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因斯坦有句话:“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开发儿子的各种爱好,并引导他们根据自己的喜好去激发潜力,是让儿子成材的最好途径。有了兴趣就成功了一半,就像一个长跑运动员有了目标和动力。家长要做的工作就是帮助儿子发现他的爱好和优势所在,并进行正确的引导,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去激发和培养他的兴趣。正确引导“淘小子”
腾腾是个快4岁的小男孩,最近妈妈发现他越来越调皮了:他可以用各种办法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喜欢搞出各种各样让人讨厌的恶作剧来让自己开心;做事情也不及以前专心了,总是三心二意;大人叫他做的事情他总是磨磨蹭蹭,而且还会冲着唠叨的大人大声叫喊:“烦死了!”“不,我就是不!”
面对突然表现出如此逆反性格的腾腾,腾腾的妈妈的心里很不是滋味。更多的时候是心急如焚,不知所措。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不知如何来处理这种情况。昔日那个有爱心、有耐心的妈妈再也沉不住气了,面对孩子会时不时暴跳如雷地训斥,时不时无可奈何地叹息。
有时,好不容易调整好自己的心态和情绪,试着用以前温柔的语气面对孩子,却很容易再次被孩子激怒!她很困惑,面对孩子的淘气,应该采取什么办法呢?
这位妈妈之所以感到手足无措,是因为她将孩子置于与自己对抗的角度上了。无论儿子多么调皮淘气,家长都不需要与孩子较量,孩子也未必一定听我们的,家长也不必一定就要顺从孩子的思路。关键是要多了解孩子成长过程中的心理与行为特点,去懂孩子,与孩子一起成长。淘气的宝宝可能有一些过分的行为,但需要的是引导而不是“修理”和“对付”。
淘气是男孩正常的表现
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孩子会变得爱捣乱、爱搞破坏,一刻也闲不住。面对一个淘气的孩子,你一会儿担心他摔着、碰着,一会儿又要防着他动这动那、惹麻烦,至于把家里弄得乱七八糟,拿着物品当玩具,或是把刚买来的新玩具弄坏等更是家常便饭。
就像腾腾的妈妈一样,面对淘气的儿子,家长往往会感到费神,甚至是束手无策。其实,淘气是这个年龄段的男孩正常的一种表现,是他们对于自身兴趣的集中尝试,什么都想试一试,玩一玩。于是在家长的眼中,儿子就成了无所不为的捣蛋大王,管不了,说不得。
做为家长来说,一是要理解孩子的淘气行为,使自己心平气和,就能理智地对待孩子的行为;二是要设法去了解孩子,并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引导。
关于如何引导,我们给家长以下建议:
第一,孩子淘气时,转移他的注意力。当我们专心致志、兴趣亦浓地做事时,最不想被别人打扰。孩子也有同样的心情。他们常常将家中的东西,不管是有用的,还是无用的,不管是危险的,还是安全的,拿来作为道具,做游戏。在这种时候,家长强迫、威吓孩子终止正在进行的游戏,是不明智的。我们可以利用男孩注意力和自控能力较弱、稳定性差的特点,转移他们的注意力,比如制造一些新话题、新亮点,吸引他的注意力,再趁机将不可以玩的东西,放在儿子不易拿到的地方。
第二,家长要正视现实,不能跟孩子的“淘气”进行对立。孩子的个性及兴趣由于各年龄阶段的不同,他们所体现的程度也有差异。家中如果真有一个小淘气,家长也要正视现实,理解孩子的心情,走进孩子的心里,与之交朋友,及时发现孩子的优点,给予肯定及表扬,使他们在好的方面得到强化,以便改正错误。一味地站在对立的角度去责备、批评,和儿子打“对抗战争”,只会导致孩子心理偏差,效果适得其反。
第三,也是最重要的,家长要发现和利用孩子的兴趣、爱好、因势利导,使他的淘气转变成对兴趣的投入。孩子的精力旺盛、想象力丰富,又加之好动、好奇之特点是淘气的主要原因。为此,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兴趣爱好,引导儿子进行有益的活动。比如,很多男孩都喜欢玩打仗游戏,弄得家里乌烟瘴气,家长就可以趁机给他讲一些战斗英雄故事,像黄继光、邱少云等,从而教育孩子既要勇敢,又要守纪律。这些有益的活动,既丰富了知识,又满足了愿望,同时也帮助孩子克服了淘气的毛病。
耐心回答儿子提出的各种奇怪问题
耐心是什么?对宝宝来说,父母的耐心就是一座知识的宝库。孩子会对父母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其中不乏大人看来很奇怪和无厘头的问题,没有任何值得回答的价值。
但此时,耐心就成了你是否可以帮助孩子完成兴趣启蒙第一课的重要因素。
一个穿着很体面的男人走进了火车站,他领着一个已经会说话的小男孩。当他们坐下来后,小男孩开始问问题了。
“爸爸,那是什么东西啊?”
