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骗”出最优秀的孩子 > 养育最优秀的孩子,就这么简单(二)
养育最优秀的孩子,就这么简单(二)
作者:芦芩   |  字数:3305  |  更新时间:2016-07-09 15:01:03  |  分类:

儿童教育

3神奇的暗示:倒数第一的孩子也能出类拔萃

暗示教育,就是通过旁敲侧击的方法来激励一个孩子,分为积极暗示和消极暗示。运用积极暗示能够达到激励孩子的目的。对于孩子来说,用“鞭子”驱赶他前进和用“绳子”拽着他前进,都不如给他一股力量,让他自己奋发向上,这股力量就是积极的暗示。

王金战,全国优秀教师,他曾经带过一个55人的班,其中有37人考进清华、北大,10人进入剑桥大学、耶鲁大学、牛津大学等世界名校,并获全额奖学金,其余8人考入复旦、南开等大学。王金战曾经说过:“我的眼里没有差生。”

有一年,他当班主任,转来一个人人见了都摇头的差生。他把该男生叫到办公室,没长篇大论说一些大道理,只是给了他一些特权:“我容许你每周违反两次纪律,每天早上你来了之后,能听懂的课就好好听,听不懂的随时都可以回家自学。”

第一次考试前,男生不想考,王金战笑着说:“反正你铁定倒数第一,你还顾虑什么?”公布成绩,男生果然倒数第一,对此他也只是淡淡地说:“别人千辛万苦地学了这么多年,你才学了这么短时间,这样的结果很正常。”

后来的几次考试,男生还是倒数第一,但是与倒数第二的差距开始慢慢缩小。王金战老师又说:“你现在每次能缩小30分的差距,高三总共要经历8次大型测验,照这样下去,那就不是考大学的问题了,而是考清华、北大的问题了!”

男生一下子热情高涨,说道:“下次我一定不考倒数第一了!”第二年的高考,男生果真考上了北京大学。

王金战老师的鼓励就属于“旁敲侧击”的暗示,他并没有讲什么人生、前途之类的话,也没有加油打气说“你一定能考上大学”。他只是通过一步步的暗示,激发出了那个男生的学习热情和奋斗精神,让他主动努力,最后如愿以偿。

也可能有人会有疑问,暗示真的有那么神奇的效果吗?有这样一个故事:有两个人去医院检查,其中一人得了癌症,但是医院把两个人的检查报告混淆了,没得癌症的那个人回家就开始郁郁寡欢,有癌症的那个人则以为自己没病,每天快快乐乐的。几个月后再复查才发现当初的失误,而复查结果却令人吃惊,没有癌症的人真的长出了肿瘤,原本有癌症的人却痊愈了,由此可见暗示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上面这个故事是自己给自己心理暗示,而在家庭教育中,孩子需要外部的暗示——父母的暗示,会激励孩子越变越好。这种方法在生活里的很多地方都可以应用,比如孩子不爱吃饭,我们可以在饭菜端上来的时候夸张地说上一句:“哇,好香啊!一定很好吃。”孩子可能就吵着要吃饭了。

再比如孩子偶有感冒发烧的小症状,可以这样说:“这几天天气变化大,你身体这么壮实,休息一下就好了。”这就是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孩子增强对抗疾病的信心。有个孩子害怕跟陌生人说话,他的妈妈想了一个办法,每次跟人聊天的时候都要特意提一句:“我家的宝宝特别大方,从来不怕生人,叫叔叔阿姨什么的可甜了!”多次暗示后,孩子终于摆脱了胆小不敢叫人的心理。

爱因斯坦小的时候非常古怪,学习成绩也不好,也不跟其他孩子多说话。他总是提出一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如指南针为什么总是指向南方?什么是时间?什么是空间?同学们都看不起他。他小学毕业时,校长对他的父母说:“您的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都一样没出息。”

一次,母亲带着爱因斯坦到郊外玩,这是一次家庭聚餐,亲友家的孩子一个个活蹦乱跳,有的爬山,有的钓鱼,小爱因斯坦却默默地坐在河边,凝视着湖面。这时,亲友们悄悄地走到他母亲身边,不安地问道:“小爱因斯坦为什么总是一个人对着湖面发呆?是不是智商上有点欠缺?不如趁早带他到医院看看!”爱因斯坦的母亲十分自信地对他们说:“我的儿子没有任何毛病,你们不了解,他不是在发呆,而是在沉思,在想问题,他将来一定是一位了不起的大学教授!”

