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儿童教育 >“骗”出最优秀的孩子 > 父母如何说,孩子才会乖乖听(一)
父母如何说,孩子才会乖乖听(一)
作者:芦芩   |  字数:3522  |  更新时间:2016-07-09 15:09:33  |  分类:

儿童教育

1控制愤怒,心平气和地与孩子沟通

孩子不听话,有时真让人没有办法,讲道理他听不进去,惩罚也没有效果,过几天又再犯,有的脾气大的家长可能就生气了,把孩子叫过来大骂一顿,甚至揍一顿。大发雷霆一通之后,看到孩子哭起来委屈的样子又陷入了深深的自责:自己为什么控制不好脾气?

韩俊的儿子小名叫石头,石头很倔强,也很淘气。韩俊每天工作特别累,常常要加班,加班回到家中他常想躺在沙发上先歇一歇,这时候小石头就扑过来缠着爸爸跟他玩,有的时候韩俊累极了就不理他,任由小石头坐在他的身上玩,更多的时候小石头一直拽着韩俊的胳膊,爸爸不跟他玩他就哭闹,不让韩俊看电视。

小石头还常常故意搞出些“事故”来吸引注意力,比如把杯子放在地上,站在电视前面等,这让韩俊非常烦躁,他开始时对小石头吼两句还有用,后来站在小石头面前大喊也不管用了。韩俊更加生气,气急了就打小石头屁股,孩子哇哇直哭,韩俊也不知道自己为什么这么冲动,小石头越来越怕他了。

著名主持人杨澜在谈子女教育时说过:“不要做情绪化的妈妈。”更宽泛些应该叫“不要做情绪化的家长”,恐怕每一个家长都有着急上火的时候,孩子再添些麻烦就会让这种情绪爆发出来,家长开始对孩子大吼大叫,甚至打骂,这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上留下阴影。家长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尤为重要,不仅能控制住不对孩子发脾气,同时有助于跟孩子沟通,毕竟当你瞪着眼睛大声说话的时候,孩子是害怕你的。

家长的性情不定会让孩子产生一种怯懦的心理,他不知道什么时候就会挨一顿批评,久而久之就会变得怯懦、自卑,甚至不敢抬头看着父母。所以每个家长都不应该把成人世界里的情绪带到小孩子的安详的“城堡”里,他不是我们的出气筒,即便是孩子惹我们生气了,也要学会调节这种情绪,稳定下来再跟孩子说话。

在任何时候都不能跟孩子大喊大叫,更不能动手打孩子。首先要控制说话的音调,由于情绪激动我们并不能很好地注意到自己的声音已经超出正常分贝了,也就是说生气的时候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正在用“高分贝”“威胁”孩子,语速飞快、音调上扬尖锐,一下子就把愤怒的情绪传递给孩子了,那样只会让孩子更加害怕,根本听不清我们说了什么。

有个人脾气特别暴躁,他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绪,跟身边的每一个人都吵过架,妻子给他生了一个儿子后,他很开心,发脾气的次数越来越少,开始耐心地照料儿子。可是儿子还只是婴儿,时不时地会哭起来,常常半夜把他吵醒,他照旧发脾气,因为没办法跟婴儿喊,就跟妻子大喊大叫。

过了几年,儿子能够满地跑了,特别淘气,总是会打碎东西,这个人的脾气又上来了,毕竟打碎东西有危险又损失钱。他一吼,儿子吓得大哭,接下来几次都是这样,他也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有一天,儿子怯生生地找到他,低着头说:“爸爸,你别发脾气了好吗?你的样子我好害怕,我不敢看你,我不知道自己做错了什么,你原谅我好不好?”这一番话让他落下了眼泪,从此脾气改好很多。

脾气不好的家长,可以采用下面几个方法控制自己的愤怒,心平气和地跟孩子沟通。

首先,我们在生气的时候,不妨先冷静一下,在心里默数1、2、3,或者喝一杯水,让自己平静下来,再把激动的语速放慢一些,声调平和一些,让孩子看到我们理智的一面。即便是孩子犯了很大的错需要批评教育,也应该是严肃深沉的,而不是大发雷霆,对孩子吼叫,甚至拍桌子。

其次,想一想高兴的事,先不去看孩子,转一圈再回来,处理事情的时候情绪要好很多。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心里提醒自己:不要生气,不要骂人,不要动手打孩子。

再次,扭扭脖子。一般人情绪激动时很难关注到自己的肢体和肌肉,其实这时候人的肌肉是僵硬的,动作是呆板的。父母们可以反过来,先不理心,先考虑解决肢体的问题,这在心理学上称之为“心行一致”原则。如这个时候的脖子是僵硬的,眉头是紧锁的,就主动扭扭脖子,用手搓搓脸,也会对平复情绪有利。

最后,如果上述方法都不能平息自己的愤怒,那么可以跟孩子分开一段时间,不去想这件事。俗话说“眼不见为净”,看不见孩子的淘气,忙一些其他的事情,或许就消气了。

通过上面的几种方式来消解我们的愤怒,为的就是给孩子营造一个平等、尊重的氛围,别让我们怒目圆睁的样子吓到孩子,别给他留下不好的心理阴影。控制好情绪才能心平气和地跟孩子进行良好的沟通。我们可以看到那些常有愤怒争吵的家庭都不会幸福,彼此之间的话语很少,所以轻易不发脾气很重要,压抑住心中的愤怒情绪才能换来与孩子愈来愈深的感情。

2认同孩子的感受后再表达自己的想法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的情感、智慧得到了充分的发展,他会为一本书中的小动物迷路而担心,会因为你随意抛扔他的小玩偶而哭闹,会因为他养的小兔子死了而伤心……而在这种时候,我们如果硬邦邦地回应孩子:我再给你买一只。俨然在否定孩子的感受,孩子的感受不被认同,想法不被理解,那又怎么能跟家长有良好的沟通呢?

