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5489  |  更新时间:2015-08-09 14:21:54  |  分类:

儿童教育

人们之所以追求平等,正是因为社会上历来存在不平等现象。在等级制度森严的奴隶和封建社会,不平等现象是由政治制度所决定的。在人人平等的今天,不平等现象则主要是因为根深蒂固的等级观念在作怪。身居高位者自以为高人一等,身份低微者自以为低人一等。如此一来,不平等自然而然地就出现了。

因此,想要真正的实现平等,我们除了大力崇尚平等价值观之外,还要反对等级制度,反对等级观念,将那些藏在内心深处的等级观念远远地丢开。

周幽王烽火戏诸侯,丧命亡国

名言

国尔忘家,公尔忘私,利不苟就,害不苟去,惟义所在。

——西汉贾谊新书·阶级

故事

周幽王姬宫湦(公元前795年前771年)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昏君。在位期间,他不管国家大事,只知道吃喝玩乐,打发人到处找美女。有个大臣名褒珦,他几次劝谏幽王,周幽王不但不听,反让褒珦下了狱。

褒垧在监狱里被关了三年,褒家的人千方百计要把褒珦救出来。他们听说幽王喜欢美女,就在乡下买了一个漂亮的姑娘,教会她唱歌跳舞,把她打扮起来,献给幽王,替褒珦赎罪。这个姑娘算是褒家人,叫褒姒。

周幽王得了褒姒,高兴得不得了,就把褒珦放了。他十分宠爱褒姒,可是褒姒自从进宫以后就闷闷不乐,没有露过一次笑脸。

周幽王想尽办法叫她笑,可她怎么也笑不出来。周幽王说:“有谁能让王妃娘娘笑一下,就赏金千两。”

有个叫虢石父的人,为了得到赏金,想出了一个鬼主意。原来,周王朝为了防备犬戎的进攻,在骊山一带造了很多烽火台,每隔几里就有一座。如果有敌人,把守第一道关的兵士就把烽火烧起来;第二道关上的兵士见到烟火,也把烽火烧起来。这样一个接一个烧着烽火,附近的诸侯见到了,就会发兵来救。

虢石父对周幽王说:“现在天下太平,烽火台长久没有使用了。如果把烽火点起来,附近的诸侯见了肯定会赶来援助的。娘娘见这么多兵马扑空,肯定会笑起来的。”

周幽王拍着手说:“好极了,就这么办。”

有个叫郑伯友的大臣听说了这件事就去劝阻周幽王说,烽火台是为了战时救急用的,这个玩笑开不得。大王现在这样戏弄诸侯,失信于他们,如果到了真有急事时,诸侯又以为大王在戏弄他们,不派兵相救,那如何是好啊。

周幽王满不在乎地说:“我是天子,他们理应听我的。戏弄一下他们又何妨?”

郑伯友听了这话,不禁摇头道:“你不把诸侯当臣子看待,他们以后肯定也不会拿你当大王看待的。”

到了晚上,周幽王真的派人把烽火点了起来。临近的诸侯得到这个警报,以为敌人打过来了,赶快带领兵马来救。没想到赶到那儿,连敌兵的影儿也没有,只听到山上一阵阵奏乐和唱歌的声音,大伙儿都愣了。

周幽王派人告诉他们说,辛苦大家了,这儿没什么事,不过是大王和王妃放烟火玩儿,你们回去吧!诸侯知道上了当,都憋了一肚子气。有的诸侯干脆说:“什么天子,一点不知道体恤臣子,简直不把我们当人看!等着吧,以后鬼才来救你呢!”

