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难以实现的诺言比谣言更可怕
无法实现的诺言却会让企业制度的权威消失,让员工不再信任企业,让领导者置身于赤裸裸的雇佣关系之中,让企业变成利益第一的冰冷世界。
企业对员工的诺言,是员工积极性的源泉。他们相信按照企业制度办事,认为只要努力就能有沉甸甸的收获。而当企业的管理者并不按照制度办事,无法实现对员工的诺言时,员工的心灵就会受到伤害,对企业的归属感就会消失,工作的积极性也会降低。
按规则办事的领导者不仅是员工的榜样,更是员工人生的导师。许昌市有一家名叫“胖东来”的购物超市,几乎垄断了该市的超市行业。倘若它停止营业一天,80%的市民生活将受到影响。它在该市的日营业额,甚至超过了丹尼斯、沃尔玛等全球连锁的超市。这样一个地方性的超市,怎么就能够如此辉煌呢?这要从超市的文化说起。该市的市民总是说,如果你在许昌街上看到不闯红灯的人,那他一定是胖东来的员工。是的,胖东来一直以“信守承诺”的宗旨要求每一位工作人员。不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况下,超市领导者总能按时发放员工工资和奖金,对员工的任何承诺从来不会打折扣;而员工在领导者的激励下总能100%地完成分内的工作。所以,这家超市的工作总是井井有条,很少出现差错,从来没有接到过市民的投诉。
员工把按规则办事的要求,拓展到生活的各个方面,赢得了市民的一片好评。胖东来的管理者注重对诺言的实现,不但提高了超市的运作效率,更赢得了消费者的信赖。有了这个基础,超市负责任、诚信的形象就确立起来了,这种良好的口碑胜过千言万语的宣传。
任何企业都必须重视制度的执行,这是承诺问题。很多企业不重视制度的执行,对管理工作得过且过,虽然能够得到一时的利益,却会失去员工与合作者的信任。总是能兑现承诺的领导者会成为员工的亲人、合作者的朋友,伸向它的不会是讨要报酬的大手,而是一只只热情的、能帮助你成功的有力臂膀。
195不要助长告密的风气,制度是最好的督促者
有人的地方,就有私欲;有人际关系的地方,就有矛盾。向上级告密,是企业员工满足私欲、处理矛盾常用的一种手段。告密并不是企业管理者应当助长的风气,它会使员工关系、上下级关系疏离,会使企业内部氛围变得紧张,会使员工的团队意识逐渐丧失。
公司的管理者并不是眼观六路、耳听八方的圣人,难免有考虑不周的地方。很多管理者喜欢运用“相互监督”的方式来完善管理,但是,这种管理手段容易助长告密之风。告密者往往以个人利益为出发点,提供的消息准确性不强,却很容易影响管理者的决策。所以,管理者在处理冲突时,一定要从事实出发,以公司制度为办事原则,不要轻信部分员工的一面之词。
公司的团结非常重要,正如拔河一般,所有人都向一个方向前进,公司就能得到长足的发展。而告密之风一旦助长,公司的团结将无从谈起。员工之间会出现戒备心理,总是害怕被别人揪到小辫子,工作很大程度上会变成作秀;上下级之间缺乏应有的信任,上级在猜疑,下级在做表面工作,整个团队就无法有效运转。
爱说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告密的风气不被制止,公司就会在小人的搬弄是非中走向下坡路。浙江的一家电子厂,为了保证员工的言论自由设立了领导信箱。员工向管理层提建议,也可以匿名举报同事的违规行为。每个月领导信箱都会出现许多举报信,都会有很多员工受到处罚。大部分员工对于处罚都心怀不满。有些人只是一时疏忽而犯下错误,在举报信中就变成了大错特错。有些员工受到处罚,则完全是因为得罪了举报人。这样一来,出于保证员工言论自由的领导信箱,就成了员工报复的平台。员工纷纷递上辞呈,企业的发展就此陷入了僵局。
头顶始终悬着一把钢刀,任何人都不能全身心地投入工作。企业员工流动量大,正是告密这把邪恶的钢刀引起的。其实,制度是最好的督促者,如果一个企业能够不断完善制度,管理就会事半功倍。在完善的企业制度监督下,大部分员工都会严格要求自己,犯下错误时也会主动承担责任。
196有些“谣言”听听也无妨
