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发自内心的认同、欣赏,会让孩子更加积极
杜鲁门当选了美国总统,有客人来拜访他的母亲,问她:“有哈里这样的儿子,你一定感到十分自豪吧!”
杜鲁门的母亲微微一笑说:“是这样的。不过,我还有一个儿子,他同样让我感到非常自豪。他现在正在地里挖土豆呢!”
杜鲁门的弟弟是一位农夫,但母亲并没有觉得他无能。在她眼里,每个孩子都令她感到自豪,无论儿子是总统还是农夫。
杜鲁门的弟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我为哥哥感到骄傲,他将是美国最优秀的总统之一。但我同时也为自己感到骄傲,我是一名农夫,用自己的双手养活了自己,照顾了父母。”
这是何等的自信和乐观,而他的这种达观心态则正是来自于母亲的欣赏。
可见,对孩子发自内心的认同和欣赏的力量是无穷的,就像一种催发剂,能把孩子内心深处潜藏的力量发掘出来,从而表现得更加优秀。赏识是一种积极的刺激,我们可以用它去激发孩子的信心和能力,从而达到成就孩子的目的。
著名作家二月河幼年时憨厚、讷言,在某些时候还有点儿反应迟钝。二月河的父母都是从战争年代过来的人,对孩子的要求不那么苛刻。他们下了班在门前空地上洗衣、种菜、栽树,十来岁的二月河壮实有劲,一手提一桶水,每天都要帮忙干很多活儿,而且他是越干越高兴。
但是常有小朋友欺负二月河,再加上二月河的学习成绩差,所以他很懊恼,问母亲:“我是不是天生就比别人笨?”
母亲说:“儿子,你有力气,能帮助爸爸妈妈提水、浇花、洗衣,这就是你的优势,你比别人健康、强壮。”这句话让二月河受益终身。无论是在学校还是在部队,无论是钻山洞建国防工程还是下煤窑挖煤,他都没怨天尤人,从不抱怨任何事情,而是擦亮心中的理想,坚持不懈,最终厚积薄发,成为有名的作家。
对孩子的认同和赏识一定要发自内心,反之,所有的赞扬都是虚伪的,孩子会觉得父母是假惺惺的,赞扬的目的就达不到。
知心姐姐卢勤说:“小时候,妈妈给我的鼓励是我一辈子都不会忘记的,我觉得妈妈给我的爱,就表现在对我的鼓励上。我做的每一件事情,妈妈并不是刻意赞扬,而是发自内心的赏识。我5岁的时候,有一次一个人在家收拾屋子,妈妈一回来,就说:‘哇,是谁这么勤劳把屋子收拾得这么干净!’于是我就从门后边站出来。妈妈说:‘真想不到是你,你可真能干!’就这一句话,我便爱上了收拾屋子的活儿,总想给妈妈一个惊喜。”
发自内心的赏识,需要我们用孩子的视角来看待他们遇到的问题和困难。比如孩子费了好大的劲儿把玩具车修好了,我们最好不要以“不过给玩具车换了个轮子,有什么大惊小怪”的漫不经心的态度来对待他。在孩子的世界里,给玩具车换个轮子,绝不亚于成年人独自给爆胎的汽车换备胎。当孩子有了很微小的进步,或者克服了一个也许并不起眼的困难,我们都要给予他真诚的赞扬和鼓励。
被誉为“教育圣经”的慢养一书的作者黑幼龙说,他最大的成功不在于自己所取得的名望、地位和金钱,而在于自己用‘慢养’的方法,教育出4名优秀的孩子,让他们拥有好性格好情商。他总结自己养育孩子的秘诀是:不批评、不责备、不抱怨,取而代之的是父母对孩子最真诚的赞美和关爱。黑幼龙讲了一个自己亲身经历的故事:
一位妈妈有个很腼腆的女儿,讲话一着急就会口吃,班里的老师同学爱取笑她说话,搞得她很是自卑,特别害怕当众说话,从不敢主动与人交往。
一次,女儿被选作班代表去参加一个诗歌朗诵赛,妈妈陪她到了现场,发现来参加比赛的都是智障儿童。她惊呆了,女儿竟然被认为是智障儿童!
后来,她把女儿送去参加“卡内基训练”,训练班里的同学和老师,事先都不知道她口吃,只把她当作普通孩子看待。更重要的是,她女儿每次登台演讲,台下的人都及时给她鼓励,真诚地赞美她的每一个优点。慢慢地,她逐渐有了自信,说话不再口吃了,后来还考取了台湾大学。
黑幼龙还曾做过一个有趣的实验,他让6个孩子在5分钟内背诵19个看似毫无关联的词语。电钻、钻头、肥皂、越野车、百科全书……有6个孩子完成了这项看似不可能的任务,这真让人惊叹。当人们问这几个孩子是怎么做到的,他们说了两个原因,一是老师教了特殊的记忆方法,二是老师时不时地鼓励和赞美。
真诚的赞美和认可并不是空泛的对孩子说“你很棒”和“你真聪明”。这类泛泛的赞扬只会让孩子觉得虚伪,不可信。真正的赞扬是发自内心的,也许并不需要太多美丽的词汇,有时一个肯定的眼光,一个表示佩服的手势,一个温暖的拥抱,都会让孩子感到鼓舞。
6相信吗?孩子的勇气和自信是被你鼓励出来的
孩子在成长之路上要去尝试很多事情,才会对这个世界更加了解,孩子对于未知的事情充满了好奇,同时又会恐惧,家长的鼓励就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孩子并不能做好对自己能力的评估,他的勇气、信心都是要靠我们激发的。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对孩子的勇气进行鼓励,比如鼓励孩子尝试冒险,会让孩子在尝试中不断进步。
爸爸带着孩子荡秋千,他把孩子放在秋千上,秋千摇晃起来,孩子害怕得抓着爸爸不肯放手:“爸爸,我害怕,我要掉下去了!”