爸爸说:“是火车。”
“它开向哪里啊?”小男孩继续问。
“它开往引擎车间。”
小男孩问:“爸爸,为什么它要鸣汽笛啊?”
爸爸用生气的声音回答:“我不知道。你问得太多了。你要知道这些干吗?好好坐着,行吗?”
听了爸爸的训斥,孩子受到了惊吓。快乐的小脸沉了下来。他还是坐在那儿,但是不再问问题了。
这位爸爸的行为是正确的吗?当然是不正确的。缺乏耐心的他对孩子发火,使得孩子停止了笑容,并且没有勇气再问问题了。这肯定会减少孩子学习的潜力。这也会使他害怕,使他畏于向别人大胆地说话,畏于向别人问较多的问题。这种做法是完全不正确的。
提问出于孩子好奇的本能
通常来说,当孩子长大的同时,他的心灵也在成长。身体需要食物补充营养,心灵同样也需要营养。他们开始好奇于任何他们看到遇到的事情。他们想知道那些是什么。
孩子向我们问问题是出于他好奇的本能。家长应该学习这些心理上的原理。不要因为我们懒于回答孩子的问题,就用恐怖的声音去惊吓孩子来打断他们的提问。如果这么做了,孩子就会停止吸收知识。
家长最重要的工作就是增加孩子的兴趣和好奇心。所有的孩子都应该成长为有智慧的人。要做到这一点,耐心地解释他们的问题只是一个基本底线。
应该为孩子的提问而骄傲
如果宝宝开始感兴趣问问题,家长应该为他们的进步感到骄傲,并且尽可能多地去回答他们的问题,以此来促进他们的继续进步。在亲子教育的过程中,这是很有意义的工作。
家长切记,不要轻易地发火和失去耐心。当宝宝问你问题的时候,回答他们所有的问题。让他们搞清楚你的答案。比如他看到一个他从来没有见过的动物,他会问你这是什么?家长不要仅仅告诉他动物的名字,还要深入地去向他们普及一些知识。
比如,他们问起猫,家长要解释猫是哪一类的动物,对人类有什么用处。这样的答案会启蒙孩子进行思考。如果家长发现孩子惧怕那个动物,那么就要努力去驱除这种恐惧,告诉孩子,它没有什么好怕的。如果你能让孩子靠近并触摸他们惧怕的动物,会更好一些。这也是培养孩子爱动物、善待动物的一种方法。
给父母的建议:
第一,孩子是爱学习的。不要用训斥来阻断他们的学习。回答孩子问题的时候,永远也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的态度。家长应该努力去回答所有他们提出的问题。这是开发孩子智力的一个好方法。
第二,有时候孩子会问一些回答不了或不适合告诉他们的问题,这时要告诉他们原因让他们理解,永远也不要对他们动怒。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们必须像一个好老师那样去履行职责。不要忘记我们的责任。
第三,当家长外出的游玩的时候,比如去河边、公园散步,登山,或是去森林,最好能带上自己的孩子。这不仅仅是为了看风景,也是为了让孩子去学习和认识世界。世界上有很多的东西是孩子感兴趣的。如果是到河边,孩子会看到鱼,看到人们怎么在河里抓鱼。家长可以告诉孩子他们看到的是什么鱼;它对人类有什么用处。而且,还要告诉孩子不要在没有必要的情况下去残忍地杀害他们。通过这样的过程,孩子能从这些问题中获得巨大的知识量,以及一些非常重要的价值观。
陪儿子一起找答案
对于一些意义重大的、有很高的教育价值的问题,家长可以陪儿子一起寻找答案,以这种互动的方式加深他的印象,这是难得的挖掘儿子兴趣的方式。
小明爸爸的启发
一个礼拜天,爸爸悠闲地在家听那台老式录音机,儿子小明则显得有点百无聊赖地趴在沙发上,抱着一本儿童画册翻来翻去。不巧的是,录音机突然卡住了,本来优美的音乐旋律戛然而止。爸爸只好准备动手修一修这台老掉牙的机子。
看到爸爸拿工具准备拆录音机了,小明来了兴趣,扑腾就爬起来,蹲到爸爸身边,饶有兴致地望着爸爸。
爸爸灵机一动:“你说说看,录音机为什么坏了啊?”