在企业内部,管理者往往只占少数,而员工占大多数。少数的管理者在面对大多数的员工时,难免会愚智不辨。但是,对于管理者来说,准确判断员工优劣是非常重要的。这个时候,管理者就要多听听不同的声音。
管理者统御员工的秘诀就是学会聆听、及时沟通。不会倾听的管理者,无法得到有利用价值的信息;不擅长沟通的管理者,无法走进员工的内心世界,无法取得员工的信赖和尊重。听听“谣言”,其实也是一种聆听和沟通。
谣言对于员工来说,是很大的干扰因素,但是对于管理者来说,却是一种获得信息的隐性渠道。并不是所有的谣言都要被消灭,有时候它也具有一定的积极作用。这一影响力极大的隐形渠道,往往蕴含着有限的或者完整的信息。毕竟通过正常的言论渠道,管理者一般是不能获得这些信息的。
可口可乐在处理谣言问题上即为管理者树立了榜样。2000年初,可口可乐公司进行了一次大规模重组,在全球范围内裁员5200人。秋季,亚特兰大总部传出谣言,声称:“高层领导之间出现矛盾,主要领导将离开公司,公司还要继续裁员。”年初的裁员已经使可口可乐公司员工人心惶惶,此谣言一传出,公司士气一落千丈。公司的行政副总裁吉姆斯·切斯特纳特没有试图消灭谣言,而是正面回应了谣言。通过这次谣言事件,他发现公司的管理透明度不够,员工想了解公司即将发生的变化,只能通过道听途说,这才造成了谣言四起的局面。他出面向员工澄清了真相,既安抚了员工的情绪,也为自己赢得了好的美誉。
一般情况下,谣言都是员工内心感受的畸形反映。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往往懂得利用谣言的积极性,而失败的管理者则被谣言所击溃。管理者如何对待谣言,关系到谣言是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倘若一味地要杜绝谣言,谣言就会迅速蔓延,产生极大的负面作用。所以,只要管理者态度正确,有些谣言听一听也无妨。
197惩罚犯错者,可以提高整个团队的士气
惩罚,是企业制度中必不可少的条款。每个人在工作中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差错,有错误就要接受惩罚。惩罚能使犯错人吸取教训,让其他人引以为戒。对违反公司制度的人太过心软,必然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工作情绪,降低团队生产力和士气,甚至会导致员工大量离职。因此,对于犯错者必须动真格,不可姑息。
严肃处理犯错者,也能起到杀一儆百的作用。对严重违反制度者予以惩处,那些有违反制度倾向者,以及犯错并不严重者,就会积极反省,克制自身的行为。对犯错者进行惩罚,其目的是维护公司制度的权威性和保证公司日常秩序的稳定。所以,惩罚并不是越严重越好。递进式惩罚,能够为员工提供痛改前非的机会,也能让员工深刻感受到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严重后果,可以使惩罚的效果事半功倍。
没有人愿意接受惩罚,惩罚往往会给人身体和心灵带来伤害。许多管理者为了安抚员工情绪总是“大事化小,小事化了”。迁就和容忍犯错者的做法,正如对一箱水果中的一个烂果子不作处理,久而久之,一个烂果子的霉菌,就会传染给整箱水果。
每个企业都有一套企业制度,处罚犯错者是其中必不可少的内容。但是,由于各种原因,很少有企业能按照制度严格地惩罚犯错者。事实上,功是功,过是过,企业管理者只有奖罚分明,严格按制度办事,才能得到员工的拥护,得到员工积极的回应。
犯错者犹如害群之马,不但没有做好分内工作,还会影响到其他员工的情绪。管理者姑息犯错者,对其他员工来说就不公平。不公平的企业文化必将导致怨声载道、士气衰弱。“千里之堤溃于蚁穴”,再小的错误也不能放纵,再优秀的犯错者也必须严惩,如此才能保证员工士气鼓舞、斗志昂扬。
198打造团队正能量,从每一个漏洞抓起
员工之间拉帮结派是不少大公司的管理弊病,从客观角度上来说,公司发展到一定阶段,团队的内耗也会越来越大,如果管理者,不能及时地发现这些漏洞并逐一修补,那么整个公司就会处在乌烟瘴气之中,没有正能量,团队成员之间只有算计。试问,这样的团队又有什么战斗力而言呢?
