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可以征服,知识永远不灭
名言
一切背离了公正和平等的知识都应该称为狡诈,而不应称为智慧。
——古希腊柏拉图
故事
居里夫人(18671934),原名玛丽·斯克沃多夫斯卡,因后来嫁给皮埃尔·居里,遂被世人称为玛丽·居里或居里夫人。居里夫人是波兰著名的物理学家和化学家。她先后发现了“钋”和“镭”两种放射性元素,两次获得诺贝尔奖。
玛丽出生于波兰华沙,父亲是一所中学的数学和物理老师,母亲是一所女子学校的校长。童年的玛丽身体瘦弱,但记忆力超凡。5岁时,母亲就发现她有过目不忘的本领。6岁的那一年,玛丽背起书包去上学读书。可是那个时候,她的祖国波兰已经被奥、俄等几个国家瓜分了,华沙当时被并入了俄国。
在学校里,学生们只能学俄语,但是学校为了反抗俄国的统治,仍然偷偷地教学生们波兰语。学校有一个俄国督学,常常耀武扬威地监视师生们的行动,学校为了防备督学的突然到来,老师们在每一个教室里都安装了一个秘密的电铃,只要一有情况这个电铃就会非常小声地叫上两声。这个时候,学生和老师们就会把书藏起来,然后假装拿起俄国督学规定的教材。
一天,督学又突然对学校进行检查,玛丽他们班上正好老师在教学生们学波兰语,大家听到警告的铃声后赶紧把书藏在了秘密的地方,然后桌子上又重新摆起了规定的教材,讲台上老师手里拿着一本俄文书,假装津津有味地念着。
不一会儿,一个剪着短发戴着一副金边眼镜的男人走了进来,他便是俄国督学。督学用怀疑的眼光扫了大家一眼后,气势汹汹地说道:“给我叫一个学生起来,我要考一考,是不是真的在学俄国的东西。”
老师知道,这个督学又要难为学生了,于是她把班上记忆力最好的玛丽叫了起来。督学捋着他的大胡子,大声道:“背诵你的祈祷文!”
玛丽用流利的俄语背诵了一遍。督学没有办法了,又问玛丽道:“我们的神圣的俄国皇帝是哪几位呀?”
玛丽又用流利的俄语回答说:“有凯瑟琳二世、保罗一世、亚历山大一世……”
督学官看玛丽用流利的俄语回答着他提出的问题,有些怀疑地问玛丽道:“你是在俄国出生的?”
玛丽坚决地回答说:“不,我出生在波兰。”
督学阴险地笑道:“现在谁是你们波兰的领袖?”
玛丽咬着牙齿,她实在不愿意回答这个问题。老师和校长也十分无奈地互相交换了一下眼神。督学看了一眼校长,然后慢条斯理地问道:“女士,你难道不教学生们这最神圣的名字吗?”
玛丽看着同学和老师惊恐的神态,她愤怒地回答道:“是统治俄国领土的亚历山大二世陛下。”
“下次回答问题不允许故意拖延时间。”说完,督学官趾高气扬地跨出了教室。
这个问题深深地刺痛了玛丽幼小的心灵。督学官刚走,玛丽便跑向讲台抱着老师痛哭起来,同学们也在下面默默地擦拭着眼泪。
回家后,父亲安慰玛丽道:“一个国家的领土可以被侵略者夺走,民族的尊严也可以暂时遭到凌辱!但是你要记住,知识永远不灭!知识在任何人面前都是平等的,谁也无法从人们的头脑里夺走知识!”
父亲看到玛丽脸上有几分喜色后,又接着说:“你看罗马用武力征服了希腊,但是希腊却用文化征服了罗马!”
