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0年,任正非在中研部研发骨干大会上说:“自我批判不是今天才有,几千年前的曾子‘吾日三省吾身’,孟子‘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毛泽东同志在写文章时,要求‘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都是自我批判的典范。没有这些自我批判,就不会造就这些圣人。”
在任正非眼中,华为还只是一个年轻的公司,尽管充满了活力和激情,但也充塞着幼稚和自傲,本身的管理还不规范。只有不断地自我批判,才能使华为尽快成熟起来。任正非认为,华为不是为批判而批判,不是为全面否定而批判,而是为优化和建设而批判,总的目标是公司整体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在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家如何持续突破个人的局限性,带领企业突破成长的瓶颈,迈上更高的阶梯?除了组建一个优势互补、战斗力强的经营管理团队外,企业家的自我批判精神十分关键。不得不说,军队文化对于华为这些年的发展影响很大,尤其是过去十多年美国的军事变革文化对华为的影响更为深刻。西点军校校长亨利中将曾在2011年的讲话中说:“美国军队未来的核心思维是批判性思维。适应不断变化的互联网时代,新型军人的时代特点,进行美国军队的组织变革,这是美国过去二十年来一直在进行的事情。”因此,无比富裕的国家,却有一批强悍的不畏生死的军人,这在人类过去历史上也是不多见的。靠的是什么?靠的就是亨利中将讲的批判性思维。这个观点对任正非和华为是有很大震撼和启发作用的。这些年来,公司在《华为人》《管理优化》、公司文件和大会上,不断地公开自己的不足,披露自己的错误,勇于自我批判,刨松了整个公司思想建设的土壤,为公司全体员工的自我批判,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一批先知先觉、先改正自己缺点与错误的员工已经快速地成长起来。
在华为去除一切错误的途径中,任正非认为华为人首先就要敢于自我批判。任正非曾说:“三人行必有我师。这三人中,其中有一人是竞争对手,还有一人是敢于批评我们设备问题的客户,如果你还比较谦虚的话,另一人就是敢于直言的下属,真诚批评的同事,严格要求的领导。只要真正地做到礼贤下士,就没有什么改正不了的错误。真正的科学家,他的一生就是自我批判的一生,他从不满足于现阶段的水平,不断地深究、探索。当一个科学家要退休时,你问他,他的成果怎样?他滔滔不绝说的是存在的问题、改进的方向、以后要达到的目标,他就是在自我批判。没有自我批判,我们的08机早就死亡。正因为我们不断地否定,不断地肯定,又不断地否定,才有今天收获的荣誉和成就。如果有一天停止自我批判,iNET就会退出历史舞台。”
自我批判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知道那可是对自己动手术刀。实际上,往往很多人对自己的缺点和错误选择视而不见,甚至排斥打压批评的声音和不同的意见——是我带领团队取得了这些成功,我还需要自我批判?
但任正非则不同。他认为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螺旋式上升、波浪式前进的过程,这就是哲学上所说的否定之否定。任正非利用否定和自我批判,不断提升自己和华为。
20世纪末,经营固定电话业务的运营商中国电信没有移动业务牌照,客户流失严重。为了留住和拓展客户,中国电信决定采用一种“既不完全是固话,也不完全是移动”的非主流技术PHS与中国移动和中国联通竞争,也就是我们俗称的“小灵通”。当时华为无线业务的重点是2G和3G,任正非亲自否决了“小灵通”项目,认为这只是个短暂的机会,不能做机会主义者。正是这个“小灵通”决策差点让华为就此倒下。
在2000年之后的几年内,中兴通讯和UT斯达康依靠小灵通业务的高速发展,在规模上逼近华为。华为2002年首次出现创业以来销售收入的负增长,并因大力投资当时在全球还没有商用的3G业务导致华为连年亏损,员工也大规模流失。
为了扭转被动局面,2003年,华为在小灵通市场上杀了个“回马枪”,但这时的目标已不再是赢利,而是用低价阻击竞争对手的快速发展。经历了这次失误,华为的战略导向从“不做机会主义者”转变为“不做机会主义者,但不放弃任何机会”。
虽然后续发展表明,正是华为在3G等主流技术上的巨大而持续的投入挽救了华为,使其成为全球主流供应商,而UT斯达康成了一个真正的机会主义者,但如果华为没有错过小灵通这一机会,就不会导致在小灵通上市头几年的被动局面。
正是基于对战略失误的深入思考,华为决定加大在战略和规划管理上的投入力度,从2005年开始,华为就建立了一个战略营销体系,聚焦于怎么倾听客户需求,怎么理解客户需求,跟客户探讨他到底要什么,然后来定义华为的产品和产品的规格。通过这些年的努力,这个体系也建立起来了。这就使华为在未来的竞争中有了更准确的判断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