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社科心理 >别让沉不住气毁了你 > 第七章 沉住气,人后受罪才能人前显贵
第七章 沉住气,人后受罪才能人前显贵
作者:谢国计   |  字数:13242  |  更新时间:2015-02-27 17:04:29  |  分类:

社科心理

生活中,人前的光鲜展示往往隐藏着背后的苦楚,成功往往就是用苦难和失败换来的,正因为这样,一个人想要收获成功,想要成为人上之人,那么就要懂得吃苦,就要懂得去忍受生活的折磨和考验。只有沉住气,努力承受住那些苦难,只有努力去迎接那些考验,我们才能够变得更加强大,才能够更加茁壮地成长起来。

做人第一是能吃苦,第二是会吃苦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这句话成为了每个成功人士的最好注解,也成为了每个奋斗者最好的座右铭。但凡成功人士都必须接受住生活的考验,都必须忍受生活中的苦楚,要经受得住磨难,要吃得起苦。

世界上最伟大的篮球运动员乔丹,曾经被认为没有什么篮球天赋,一家中学篮球队甚至觉得乔丹不适合打球而开除和辞退了他,这件事让乔丹受到了很大的刺激。由于不服输的个性,乔丹开始苦练球技,最终在大学联赛中崭露头角,尤其是在NCAA总决赛中的那记绝杀,更是让他的名字家喻户晓。

进入NBA后,乔丹没有止步不前,也没有骄傲自满,尽管他证明了自己是大学联赛中最出色的球员之一,但是如果想要成为NBA联赛中最优秀,甚至是历史上最伟大的球员,就需要不断完善和提高自己,刻苦练习。熟悉乔丹的球员都知道,乔丹的好胜心非常强烈,而他的训练态度也是首屈一指的,他每天都坚持训练,而且非常刻苦卖力,对于那些一年就能轻松挣到千万美元的富翁球员来说,保持这样专注的态度实在难能可贵。

大家都只看见了乔丹的出色球技,见到他的成就和在人前的光鲜,殊不知这些成就背后都是汗水,是每一天的刻苦训练。其实乔丹勤奋练习不仅仅是为了提高球技,同时也是为了保持身形和体能,据说,乔丹身体的脂肪含量在所有的篮球运动员中几乎是最低的,想要做到这一点不仅仅是依靠饮食就能做到的,而离不开锻炼。

正因为乔丹善于吃苦,所以他在比赛中总是表现出色,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对手,都能够从容应对,因此,在上个世纪90年代那个人才辈出的时期,唯有乔丹是最成功的,很多巨星都活在乔丹的阴影下,以至于有球员评价说:“乔丹是一种人,我们其他人则是另外一种人。”而乔丹之所以能够鹤立鸡群,成为最伟大最成功的球员,正是因为他的训练也是最刻苦的,他吃了最多的苦。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的天赋都差不多,智力也都差不多,但是不同的人,他们的人生往往会出现不同的结果,原因就在于我们的态度不同,有些人更加专注,有些人更加懂得坚持,有些人能够吃更多的苦,受更多的罪,他们的付出要更多一些,所以成功的机会也就相对要大一些。

在各行各业,都是如此,只要你的付出比别人更多,你比别人更愿意吃苦,那么你成功的希望就一定要比别人更大,因为有付出就必定会有收获,尽管付出和收获未必总是成正比的,但是至少会增加更多的希望,毕竟“多劳多得,少劳少得,不劳不得”还是生活中一个基本原则。

美国著名的时代周刊总编查尔斯在成名之前,只是一个每周勉强得到6美元的普通责任编辑。不过他比其他人更能吃苦,也更吃得起苦,他每天都坚持工作13到14个小时,以至于当别人都在剧院里放松时,他还在房间里辛勤工作;当别人在熟睡时,他还在努力学习。而在超出常人的努力之下,他最终一步步爬上了时代周刊总编的位置。

伟大的发明家爱迪生也是这样,他一生的绝大部分时间都投入到了研究发明之中,而且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有时候甚至几天几夜不怎么睡觉。而他在总结和评价自己一生的成就时说:“天才就是99%的汗水加1%的灵感。”在他看来,一个人能够勤奋,能够吃苦,就是获得成功的关键。

京剧大师梅兰芳曾经被认为不适合唱戏,为此他每天都含着石子到河边练嗓子,不论寒暑,从未缺席过,为了让自己的眼睛更有神,他常常一整天盯着天上的飞鸟和水里的由于看,为的就是让自己的眼神更有灵动性。正因为刻苦练习,他才能够在16岁的时候便因为霸王别姬而唱红整个梨园。