团队是由多人组成的,每个人的行事风格不同,其工作动机也是五花八门,如果不能协调处理好成员之间的关系,那么再大的团队也只会是一盘散沙,毫无凝聚力和战斗力。管理者要想打造一支坚不可摧的队伍,就必须从每一个漏洞抓起,打造团队正能量,只有这样,才能将内耗控制在最低。
作为台湾长荣船运公司的掌门人,张荣发带领本公司员工奋发向上,创造了辉煌的业绩。在企业管理上,他坚决打击制造内讧者,发现漏洞,立马堵死。正是这种正确的管理理念,让整个团队始终保持着旺盛的战斗力。
曾经有一艘“长荣船”,在海上遇到了风浪,然而原本的天灾很快就演变成了人祸。为了找附近的停靠点躲避,船上的几个人在航向的问题上发生了激烈争执。要知道风浪随时都可能把整条船吞没,在这性命攸关的时刻,大家理应服从统一指挥,但事实却并非如此。几名大副,都认为对方经验不足,坚持按照自己的建议,硬是在风雨中摇摇晃晃了一个多小时才开船。
尽管险情并没有发生,但员工内部不团结的管理短板却显现无疑。这令张荣发十分气愤,内部争吵、贻误时机,很容易发生危险,稍不留意就会船毁人亡,既然发现了漏洞,那么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他当即决定:公司里凡是不服从统一调遣的员工,一律免职处理。
对于内讧制造者,张荣发不讲丝毫情面,一律不轻饶。正是借助这样的管理手段,长荣集团才有效地避免了内部纷争,并打造出了一支团结、勇敢的不败之师。团队管理有漏洞不可怕,怕的是不能及时发现,不能及时修补。
“做错事事小,排错队事大”这种风气实在要不得,管理者要想让团队充满正能量,首先就要消除企业中的派系之争,对于拉帮结派的头目,一定要严惩。一旦发现团队管理上的漏洞,就要及时修补,力争从公司制度的根源上,消除“内部纷争”的生长土壤,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整个队伍的团结。
199“杀鸡儆猴”是团队管理的大忌
相传猴子是最怕见血的,驯猴的人为了驯服猴子,就当着猴子的面把鸡杀掉,让猴子看看血。当鸡痛苦地挣扎、悲惨地哀叫时,猴子就会被吓得身体发软。为了不身首异处,猴子只能服服帖帖地听从驯猴人的指挥。捉猴子的人,也会采用杀鸡的办法来抓猴子,只要猴子听见雄鸡惨叫,鲜血直冒,就会全身发软,任由捕获。
杀鸡儆猴,是一种威胁恐吓的权术,比喻用惩罚一个人的办法来警告其他人。这一做法被很多管理者用于企业管理之中,看似不失为有效的驭人术,但细细想来,你会发现这种管理手段并不高明,而是管理的大忌。
杀鸡就是杀鸡,如果鸡真的违反了制度,犯了错误,该杀就杀,那是鸡咎由自取;如果鸡没有犯错,却被杀了,那难免会让人为鸡喊冤。管理者为了制造轰动效应,为了让大家遵守制度而杀掉无辜的鸡,本身就是对企业规章制度的亵渎,这样下去只会让制度失去权威。
不论是杀,还是儆,都会让人有高压之感。勇夺了,会让下属觉得企业缺乏人性,人人自危,胆战心惊,这样下属就很难认同企业,很难信服管理者。俗话说:“君子以仁,小人以智,分而治之。”对待不同的员工采用不同的管理策略,尽可能用仁慈的手段或许效果会更好。
杀鸡杀多了,会引起鸡的不满,猴子看人杀鸡,看多了也会失去恐惧感。这样下去,只会越来越激起被杀之人的愤怒,而该受批评、受罚的人却不会从中自觉反省自己,一点效果也没有。
鉴于以上三点,我们可以发现,杀鸡儆猴的管理手段其实非常愚蠢。它很难赢得员工的认同,相反,却会亵渎制度,引起不满,无法达到想要的效果。因此,请不要再用杀鸡儆猴的方式来管理企业了。该杀就杀,该儆就儆,即该处罚员工就处罚员工,该警醒员工就警醒员工,一定要做到按制度办事,处罚该受罚的人,千万不能随便乱处罚。
俗话说:“表扬于公堂之上,处罚于私房之中。”如今的时代不需要杀鸡儆猴,需要更多的是按规矩办事,追求管理的人性化,对于违反制度、犯了错的员工,即便处罚他,也应该考虑他的感受,尽可能私下来处罚。相反,对于表现优秀的员工,应该尽可能当众表扬,使员工受到更大的鼓舞。