褒姒看见城墙外来了好多兵马,乱哄哄的,就问周幽王是怎么回事。周幽王一五一十告诉了她。褒姒真的笑了一下,周幽王见褒姒开了笑脸,就赏给虢石父千两金子。

后来,犬戎进攻镐京。周幽王听到消息后,连忙下命令把骊山的烽火点起来。可是诸侯因为上次上了当,谁也不来理会他们。结果犬戎兵一到,镐京就被攻破了。犬戎大军像潮水一样涌进城来,把周幽王、虢石父杀了,把褒姒也给抢走了(一说被杀)。

解读

在生活和工作中,上下级隶属关系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上下级的职能有所不同,地位也有差异,但人格和尊严都是平等的。周幽王不能平等地对待天下诸侯,将他们视为玩物,玩弄于鼓掌之上,终于落下了个丧命亡国的下场。他的这种行为应该引起人们的警惕。

魏文侯任用人才,敬重大臣

名言

公者无私之谓也,平者无偏之谓也。

——清何启

故事

魏文侯(?前396年),名斯,魏国百年霸业的开创者,从公元前445年封侯至公元前396年去世,在位执政49年。魏文侯在战国七雄中首先实行变法,改革政治,奖励耕战,兴修水利,发展封建经济,北灭中山国(今河北西部平山、灵寿一带),西取秦国西河(今黄河与洛水间)之地,使魏国成为了战国初期最为强大的国家之一。

周王朝末期,中央统治昏弱无能,各诸侯国互相攻伐征战兼并领地,扩张势力,以期称王称霸。魏文侯为富国强邦广征英才贤士,辅佐成其霸业。他言出必诺,并表现得非常虔诚。臣下魏成向他推荐卜子夏、田子方、段干木三位贤德之士,魏文侯都拜为国师,留在身边随时请教。

更令人感动的是他每次经过段干木的住宅时,都要在车上俯首行礼,以示尊敬。他虔诚敬贤的事迹传开后,四方贤德之士接踵归附。魏文侯的虔诚还表现在他能虚怀若谷,倾听臣下的劝谏。

有人问魏文侯:“您是一国之君,他们都是你的臣子,你为何向他们行礼呢?”

魏文侯回答说:“我是国君,他们是臣子,这一点不错。正因为如此,我才更加要尊重他们,平等地对待他们。不然的话,谁还敢在我面前讲真话呢?”

有一天,魏文侯与国师田子方一起饮酒。乐师奏乐助兴,钟鼓琴瑟,管弦丝竹,好不热闹。忽然,文侯侧耳倾听一会,缓缓道:“编钟的乐声有些不协调,好像左边高。”

田子方微微一笑,不以为然。魏文侯十分诧异:“你笑什么?”

田子方躬身一揖,诚恳地说:“臣下我听说,国君懂得任用乐官,不必懂得乐音。现在国君您精通音乐,我可担心您会疏忽了任用官员的职责。”

魏文侯听罢,欣然接受,起身道谢,并称赞说:“国师您说得太对啦!我一定记住这些衷言。”

大将乐羊攻打中山国,尽占其地,魏文侯把这些领地封给自己的儿子魏击。他得意地问群臣:“我是什么样的君主?”

大家异口同声说:“您是仁德君主!”

只有任座不肯阿谀,直言说:“国君您得了中山国,不用来封您的弟弟,却封给自己的儿子,这算什么仁德君主!”

魏文侯闻听此话,勃然大怒,任座拂袖愤然离去。魏文侯又问翟璜,翟璜回答说:“您是仁德君主。”

魏文侯问:“你何以见得?”

翟璜说:“臣下我听说,国君仁德,他的臣子就敢直言。刚才任座的话很耿直,于是我知道您是仁德君主。”

一席话,说得魏文侯有所领悟,转怒为喜,立刻派翟璜去迎任座回来,并亲自迎下殿堂,奉为上宾。

魏文侯不仅对自己的臣子虔诚守信,就是对一般百姓也是言出必诺。有一次,魏文侯大摆酒宴与群臣同乐,菜香酒醇,鼓乐喧天,君臣喝得意酣情浓,神彩飞扬。正欢乐间,外面风雨大作,见此情景,魏文侯放下玉爵,起身招呼侍臣备车。

群臣对国君的突然决定感到奇怪,不解地问:“我们君臣饮酒正在兴头上,外面又下着大雨,国君打算到哪里去呢?”