一个人想要获得比别人更大的成功,就必须懂得付出比别人更大的努力,就必须懂得比其他人更加勤奋和刻苦。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句话永远不会过时,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曾经说过:“如果说我有什么功绩的话,那不是我有才能的结果,而是勤奋有毅力的结果。”

所以,当我们树立人生的目标和理想并为之奋斗的时候,一定要做好最充分的心理准备,要做好吃苦的准备,无论道路又多么曲折,无论路途又多么遥远,无论困难有多么大,都要沉住气,要坚持付出自己最大的努力,要懂得勤奋刻苦地去接受生活的挑战,只有多吃一些苦,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成长起来,只有多吃一些苦,我们才能够更加接近成功。

适时退让,才能更好前进

心理学家认为人都有幸灾乐祸的阴暗心理,都希望别人面临失败,所以当你想要得到某一件东西时,有时候不要告诉他人你多么需要它,不要让别人知道你多么渴望得到它,而是要尽量展示出无所谓的态度,要表现得毫不在乎,甚至故意排斥这件东西,只有这样你获得它的机会才会增加。

在竞争场合当中,就更应该如此,如果你想要摔倒对手,就要懂得将他抬高捧高,等到对方骄傲自满、目空一切时,自然容易从高处重重摔下来;想要迷惑强敌,就要懂得示弱示怯,告诉对方你不行,这样才能让对方放下戒备之心,这样你成功突袭的机会就增加了;想要消灭敌人,就要懂得退避三舍、诱敌深入,让对方感觉到你在怯懦,你在逃跑,这样他就很容易在心理优势的刺激下陷入你布置的陷阱当中;想要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就要懂得先给予别人想要的东西,只有满足别人的需求,才能更好地别人从那里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

很多人遇到困难和挑战时,总是抱着不撞南墙不回头的态度,坚决地迎难而上,坚决地发起攻击,根本不愿意做出让步和妥协,看上去非常勇敢自信,但实际上往往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其实人要懂得适时退让,只有退让才能腾出更大的发展空间,只有退让才能继续更大的力量,可以说退让其实并不是逃避和恐惧,而是为了更好地前进。

东汉和帝刘肇的皇后阴孝和因为在宫中行巫蛊之术而被皇上废除,最后在冷宫中郁郁而终,这样一来皇后的位置就出现了空缺,一时间很多妃子和贵人都想着争夺皇后之位。刘肇认为贵人邓绥向来知书达理,而且待人和善,人缘很好,应该是新皇后的最佳人选,不过选后毕竟是大事,自己不能一个人做主,弄不好还会引起宫闱斗争,而且自己也需要观察一段时间。为了防止多生事端,刘肇暗中派人对宫人和大臣做了一次民意调查,希望了解他们的想法,结果大家一致赞同让邓绥当皇后。

看到大家的想法和自己一致,皇帝于是就准备册封邓绥为后,可是在册封之前,邓绥主动找到刘肇,坚决拒绝了皇帝的好意。其实邓绥是一个聪明的女人,她当然明白皇后地位崇高,是很多女人梦寐以求想要坐上去的位置,但是她知道如今时机尚不成熟,如果冒然坐上这个位置很可能会对自己不利。况且她已经掌握了皇帝的心思,知道这个位置非自己莫属,于是也不急于一时,不如先退一步,等到大家都请求她上位时,再同意也不迟。

邓绥不仅拒绝了皇后之位,她还告诉刘肇说自己身为贵人,难免会卷入争宠的宫闱斗争中去,所以对阴孝和的死也有一定的责任,希望能够替她超度亡灵,顺便为大汉祈福。此后的三个月里,邓绥果然闭门不出,一心为前皇后超度,为大汉祷告。皇帝认为她非常贤惠大度,而且没有觊觎皇后之位,心中非常高兴,更是坚定了要立她为后的想法。

没过多久,皇帝再次提出册封皇后之事,大家都纷纷附和,可是邓绥依然拒绝了,她认为阴孝和刚死不久,自己如果立即上位,不免贻人口舌,让人家误认为这是一场宫廷争斗,说出去会的话,自己声誉被毁是小,但皇家的威严受损是大。皇帝见邓绥如此深明大义,感动不已。几个月之后,刘肇第三次提出要册封邓绥为皇后,这一次,她没有拒绝,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刘肇的新皇后。

其实细心观察邓绥这个人,就能够明白她是一个非常谨慎而且聪明的人,像阴孝和这种为了保住地位不择手段而最终害死自己的愚蠢行为,邓绥不可能不引以为戒,所以在权势利诱面前,她没有去争去抢,而是出人意料地退让。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高效的策略,因为只有不断退让才会打消皇帝的猜忌,才会吊足皇帝的兴趣和胃口,这样实际上很好地把握住了皇帝的心理,那么最终自然达到了当皇后的目的。