听了这句话的爱因斯坦如饮甘霖,母亲不仅通过语言鼓励他去尽自己所能探究、质疑世界,还用实际行动给予支持。爱因斯坦5岁时的一天,母亲给了他一个指南针玩。他对针的摆动感到很好奇,对探究事物背后隐藏的世界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可以说,爱因斯坦后来取得的成就与母亲的赏识教育是分不开的。

有的时候孩子会失掉信心,或者会因为挫折而停滞不前,作为家长的我们要及时站出来,通过一些暗示的方法来表达自己对孩子的信任,比如给予支持,如同爱因斯坦的妈妈一样,她不仅对爱因斯坦说激励的话,同时用实际行动给予支持,最后达到了更好的效果。

4管教从来不缺技巧和方法,但内容永远是健康、向上的

英国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约翰洛克早在300年前就提出:要尊重孩子,要精心爱护和培养孩子的荣誉感和自尊心,反对打骂孩子。他断言:“打骂式的管教,其所培养的只会是‘奴隶式’的孩子。”打骂孩子绝对是一种消极、具有强烈副作用的管教方式,在家庭教育里不允许“不教而诛”,也就是说不要在孩子犯了错后,直接拽过来先打一顿再说,打完也不跟孩子解释。有时候适当惩罚是可以的,但是不要打骂孩子,也不要过于严厉地对孩子进行讽刺、挖苦、抱怨等消极的批评方式。

周末,小新的爸爸午睡后来到小新的卧室,被所见的一幕惊呆了:衣柜里的衣服扔了一地,大大小小的书籍都摊在地上,小新却不见了。爸爸赶紧找小新,结果在一个空荡荡的衣柜里找到了他。小新笑嘻嘻地看着爸爸,说道:“爸爸,来玩捉迷藏吧。”爸爸哪有心思玩游戏,指着地上的一片狼藉问道:“这是怎么回事?”小新回答说:“昨天老师说让我们回家整理房间,整理房间一点儿也不好玩,我们还是玩捉迷藏吧。”

爸爸生气地扬起手要打小新,吓得小新往后缩了缩,爸爸见状收回了手,但是怒气难消,把小新从衣柜里抱出来,带着他在室内走了一圈,然后蹲下身子说道:“小新,我知道你是出于帮家里做家务的好心,我很高兴你有这份心意,但是你把家里弄得乱糟糟的,爸爸妈妈要收拾好久的,你知道吗?今天爸爸不会批评你,但是你要跟爸爸一起把家里收拾干净,让它变回原来的样子,好吗?”

小新看到爸爸严肃的表情,又看了看乱成一团的房间,答应和爸爸一起把房间整理好。

有些家长认为,只有批评和严厉的责骂,小孩子才会听话,无所谓信任与尊重,不然他们会不服管教。这是一种错误的观念,看上去孩子可能会老老实实地改正错误,实际上他们不是发自内心地想改正错误,而是惧怕大人的权威。管教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并改正错误,而不是让孩子怕我们,而且怕父母的孩子将会与我们产生距离。

我们在管教孩子的时候要有一股正能量,内容要以健康、向上为主,这样才能引导孩子进步,而不是使孩子在严厉消极的管教下丧失更多的信心。我们要学会找到孩子自身的优点,通过关注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去了解他,而不是仅仅停留在行为的表面来实现管教,给予孩子充分的尊重与理解,让孩子在改正错误的同时又获得了做得更好的信心。

首先,沟通永远都是教育孩子的最好方法。当我们面对孩子的错误时不要火冒三丈,要用理智、冷静的头脑分析事情的来龙去脉,然后明确告诉孩子哪里错了,为什么错,要怎么改。这远比气急败坏地一顿斥责要有效得多,并且我们还要充分地给孩子说话的机会,让孩子把自己的感想说出来。

如果孩子的情绪不稳定,可以通过拥抱的方式让孩子先稳定情绪,再解决问题。如果我们情绪不稳定,那么就冷静几分钟再处理,切忌使用“没出息”、“傻瓜”等侮辱性语言,更不要冷嘲热讽、漠视孩子,那样会给孩子造成极大的心理压力,先来看下面的事例。

赵莹女士的儿子非常优秀,熟人总夸奖她教子有方,而赵莹则不好意思地笑笑说:“没什么,我只是从来不骂孩子。”

赵莹说,她怀孕时看到有位家长在草坪上批评孩子,批评得声嘶力竭,把那个孩子吓得坐在地上不敢起来。赵莹提醒自己,孩子将来出生了可千万不能被这样教育。后来在儿子的成长过程中,自然也有调皮捣蛋的时候,他曾经把家里的百元人民币都剪成了心形。赵莹每次都强忍住愤怒,尽量用温和的方式来教育孩子。

惩罚孩子可以有很多种方式,比如取消带他出去玩的计划,暂时禁止孩子看电视等,这些都是积极向上的处罚方式,不会让孩子的心灵受到伤害,还可以让孩子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认识到错误。我们要尝试着让孩子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然后再给予孩子一个好的指导,达到教育的目的,让孩子一直有颗健康向上的心灵,才是最重要的。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