像你这样的人,有几个不吃亏的?”李秀成严肃地看着夫人说:“月亮,要做十五的月亮;说话,要说心里的话;做人,要做诚实的人。这样,我心里坦然,吃亏也愿意!”

几天后,李秀成出于对天国的关心,把个人得失置之度外,又重新写了一个奏章,一方面送给天王洪秀全,一方面抄送朝廷文武百官传阅。在满朝文武大臣的请求下,天王洪秀全经过反复考虑,认为李秀成冒死直言完全是为了他,是为整个天国着想的。于是,他采纳了李秀成的意见,重新恢复了李秀成的职务,削去安王和福王的爵位,同时派人去请翼王石达开回来共秉朝政。

李秀成实言直谏,在挽救太平天国危机中,尽了自己的力量,在全体大臣中广泛流传,成为佳话。

解读

在太平天国领导层中,李秀成的资历尚浅,但他为了天国有一个美好的前景,不为个人着想,上书直言。即使遭到了不公的待遇,也不后悔。他为后人树立了一个忠义、一心为公的好榜样。

格拉古一心护法被打死

名言

制定法律的人首先触犯法律,这样的法律还有什么意义。

——贝蒂

故事

两千多年前,罗马共和国不仅存在着奴隶和奴隶主的对抗性矛盾,而且贵族和平民之间围绕土地问题也进行着激烈的斗争。在这场斗争中,提比略·格拉古为了制定和维护土地改革法献出了宝贵的生命。

提比略·格拉古出身贵族名门,父亲担任过罗马的执政官,母亲是一位将军的女儿。他本人长期在军队服役,对于平民的艰难处境十分同情。为了改变平民的处境,他旗帜鲜明地提出了平分土地的主张。

公元前133年,格拉古当选为罗马的平民保民官。他就职后就向人民会议提出了土地改革法案。规定每户自由民可占有的国有土地不能超过500尤格(约合130公顷),其余的国有土地按30尤格一份划成小块,分配给贫苦的平民世袭租种。这项法案获得通过后,组成了由格拉古领导的三人委员会,负责分配土地的工作。

提比略·格拉古为了维护和执行土地改革法,在广大平民的支持下进行了艰苦的斗争。那些已经把大片大片国有土地据为己有的贵族千方百计地阻挠分地工作的进行。他们设法隐瞒地产,或者把多出限额的土地转移到亲戚朋友的名下;或者把国有土地说成是固有的私产,拒不交出;还有的贵族公开威胁格拉古,说如果不放弃土地改革法,就会要他“好看”。

面对贵族们的抵制和威胁,格拉古依然不改初衷。在他的坚持下,核查土地和分配土地的工作有了很大进展。一部分大贵族据为己有的国有土地被没收,并在平民中进行了分配。

按照罗马法律的规定,保民官的任期只有一年。当任期快满时,格拉古为了把平分土地的工作继续下去,决定竞选下一年的保民官。

许多朋友劝他说:“现在贵族中的保守势力已经纠合在一起,磨刀霍霍了。如果你明年再当保民官,实在太危险了。”

格拉古回答说:“我因为害怕危险就不再竞选保民官,那么正在进行的分地工作就会中断,土地改革法也会就此完结。为了保护新生的土地改革法,我就是牺牲性命,也是在所不惜的。”

格拉古决定竞选下一年的保民官了。正式选举的那一天,开刚放亮,选举会场里已经是万头攒动,人山人海。格拉古进入会场时,受到广大支持者的热烈欢迎。因为他们知道,这次选举关系到土地改革能否继续,格拉古的去留牵涉着所有罗马公民的利益。选举大会快要开始了,35个行政区的公民即将依次投票,格拉古是胜券在握的。

这时,对格拉古恨之入骨的贵族保守势力见大势不妙,就赶紧纠集了数百名武装打手奔赴会场,在格拉古和他的支持者毫无防备的情况下,经过一场混战把格拉古杀死了。格拉古的尸体也被扔进了台伯河。

提比略·格拉古的死并没有平息罗马平民为平分土地进行的斗争,十年后,他的弟弟盖约·格拉古当选为保民官,广大平民视盖约·格拉古为提比略·格拉古事业的继承者。于是,一场维护土地改革法,进行平分土地的斗争又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了。

解读

为民请命,为民当官,为民办事,都是公正无私的表现。古今中外都不乏这样的公正人士。相对于这些受人敬重的公正人士,那些蝇营狗苟,只为自己着想,只为自己谋利的人必将遭到人们的唾弃。

任人唯贤,唯才是举,平等待人是公正的一个重要体现,如果任人唯亲,任人唯权,那就没有公正可言。要做到任人唯贤,平等待人,就要有一颗公正的心。不以有色眼镜看人,不以貌取人,不把人分为三六九等,这样才能秉持公正的态度,公正地判断,公正地审核,最后公正地录用。

尧“禅让”舜

名言

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

——何启

故事

尧,姓伊祁,名放勋,史称唐尧,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他在位的时候,我国社会还存在着部落首领的禅让制度。首领位置由谁执掌,要经过民主推举。尧在位多年,年事已高,需要选择一位贤德的人来接替自己。为此,他费尽了苦心,在访贤禅让的问题上,和部属进行了反复的讨论和访求。

开始,他先征求诸首领的意见:“你们谁能代替我的位置?”大家听后,都面面相觑,没有一个人肯站出来。他们对尧说:“我们都不是管理天下大事的人才,请您另选贤者吧!”