200强化整体,拆散三三两两的小圈子
随着企业的做大做强,员工数量的逐渐增多,领导们就不得不面对一个问题:小圈子。圈子是人们为了抵御风险和危机,保证利益的存续而存在的一种松散组织。这种组织方式没有确定的纲领和组织原则,属于利益的攻守同盟。
有小圈子不能说完全是一种坏事,毕竟每个人的风格和节奏不一样,为了让自己有更高的效率而组合起来是一种有益的事情。但是当这种圈子以利益为目的而构成时,就会与组织的整体利益产生冲突。一个企业的精力是有限的,当精力被内乱消耗一空的时候,是不可能和外部世界进行竞争的。
现代公司是以商业利益为目标的组织,内部成员按照一定的契约进行合作,这就要求一个企业必须有一个大方向。但是不得不承认,个人利益和整体利益在实践中是很难完全一致,当发生利益冲突时,有人为了获取私利而勾结外人的行为就不可避免。
才能出众的下属是每一位领导人渴望得到的,对于领导人和整个组织而言,一个优秀的下属,无疑就是一笔财富。但是下属能力过强,就会危及领导的地位,就像战国士大夫架空诸侯一般,形成尾大不掉的局面,这对于整个企业的运作是不利的。下属之间勾结在一起,以少数人的利益为目标,势必会动摇组织的整体利益。所以说,对于现代企业管理,一定不能对小圈子放松警惕。
对于这种小圈子,一个合格的领导既不能听之任之,同时也不能畏之如洪水猛兽。一个优秀的领导者需要有能容纳小圈子的胸襟,同时又需要有让小圈子对公司有利的智慧。对待这种小圈子,原则上一定要打散,但也可以采取一些其他的手段。
首先,可以限制性地予以支持。对于这种圈子,如果对于工作有利而对整个组织没有影响,不妨让他们继续存在。这种没有共同利益的诉求与其说是小圈子,不如说是工作组。
再次,要加以疏导和利用。要调解好各方面的利益,使集体的利益尽量和小圈子的利益结合起来,这样一来危害集体利益的小集团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最后,如果确实存在威胁了大多数人利益的小圈子,就必须采取雷霆手段加以打击。可以用调离,明升暗降,打散分组等方式来对小圈子进行疏导与分化,从而达到拆散小圈子的目的。
201制度的本质,是对一把手的制约
联想集团董事长柳传志认为,管理问题归根到底是管理者本人的问题,而不是被管理者的问题。许多老板也强调制度化管理,但是他们口中的制度化,仅仅是对员工的约束,从来不包括自己。
企业的制度能否很好地执行,关键在于一把手。企业的一把手是企业之舟的掌舵者,他的决策往往决定着轮船是驶向富庶的岛屿,还是沉没在冰冷的海底。因此,企业的一把手更应该遵守企业制度,成为企业制度的模范维护者。
企业制度应该具有最高权威,无论是谁都应该按照制度办事。当领导者个人意志与企业制度发生冲突时,个人意志应该无条件服从公司制度。任何一个企业,领导者的行为都是员工学习、模仿的样板。领导者以身作则,才能在员工心目中树立权威。倘若企业的领导者不知道约束自己的行为,却总是对员工过分要求,员工势必会心生不满,这样下去,制度的执行也就成了走过场。
“善治人者能自治”,好的领导者总把自己看作企业的一部分,他们以公司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从而赢得了员工爱戴和追捧。华人首富李嘉诚就是这样一位“一把手”。李嘉诚自创业之初,就时刻以公司制度严格要求自己。他始终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一名普通员工,出入公司严格执行公司的门禁制度,主动到门卫室签到。虽然只是一件小事情,却可以从中看出李嘉诚对公司制度的绝对遵守。从业几十年,他总是第一个到公司办公,从来没有迟到早退过。长江集团的员工个个精神饱满,不能不说是得益于李嘉诚的榜样作用。
