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铄(272年~349年),名铄,字茂猗,河东安邑(今山西夏县北)人,是晋代著名书法家。卫铄为汝阴(今安徽阜阳)太守李矩之妻,世称“卫夫人”,李矩亦善隶书。卫氏家族世代工书,卫夫人的从祖卫觊、从伯卫瓘、从兄卫恒,都是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在书法史上颇有影响。书法的家学渊源,为卫铄成为我国古代女书法家奠定了基础。“书圣”王羲之少时曾从其学习书法,卫夫人是王羲之的启蒙老师。
管毫砚纸方寸小,笔走游龙世代传
卫铄出身名门,伯祖卫瓘,青少年时就以“性负静有名理,明识清允”,闻名遐迩。曹魏时期,卫瓘讨伐蜀汉,除掉魏国后期功高震主的“曹魏双壁”名将钟会、邓艾两人,平定钟会之乱。在西晋时代,官至司空,录尚书事。与同署的尚书郎索靖都擅长草书,被当时人们称为“一台二妙”。卫瓘善隶书及章草,不仅兼工各体,还能学古人之长,是颇有创意的书法家。唐朝张怀瓘《书断》中评其章草为“神品”。
卫铄的堂兄是卫恒,官终黄门郎,亦善书法,著有《四体书势》。晋武帝太康二年(281年),有一个叫不准的汲郡盗墓贼挖开了一座战国时的魏国古墓,从中发现了大量的先秦典籍。这些典籍有幸逃过了秦始皇烧书的大火,非常珍贵。但是,它们是用漆写在竹简上的蝌蚪文字,很难辨认。于是,晋武帝就命令几位学者和书法家负责整理工作,其中就有卫恒。
卫恒的儿子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四大美男之一的卫玠。卫玠是魏晋之际继何晏、王弼之后的著名清谈名士和玄学家,官至太子洗马,成语“看杀卫玠”说的就是他。
关于卫夫人的书法成就、书法特点以及她和王羲之的关系,许多书法史书都有记载。比如,南朝刘宋羊欣《采古来能书人名》载:“晋中书郎李充母卫夫人,善钟法。王逸少之师。”唐张怀瓘《书断》载:“卫夫人名铄,字茂漪。廷尉展之女弟、恒之从妹。”
卫夫人是王羲之的书法启蒙师,同时还可能是王羲之的姨母。主要依据是郑杓《衍极》和陶宗仪《书史会要》中都说“卫与王世为中表”。王国栋所修《王氏宗谱》更在羲之之父王旷条下注明“配卫氏”。卫夫人所嫁的江夏李氏,也是一个书法世家。卫夫人之子李充,李充的从兄李式、李廞等都有书名。尤其是李式,其书法成就在东晋初期已可同当时的书法权威王廙(王羲之叔父)和庾翼媲美的程度。发展至唐代,江夏李氏竟出现了李邕那样的书法大家。江夏李氏,东晋以前未见有以书法名世者。东晋以后李氏书法的兴旺,当与卫夫人嫁李家有关。
卫夫人虽然只比李式大两岁,但如果卫夫人十八岁嫁与李家,那时李式只是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可以认为,正是由于卫夫人的传授才使李家得以登上书法的高峰。张怀瓘《书断》在介绍李式时说,李式“甚推其叔母(即卫夫人)”就是证明。古代好的书迹不易看到,笔法保密,不轻易传人。一旦得到正确笔法和看到高水平的书作,就具备了成为名家的重要条件。卫夫人的启蒙书教,不仅影响了王羲之(王羲之还有一个蒙师,即叔父王廙),也造就了江夏李氏这一书法世家。功莫大焉!
卫氏家族可谓“笔走游龙世代传”。卫铄擅长隶书和楷书,隶书尤善规矩。关于她师承关系,据《法书要录·传授笔法人名》说,是由蔡邕传之崔瑗以及蔡女文姬,蔡文姬传之钟繇,钟繇传之卫夫人,卫夫人传之王羲之。也就是说,卫铄是师承三国时期魏国著名书法家钟繇的。相传正书(楷书)始于汉代,到了钟繇手中,书写法已臻完备,为正书之祖,而卫铄妙传其法。
卫铄有《名姬帖》《卫氏和南帖》传世。她曾作诗论及草隶书体,又奉敕为朝廷写《急就章》。其字形已由钟繇的扁方变为长方形,线条清秀平和,娴雅婉丽,去隶已远,说明当时楷书已经成熟而普遍。唐人韦续在《墨薮》中对卫铄推崇备至,称赞说“卫夫人书,如插花舞女,低昂美容;又如美女登台,仙娥弄影;又如红莲映水,碧沼浮霞”,应该不是过誉之词。
卫铄不但在书法艺术实践上有突出成就,不让须眉,而且在书法艺术理论方面也有重大建树和比较全面深入的论述。她撰有《笔阵图》一卷,全面深入地参考了有关的书法理论,并提出自己的看法。比如,她在书中提出,书法之妙“莫先乎用笔”。主张学习书法要上溯其源,师法古人,反对谙于道理,学不该赡,以致徒费精神,学无成功。在学习和创作时,要注意选用笔、墨、纸、砚的品种和产地,强调“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又着重指出,执笔要有讲究,不同书体应采用不同的执笔法,并加以具体分析说:“有心急而执笔缓者,有心缓而执笔急者。若执笔近而不能紧者,心乎不齐,意后笔先者,败;若执笔远而急,意前笔后者,胜。”这超出了单纯论述执笔的范围,而对书法艺术中的笔、意关系和书家修养等作出深刻的论述。
她认为用笔有六种方法,如篆书是“飘扬洒落”,章草为“凶险可畏”,八分书为“窈窕出入”,飞白书为“耿介特立”,倘能“每为一字,各象其形”,则“斯超妙矣,书道毕矣”。从卫铄关于用笔的论述,在今天看来,也仍然有其可取之处,实际上卫铄是就此提出了书法家把握不同字体书写风格的问题。具体到笔划上,卫铄针对七种不同笔划的书写,提出七条标准,《笔阵图》中云:“‘横’如千里之阵云、‘点’似高山之墬石、‘撇’如陆断犀象之角、‘竖’如万岁枯藤、‘捺’如崩浪奔雷、‘努’如百钧弩发、‘钩’如劲弩筋节。”卫夫人对七种基本笔划的描述,形象生动,恰合关窍,实为初学书法者良好的入门途径。《法书要录》说她得笔法于钟繇,熔钟、卫之法于一炉。钟繇曾称赞她的书法说:“碎玉壶之冰,烂瑶台之月,婉然芳树,穆若清风。”
此外,卫铄在《笔阵图》中还提出初学书法“先须大书,不得从小”,“善鉴者不写,善写者不鉴”等理论原则,也都是宝贵的经验之谈。在书法艺术总体的认识上,又提出了“力筋”之说。她认为:“下笔点墨画芟波屈曲,皆须尽一身之力而送之。”“善笔力者多骨,不善笔力者多肉。多骨微肉者,谓之筋书;多肉微骨者谓之墨猪。多力丰筋者圣,无力无筋者病。”尽管卫铄的《笔阵图》参考和汲取了前人的某些论点,但卫夫人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创造,功不可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