做人就应该这样,不要锋芒毕露,不要总是抱着积极进取的想法,真正大智大慧的人不会主动去争去抢,而是懂得如何掩饰和隐藏自己,懂得在退让中前进,在退让中索取,因为退让本身是一种迷惑对手的策略。比如当我们拉弓射箭的时候,只有把弓往后拉得越远越满,箭才能够射得越远越有力;爬坡的时候,只有先后退几步,才能赢得更多的冲刺距离;赛跑之前,也只有把脚放在身后,然后用力往后蹬,才能激发更大的爆发力和冲刺力。

每个人的目标都是进取,都是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都是为了满足某种需求,但是想要获得自己想要的东西,不一定要全心全意地去抢,不一定非要和别人头碰头、硬碰硬,争得头破血流,有时候应该懂得以退为进,要懂得选择一些曲线的生存方式,其实退一步,我们的路反而更宽阔,退一步,我们反而更能够将想要的东西紧紧抓在手中。

生活就像是钓鱼,我们总是想办法和鱼作斗争,我们希望用鱼饵钓鱼,而鱼则希望吃完鱼饵后能够全身而退,在这场博弈中,钓鱼的人不应该有和鱼抢夺鱼饵的心理,不要鱼饵一被吃就迫不及待地拉起钓竿。其实真正会钓鱼的人往往有喂鱼人的心态,他们总是不惜饵料,懂得只有先喂饱鱼儿,让它失去防备之心,才能够真正骗鱼上钩。做人就应该沉住气,应该保持低调和冷静,有必要的话不妨退让一步,不妨多做一些牺牲,只有这样才能把握住最好的机会,才能一举赢得最后的胜利。

能屈能伸好做人,可高可低大丈夫

在中国古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尺蠖之屈,以求信也。”这里的“信”实际上是个通假字,应该是“伸”,也就是说尺蠖之所以要弯曲身体,往往是为了下一步更好地伸展自己而已。这句话说的是尺蠖能够在生活中屈伸自如,而人其实也应该这样,凡事都要能屈能伸,进退自如。

长久以来,我们心目中的君子和大人物都是一副刚直不阿的样子,都是为了理想不愿意做出半点妥协的正直人士,很多时候,只是受到了文学作品、影视作品的影响,以至于产生了类似的惯性思维。事实上真正成为大人物、大丈夫的人往往都懂得适时退让和弯曲,他们不会总是直挺挺地挺着胸膛和脊梁骨,因为这样很可能会被生活压垮,能屈能伸才是一个大人物的真实面貌。

很多大人物就懂得屈伸自如的道理,比如孟尝君,他虽然贵为战国四君子,但是为了保命,他曾经贿赂秦昭王的妃子,而且更是让自己的食客用鸡鸣狗盗的方法帮助自己逃离秦国,这些都不是君子所为,但事实上在那种危险的场合下,君子也应该不拘小节,如果只伸不屈,那么最终可能会给自己带来灾祸。还有阮籍,作为竹林七贤之一的他自然受到了统治者司马昭的重视,不过他总是和司马氏政权保持若即若离的关系,他曾经数次拒绝当官,可是之拗不过之后也愿意屈就着当几天官,做人能进能退。所以在那个杀气很重的年代,他一生都比较平稳,是当时名士中鲜有能够保住性命的人。

做人要懂得变通,不能够因为事情不对胃口,不能因为情形不符合自己的办事原则,就沉不住气而直接作出反抗,那样做只会让自己受到伤害,其实做人最好是灵活一些,要懂得视情况而定,在某些特定情况下,稍微屈就着做一些改变也无可厚非,毕竟我们没有必要一定要在冲突中践行自己的理想。

鲁迅先生一直以来就反对军阀,他曾经也主张学生闹运动,可是太多的流血牺牲和杀戮事件让他猛然惊醒,既然对手是残酷无情的,那么学生就应该及时放弃这些运动,没有必要做无谓的牺牲。尽管鲁迅因此遭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和批评,有些人甚至污蔑他叛变了,但事实上鲁迅的骨头仍然是最硬的,只不过他更为理性一些。戊戌变法中的谭嗣同原本可以逃到日本避祸,可是他认为革命和变法需要有人流血牺牲,逃跑并不是变法者应该做的事,所以自己坦然赴死,虽然可歌可泣,但是非常可惜。而康有为和梁启超却懂得明哲保身,暂时躲避风险,也没有人因此而怀疑他们变法的决心,相反地因为保住了性命,他们能够为变法和改革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