小明眨着眼睛说:“爸爸,这还用说啊,拆开看看就知道了。”
他还挺聪明,爸爸笑了笑,又问:“这个盖后面是什么呀?”他指着前面放磁带的小阀门盖。
这下难住小明了,他皱着小眉头想了好大一会,摇摇头,说:“爸爸,我不知道呢,你快打开吧。”
于是,爸爸在儿子的关注下,打开了录音机,发现磁带卡住了。在小明一个接一个问题的询问下,父子俩完成了解开磁条、取出磁带、重新弄好又放回去的整个过程。
小明的爸爸利用这个机会,和儿子一起找到了录音机卡壳的答案,还通过通俗易懂的启发,让小明知道了录音机的工作原理。
给父母的建议:
三四岁的孩子对任何事情都很感兴趣,不过有时问的问题只是希望父母有反应而已,是不是完整的标准答案,孩子不会太在意。但是父母却绝不要因而敷衍他,给他一个模糊的答案。因为有时孩子会记得一清二楚,把错误的答案记在心里,等到将来要用的时候再纠正就难了。
五六岁的孩子的问题就比较“有学问”一点了,父母更是需要花心思,如果答不出来或者不好回答,那么就可以带着他一起去找答案,通过切身的体验,让孩子深入地了解问题的实质,还能顺便体验动手的感觉。
第一,家长应该明白,在生活中,孩子总是有很多的问题,家长也不应该全部替他去解答,如果这样,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也不能都让孩子自己去解决,这样会让孩子产生得不到帮助和支持的挫折感。
第二,家长一定要给孩子留出适当的思考空间,让他独立自主地完成思考和学习的过程,养成独立自主思考的习惯,实在有难度的,我们先是引导,然后提示,最后也要尽量和他一起寻找答案,尽量避免简单、直接地告诉答案。
第三,家长应该主动创造和孩子一起寻找答案的机会,不仅利于让孩子扩大知识面,激发他的兴趣,还能增加父子情感的互动性,可谓一举三得。
利用游戏开发儿子的智力
家长要有通过游戏开发男孩智力的“意识”,方法很多,不一而足,可以经常看一些这方面的书籍,根据实际情况来选择最适合自己儿子的游戏种类。
一般来说,低幼时期的男孩(两岁以前),游戏非常简单,家长只要陪孩子一起玩,在玩乐中自然就有了游戏,而游戏自然也就赋予了教的内容。比如教孩子识数时期,就可以用“你拍一,我拍一,一个孩子穿花衣;你拍二,我拍二……”这类两人边唱边左右手相拍之类的儿歌,使孩子慢慢建立起数的概念。父母可以跟孩子约定相互击打手心,你打我几下,我就打你几下,边打边数,使孩子既学习了数数,又建立起一种公平的意识。
下面我们为3岁以前的男孩提供几种智力开发游戏,都是比较简单易行却效果显著的方式,家长可根据孩子不同的年龄段,分别选择。
1.整理物品
拿出大量的玩具,让宝宝自己玩,完了以后,将它们分别放回原来的位置。这个任务的完成需要爸爸和妈妈用正确的语言提示,比如“记住动物园里小动物的家在门边衣橱最下边的一层”。这个过程不仅是让他找到正确的位置,而且还有记忆词汇的作用。只有当宝宝听到规范的、细致的描述时,他们才能学会这些词汇。
2.捉迷藏
最简单普通的游戏,却极具快乐、益智和锻炼宝宝身体的多重功能。家长与宝宝互相找一个藏身之处,让对方来寻找。家长要不断变换藏身位置,促使宝宝努力思考,增强他的判断能力。
3.模拟保龄球
在家里的走廊弄一个保龄球滚道,然后在一边放置6个空的水瓶,并且准备一个网球。让宝宝帮你把所有的水瓶排列成三角形,并且和他一起大声地数瓶子的数量。让宝宝像打保龄球那样,把网球推出去,在水瓶倒了之后,就问他:“你弄倒了多少个水瓶啊?”然后,和他一起数还在屹立的水瓶,从而得出倒下的水瓶数目。就这样,再和宝宝把水瓶弄起来,摆好,再重新玩一次游戏。
宝宝能从中学到的东西:在滚网球的时候,宝宝学到了眼睛和手的平衡,并且,在数倒下的瓶子的时候,学到了简单的加减法。
4.小拼图大智慧
