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职场励志 >世界500强总经理管理笔记 > 第二章 做狮子,还是养“狼群”?(1)
第二章 做狮子,还是养“狼群”?(1)
作者:尹剑峰   |  字数:3550  |  更新时间:2016-07-15 14:05:09  |  分类:

职场励志

许多老板都习惯于把自己比喻成狮子,因为老板往往都表现得很强势,也富有激情,但强势的老板背后往往造就了一群弱势的员工。所以,成功的领导不在于如何突出自己的能力,而要善于打造团队,像狼王一样带出一支强大的狼群。塔形组织形态要变成多创造中心的管理形态,善于驱动中高端的人才团队,才是一个出色的管理者。

一、老板的困境:狮子和一群绵羊

导言:两个极端,一只狮子和一群小绵羊;一只小绵羊和一群狮子。作为老板,是狮子,还是小绵羊?老板肯定是有能耐的,不然怎么会成为老板呢?问题是作为老板的你如果带上一群小绵羊,那效果会怎么样?

狮子一吼百兽惊,狮子名副其实的山中大王,喜欢单打独斗,但能解决问题。作为老板呢?就算再有能耐,如果也是单打独斗,那么必将没办法解决问题,乃至完成任务。

彼得·蒂尔说:“个人能够创造伟大的文学作品,但是不能够创立伟大的企业,因为企业需要流程和程序化的努力才能够做到。”“能人企业”这个概念其实不是顶级企业的治理模式。

要知道,现代社会信息非常广,社会分工越来越细,想靠一个人去完成一件事的所有程序是不可能的。在这样的环境和要求下,必须要团队合作。所以,老板再好,如果没有好的下属,最终所有的工作都是徒劳。

在一家企业工作时,我常常听见老板抱怨:“为什么自己像头狮子一样,每天都在为企业的事而奋进,而员工就像一群绵羊一样,整天软绵绵的,没有一丝干劲?”的确,公司里似乎每天只有老板一个人在战斗,公司的业务、工作都要他亲自来推动。员工就像一把把锉子一样,敲打一下,才动一下,以致虽然老板一周工作七天,周末还在办公室加班,但公司的业务就是上不去,让老板懊恼不已。

为什么员工不卖力?企业管理中,最忌讳的就是老板与员工脱节,没有一股凝聚力。短板原理告诉我们:木桶的容量决定于该木桶的最短那一片板,一条铁链的承受力决定于最脆弱的那一环,而一个团队的效能取决于该团队最薄弱的那一部分。在一个团队里,老板和员工如果没有反应,这个团队的绩效几乎为零。

老板如何与员工建立关系呢?放下架子,摆正心态,建立人缘;讲究人情,注重沟通,艺术领导。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经常被问到,如何成为世界首富?他每一次的回答都是,因为我请了一群比我聪明的人来帮我工作。足以见得,一个人的成功并不取决于他自己的才华,而是取决于他借助别人力量的能力有多强。

红顶商人胡雪岩也曾经说过:“一个人的力量到底是有限的,就算有三头六臂,又办得了多少事?要成大事,全靠同舟共济,说起来我一无所有,有的只是朋友。”的确,“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这个道理显而易见,世界上真正的老板都是这样做的。

莱辛寓言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燕子为了筑巢,飞到羊身上去啄羊毛。羊愤怒地跳来跳去。燕子抱怨说:“你允许牧人把你的毛通通剪光,可连一小撮毛都拒绝给我,这是为什么?”羊回答道:“这是因为你不像牧人那样懂得用好的方法来取我的毛。

华为是一家非常优秀的企业,也是在世界上有一定影响的中国企业。华为2004年的销售收入是400亿,到了2013年,华为达到2400亿,利润是286亿,仅仅十年时间,华为为什么壮大得这么快?这当然跟华为驱动人才的方式有关,华为培养了一大批如狼似虎的员工。

华为的核心价值观中,有一条是“以奋斗者为本”,华为的“以奋斗者为本”,绝不是一句口号,而是真真切切地落实到行动之中的。华为虽然是私营企业,但任正非仅仅持有华为14%的股份,更多的股份给予了华为的每一个奋斗者。这在其他企业是见不到的。利益共享机制的建立,是华为造就一大批奋斗者的根本。任正非就像一个指挥若定的将军,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让每一名员工都感觉他就在自己的队伍里,将自己的管理思想融入企业的各个角落,指引企业破浪前行。

作为狮子,如果下属只是绵羊,狮子确实没有用武之地。但在这样客观的条件下,狮子不但要发挥专家作用,更要发挥领导作用。

作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必须具有坚定的信念和崇高的理想。没有正确的人生信念,就等于失去了主心骨,就失去了前进的方向。老板可以成为一头强悍的狮子,但要推动企业快速地发展,光老板一个人是不行的,还必须把员工同化成一头头狮子,这样的企业才有战斗力。

管理笔记如今早已不是一个人单枪匹马闯天下的时代了,一个人再有能耐,其力量也是渺小的,如同一滴水之于大海。只有善于借助别人的力量,才能如顺风行船,最快地到达目的地。作为企业的老板或成功的领导者,就要对自己所管理的专业精通,具有紧跟时代的完备的知识素质。在互联网时代,连接一切资源才是管理新的范式。

二、诸葛亮的回天无力

导言:作为军师的诸葛亮,所向披靡,无人能及,而作为领导者的诸葛亮,又为何是回天无力呢?最终下场是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呢?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都失败了呢?

