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4691  |  更新时间:2015-08-05 13:57:13  |  分类:

儿童教育

范仲淹忠直尽责仗义执言

名言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范仲淹

故事

范仲淹,字希文,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有范文正公集传世。在代表作岳阳楼记中,他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后来成为历代志士仁人鞭策自己的名言。实际上,这句名言也是他当时心境的写照,更是他一生高风亮节的真实写照。

宋仁宗登基时才十几岁,所以朝廷的大事,都由他的母亲刘太后决断。一次冬至,有些掌管礼仪的官员为了讨好太后,决定请仁宗和大臣们一起向太后行祝寿礼。范仲淹当时刚刚被好友晏殊推荐进京,在秘阁任校理官。他知道这件事后,十分气愤,上书批评这种违背礼法制度的做法,他说:“在宫中,皇帝侍奉太后,用家庭的礼节是可以的。但是,把家庭内的礼节搬到朝廷上来施行,让皇帝和大臣站在一起,向太后行礼,这怎么能行呢!”

当时,连仁宗也不敢对太后说半个“不”字,范仲淹此举使大臣们都感到惊讶,尤其是举荐他进京任职的晏殊吓得要死。他把范仲淹叫到自己家里,声色俱厉地怒吼道:“你太狂妄了,这下子你可闯了大祸,我也要跟着你一起倒霉了!”

范仲淹一听晏殊说出这种话来,严肃地对他说:“我是您推荐的,自来京师,总担心自己所作所为不称职,辜负了您提携的好意,怕您为我蒙受批评。万万没想到我是因为忠直尽责而得罪了您。”晏殊听了,无言以对。

不久,范仲淹给晏殊写了一封信,坦率地谈了自己冒死直言的原因,他在信中说:“我的官职很低,俸禄不算多,但收入也相当于千亩地一年的收成,如果我坐食禄米,不去为国为民尽心尽力,那与糟蹋粮食的螟虫又有什么差别呢?人们都说犯颜直谏会给自己惹祸。其实,说这种话的人不懂得:只有朝廷内外的官员都敢于直言,君主才不会犯错误,百姓也就没有怨言。政治清明,祸患不生,天下无忧,这不正是远离祸乱、保全自身的根本之计吗?”

范仲淹还上书给太后,请她将权力交还给已经成年的仁宗。这样一来,刚刚选拔进京的范仲淹便得罪了太后,被贬往河中府任通判。但是,这件事却使他给年轻的仁宗留下了忠直的印象。

明道二年(1033年),刘太后逝世了,仁宗把范仲淹召回朝廷,任命为右司谏(谏官)。有了谏官的身份,范仲淹上书言事更无所畏惧了。有一年,京东和长江、淮河流域大旱,又闹蝗灾,为了安定民心,范仲淹奏请宋仁宗马上派遣使者前去巡察灾情,慰问灾民。但仁宗在宫中依旧过着奢侈的生活,根本不理睬这件事。

范仲淹冒着触犯皇帝的危险质问道:“如果宫中有半天没东西吃,会怎么样?现在许多地方的百姓没有饭吃,陛下怎能置之不理?”仁宗惊然惭悟,就命令范仲淹去灾区安抚灾民。

范仲淹每到一地,就开仓散发救济粮,减免赋税,禁止花费财物搞祈雨的迷信活动。他还把饥民吃的野菜带回来献给仁宗,请他转给嫔妃贵戚看看,劝诫她们不要过分奢侈。这些事,尽管范仲淹出于忠心,做得都在理,但仁宗心中总有些不高兴。

不久,仁宗宣布废掉郭皇后。范仲淹知道后,率领全体谏官和御史跪在宫廷的大门口,请求仁宗收回这个决定。第二天,他又带领百官揖拜宰相,继续抗争。哪知,在去宰相府的途中,就被传达圣旨的使者拦住,当众宣布仁宗下达的诏书,贬范仲淹为睦州知州。

过了几年,范仲淹被召回朝廷。当时,吕夷简任宰相,被提拔的官员大多数出自他的门下,许多大臣为了自己能升官,不敢得罪他。吕夷简知道范仲淹的耿直,敢仗义执言,故意委派范仲淹去做京城开封府的知府,想用纷繁的事务缠住他,使他无暇顾及上书言事。这样,自己就可以稳稳地把持朝廷的大权。