从此以后玛丽更加用功读书了。1883年6月,玛丽以获得金质奖章的优异成绩从中学毕业了。但因母亲在重病中死去,家里生活艰难,玛丽不能去上大学,只好去给别人当家庭教师。4年以后她的姐姐布罗妮雅去巴黎留学,而她自己却前往华沙城外偏僻的农村教书。
1890年,也就是玛丽从中学毕业后的第八年,布罗妮雅从巴黎写来一封信,让她也去巴黎读书。玛丽告别了华沙,到巴黎的索鲁本大学读书。刚到巴黎的玛丽和姐姐、姐夫住在一起,但是从姐姐家到索鲁本大学太远了,于是玛丽只好搬到离学校稍微近一点的学校去住。
大学的学习十分紧张,由于生活拮据,她常常处在半饥半饿的状态下。玛丽的节衣缩食终于使她得了贫血病,她常常在读书的时候晕过去。在寒冷的冬天,由于经济紧张,玛丽也只能盖着一条薄被。有时为了能使自己更暖和一些,就把椅子压在被子上。
尽管生活如此艰苦,但她仍然没有倒下。她想起了父亲曾经说过的话,她要用知识去征服一切。正是凭着一股强烈的信念,她先后以优异的成绩获得了硕士和博士学位。
1894年,她一方面在索鲁本大学攻读数学,另一方面又接受了恩师李普曼教授介绍的“法国工业振兴协会”所委托的正式研究工作,这是一项关于“钢铁磁性研究”的科研课题。在这项研究中她认识了法国青年物理学家皮埃尔·居里,并于1895年7月同他结了婚。
玛丽变成了皮埃尔·居里夫人了。居里夫妇经过艰苦的研究和实验,先后发现了“钋”和“镭”这两种天然放射性元素。他们的发现使物理学由宏观世界进入了微观世界,打破了人们的传统观念,代之而起的是“原子可分,物质可分”的理论,从而将世界推向了另一个时代——原子时代。因此,他们俩获得了1903年的诺贝尔物理学奖。
正当夫妻俩的事业兴旺发达的时候,1906年4月19日,皮埃尔·居里被飞驰的马车夺去了年轻的生命。意志坚强的居里夫人没有被失去丈夫的厄运所吓倒,她仍然顽强地继续研究放射性元素“镭”。
1911年,居里夫人完成了镭的单独分离,瑞典皇家科学院再次向她颁发了诺贝尔化学奖。
由于居里夫人的发现,大大缩短了人类通往核时代的日程。人类利用核燃料体积小、能量大的优势,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现在,世界上共有核电站400多座。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的各种物理化学性质,而且研制成功了提取镭盐的科学方法,使镭在医学上得到了广泛的应用,拯救了许多早、中期癌症病人的生命,人们将这种新技术命名为“居里疗法”。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为了战地的需要,居里夫人把精力集中用于X射线的研究,自己带病、挨饿在前线来回奔跑,想方设法解决X光的设备和指导X光照相工作。战争期间,因居里夫人创设并指挥的X光设备而获救的伤病员达百万名以上,其中包括许多俄国士兵。
解读
一个国家的领土可以被征服,一个民族的尊严也可以暂时被践踏,但国家和民族所创造的灿烂文化却永远也不会消亡。居里夫人的祖国虽然被俄国等国家瓜分了,但在知识面前,她却依然享有平等的学习机会。她的伟大科学成就也被人类平等地分享着。
诺罗敦·西哈努克反抗殖民统治
名言
不会宽容别人的人也不配受到别人的宽容。
——德国贝尔奈
故事
诺罗敦·西哈努克(19222012年)柬埔寨前国王、太皇,曾坚持不懈地为国家的独立而斗争。也正是他这种反帝爱国的伟大精神,使他在柬埔寨乃至国际上都享有很高的威望。
西哈努克是柬埔寨诺罗敦和西索瓦两个王族的后裔,出身高贵。但他从来没有因为自己是王族而看不起别人。西哈努克虽然出身皇族,但他的童年经历却同其他皇家子弟迥然不同。在很小的时候,他就被寄养在一个农民家里。