拼图老少皆宜,乐趣无穷。尤其是对03岁的宝宝来说,它不仅有利于集中宝宝的注意力、观察力,还有助于提升其视觉空间、图像认知、手眼协调能力,因此拼图是开启宝宝智能的一个重要手段,男孩女孩都非常适合。家长不妨带着宝宝一起来试试看。
0~1岁:看图案
0~12个月的宝宝,由于身体发育还不成熟,活动的空间也有限,因此,这一时期比较适合给他看一些色彩鲜艳、线条清晰、比较大的图案,尽量选用红、黄、蓝、绿这四个颜色的玩具和图形,为发展宝宝视觉图像认知做准备。
1~2岁:玩拼装玩具
1岁左右的宝宝会走路了,视野也拓宽了,认识事物和图像认知能力大大提升。这一时期,家长可以给宝宝玩一些简单的可拼装的立体玩具。市场上出售的有一些过家家的玩具,比如:可拆分、拼装的萝卜是不错的选择。这类玩具可以帮助宝宝从拆分到拼装的游戏中初步建立整体——局部——整体的概念,同时也促进了手部小肌肉的运动和发展。
2~3岁:玩四片拼图
两岁,宝宝的“正式”拼图游戏就可开始了。我们建议家长,让宝宝先从4片式拼图玩起。在选择拼图时,要注意拼图的图案、线条要大而清晰,颜色的区分要明显。
5.广播电台
家庭中的每个成员作为一个广播电台,比如:奶奶广播电台、爸爸广播电台。一位家长打电话,当拨到某个电台时,这个电台就要播放歌曲、相声或者新闻等任何自己能够想象出的节目。家长可有意识地拨打孩子的电台,使孩子得到更多的练习机会,让他的语言能力得到提高。这样能使孩子的口齿清楚、态度大方,能有表情地讲述和朗诵。
另外,家长还可以在孩子耳边讲一些有趣的电报内容,如小猴在电灯泡里跳迪斯科、小老鼠打败了大老虎等。让儿子听后传给电台的第三个人,第三个人讲出电报内容,发电报人进行验证。如果没有第三个人,则要求孩子在家长的耳边再复述一遍。以此来培养孩子的记忆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6.小小营业员
准备孩子的玩具510件,还有围裙。然后将玩具逐一放好,家长先系上围裙当营业员,向孩子介绍商品。比如指着玩具狗说:“这是只小狗,白白的毛,鼻子会闻气味,它有4条腿,有一条卷的尾巴,它会帮人们看门,你喜欢它吗?你想买它吗?”孩子将小狗“买”回去,然后再由孩子过来当营业员介绍商品,与家长的角色转换,游戏反复进行。
在游戏中,可以出现水果、蔬菜、交通工具、娃娃等各类物品,还可以让顾客描述要买的物品特征让营业员来猜,猜对了就把物品“卖”给顾客。这样就可以培养儿子运用口语进行连贯讲述的能力,并且巩固他对物品特征的认识。
不要将父母的兴趣强加于儿子
兴趣应该是儿子自发或在父母引导下产生的,而不是由父母强制注入,并且不情愿地将它作为成长发育中的一项任务去完成。遗憾的是,现在很多家长在这样做,他们将自己喜欢的兴趣强加到儿子身上,希望并勉强自己的孩子也和自己接轨。
家长不能用自己过多的欲望,去扼杀孩子的童年,剥夺孩子的童年。
一位年轻妈妈,领着一个瘦弱的小男孩去医院咨询。她急切地询问专家,自己的儿子为什么这么瘦?专家一问才知道,这个小男孩一个星期天要上三个“兴趣班”:上午学英语,下午学数学,晚上学美术。而这种日子从他3岁那年就开始了。
小男孩坐在那里,不说一句话,目光呆滞。专家叹息着给出了结论:孩子太累了。父母的兴趣变成了孩子的负担和烦恼,他不喜欢的东西,被强加到自己身上,整个人都因此成了机器,没有了一点快乐和人生的乐趣。
在这方面,刘先生就做得比较好,他对儿子亮亮只有一个要求:做自己喜欢做的事,爸妈绝不干涉。从亮亮两岁开始,刘先生就和妻子商定好了这条培养原则,不送课外学习班,不请家教,也不增加额外的艺术课程。
现在亮亮已经4岁了,成功度过了3岁之前的兴趣培育阶段。在爸爸宽容的教育风格中,他在各方面都比同龄孩子表现了更好的潜力和素质。每个见过亮亮的人回去都会跟自己的家人说一句:“那个孩子可真聪明!”