年少时读三国,总是被诸葛亮的计谋所吸引,例如,火烧博望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智算华容道、三气周瑜、六出祁山、七擒孟获、智收姜维、空城计等。特别是三国演义的前部分,令人读起来爱不释手,感觉诸葛亮就像个天人一样,对他的智绝顶礼膜拜。而读到后半部分,却总是悲情万千,尤其是诸葛亮最后一次兵出祁山,病死在五丈原之前的那一段独白,那句“悠悠苍天,何薄于我!”的悲叹。弥留之际还在做梦北伐中原,统一汉室江山,而梦醒时那悲切、绝望的表情,让人无不动容。

大的时候读三国,似乎多了一些主观判断和客观理解,例如,计谋的较量、权利的争斗和天下的争霸。阅读中始终多了很多情感意念和爱恨情仇。这时候的三国,诸葛亮除了是军师和丞相之外,他还是个领导者。但作为领导者,诸葛亮没有将蜀国巩固下来,对于先帝的江山无能为力。

料事如神的诸葛亮,六次北伐为何都失败了呢?我想他到死也不会明白自己为何总是难以成功,唯有对天高呼:“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求也!”让我们来总结作为领导者的诸葛亮最后失败的原因吧。

蜀国灭亡,诚然,诸葛亮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究其根源就是在用人上,这是一生中有过辉煌战绩的诸葛亮人生最大败笔。在管理上,诸葛亮犯下了最大错误:凡事都追求完美,亲历亲为,不信任下属,不培养下属。以致手下没几个得力帮手,被魏国耻笑说:“蜀国无大将,廖化做先锋。”自己整天忙忙碌碌,到头来,让自己过早积劳成疾。

诸葛亮第六次北伐中原时,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后,司马懿开始避而不战,诸葛亮于是遣使者前去下战书。司马懿宴请了那名使者,席间司马懿问起诸葛亮忙吗?使者答道:“我家丞相大大小小的事都要他亲自来处理,每天忙到半夜。”司马懿又问:“那你家丞相每天吃饭多少?”使者做个手势说:“只吃那么一点点。”司马懿笑着说:“食少事繁,岂能久乎!”于是不再出战,直接拖死了诸葛亮。

读了上面的故事,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想成功,首先,要招揽人才,识别人才,培训人才,用好人才,留住人才;其次,就是要敢于授权,善于授权,乐于授权。

同样是用人,刘邦却看得开,用人不拘一格,而且果断放权。于是他获得了天下,乃至登基时,面对殿上的群臣,他得意地讲述他的成功秘诀:“安邦定国,立万世不拔之基业,我不如萧何;运筹帷幄,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帅百万雄兵,攻必克,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皆我大汉之人杰,但都能为我所用,这就是我能打败项羽,夺得天下的原因。”相比之下,诸葛亮却死守法而在用人上谨小慎微,扭扭捏捏,不敢大胆任人唯贤,以致蜀汉错失统一天下的良机,由此可见,刘邦比诸葛亮高明得多。

有一件刘邦用人的小事发人深省:魏无知介绍陈平于刘邦,刘邦以其品行不端,欲拒绝他。魏无知说:“你需要的是英雄,不是圣贤。我若介绍伯夷、叔齐给你,于你何补?”刘邦于是明白了。刘邦虽是经魏无知点醒才恍然大悟的,但总比终生不悟的诸葛亮要好得多。

领导人过分陷于具体事务,往往形疲神困,难以超脱,反倒没有时间思考和把握方向性的问题,终无一成,没准既牺牲了事业,也搭进去了健康,何苦!“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从诸葛亮身上,我们或者可以悟出一点做人之道和管理之术。

多年前,我的主管患了肾病,因要到香港治病,所以要离开公司一年。在他离开工作岗位之前,其实都没有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副手或助手顶上。只是“随意”叫了一个下属帮他处理一些日常事务,而其他比较大的事情都封闭起来。所以,这个部门里,在主管离开的日子里,工作做得一塌糊涂。

作为一个成功的领导者,必须是边工作,边找人,边用人,边带人,否则,就是以失败而告终。

管理笔记诸葛亮之所以失败,蜀国之所以灭亡,就是因为诸葛亮一味采用法家严刑峻法来治国,而抛弃了中国封建社会的用人法则。有效的领导者应该做到:边工作,边找人,边用人,边带人。在这过程中,该出手时就出手。记住:“犹豫不决”与“精打细算”,其结果都是一样的。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