所以说真正的大丈夫,并非是压不垮脊梁,并不是不愿意低头,并不是不愿意退缩和退让的人,而是那些懂得知难而退,能够屈伸自如、可高可低的人,这种人更加懂得为人处世的道理,更能够把握住时势,懂得趋利避害。他们并非是胆小怕事的人,并非是苟且偷生、容易变节的人,而是他们更懂得如何更加理性地保全自己,更加懂得如何去更有效地达到自己的目的。

对于一个有理想,并愿意为理想赴汤蹈火的人而言,他并不害怕任何困难,也不害怕自己为理想而殉道,但是他们更加懂得如何理性地实现自己的目标。有人说过,一个勇士为理想抛头颅洒热血很容易,难的是让他委曲求全,难的是让他低下高贵的头颅。所以做到“伸”其实并不那么难,有时候更难的是如何去“屈”,这才是对人格对心灵最大的考验,只要做到了屈伸自如,那么就一定能够承受住任何的打击。

老子说:“上善若水。”做人就应该像水一样,应该具备水的柔性,因为刚直的容易往往容易折断,而水则兼顾了刚强和柔弱的特性,有时候它可以强大地摧毁一切,有时候又柔弱到很容易被破坏。人也应该具备水的特性,要懂得将刚直和柔软的特性同时展示出来,要懂得刚柔并济,进退有度。

在日常的人际交往中,每个人的思维方式、生活方式、表达方式、认知水平、生活习惯都不一样,所以在交往的过程中很容易发生冲突,这个时候,如果你寸步不让,一味坚持自己的原则或者立场,那么很可能会和对方发生激烈碰撞,甚至因此而惹上麻烦,如果你愿意示弱,愿意适当迁就对方,愿意委屈自己,那么就能够很好地化解矛盾,相信别人对你也会越来越信任。所以说那些八面玲珑的人通常都具有很好的人缘,他们总是能够把握每个人的心理,总是能够做到进退自如、屈伸自如,对于什么时候该强硬表态,什么时候该服软,总是掌握的一清二楚、炉火纯青。

所以,做人还是要淡定一些、低调一些,该弯曲的时候就要弯曲,尤其是当自己和别人发生冲突时,要沉住气,要用柔性的手段解决好问题,不能够直接针锋相对。一个人如果始终都将自己绷得紧紧的,丝毫不退让半步,那么只会让自己的生活失去更大的弹性,只会让自己受到更多的伤害。

宿命,只是弱者安慰自己的借口

威灵顿将军曾经数次和拿破仑交战,可是次次都输,而且输得很惨,为此他开始自暴自弃,认为自己根本就不是拿破仑的对手,也根本不是什么带兵打仗的料。可是某一天,他看到暴雨摧残下的蜘蛛一次又一次地补好蛛网,于是暗暗告诉自己:“再给我一次机会,我还要尝试一下。”结果在滑铁卢一战中,他成功击败了自己的老对手,成功改变了自己的宿命,并且一下子就成为了名扬欧洲的战将。

很多人在遇到困难或者失败时,常常会自暴自弃,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也无法更进一步,认为自己再怎么努力奋斗,也不会有什么改变。他们常常会给自己一些消极的暗示:我就是这样的人,我只有这点水平,我只能走到这一步,一切都是命里注定了的,我没有办法去改变什么,不如坦然认命。

坚持宿命论的人总是认为一切都是注定了的,自己无论做与不做,事情都不会因此有什么改变,做多了不过是浪费时间和精力。正因为这样,他们常常会放弃努力,可以说在做事情之前就已经消磨了自己的斗志,自然也就无法全力以赴。心理学家认为每个人在做某件事情的时候都会进行心理评估,认为自己值得去做的,就会主动去尝试,认为自己能够做到的,他们才愿意去冒险,这是一种非常好的行为。不过心理上的指导通常也会束缚我们的想法和行动,使我们难以突破常规。尤其是当我们存在消极情绪时,更是容易未战先衰。

诗人北岛说:“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我们也可以说成功是成功者的通行证,失败是失败者的墓志铭,因为害怕失败,认定自己会失败,那么必然就要接受失败。很多人在没有出手之前就已经注定了失败,就是因为他们被自己的宿命论束缚住了,他们并没有成功的信心和把握,一个抱着必败之心的人是没有任何理由成功的。只有敢于突破自我,只有对自己怀有信心,才能够真正变大变强。

俄罗斯著名的撑竿跳女皇伊辛巴耶娃,是家喻户晓的明星,由于屡次打破世界纪录,她的影响力已经完全超出了撑竿跳这项运动本身所具有的魅力。伊辛巴耶娃和其他很多从小就开始练习的运动员不同,她属于半路出家,事实上,她曾经是一个体操运动员,只不过教练发现了她在撑竿跳方面的才华,于是就建议她改行,并帮助她开发跳高的才华。