把自己的兴趣和意愿强加给孩子,是一种常见的现象。很多父母,对孩子的高要求不是根据他的特点和需要来制订,而仅仅是出于父母的主观愿望。比如现在,有些孩子不喜欢钢琴,可是父母认为孩子学钢琴很重要,逼着孩子学,不仅事倍功半,还会导致孩子的抵触情绪,伤害亲子之间的感情。
我们给家长的建议:
1.应该根据孩子的特点来适当制订对他的兴趣引导计划,要知道孩子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让他感到逆反的事情,切莫强迫孩子去学。
2.严格来说,不应该给3岁之前的男孩套上任何未来的蓝图,应让他像自由的鸟儿一样,在天空任意飞翔。
3.兴趣的引导应适可而止,不应制定具体的目标。我们主张,对于3岁之前的男孩来说,任何兴趣都应只让他浅尝辄止,留下一个朦胧的印象即可。
不要让儿子过早地接受超前教育
现在很流行超前教育,可是你知道吗?过早接受超前教育的结果,只会让儿子既失去快乐的幼年,家长又得不到期待中的教育成果。
“超前教育”实则是“过劳教育”
谁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将来学习好,上班以后工作好,爱情婚姻更加好。因为父母有这些愿望的存在,导致了现在的孩子在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学习各种文化知识,父母希望能为他们的将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为了孩子上学以后能学得更好一点儿,在学校里能更轻松地学习。因此在幼儿园的时候就开始让孩子去学小学知识。父母认为这样等孩子上学后就不会因为学习而感到太累,会让孩子感到很顺利。而这种教育方式就被人称为“超前教育”,顾名思义,本该明天才学到的知识,今天就拿过来对孩子进行教授。
现在的幼儿园有各种特色的兴趣班,很多知识都和小学教育大有关系,连心算也在幼儿园里安了家,还有英语特长班等。孩子其实不想学,但父母想让他们学。不管适不适合,父母都在抱着“多学一点至少没害”的心态。其实不然,过于超重的负担,会让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不堪其负,影响他的正常发育。
萌萌在两岁的时候就能从一数到一百了,特别流利,数的时候中间也不出错。听上去,他真是聪明的孩子,可事实上,他却一点不知道这些数字的具体意义。有一次奶奶问他:“萌萌啊,一百是什么意思?”萌萌不假思索地说:“不知道。”奶奶问:“那你为啥还背?”萌萌的回答很老实:“妈妈让我背的。”
孩子的幼年和童年只有一次,超前教育实则是在占据他们本该最快乐的时光,让他们在做一些毫无价值的事情。孩子美好的时光错过了,就再也找不回来了,并会对成年以后的他造成“童年缺失”的阴影。
3岁宝宝应该远离“超前教育”
美国某大学做过一个实验:把175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由父母按照一般条件进行教养,另一组从3个月开始进行早期教育。之后,每15个月测验一次。他们发现,接受超前教育和训练的孩子智商确实平均高出15点。然而,这种早期教育的优势并没有一直保持下去,有些儿童上小学四年级后,就逐渐丧失了这种优势,而接受父母循序渐进教育的孩子通常都赶了上来。
这是因为随着孩子的成长,他们的学习兴趣、学习态度渐渐地开始支配他们的学习效果,而不是单一的智商,而且,超前教育组儿童在早年所体现出来的智商优势并非他们真实能力的体现,而是建立在他们比其他孩子学习了更多知识的基础上。等到其他孩子的知识在正规学习时突飞猛进以后,超前教育儿童在知识上优势就不明显了,相反,他们在幼年较少获得学习之外其他能力训练的不足则慢慢表现出来了。
看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其实“超前教育”满足的只是父母渴望孩子成才的心理,对于宝宝自身来说,并不能够真正起到挖掘能力、开发智商的效果。
作为家长来说,让我们的小男子汉远离“超前教育”,会是一种明智的选择!