尧对这些首领说:“诸位既然不能替我治理天下,则应为我推荐治理天下的贤士。你们经常外出,奔走四方,应当知道何处有能人啊。”

有一个首领对尧说:“民间有一个人,名叫舜,听说是一位贤才,何不请来接替您以治理天下呢?”尧说:“我也听说民间有一位贤者叫舜,你给我详细介绍一下。”

这个首领说:“舜住在历山脚下,德才兼备。他父亲是一个瞎子,生母早死,继母是一个蛮不讲理的泼妇,继母所生的孩子是一个凶残之徒。在这样一个家庭环境中,舜能够孝敬父母,照顾弟弟,最终使一家人和睦相处。”

尧听了这个首领的话,感到舜或许是个贤才,但心中仍然没有底,便对大家说:“禅让并非儿戏,我要设法试一试他的才能。”于是,便将自己的两个女儿娥皇、女英嫁给舜为妻,想通过两个女儿来考察舜的治家德行。此外他还让自己的九个儿子与舜相处,以考察舜在社会上待人接物的品行。

尧很快发现:女儿嫁给舜之后,处处遵守妇道,不敢以自己的地位慢待公婆;儿子们也从舜那里受到了很大教益。

尧还了解到舜在各方面都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力量。舜擅长种地,还是一位制做陶器和日用家具的能工巧匠。更为难得的是,他还是一位十分注重道德修行的贤士。各行各业的人都喜欢和他接近,听取他的教导,并请他调解日常发生的各种纠纷。在他的教育和影响下,历山地区一带的风气十分良好。舜在这里住的第一年,便有许多人前来投奔,不久组成了一个村落,两年之后便成了一个集镇,三年之后竟发展成有四个县的巨邑了。

有一次,尧派一队人马去大森林中寻找一只熊猫,到晚上还没回来。又下起了雨,大家都不知该怎么办。这时,尧为了考验舜,让他去寻找在森林中迷失的队伍,舜带领一队人马走进森林,没多久就把失踪的那队人马给带了回来。

通过方方面面的考察,尧觉得舜果然是一位难得的贤才,就赐给他许多好的细葛布衣,为他修建库房,给了他大批牛羊,并命他管理一些事务。

舜任贤用能,赏罚分明,重用贤者高阳氏“八恺”,命他们主管天下耕地,结果农事管理得很好,生产得到了发展。他又重用高辛氏“八元”,命他们主管教育,使四方之民教化大进,做父母的都很仁慈,兄弟之间相互友爱尊敬,子女对父母都很孝顺,形成了良好的社会风气。

舜在任用贤才的同时,对那些凶顽作恶之徒进行了惩治,以安定人心。对仗势行凶,恶语伤人,好逸恶劳之人,统统流放到远处。由此社会得以安定,人们都赞扬舜的功德。

经过多次考验,尧决定把首领位置让给舜。尧死后,舜正式继承部落首领位置。

舜继位之后,既勤劳,又俭朴,跟老百姓一起劳动,得到大家一致好评。舜年老之后,依照尧的禅让方法,把职位传给治水有功的禹。

解读

用人唯贤,还是用人唯亲,体察一个领导者的用人之心。任人唯贤,体现的是领导者为公之心;用人唯亲,暴露出的是领导者利己之心。任人唯贤者,赢得的是民心;用人唯亲者,失去的将是公德之心。

武丁举傅说为相

名言

对一个有优越才能的人来说,懂得平等待人,是最伟大、最真正的品质。

——理查德·斯蒂尔

故事

商王武丁是商朝第二十三代帝王。在武丁之前,商王朝的局势时败时兴,朝政很不稳固。武丁继位之初,接管的正是一个败坏的朝政摊子。他想使商王朝再次复兴起来,重现商朝昔日强盛。可是,又苦于手下没有贤臣,任职的官吏们,个个都是些平庸无才之辈,不足以参谋治国的大事。为此,他决定拿出三年的时间来作社会调查,以观国风民情,物色治国的贤能之人。

三年中,武丁仔细观察了贵族们,又对下层劳动人民进行了考察,并作了认真的分析。在傅险筑城的奴隶中,商王发现了一位了不起的大贤人。他决定把这位大贤人请出来,帮助自己治理朝政。这位有才能的奴隶,就是商王朝著名的贤相傅说。

怎样把一个奴隶提升到宰相的地位上来呢?商王武丁是利用夜梦上帝赐贤臣的假说而得到傅说的。这一天,早朝之后他对群臣说:夜里梦见上帝赐给他一位贤臣。他先是遍观朝中大臣的面貌,结果一个也不像他梦中的贤臣。于是,他描绘一番梦中贤人的相貌和身材,派使者四处寻找。几天过去了,各路使者相继回来报告,说没有找到梦中的贤人。最后,只有到傅险去的这路使者访到了。武丁一见傅说便高兴地说就是他。之后,武丁和傅说进行了一次长谈,发现他果然是一位圣人,就举傅说为相。

傅说主持商王朝的朝政后,实行教化,以稳定民心,仅仅用了三年的时间,国家就又兴盛起来。

武丁是有爱才之癖的,他访到了一个傅说,尝到了任用贤人的甜头,但还不满足,他又遍访贤者,得到了另一位贤士名叫祖己,也给以重用,让他和傅说共同治理朝政。

后来的史学家评论这段历史时,都称赞武丁为中兴之君,对武丁注重选拔贤人执政,给予了高度评价。

解读

武丁重用贤才而不看门第、地位,心胸豁达,为政开明,这在当时社会条件下是难能可贵的。用人只有做到了任人唯贤,而不任人唯亲,才能使人尽其力,使人才在合适的岗位发挥最大的能量。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