6岁的冉冉放学回家,高兴地跑到妈妈身边:“妈妈,今天我们学校发生了一件特好玩儿的事儿。”

妈妈此时正在电脑前忙工作,为了不打消孩子的积极性,说:“嗯,说吧,什么好玩儿的事?”妈妈也没抬头,继续忙手里的工作,冉冉饶有兴致地说了起来。

冉冉见妈妈没什么反应,于是大声喊道:“妈妈!”

这时,妈妈的视线从电脑屏幕前移到孩子身上,惊诧地看着她:“啊?”

冉冉问:“好玩吗?妈妈。”

虽然不知女儿说了什么,但妈妈依然笑着附和道:“嗯,好玩。”

可是冉冉却不相信妈妈的回答,又问:“真的吗?那我刚才说什么了,你重复一遍。”

这时候,妈妈被女儿的质问弄得不知所措了。

我们常常从自身角度来否定孩子的感受,甚至当孩子描述一件事情的时候,还没说完就会被我们打断,告诉孩子自己的想法,这样高高在上的态度,会让孩子很难堪。所谓认同孩子的感受,也就是说也许你不同意孩子的说法,但要先接受孩子当时的感觉。妈妈应该先接受孩子的感受,顺从孩子的思路走,孩子在得到了家长的认同之后,才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这样才能帮助孩子解决问题。

举个例子:孩子说不喜欢幼儿园老师,那么我们应该顺着这个思路往下说:“你不喜欢幼儿园老师呀,能告诉我你为什么不喜欢吗?”这样得到了我们的认同,孩子就会更多地表达自己的想法,说出不喜欢幼儿园老师的理由。如果粗暴地打断:“什么?那老师多好啊,你还不喜欢,你还想怎么样?”孩子肯定闭上嘴巴,不再说话了。到最后你仍旧不知道孩子为什么不喜欢老师,也就无法解决这个问题。

有时候,孩子刚说出来话语的前半段,我们就根据自己的判断妄自推测,自以为是地认为事情就该是自己想的那样子。类似这样的自我猜测,会让孩子的表达失去意义。而在这之后,我们有可能会再也听不到孩子的心里话。

所以说认同孩子的感受非常重要,我们要学会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比如孩子害怕猫,我们可能会觉得猫没有什么好怕的,实际上可能是孩子看过了猫攻击人的画面才会有这样的感受,我们要多跟孩子谈心才能了解到这些东西,不能不深入沟通,要用心才行。

图图最近很爱美,每天一大早就让妈妈给他穿上漂亮衣服,洗脸梳头要折腾半个多小时,每次在街上图图看见漂亮的童装就吵着要买,甚至有的时候看见成人装也要买,对此妈妈既头疼又好笑。那天早上起来,图图居然要穿姐姐的裙子,妈妈说:“你是男孩子啊,怎么能穿女孩子的衣服呢?”

图图也不说话,就是要穿那条漂亮裙子,眼看着就要哭起来,妈妈把图图拉到身边,说:“图图,你可以穿裙子,但是你要告诉我原因。”图图这才表示,是因为自己快上幼儿园了,想穿得漂亮些。妈妈听后不禁一笑,说:“你呀,还真是爱美啊,不过我可以给你买新衣服,你把姐姐的裙子穿走了,姐姐就没衣服穿了。”图图这才勉为其难地穿了自己的衣服,第二天妈妈就带他去买新衣服了。

很多时候,孩子不能顺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却并不等同于他没有想法。若是他不能自由畅快地说出来,那么作为孩子来说,他恐怕会采取一些其他的行为举动来代替。比如发脾气,比如开始无理取闹,而这些却也都是孩子表达想法的方式,只不过在父母看来,这些非语言的方式,看起来就像是孩子在故意找茬。而相反的,若是孩子能自由表达,一些不良行为自然不会出现,而父母不但可以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同时也能从孩子的想法中发现问题,通过及时纠正与教育,还能促进孩子的成长。

孩子虽小,但他们也有独立的人格尊严,有表达内心感受、阐述自己看法的自由。父母应耐心地让孩子把话说完,孩子说得有理,应该赞赏,孩子说得不合理,可以进一步交换意见,直至解开孩子心中的疙瘩为止。

由此可见,父母需要有一颗包容的心,包容孩子的所有感受、想法,认真把孩子的话听完,认真理解他的感受,这样才能真正明白孩子需要什么,这样才能有的放矢地教育孩子。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