当时她的教练给她制定的第一项任务是跳过4米80,因为只有这样才有机会获得冠军,可是经过长期的训练之后,伊辛巴耶娃始终没能越过这个高度,她认为自己根本就不可能超过自己的对手,更没有办法打破前人创下的记录。有一次,她非常愧疚地对教练说:“我根本跳不过这样的高度,因为我只有这么一点本事,我根本做不到。”结果教练当场就发火了,而且骂她是一个懦夫,是一个废物,教练还讽刺说:“4米80?还真是一个不错的成绩,那么你准备抱着这个成绩天天睡大觉吗?”

伊辛巴耶娃如梦初醒,开始不再为此找借口,反而更加专注地投入到训练中去,她非常希望自己能够打破只能跳到4米80的宿命,创造新的高度,功夫不负有心人,在2004年2月,她一举创造了4米83这一室内撑竿跳的记录,当时她兴奋的大喊大叫。而这个时候,伊辛巴耶娃意识到自身的潜能,她不再满足于给自己的极限下一个定论,而是不断在告诉自己:为什么不试着再次挑战自己呢?为什么不试着挑战一下4米85或者更高的室内比赛高度呢?

因为打破了新的记录,她彻底放下了思想包袱,开始追求新的高度。一个星期之后,当费奥法诺娃以4米85的成绩刷新了室内撑竿跳的纪录时,伊辛巴耶娃更加坚信自己能够做得更好,于是在几周之后,她就跳到了4米86的高度。这个时候,完全摆脱宿命论的她已经一发不可收拾。之后她又分别跳到了4米87、88、89的高度,而到了2006年,她跳到了4米91的高度,2009年,她不可思议地冲破了室内赛5米的高度。她已经从那个被宿命困扰的运动员,成为了一个最富传奇性的人物,大家都意识到只有天空才是她的极限。

不仅仅是室内比赛,在室外比赛的场地上,伊辛巴耶娃也时刻挑战自己,一次次打破自己保持的世界纪录。据统计,伊辛巴耶娃一生中28次打破了世界纪录,而这些纪录基本上都是由她自己创造的,联想到她曾经还在为自己无法突破而苦恼,这正映衬了那句话:“一切皆有可能。”

这个世界上也许不会有第二个伊辛巴耶娃,但在生活中,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自己生活中的伊辛巴耶娃,我们都有机会改变自己的人生,都有机会创造生命的奇迹。所以无论面对什么样的情况,都要沉住气,不要轻易放弃自己,不要觉得自己做不到,其实生活中的困难往往都是我们自己夸大的,只要静下心来去努力,去奋斗,去接受挑战,那么很多时候我们都可以突破自己的极限,做到平时不敢去想不敢去做的事情,做到平时做不到的事情。

宿命其实根本不存在,即便存在也是可以被改变的,只要你有心去奋斗,就像居住在井底青蛙一样,青蛙认为自己一出生就被困在井里了,外面的天地它无缘得见,所以一直坚定地认为自己不可能出去,最终它只能一生都坐井观天。如果它能够尝试着往外跳,或者试着爬出水井,那么终有一天它会看到生活中更美好的东西。

“拼爹”不如“拼自己”

很多人都说这是一个拼爹的时代,谁有个有钱的老爸,谁的家境更好,谁的家庭背景更深,那么谁就在竞争中占据优势,比如说,现如今很多富二代、官二代就在社会上大出风头,抢占了各种先机,无论是社会地位还是人际关系,都要比别人更具优势,他们似乎天生就是天之骄子。而普通人则只能依靠着自己的双手去奋斗,站在最底层一步一个脚印往上爬,还要忍受激烈的社会竞争。

的确,有个良好的家庭往往会对个人的人生产生积极的帮助,至少他们的起点就会比一般人要高,他们所占有的社会资源也要比一般人多得多。不过人生的路终究还是要依靠自己来走的,每个人都需要依靠自己的力量去生活,父母再有能力也无法完全替我们铺路,相反地那些过多干涉子女生活,事事都为子女着想和安排的人往往会使孩子失去生存能力和竞争能力。事实证明了那些有钱有势的父母如果过于宠溺自己的孩子,那么他们的子女长大后多半都没有什么出息,更多时候只是坐吃山空,享受父母遗留下来的资产。