爸爸说道:“不会的,你抓住两边的绳子就可以了。”孩子仍旧不放开爸爸,要求下去。爸爸只好把他抱下来,自己坐到了秋千上说:“你不玩的话,我可要玩了。”爸爸开始荡秋千,爸爸越荡越高,孩子开始羡慕了:“爸爸你真厉害!”
爸爸问道:“要不,你再来试试?”孩子点点头,爸爸再次将孩子放在秋千上,孩子仍旧不敢用力荡,爸爸就慢慢推动秋千,并安慰他:“第一次玩都是这样的,只要你抓紧绳子就不会掉下来,放心,我在旁边保护你。”
听了这话,孩子胆大起来,秋千越荡越高,欢笑声飘扬在半空中。
一个孩子能做到什么程度,往往取决于我们给予他多大的信心与勇气。孩子就是这样,告诉他能行,他就能行;说他不行,他行也不行,这就是孩子,他需要的是观众,能为他喝彩的观众。为孩子打气加油,他就会还给我们一个又一个的惊喜。所以当我们想要孩子做成某些事情的时候,记得多给他鼓励,告诉孩子我们相信他能完成,孩子不会让我们失望的。
我们不要给孩子消极的希望,比如在鼓励孩子的时候说:“我相信你能做到这一点。”而不是说:“你能做得到吗?”后一种表达方法充满了怀疑,不仅不能带给孩子信心,甚至还会把孩子仅存的信心给磨灭掉。
想给孩子信心就不要对孩子“万事包办”,或者粗暴地告诉孩子“这件事你做不了”。比如孩子想学游泳,如果我们直接告诉孩子:“不行,你现在还小,学不会游泳,万一被淹着怎么办?”孩子的自信心或许就被“浇灭”了。其实,每个孩子都很优秀,如果有适当的机会和条件,家长应该让孩子多实践,并鼓励他们解决问题,战胜困难。
有一位儿童心理学家曾经说过:“每一个孩子都是天才。”因为每个孩子都在某一些方面与众不同,或优胜于他人。生命赐给每个孩子以巨大的潜能,等待我们去发现,去开发,我们要相信:孩子能行。
斯蒂芬金是美国著名的畅销书作家,他在31岁的时候就成了亿万富翁,他以作品产量高而著称,被称作最会说故事的鬼才。那么他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呢?
斯蒂芬金自述道:“小时候,我很喜欢写故事,有一段时间我的手特别疼,需要年复一年地躺在床上,但是这也没有阻止我写故事,我每天都写,然后寄到希区柯克推理文学志。被退回来的文章我就把它挂在墙上的钉子上,后来到我14岁的时候,钉子已经承受不了退稿的重量,这个时候我产生了放弃的念头。妈妈走过来并没有多说其他的话,她只说:“你可以把它们挂在钩子上,继续写。”
有了妈妈的鼓励才让斯蒂芬金有勇气继续写下去,否则世界文学界可能就会少了一位悬疑推理大师了。
每位家长都不希望孩子变得自卑和退缩,那么在孩子尝试冒险的时候,只要在可控的安全范围内,就不要强行阻止,而应该适度鼓励他,鼓励的方式大致有以下三种:
(1)对孩子想要尝试的行为予以肯定和鼓励
一般来说,孩子总是要尝试很多事情的,比如想帮我们洗碗、扫地等,做家长的不要因为担心孩子帮倒忙就阻止他,即便孩子真的把事情做得非常糟糕也不要计较,反而要告诉他:“你真能干,知道帮大人的忙了!”然后再悄悄替孩子“打扫战场”,别让孩子发现。
(2)孩子尝试失败的时候要给予安慰和支持
过多的挫败感可能会导致孩子放弃尝试,可能会滋长他的自卑心理,这种时候我们要鼓励孩子“走一步,再走一步”,给他一个信任的眼神,告诉孩子:“嘿,你已经做得很好了,再做一次或许就成功了。”要记住,别在孩子失败的时候可怜他,无视他,要充分重视起来,给予孩子重新站起来的勇气。
(3)给孩子启发式的建议
当孩子做某些尝试一遍又一遍都做不好的时候,当孩子解决问题的方法与正确结果背道而驰的时候,我们就要站出来给孩子一个“启发式”的建议,不要直接讲方法,而是引导他找到正确的方向。比如孩子把玻璃杯摔碎了,粗暴地告诉他以后远离玻璃杯的效果并不好,我们可以问问孩子:“有没有什么办法让玻璃杯不被摔坏?”“你觉得怎么拿杯子才会比较安全呢?”然后完全可以递给孩子一个新的玻璃杯,跟孩子“约定”不摔碎,这同样能够达到鼓励的效果。家长们要记住:只有我们相信孩子,孩子才会相信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