魏文侯挥挥手,说:“郊外山野。”

大家都疑惑地你瞅瞅我,我望望你,谁也不知道大王究竟要干什么。魏文侯怕扫了群臣的兴头,于是耐心解释说:“我与山野村长约好今天去打猎,虽然这里很快乐,也不能不遵守那边的会面约定。”

群臣说:“天降大雨,根本不能进山打猎,您现在去也白去。”

魏文侯回答说:“虽然不能进山打猎,但我也不能爽约啊!山野村长还在等着我呢!我只有平等地对待子民,他们才会在寡人面前说真话,才会设身处地地为寡人着想啊!”

说完登上车,亲自奔赴山野之中与相约之人见面,告诉他,今天下大雨不能去打猎,特来相告。山野村长听后,很受感动,暗暗称赞:“大王,真信人也!”

解读

身居高位者想要听到别人对自己的真实评价,或者想要别人直言相劝,就要以平等的姿态对待别人。魏文侯身居高位,但始终能够以平等的姿态对待身边的大臣和百姓。这是他赢得群臣拥护,百姓爱戴的主要原因。他的这种精神和胸怀永远值得人们学习!

晏子使楚,巧对楚王的戏弄

名言

有公心必有公道,有公道必有公制。

——西晋傅玄傅子·通志

故事

春秋时期,齐国有位大夫名叫晏子。晏子虽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有一次,齐王派他出使楚国。当时,齐国和楚国都是大国,实力相当,谁也不服谁。

楚国人知道晏子身材矮小,故意在城门的旁边开一个小门,要晏子进去,借此挫一挫齐国的威风。

晏子到了楚国,迎接他的一个官员说:“请晏子大夫走这里。”

晏子看了看那个门,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接待的人立刻把晏子的话传给了楚王。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晏子见了楚王,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怎么派您做使臣?”

晏子严肃地回答:“齐国的都城临淄有7500户人家,人们一张开袖子,天就暗了下来;一起洒一把汗水,就会汇成一场大雨;街上行人肩膀靠着肩膀,脚尖碰着脚后跟,怎么能说没有人才呢?”

楚王说:“既然这样,为什么会派你当使臣呢?”

晏子装着很为难的样子,说:“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楚王说:“实话实说,我不生气。”

晏子拱了拱手,说:“齐国派遣使臣,要根据不同的对象,贤能的人被派遣到贤能的国王那里去,没本事的人被派遣到没本事的国王那里去。我晏婴最没本事,只好出使到贵国来了。”

楚王听了觉得很没面子,为了缓解压抑的气氛,楚王就设宴招待晏子。当酒喝到尽兴的时候,有两个差吏押着一个囚犯来见楚王。楚王问:“被绑着的人是干什么的?哪里人?”

差吏回答说:“是齐国人,犯了偷盗罪。”

楚王笑嘻嘻地看着晏子,意味深长地说:“齐国不是很富有吗,怎么偷盗起来了?”

楚国的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以为这一下可让晏子丢尽了脸了。哪知晏子面不改色地离开座位,郑重地回答说:“我听说,橘子树长在淮河以南结出的就是甘甜的橘子,长在淮河以北结出的就是苦涩的枳子,它们仅仅叶子相似,果实味道却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水土不同。百姓生活在齐国不偷盗,来到楚国就偷盗,莫不是楚国的水土使人喜欢偷盗吗?”

楚王听了苦笑着说:“圣人就是圣人啊,可不能跟圣人开玩笑啊!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晏子见楚王开诚布公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也趁机道:“齐国和楚国都是东方的大国,只要两国和平相处,平等对待对方的人民,就不会有今天这种让人尴尬的事情了。大王想通过戏弄我让齐国丢脸,我自然要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了!大王开诚布公地对待我,这不但是对我的敬重,也是楚国的敬重,我自然要以礼来服侍大王!”