中国有句话叫做:“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这句话未必正确,但是却指出了一个道理,那就是每一代人都应该依靠自己的双手来创造生活,依靠父辈祖辈的人最终只会被世界淘汰。事实上,贫寒人家的孩子往往早熟,懂得理解父母的苦难,也了解生活的苦难,所以会想方设法摆脱这种生活,因此他们会在自己活着下一代人身上付出心血,努力改变自己的境遇,因此贫穷不会代代延续下去。而富人家庭因为为子女创造了优越的条件,导致了他们的子女从小就缺乏竞争意识,甚至还容易坐吃山空,最终挥霍家产,一无所有。

正因为如此,每个人想要生存和发展,那么最现实的方法还是依靠自己,要用自己的双手去创造人生。而事实上,这个世界上最成功、最有权势、最有地位、最有钱的人往往都不是富二代和官二代,比尔·盖茨贵为世界首富,他的父母并不是什么富人,也没有留给他什么巨额资产;奥巴马是世界上最有权势的人,但是他的父母并非是什么权贵,他甚至只是一个黑人。而宗庆后出生在贫穷的家庭,李嘉诚的家境也很一般,马云也是如此。这些最具才华最有地位的人其实都没有从家庭中继承什么优势,没有获得什么巨大的帮助,相反地,他们每一个人都是依靠自己来打出一片天下,依靠自己来成就伟大的功业的。

所以,当我们在抱怨这个社会越来越多的富二代和官二代时,更应该平心静气地面对生活,应该沉住气,努力去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而不是看不惯这,看不惯那,到处给自己找不痛快。都说英雄不问出处,我们完全没有必要对自己的境遇妄自菲薄,没有必要因为自己的家庭出身而自卑,其实这个世界仍然是公平的,那些拼爹的人表面上具有各种优势,实际上欠缺自我,欠缺竞争力,欠缺独立意识,而这些正是普通人的优势。

众所周知,巴菲特是世界上数一数二的超级大富豪,因此很多人都认为当他的儿子一定会很幸福,至少会很有钱很有地位。可是巴菲特其中一个儿子却情愿当农民,这听起来有些匪夷所思,但事实就是如此,巴菲特有个儿子叫霍华德,他是一个非常有个性有主见的人,尽管自己的父亲很有钱,但是他从来没有依靠父亲,而是自己创业,开办了农场,如今这家农场办得有声有色。

而巴菲特对于儿子的特殊兴趣也从未干涉,他没有像其他父母那样将孩子留在身边,更没有叫他们做生意,没有想过将多有的资产留给儿子。而霍华德显然也从来没有想过继承父亲的资产。正因为从小就独立自主,霍华德非常有主见,而且办事能力非常强,很多媒体都认为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富二代实际上是所有富二代中最被低估的人。事实证明了媒体的猜测没有错,2011年,巴菲特将自己打理的投资公司交给了霍华德,但是霍华德坚决拒绝了,他不想生活在父亲的光彩之下,最后他还是做出了妥协,同意管理这家公司,但是他只是扮演公司财产的“守护者”这一角色,而不是一开始的CEO,霍华德甚至拒绝了领受薪水,因为他完全有能力依靠自己的农场谋生、挣钱。对于巴菲特的这次交权仪式,很多人都很看好霍华德,因为他是一个常有能力的富二代,也许他未必有巴菲特那样精明和出彩,但是也具有不凡的魅力。

在多数人看来,也许霍华德是一个异类,但事实上他只是尽量将自己当成一个普通人来对待,他所做的也只是一个普通人在做的事情,正因为如此,没有人会怀疑巴菲特的决定,没有人会认为他将公司传给儿子是自私和错误的选择,事实上,是霍华德依靠自己的努力赢得了这一切,而不是因为他背负着巴菲特家族的名声。

做人不能够太过肤浅,不要总是妄图依靠父母来为自己的人生铺路,而当你缺乏良好的家庭环境时,不要气馁和自卑,而应该静下心来做最好的自己,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命运,你要坚信每个人都是依靠自己的力量去创造生活,去赢得生活中的一切的,父母不能给你留下什么,即便留下了,你最终也会失去。

使你痛苦的,必将令你强大

有这样一则寓言故事:当石墨和钻石相遇时,石墨非常生气,认为同样都是由碳原子组成的,为什么钻石总是那么坚硬无比、光彩照人,被千万人追捧,而自己却乌漆墨黑,而且非常脆弱。钻石笑着解释说:“那是因为我承受过巨大的压力、高温的打击,而且还经受了长时间的打磨。而你一开始就稳稳当当地坐在那里,没有接受痛苦的考验,自然不会和我一样坚强夺目。”

