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章
作者:盛文林   |  字数:1889  |  更新时间:2012-08-20 17:40:40  |  分类:

儿童教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出处

这句脍炙人口的名句,出自北宋杰出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的《岳阳楼记》,在文中的最后一段他写道:“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意思是:进入朝廷做官也担忧,辞官隐居也担忧。虽然如此,那么,什么时候才快乐呢?他们一定会说:“在天下人忧之前先忧,在天下人乐之后才乐”吧。

相关故事

宋仁宗庆历年间,官僚队伍庞大,行政效率低,人民生活困苦,辽和西夏威胁着北方和西北边疆。庆历三年(1043年),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执政,宋仁宗责成他们在政治上有所更张以“兴致太平”。范仲淹与富弼提出精贡举、择官长、均公田、厚农桑、修武备、减徭役等10项改革主张。宋仁宗于是开始施行新政。由于新政触犯了贵族官僚的利益,因而遭到他们的阻挠。庆历五年初,范仲淹、富弼、韩琦等人相继被排斥出朝廷,各项改革也被废止。

庆历新政失败后,范仲淹被贬到河南邓州,此时他身体很不好。

庆历六年,特别喜欢范仲淹文章的滕子京,从湖南来信要他为重新修竣的岳阳楼作记,特附上一幅《洞庭晚秋图》,并说:“山水非有楼观登览者不为显,楼观非有文字称记者不为久。”

滕子京与范仲淹曾是同榜进士,两人交谊颇厚。而滕子京为官清正刚直,庆历四年,他被诬陷擅自动用官钱而被贬湖南岳州,当时的岳阳楼已坍塌,滕子京于庆历五年在广大民众的支持下重建了岳阳楼。楼将落成时,别人都来庆贺,他却回答说:“落甚成?只待凭栏大恸数场。”他当时的情绪极为低落和忧愤。

范仲淹知道好友的境况,深有感触,于是一口答应。庆历六年九月,并未到岳阳楼的范仲淹看着《洞庭晚秋图》,凭借自己的想象力和深切的感慨,在邓州的花洲书院里挥毫写就了千古杰作《岳阳楼记》。

文章开头即切入正题,叙述事情的本末缘起。第二段,格调振起,情辞激昂。先总说“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设定下文写景范围。第三四两段是两个排比段,并行而下,一悲一喜,一暗一明,像两股奔涌跳跃的情感之流,传达出景与情互相感应的两种截然相反的人生情境。

第五段是全篇的重心,范仲淹情怀激烈地写道: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话外音

范仲淹正是借作记之机,含蓄委婉地规劝老友滕子京要“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试图以自己“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济世情怀和乐观精神感染老友。

然而《岳阳楼记》却超出了一己一友的忧乐,扩大为天下人的忧与乐,文章的境界更是超越了单纯写山水楼观的狭境,将自然界的晦明变化、风雨阴晴和“迁客骚人”的“览物之情”结合起来写,从而将全文的重心放到了纵议政治理想方面,提高了文章的品位和思想含量。

范仲淹这句名言的意思是:应当在天下人忧愁之前先忧愁,在天下人都享乐之后才享乐。用现在的话说,就是吃苦在前,享乐在后。这两句话闪耀着理想的光辉,展示了国士的风范。

“先天下之忧而忧”,难就难在一个“先”字上,“后天下之乐而乐”,贵就贵在一个“后”字上。“先”“后”对比,何等鲜明,发人深省,令人肃然起敬。

相关链接——文武双全范仲淹

1038年,西夏国主元昊调集10万军马,侵袭宋朝延州(今陕西延安附近)等地。由于30多年无战事,宋朝边防不修,士卒未经战阵,延州北部的数百里边寨,大多被西夏军占领。

当此危难之际,52岁的范仲淹面见皇帝,请求辞去龙图阁直学士的职衔,愿意挂帅赶赴延州。他亲临前线视察,他发现宋军官兵、战阵、后勤及防御工事等各方面都有颇多弊端。

于是开始实行了大刀阔斧的整顿和改编。他从士兵和低级军官中提拔了一批猛将,由当地居民间选录了不少民兵;又开展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按军阶高低先后出阵的机械临阵体制,也被他取缔,改为根据敌情选择战将的应变战术。在防御工事方面,他采纳种世衡的建议,先在延北筑城;后来又在宋夏交战地带,构筑堡寨。对沿边少数民族居民,则诚心团结,慷慨优惠,严立赏罚公约。这样,鹿延、环庆、泾原等路边防线上,渐渐屹立起一道坚固的屏障。

在范仲淹的苦心经营下,边境局势大为改观,阻挡住了西夏军企图挺进中原的步伐。

不久,西夏国内出现了各种危机,西夏军将领中间,也矛盾重重。至1042年以后,自西夏向宋朝投诚的人,络绎不绝。宋夏两国的百姓,都希望尽快停止军事行动。双方议和的使节,也开始秘密往返于兴庆府(今银川市)与汴梁之间。

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宋夏重新恢复了和平,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