范仲淹是个非常精明能干的官员,到任仅几个月,他就把开封府治理得有条有理,开封府的老百姓盛传着一首歌谣:朝廷无忧有范君,京城无事有希文。

范仲淹很快了解到吕夷简在朝廷中结党营私的劣迹,便将京官的名单排了一个图,叫做百官图,注明百官升迁的正常次序和公正的办法,呈给仁宗,并且说明:“百官的升迁进退,尤其是破格提拔官员的权利,不应该全部交给宰相,不能让宰相的权力过大,以防止结党营私。”吕夷简得知此事后,怒气冲冲地上奏强辩说:“宰相这个官职的意思,就是管理百官。范仲淹却大谈百官的升迁进退,那还要我这个宰相干什么。圣上信任范仲淹的话,我请求罢免我的职务!”范仲淹又一次遭到贬谪,到饶州任知州。

范仲淹第三次被贬谪离开京城的那一天,他的亲朋故友又像前两次那样,在城郊设宴为范仲淹饯行。有人说道:“你第一次被贬,我们称此行极其光荣,您还记得吗?这次为您送行,我们称您此行尤其光荣!”范仲淹虽然三次被贬,声望却越来越高。

解读

范仲淹一生以国家大局为重,一心为公,从不计较个人得失。他虽然多次被贬,但从未改变自己高尚的品德。范仲淹的这种“以天下为己任”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海瑞勒令恩人退田

名言

人不能重己,无以致人。

——海瑞

故事

海瑞,字汝贤,号刚峰,广东琼山(今属海南)人。明朝著名清官,历任知县、州判官、尚书丞、右佥都御史等职。为人正直刚毅,不畏强权;为政清廉,直言敢谏。

嘉靖皇帝即位以来,不理朝政,深居西苑,专心致志地设坛求福。总督、巡抚等封疆大吏争着向他进贡有祥瑞征兆的物品,礼官总是上表祝贺。朝中大臣没有人敢于进谏。

嘉靖四十五年(1566年),海瑞出任户部云南司主事。对于嘉靖皇帝的所作所为他上书说:“陛下一心一意学道修行,花尽民脂民膏,二十余年不上朝听政。数年来官吏贪污横行,欺压百姓,百姓已无法生活了。请陛下看看今日的天下还成什么样子?对于陛下的错误,大臣们只知阿谀奉承,没有一个人肯为陛下指出的。这是欺君之罪啊!天下是陛下的家,陛下连家都不顾了,这合乎人情吗?陛下的失误太多,但其中最大的失误是修道。修道的目的是为了追求长生不老,这是小人制造荒唐离奇的事来欺骗陛下。陛下企图脱离世间,成仙飞升,这是在追求茫不可知的领域,这是枉费精神,捕风捉影。这只能劳苦一辈子,一无所成。现在大臣害怕治罪而不敢说真话,臣却抑止不住心中的愤恨,冒死进言,希望陛下听取,早日上朝,改革朝政,救救百姓。”

嘉靖皇帝读了海瑞的奏章,十分愤怒,把奏章扔在地上,对手下大臣说:“快把海瑞抓起来,不要让他跑了。”宦官黄锦对嘉靖皇帝说:“这个人是不会跑的。听说他上书时,知道冒犯皇上必死,已经预先买好了一口棺材,还和妻子诀别了。”

嘉靖皇帝将海瑞关进监狱后,越想越气,准备要杀海瑞。这时,宰相徐阶上前用几句话救了海瑞。他是这样说的:“陛下,听说海瑞在上书之前,已经买好了棺材。他明知会触怒皇上,还敢如此大逆不道,其用心何其歹毒啊!此人的目的十分明显,他这是要激怒陛下,好以死求名。陛下如果杀了他,岂不正中了他的圈套!”嘉靖皇帝全神贯注地听着,一边听一边点头,心想:“是的,我是一位英明的皇帝,怎能让一个小小的六品主事给骗了呢?”

就这样,海瑞的命侥幸地保住了。

不久,嘉靖皇帝病逝,海瑞获释出狱,官复原职了。

明代中后期,地主兼并土地的现象十分普遍。他们与官府勾结,不交税,不服役,给老百姓增加了沉重的赋役负担。百姓要多交税,多服役,弄得苦不堪言。

海瑞出狱后,不久便升任右佥都御史,巡抚应天十府。应天十府包括现在江苏、安徽两省大部分地区。

海瑞上任后,不顾大地主反对,重新丈量土地,规定按实有土地面积缴纳田赋,田多多纳,田少少纳,无田不纳。他还强令大地主退田,试图解决土地兼并问题。海瑞的这种做法虽然遭到大地主的强烈反对,但深得民心。