楚王听了这话,心下大喜,便对群臣说:“寡人和你们都要学习大夫的这种精神和胸怀啊!”

解读

平等是与人交往的过程中是最重要、最基本的原则。以诚待人者,人必以诚待之。起初,楚王想尽一切办法,想要戏弄晏子。晏子便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弄得楚王十分尴尬!等楚王开诚布公的时候,晏子也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以礼相待。

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变法

名言

公家之利,知无不为,忠也。

——先秦左丘明左传·僖公九年

故事

赵武灵王(约公元前340年前295年),战国时期赵国最有成就的国君之一。他的父亲赵肃侯,曾多次出兵攻打魏国,严重削弱了魏国的百年霸业。公元前326年,赵肃侯死了,年仅15岁的赵武灵王即位。

魏惠王得知消息后立即联合楚、秦、燕、齐四国以会葬为名,各派一万精兵,准备趁赵国新君即位的时候攻打赵国。

对少年赵武灵王来说,父亲的葬礼实在是凶险,搞不好赵国就会被五国联军灭掉。在赵肃侯的托孤重臣肥义的帮助下,赵武灵王决定采取针锋相对的强硬应对措施,抱着鱼死网破的态度,摆开决战的架势来迎接这些居心叵测的吊唁使者。

赵武灵王命令来会葬的五国军队不得进入赵国边境,只许五国使者携带各国国君的吊唁之物入境。魏、秦、齐见赵国重兵待客,戒备森严,不得不打消了要占赵国便宜的念头。魏惠王发起的五国图赵的阴谋就这样被赵武灵王挫败了。

赵武灵王即位的时候,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一些小国也经常来侵扰,更不要说那些大国了。在和一些大国的战争中,赵国常吃败仗,大将被擒,城池被占。赵国眼看就要被别国兼并,已到了生死存亡的时刻。

赵国地处北方,经常与林胡、楼烦、东胡等北方游牧民族接触。赵武灵王看到胡人在军事服饰方面有一些特别的长处:穿窄袖短袄,生活起居和狩猎作战都比较方便;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与中原的兵车、长矛相比,具有更大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赵武灵王认识到,只有机动灵活的骑兵,才是增强赵国军事力量的唯一出路。同时,只有改穿胡服,才能适应骑兵作战的需要。

为了富国强兵,赵武灵王提出“穿胡服、练习骑射”的主张,决心取胡人之长补赵国之短。可是“胡服骑射”的命令还没有下达,就遭到了许多皇亲国戚的反对。他们的理由很简单,胡人是落后野蛮的民族,赵国是中原大国,怎么能向他们学习呢?

公子成等人也以“祖宗的传统不能丢”为理由,拒绝接受变法。

赵武灵王驳斥他们说:“德才皆备的人做事都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策的,怎样有利于国家的昌盛就怎样去做。只要对富国强兵有利,何必拘泥于古人的旧法。胡人虽然是落后的民族,但他们也有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

赵武灵王抱着以胡制胡,将西北少数民族纳入赵国版图的决心,冲破守旧势力的阻拦,毅然发布了“胡服骑射”的政令。赵武灵王带头穿着胡服去会见群臣,在军队中强行推广胡服,并学着胡人的样子训练将士,让他们骑马射箭,转战疆场,并结合围猎活动进行实战演习。

在赵武灵王的亲自教习下,国民的生产能力和军事能力大大提高,在与北方民族及中原诸侯的抗争中取得了胜利,最后使赵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

解读

不同民族进入文明的时间有早晚,但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长处。以平等的态度对待其他民族,取长补短,方能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赵武灵王不以有色眼镜来看待胡人,向他们学习“胡服骑射”,终于使赵国成为了战国七雄之一。这就是一个明证。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