天神宙斯曾经对奥林匹斯山的众神说:“谁承受了世界上最大的痛苦,谁就成为了最强大的人。”事实就是如此,那些最顽强最强大的人物,并不是天生的,而是经受住了生活长期的磨练,而是经受住了许多非人的痛苦,我们只看到了他们的力量,却没有看见他们背后留下的伤疤。事实上,那些吃了最多苦,那些经受过最多磨难和痛苦的人,往往会成为最强大的角色,因为生活在给予他们伤痛的时候,也留给了他们克服伤痛和改变生活的能力。

德国著名钢琴家贝多芬被很多人称为“乐圣”,而他之所以能够取得这样的绝世地位和他一生的悲惨和不幸息息相关,可以说正是由于生活的不幸造就了这位历史上最伟大的钢琴大师。贝多芬出生在一个音乐世家,祖父和父亲都是音乐人士,所以从小他也被当成钢琴家来培养,家里人都希望他能够成为莫扎特那样的天才,可事实上尽管天赋异禀,可是他没有莫扎特那样良好的家庭教育和氛围的熏陶,所以那时并没有赢得太多的名声。

那时候,父亲为了让贝多芬成为神童,常常强迫他练习钢琴,不仅如此每次当贝多芬弹错时,都会遭到严厉的处罚,最常见的就是被父亲打耳光。这种苦难的生活给贝多芬的童年蒙上了阴影,但是也使他更加独立,更加坚强,而他对于生活的理解也更加深刻。在痛苦生活的摧残下,贝多芬的生活很悲惨,但是音乐上的才华却与日俱增。

在17岁的时候,贝多芬见到了莫扎特,而莫扎特在听完贝多芬的曲子后,大为惊叹,这位音乐天才当着众人的面说:“各位,请注意这位年轻人,不久的将来他就会博得世人的称赞。”莫扎特的话激励了贝多芬,他更加渴望留在莫扎特的身边学习音乐。可是不久之后,贝多芬的母亲去世,而他的父亲又是著名的酒鬼,所以他只能承担起养家糊口的重担。

而正是由于生活苦难的折磨,使得贝多芬更加坚强,他对于生活的反抗也越来越明显,尤其是在音乐中,那种不屈不挠和汹涌澎湃往往让人振奋,这时候,他的音乐和钢琴演奏越来越炉火纯青。可是当他渐渐名扬欧洲的时候,苦难再一次缠上了他,从26岁开始,贝多芬的耳朵就成天嗡嗡作响,这显然是耳聋的先兆,到了中年时期,他便失去了听力,丧失听力对于一个钢琴家而言无疑是致命的,但是贝多芬没有被吓倒,也没有屈服,而是专注地投身音乐世界之中。处于对音乐的热爱和对生活苦难的抗争,他写出了举世闻名的英雄交响乐。此后虽然他的健康一直恶化,婚姻生活也遭到不幸,但是他仍旧已经忍的毅力完成了许多伟大的作品。

1827年3月26日,贝多芬结束了自己悲惨而传奇的一生,当时他的身边没有一个亲人,可是在三天之后的出殡日,维也纳所有的学校都自动停课为他哀悼,还有两万名群众自发地护送棺柩。奥地利诗人格利尔巴采在他的墓碑上题词:“当你站在他的灵柩跟前的时候,笼罩着你的并不是志颓气丧,而是一种崇高的感情;我们只有对他这样一个人才可以说:他完成了伟大的事业。”

事实上,每个人都会遇到各种不幸,都会遭受生活的打压,有些人会选择逃避,希望自己的人生能够一帆风顺,可只有经受生活挫折考验的人才能够真正成长起来,而且当一个人经受的痛苦越多,他对于生活的体验和领悟就越深,承受能力就越强,他的能力也自然会越来越强。正因为如此,当苦难向你靠近的时候,不要总是想着去逃避,不要总是想着如何求助,不要轻易放弃,不要轻易就气馁,而要沉住气,勇敢挺起胸膛承受住各种打击和磨难,因为这些打击、压力和痛苦是生活对我们的一种磨砺和考验,是提升我们自身能力和潜力的工具。当你承受更多的痛苦和折磨时,你对于生活的承受能力和控制能力也会增强,这些挫折实际上是成长中最有营养的物质。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曾经说过:“钢是在烈火和急剧冷却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才能坚硬和什么也不怕。我们的一代也是这样的在斗争和可怕的考验中锻炼出来的,学习了不在生活面前屈服。”一个人想要成为钢一样坚强的躯体,想要拥有钢铁一样顽强的意志,那么就要懂得去承受磨难,就要懂得沉住气去体验磨难,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锻炼中不断茁壮成长。因为只有接受痛苦,才能够将痛苦转化成为最强大的动力。

