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早在1852年,《离骚》就有了外国译文。1953年,屈原被列为世界文化名人,受到了全世界人民隆重的纪念。李冰和都江堰秦昭王五十一年~五十六年(公元前256~前251年),水利家李冰被任为蜀郡守。他和儿子二郎积极了解民情、水情,沿常常冲决堤岸、泛滥成灾的岷江两岸进行实地考察,掌握了许多第一手资料,制定了治理岷江的规划方案。李冰接受群众建议,决定在玉垒山开个大口子,引一股江水到东边去,这样可以西边分洪,东边浇地。工程开始后,李冰带领上万民工开山凿石,建设引水渠道,修成了一个长80米、宽仅20米的进水口,成为控制内江江水流量的咽喉,因其形状像个瓶口,取名为“宝瓶口”。利用天然的山,劈成两半,夹住水流,使奔腾而下的内江水穿过宝瓶口,流入灌溉渠道系统,这是十分巧妙和独具匠心的设计。接着,李冰又带领群众在岷江中堆石建筑分水堰。开始用石头、泥土构筑堤堰,都被洪水冲垮。在屡次失败后,李冰毫不气馁,动员大家集思广益,叫人编竹笼,最大的有3丈长、4尺粗,里面装满鹅卵石,把竹笼相互连接起来,一层一层沉入江水,终于战胜了急流的江水,垒成一道大石堰,筑成了分水大堰。因为大堰前端似鱼头,所以叫“分水鱼嘴”。这项工程把岷江一分为二:东边为内江,是岷江的别流,流经宝瓶口,是灌溉总干渠;西边为外江,是岷江的主流。分水鱼嘴起着调节岷江水量的功能。为了控制流入宝瓶口的水量,李冰独具匠心地设计和修建了在分水堤和宝瓶口之间,从金刚堤的南端至灌县的一条长200米的“飞沙堰”。这是一道低矮的滚水坝,是内江的溢洪工程,堰顶保持略低于堤岸的高度。这样,当内江水位高时,洪水就可漫过堰顶自行排入外江,保证内江系统的灌溉、运输之利,防止水灾发生。飞沙堰与宝瓶口等配合运用,就保证了内江灌区水少不缺,水大不淹。同时,李冰还在宝瓶口“作三石人立之水中”,作为观察水位的标尺,要求“竭不至足,盛不没肩”,形成了一套科学的治水、管水办法。李冰父子石像分水鱼嘴以下修筑金刚堤,金刚堤分“外金刚堤”和“内金刚堤”。沿内江河岸紧接内金刚堤又修建“飞沙堰”起堤岸作用。内江至灌县县城附近西南的离堆地方,凿开山道而成“宝瓶口”,内江流经宝瓶口而下,分出大小干支渠,穿入成都平原。外江原是岷江的正流,在外江流域也开辟许多大小河道,组成了大小河渠遍布的灌溉通航系统。
都江堰总计分支河流有520多条,分堰有2200多道,渠道总长约1100多千米,灌溉面积合古代亩约300多万亩(古代每亩合今亩五分二厘)。都江堰附近的河底经常容易被沙砾卵石充填淤高,每年必须在冬季和初春的枯水季节进行淘挖。淘挖内江时截断流入内江的水使它全部流入外江,然后又以同样方法把水拦往内江而淘挖外江。相传李冰时曾针对此特别制定了“深淘滩、低作堰”的修河原则,使都江堰千百年来一直为四川人民谋福利,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千里”古今闻名的“天府之国”。都江堰设计科学而巧妙,整体配套严密而又完整;利用地形切断山岩,措施简易,速度又快;工程用料就地取材,用工省,效益高。都江堰是一座兼具防洪、灌溉、航运功能的综合性大型水利工程。筑成之后,既解除了岷江水患,又便利了航运,2200多年来一直造福于人民。帝国雄风——秦、汉帝国雄风——秦、汉秦国在商鞅变法以后,国力不断强大。秦王嬴政在位时期,通过大规模的兼并战争,逐个消灭了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秦帝国。二世以后,出身草莽的刘邦代秦而统一天下。历经400余年的汉王朝,通过不断发展,完成和巩固了秦朝创立的大一统事业,使得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得到了全面的发展。中国历史进入了第一个盛世,大汉王朝的影响力,也通过丝绸之路传向了欧洲。秦王扫六合公元前259年,秦王嬴政生于赵国首都邯郸。13岁继承王位,由于年纪小,所有政务实际上都由他母亲和相国吕不韦掌管。公元前238年,22岁的嬴政开始亲政。执政刚两年,就以卓越的才干和魄力,除掉了阴谋夺取政权的嫪毐和吕不韦两大敌对势力,稳定了国内的形势,掌握了国家大权。他广招人才,起用了一批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采取远交近攻、分化离间、各个击破等策略,用了10年时间完成了统一大业,于公元前221年,建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封建王朝——秦朝。秦的统一,不是偶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必然产物。秦国对东方六国的这种优势,在赢政之前已经形成。李斯入秦劝说赢政时指出:“灭诸侯,成帝业,为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赢政亲政后,抓住有利时机,及时组织力量展开了统一六国的强大攻势。他同尉缭、李斯等人,认真分析了当时天下的形势,重用王翦、蒙骜等名将,发动了对六国的攻击。公元前230年,首先灭掉邻近的韩国。赵、魏无法抵抗,相继灭亡。不久,经过激烈的战斗,灭掉楚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