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赫卡柏清醒后,哭诉着自己悲惨的命运,安德洛玛克和她的儿子阿斯堤阿那克斯乘车来到她的跟前。她看见儿媳,想起了儿子,又听说女儿波吕克塞娜已叫人杀献在阿喀琉斯坟前,更是痛上加痛。安德洛玛克不愿到杀死她丈夫的凶手家中为奴,赫卡柏劝她要为了幼子而忍耐。哪知传令官又来宣布,希腊人决定把这个孩子从特洛伊的城楼上扔下来摔死。儿子抓住母亲的衣服不愿离开,母亲让儿子最后一次亲吻自己。安德洛玛克眼看儿子被带去处死,悲痛欲绝。接着,她自己也被带走给胜利者做奴隶。墨涅拉俄斯带着兵来了,他是来领取海伦的。按照希腊人的决议,海伦将作为俘虏被自己的前夫处死。她被士兵从营帐里带到墨涅拉俄斯跟前,便开始为自己辩解。她说,苦难的根源是赫卡柏的儿子帕里斯,是他在评判中推崇爱神,激怒了许诺他征服希腊、统治亚细亚和欧罗巴的雅典娜、天后赫拉;她跟帕里斯私奔,是因为爱神作祟,宙斯在爱神面前都无能为力,更何况是人;她曾经打算逃跑,不愿呆在特洛伊。赫卡柏反驳说,赫拉和雅典娜不会到特洛伊附近的伊得山上来开玩笑,也不会把希腊出卖给外国人;至于“爱神”,那只是海伦见帕里斯漂亮,想过奢华的生活,从心里产生出来的观念;如果海伦不愿呆在特洛伊,她就应该设法自杀。海伦跪在地下求墨涅拉俄斯饶恕。墨涅拉俄斯决定把海伦带回希腊去处死。
特洛伊妇女正悲叹亲人的命运,诅咒敌人,侍从们用赫克托耳的盾牌抬着他的儿子,在传令官率领下,来到她们跟前。传令官吩咐赫卡柏埋葬孩子的尸体,随即离去。赫卡柏责问侍从,为什么怕一个孩子,实行前所未有的残杀?赫卡柏把尸体装饰好,人们立即抬去埋葬。这时,传令官又带人来烧毁特洛伊。赫卡柏想跳到火里去,由于希腊人阻止未能如愿。特洛伊在一片哭声和火光中坍塌。传令官率人押着赫卡柏和特洛伊妇女向岸边的船只走去。
中国古代文学虽然在不断发展着,但却表现出异常稳定和凝固化的特点,与西方文学相比,统一性和单一性相当明显。
这种特点是和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紧密相关的。中国文学大部分在封建社会的小生产土壤中产生,几乎一直在中央集权的统一国家中,在重视文化思想、并对之严格控制的情况下发展。所以中国古代文学与外国文学的联系相对说来较少,大部分时间处于封闭的环境中,除了特殊的历史时期外,总的说来与宗教的关系相当疏淡。这就形成了中国古代文学凝重稳健的性格。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初,随着中国封建社会开始发生的重大变化,这种性格开始打破。中国古代文学的正宗诗文,到清代中叶,大都由于因袭旧艺术形式、缺乏新思想内容而走向末路。鸦片战争以后,一部分知识分子开始认识到本民族经济文化上的弱点,文学上出现了龚自珍、黄遵宪等为代表的开明派;戊戌变法运动前后,资产阶级改良主义代表人物梁启超、黄遵宪等提出了诗界革命、文界革命、小说界革命的主张,要求“崇白话而废文言”,与此同时,出现了以柳亚子、秋瑾为代表的一群爱国诗人,他们救国图存的作品,形成了近代文学中新的文学潮流。五四新文化运动,使中国文学进入了光辉的现代时期。这时期的文学,对文学的形式、表现手法、内容,进行了全面深刻的变革,产生了不同于传统文学的新诗歌、散文、小说和戏剧,还引进和创造了散文诗、报告文学、电影文学等新体裁,创作主体的个性、自我意识和描写对象社会化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了从未有过的强化。对于人的命运和人民、民族命运的关注,现代民主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潮,成了新的文学主潮的思想基础。民族危机、知识分子的道路、农民的苦难、抗争与解放、武装斗争,是作品常见的题材。作家与读者有了更广泛而亲切的交流,而且也更广泛地吸取了世界文学新潮的营养。正是通过外来影响的民族化和文学传统的现代化,才创造出了新的民族文学,并成为现代世界文学的自觉成员。这时期的文学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出现了鲁迅、郭沫若、茅盾等一批世界性的作家。鲁迅创作的《狂人日记》、《阿Q正传》、《祝福》、《药》等富有高度思想性、艺术性的小说及大量杂文,创造了中国现代文学最伟大的里程碑。中国新文学运动的伟大旗手鲁迅,以他的作品在中国人民中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文学一方面发扬了五四以后的新文学传统,一方面又表现出新的历史时期的时代特色。在更广泛更深刻的程度上与人民结合,积极表现中国人民在反帝反封建斗争中的革命精神,努力反映社会主义时期中国人民新的生活风貌,出现了一大批富有时代气息的优秀作品。经过文化大革命的文学停滞时期,从7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文学又出现新的转机,大群新作家走上历史舞台,文学的现实主义传统得到恢复和发展,新的艺术形式和艺术方法获得多方面开拓,文学内容也获得很大程度的深化,中国文学呈现了新的繁荣局面。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之后,由于政治和历史的原因,台湾省文学及港、澳地区文学作为中国文学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另一轨道上相对独立地发展,也为丰富祖国的文学宝库作出了贡献。自21世纪初开始,又出现了中国自由作家与中国自由文学的概念,使中国文学真正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诗经》《诗经》大约产生于周武王至周敬王之间,即西周初期(约公元前1066年)至春秋中叶(约公元前516年),多为民间歌谣,少数是贵族所作,可考的作者极少。
它的形成,根据《汉书》、《左传》等史实推测,一是王朝的乐官搜集流传在民间的歌谣;二是各国诸侯为取悦周天子,将本国地方乐歌献给朝廷;三是周朝的诸侯、士大夫,为吹嘘功业、给周天子或祖先歌功颂德,应酬祭祀或重大典礼,亲自或令乐官作诗,献于周天子。周王朝的乐官,将这些诗歌逐渐增删修改,历经500多年的编辑整理,最终形成诗集。至春秋末期,孔子重新订正,作为其学生的教科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