接纳不幸是幸福的前提

美国已故的性感女星玛丽莲·梦露说过:“如果你无法忍受我最坏的一面,你也无法得到我最好的一面。”生活也是这样,总能够表现出好的一面和坏的一面,对于好的东西,我们要努力去体验和享受,而对于那些不好的东西,我们不能总是用排斥的姿态去面对,既然它们不会消失也不可避免,那么不妨欣然接受这样的现实。当你用逃避和抱怨的姿态去面对那些不可逆转的不幸时,恰恰会陷入到更大的不幸之中,到时你的幸福往往也会被剥夺。其实,人生的不幸从你接受的那一刻就已经被终结,而好运则由此刻开始。

很多时候,我们都愿意看到好的一面,都愿意接受好的一面,而对于那些不好的东西,对于生活中的不幸总是选择去漠视,选择去逃避,可事实上逃避根本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反而会让自己更加沉浸在悲痛之中。与其这样,不如坦然接受不幸,这样才能重新寻回生活的节奏,才能在不幸的体验中更加重视幸福的存在,并重新寻回失去的幸福。

做人有时候就应该像蚌一样,蚌虽然是一种低等动物,但是当沙子进入柔软的身体后,它知道自己没有办法再将它弄出来时,坦然地接受被沙子折磨的痛苦,不仅如此,它还要分泌色素将沙子包起来,使它成为身体的一部分,当沙子上的分泌物越来越多时,最终成为了人人羡慕的珍珠。其实当我们将那些不可改变的不幸也当成生活的一部分时,我们同样能够将这些痛苦转化成为自身最宝贵的财富。

1962年8月,曼德拉因为创建非国大军事组织“民族之矛”而被南非当局逮捕,罪名是煽动罪和非法越境,当时43岁的他被判处5年监禁,当时他已经做好了坐牢的准备,而且他意识到这一天迟早会到来,所以并没有表现出什么悲观的情绪。可是到了1964年,情况就不那么乐观了,当局认为曼德拉有企图暴力推翻政府的嫌疑,结果判处他无期徒刑,而这一次的判决直接导致了他在监狱中待了27年。

在长达27年的牢狱生涯中,曼德拉始终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理想,始终坚定地主张建立一个自由平等没有种族歧视的新南非,正因为这样,他在狱中遭受了非人的折磨。为了消磨曼德拉的意志,监狱里每天只给曼德拉一个小时的放风时间,早上和下午各半个小时,其余的23个小时,他都被单独关在没有光线,没有书籍的房间里,完全被人为地隔绝开来,但是曼德拉没有退缩,他咬牙坚持了下来。

后来他转入罗本岛上的监狱服刑,在那里,他的房间只有区区的45平米,而且据说那里的囚犯经常要去采石场当苦力。曼德拉依然表现得很坚强,为了让自己更加充实一些,曼德拉并没有像其他囚犯一样自暴自弃,他申请得到一块菜园,好让自己种地,当局曾经数次拒绝,但最后还是同意了。此外,他还坚持每天在牢里跑步和做俯卧撑,以此来锻炼身体。

为了打击曼德拉,当局甚至禁止家人接触曼德拉,直到1984年,官方第一次同意让曼德拉的夫人与其进行接触性探视,当两人见面时,紧紧拥抱在一起,此时曼德拉自言自语地说:“这么多年以来,这是我第一次吻抱我的妻子。算起来,我已经有21年没有碰过我夫人的手了。”

1990年,南非政府宣布无条件释放曼德拉,这个时候,曼德拉才得以重见天日。到了1991年,曼德拉当选为南非总统,在总统就职仪式上,曼德拉深情地说:“当我走出囚室,迈出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经清楚,自己若不能把悲痛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我其实仍在狱中。”在饱尝牢狱之灾带来的苦楚之后,曼德拉接纳了不幸,也自然而然用平和心态包容和遗忘了自己的过去。

著名心理学家乔治·威尔逊说:“当你遭遇不幸时,应该做的自然是忘记这些不幸,但是在忘记它们之前,最重要的事就是学会接受它的存在,只有这样你才能创造自己的新生活。”乔治还举了一个例子,有个人在车祸中失去了双腿,当他醒来的时候,大家都不愿意告诉他这个事实,这个人已经意识到自己不能够再走路了,却非常平静地说:“很高兴你们今天来看我,可是难道没人想过给我拿一副轮椅过来吗?”

由此可见,一个人只有沉住气接受了生活的挫折和不幸,才能够端正人生的态度,才能够重新拾起勇气和信心去面对生活,一辈子都在逃避的话,就只能伤感和痛苦一辈子。这样一来,你就永远都要被过去的不幸所束缚,都要被过往的生活所干扰,从而失去了把握更多幸福的机会,错过把握新生活的机会。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