看过这样一则家教故事:
一个刚入幼儿园的小男孩在洁净淡雅的新床罩上,用红、蓝圆珠笔涂上了“1、2、3”,还画了小鸡、小鸭。妈妈发现了,气得大声怒喝,摆出一副要揍他的架式,男孩吓得躲在墙角直哭。这床罩是妈妈跑了好几家商场,花了近一个月工资买来的。爸爸看见了,也怒上心头,向儿子投去严厉的责备目光。孩子知道自己将要大难临头了。
孩子的兴趣将被扼杀,童心将被摧残。十分庆幸的是,这位父亲在床罩和孩子之间,选择了珍视童心、珍视兴趣。
当父亲看到床罩上那似像非像的小鸡小鸭时,他的火一下消了大半,甚至还有一分惊喜。他将妻子叫到一边,把床罩泡在盆里。然后走近满脸惊慌的儿子,低声说:“你把妈妈的新床罩弄脏了,咱们帮她洗干净好不好?”儿子顺从地跟着爸爸。爸爸边洗边问:“妈妈买的新床罩你喜欢吗?”儿子点点头。“你在床罩上乱画,妈妈能不生气吗?”儿子的泪水夺眶而出。“看,这小鸡小鸭画得多像呀!看来它们也喜欢这漂亮的床罩,赖在上面不走了。”儿子笑了。“这小鸡小鸭如果画在纸上,爸爸、妈妈和幼儿园老师都会很喜欢。”父亲打了很多次肥皂搓洗,清晰的痕迹依然存在。儿子有些愧疚,走到妈妈身旁道歉。父亲接着说:“真乖,明天爸爸给你买个画图本,你上幼儿园时在上面画一幅好看的小鸭子,送给妈妈,妈妈就不会生气了。”第二天,父亲履行了自己的诺言,儿子也果真给妈妈画了一幅画。
后来,在家长会上,父亲惊讶地看到儿子在“床罩事件”后画了许多画,有几幅还参加了幼儿园的“娃娃画展”。
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兴趣有多么重要!这里面包含着他这一生的生命密码,蕴藏着他将来的希望,是他未来能达到的高度,是他可以尽情飞翔的翅膀。那么,做父母的应该如何正确引导宝宝的兴趣爱好呢?
善于发现
牛顿从小爱摆弄小玩具,上课时常开小差,老师扬言要把他赶出学校。但牛顿的父亲却认为这是孩子兴趣的表现,不但未反对,反而鼓励他继续发展下去。如果不是其父善于发现孩子的兴趣,牛顿后来很难成为一位伟大的物理学家。因而,父母要想孩子成才,必须敏锐地及早发现孩子的兴趣到底在哪一方面。
积极保护
比如孩子迷上了画画,这儿涂涂,那儿抹抹,把墙壁弄坏了,把床单涂脏。如果当家长的就此对孩子一顿乱打乱骂,无疑会损害孩子可贵的童心,也不利于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兴趣。
加以巩固
小孩子对事物容易发生兴趣,但一般难以持久。因而,家长在发现和保护孩子的兴趣的同时,应采取措施不断强化,使他们的兴趣能巩固下来。比如对孩子的兴趣爱好及时给予鼓励,让孩子在感兴趣的活动上经常取得一些小的成功,教孩子不要怕一时的小小失败,给孩子创造物质上的必要条件等。只有这样,日益强烈的兴趣才会有持久的推动作用。
善于引导
孩子如果出现某些不健康的兴趣,家长应立即以具有吸引力和新奇感的事物来吸引孩子,转移孩子的兴趣。特别是对已上学的孩子的一些课外兴趣爱好,原则上不要把它与课业学习对立起来,必要时稍加引导,就可以使孩子的兴趣爱好得到良好发展,促进课业学习。对于孩子还没有感兴趣的其他方面,只要家长引导得法,也完全可以让孩子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