西哈努克虽然有很多机会与他的外曾祖父母同住。但总的来说,他过的还是平民的生活。这种处境对西哈努克思想品格的铸就起到了重要作用。这几乎影响了他的终生。这种思想品格的精华就是他对柬埔寨农民的深厚感情,以及捍卫农民利益,捍卫这个农民国家的坚强性格。
西哈努克周围的人是农民,和他玩耍的是农民的孩子。他知道农民吃什么,做什么,想什么,需要什么。他看到了他们怎样生活,并逐渐习惯了他们的生活。他把自己当做他们中的一员。在他幼小的心灵里,从未滋生出皇家贵族子弟的那种特有的优越感和自命不凡。
正由于这一点,后来登基了的西哈努克才有可能成为大概是柬埔寨历史上最平民化的国王;也正是由于这一点,才使西哈努克后来没有那样地看重那个金光闪闪的王位和王冠;也正是因为这一点,尽管西哈努克几度沉浮,几经流亡,但最终,柬埔寨农民唯一能够接纳和拥戴的只有西哈努克一人。
1941年4月24日,西哈努克的外祖父(柬埔寨国王)驾崩。西哈努克被选为王位继承者。于是他不得不中止即将完成的中学学业。当时,柬埔寨尚处在法国的殖民统治下。法国人认为,这位温顺的中学生,一定会成为为法国效劳的驯服君主。
这一次,法国人错了。西哈努克不但不是一位驯服的君主,还是一位像狮子一样,领导他的人民,为独立和平等而奋斗的王者。
1945年3月,日本军队在明号作战中武力占领法属印度支那全境,法国的殖民地政府解体,原本在法属印度支那治下的柬埔寨、越南、老挝相继发布了独立宣言。在柬埔寨,西哈努克原本希望能够在越南独立的同时发表本国的独立宣言,但由于国内各方联络不畅,结果在越南独立的两天之后即4月13日,柬埔寨才得以独立。
在成为法国殖民势力进入中南半岛之前,柬埔寨长时间受到当时越南王国的压迫,故而对越南抱有强烈的对抗意识。1945年8月15日日本无条件投降,西哈努克一方面宣布3月13日为柬埔寨的独立日,一方面又出于对越南入侵的恐惧、认可了法军的重新回归。
此后,西哈努克展开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诸国一系列的外交访问,通过国际舆论诉求柬埔寨的独立,终于于1949年获得在法兰西联邦内的独立地位,但同时,警察权和军事权依然掌握在法国手中。
西哈努克对此状况无法满意,并在离宫发表了“在完全独立达成之前绝不返回首都金边”的宣言,终于使得全国范围内的反法示威运动达到高潮。为国王强硬姿态所震惊的法国最后承认了柬埔寨的完全独立。1953年11月9日,西哈努克领导人民取得国家独立,结束法国在柬埔寨延续90多年的殖民时代,使柬埔寨获得了领土完整与民族统一。
经历了独立运动的成功,充满信心的西哈努克希望进一步深入参与政治,但在君主立宪制的宪法制约下,国王的活动范围受到很大限制。于是西哈努克于1955年3月3日将王位让予其父诺罗敦·苏拉玛里特,同年4月7日,组建政治团体“社会主义人民共同体”并担任总裁。退位后的西哈努克被国民称呼为“殿下”。
社会主义人民共同体于同年的总选举中获得压倒性胜利,控制了国会中全部议席,西哈努克则出任首相并兼外交大臣。
在同年举行的万隆会议上,西哈努克以第三世界小国首倡和平中立的外交政策而闻名于世,后来又与铁托等5位领导人一起成为不结盟运动的发起人。在两极对抗的冷战时代,西哈努克所倡导的中立政策为柬埔寨赢得了短暂的发展机遇,柬埔寨一时成为“东南亚的和平绿洲”。
解读
对外族的殖民统治是世界上最野蛮、最邪恶的事情之一。历史上,欧洲的一些帝国主义国家一边在国内大行民主之道,一边却在殖民地推行残酷的等级制度,遭到了世界各国追求平等、自由的人们的反抗和谴责。西哈努克只是其中之一。这正印证了那句话——“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