巧的是,这一地区最大的地主正是曾救过海瑞的徐阶。徐阶退休还乡后,纵容儿子强夺民田,肆无忌惮地兼并土地,弄得民怨沸腾。

海瑞命令大地主退田时,他的儿子十分忧虑。徐阶笑了笑说:“我救过海瑞的命,他不会不照顾我的。”当初,要不是徐阶在朝上挺身而出,力救海瑞,海瑞早就死了。因此,海瑞对徐阶一直心存感激之情。但为了推动退田,为了国家大计,他决心“以怨报德”,六亲不认。他公事公办,不顾情面,勒令徐阶退田,并将他的儿子制裁了。

其他大地主见海瑞连恩人也不放过,都纷纷退田,土地集中的现象缓解了。由于交税和服役的人多了,百姓的负担也就减轻了。

解读

海瑞“以怨报德”的后面潜藏的是为国、为民的高尚思想,公正不能因人而异,要一视同仁,同等对待,否则就失去了公正,失去了人心。

林则徐虎门销烟

名言

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林则徐

故事

林则徐,字元抚、少穆、石麟,福建侯官(今福建省福州)人,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诗人,是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过程中伟大的民族英雄,曾任江苏巡抚、两广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和云贵总督,两次受命为钦差大臣。

道光十八年(1838年)十一月,林则徐受命赴广州查禁鸦片。

道光十九年(1839年)正月到达广州后,林则徐就依法开始了对鸦片的收缴。林则徐在给外国烟商的通知中说:“若鸦片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由于林则徐坚定的态度和有力的措施,再加上人民的支持,外国烟商被迫交出鸦片两万多箱。收缴的这段日子,林则徐一刻不怠地监督这一庞杂的过程,日夜操劳,一丝不苟,无一纰漏。在此期间,英国商务代表义律请林则徐到他的私邸参加宴会,并将一只精致方盒捧送给林则徐。林则徐接过来打开一看是一套金制烟斗,市值超过10万英镑。林则徐道:“义律先生,本部堂奉皇上旨意,到广州肃清烟毒。这套烟具属于违禁品,本当没收,但两国交往,友谊为重,请阁下将烟具带回贵国,存入皇家博物馆当展品吧!”义律被讽刺得无地自容,只好将礼品收回。

1839年6月3日,刚下过小雨,天放晴了,太阳高高挂在天空,从四面八方来围观的群众,人山人海。

大家不时地朝一座小山上张望。山头上,新搭起了一座礼台,挂着麒麟帐,铺着红地毯。台前矗立的高杆上,一块黄绫迎风飘舞,上面写着“钦差大臣林则徐奉旨销烟”几个大字。山前山后,站满了担任守卫的士兵,他们手执刀枪,威风凛凛地站在那里。

为了彻底销毁鸦片,林则徐亲自设计了两个十五丈见方的销烟池。池底铺上石板,防止烟油渗入土里;池前挖了一个直通大海的洞;池后开了一条可以引进河水的沟。把烟土浸化以后,能引水进池,从而把烟渣全部冲进大海。

下午2时,神情刚毅、留着及胸长胡须的林则徐,和其他文武官员一起登上礼台。这时候,林则徐遥望南天,心潮澎湃。随着礼炮的轰鸣声和百姓的沸腾声,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一群身体健壮的工人,光着脊梁,赤着双脚,走到销烟池的跨木上。他们先把盐撒入池内,接着把切成小块的鸦片投了进去,后来又投入石灰。然后,他们挥动铁锄和木耙,用力来回搅动。不大一会儿,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地直冒泡,同时,放出一股股难闻的臭气,不一会儿,鸦片都化在销烟池里了。等到海水退潮后,打开销烟池前面的洞,被销毁的鸦片就随着浪花冲进了大海。洞上装着网筛,防止未被销毁的大块鸦片流出。全部鸦片销毁后,他们用清水刷涤池底,以免留下一滴烟灰。成千上万的老百姓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激动地跳啊叫啊,欢呼声响彻了虎门的上空。

这时,林则徐转过脸,对在场的外国商人说:“我们禁的是鸦片,禁的是不正当的贸易。你们要做买卖,我们欢迎。如果你们还要私贩鸦片,不但东西要没收,而且人也要严办!”有的商人听了直点头,有的却露出一丝奸笑。林则徐眼里放出正义的光芒,又庄严地说:“谁要想动武,我可以告诉他们,我们不怕打仗!”

林则徐是一位抵御外辱的民族英雄,他那种堂堂正正做人的品格和廉洁正派的作风,值得后人久久怀念。

解读

林则徐虎门销烟,正义凛然,代表的是正义、公正,他的背后站立着千千万万个正直的中国人,这样的正义之师,这样的正义之举,赢得的是绝大多数人的支持,最终必将取得胜利。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