李嘉诚从不会利用权利,为自己谋求方便。李嘉诚老家的子侄辈总想到长江集团谋求生计,李嘉诚从来都是按公司规定办事,有能力的留下来,能力不够的走人。由于李嘉诚的以身作则,长江集团任人唯贤,几乎没有拉关系、走后门的现象,这就大大提高了长江集团的员工素质。
企业的领导者对制度的遵守是企业管理走上正轨的关键。制度的本质就是对一把手的制约。企业制度一旦确立,就必须有绝对的权威,任何人不能凌驾于制度之上,任何人都必须在制度允许的范围内办事,尤其是“一把手”。
202“一朝天子一朝臣”的体制,万万要不得
企业的利润、效益都是由员工创造的。员工是企业的“衣食父母”,是组成企业的细胞。把员工放在第一位,处理好企业与员工的关系,员工将会保持积极的工作状态,提供一流的服务水平,提高企业的业绩。怎样处理员工与企业之间的关系,首要的是对员工“不抛弃,不放弃”。
社会竞争日日趋激烈,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冷漠。在金钱的驱使下,许多老板都把员工当成赚钱的工具。有利用价值的时候百般拉拢,没有利用价值的时候就一脚踢开,这种过河拆桥的企业是不会发展壮大的。
被关怀、被重视是每个人内心的特殊机制和要求。当老板把每一个员工都当家庭成员来看待,在公司营造出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时,员工就会找到归属感,公司上下就会形成亲和力和向心力。家庭之所以温馨、和谐,就在于家庭成员之间的相亲相爱,老板若想把公司营造成大家庭,就必须关怀、重视每一位员工。
为了提高运作效率,很多公司都会不断地注入新鲜血液。领导阶层的换血,总会造成公司的大变革。新上任的领导总要提携心腹,疏远异己。其实,没有心腹的领导,人人都是他的心腹。
三菱商社社长田部文一郎对员工如是说:“诸君与三菱在战后困难期携手共度,为公司发展到今天竭尽全力,今天,公司应当知恩图报,绝不能把大家当包袱甩掉。”三菱公司对员工实行终身聘用制,在任何情况下公司都不会主动辞退员工。三菱公司的员工管理模式,让整个公司氛围从此变得非常轻松,员工凝聚力也得到了增强。
1977年,经济危机横扫世界,大部分企业都人心惶惶,只有三菱公司的各项事务在有条不紊地进行。三菱公司在这次经济危机中的出色表现,得益于公司对员工的不离不弃。老板坚决不减裁一名员工,员工就坚定地维护公司的利益。
对每一位员工都不离不弃,这样的企业才能成为高效、和谐的团队。员工有了强烈的荣誉感与归属感,对团队事务全身心地投入,企业才会拥有旺盛的生命力。
给员工提供成长和发展的机会,重视每一位员工为公司做出的贡献,不到万不得已绝对不抛弃任何员工,是一位明智的管理者应该具备的素质。老板与员工之间,不是简单的雇佣关系,而是相辅相成、共同发展的关系。老板给员工以信任和重视,员工还给老板的就是出色的经济效益。
203要允许下属犯“合理”的错误
豁达、开放、包容的胸襟,是所有管理者必须具备的要素。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居上不宽”是管理者的致命伤。能够包容员工犯合理性错误的管理者,容易在员工中建立起威望,赢得员工的拥戴。学会善待员工,是管理者走向成功的第一步。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员工的行为也不可能永远都是正确的,所以,出现错误应该得到理解。犯错对于当事人来说,是一件令人沮丧的事。倘若管理者不予以理解,无疑是雪上加霜。如果犯错者吸取教训成长起来,公司将收获一大笔财富。
在企业里,员工犯错误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一再犯同样的错误。“事不过三”,重复犯错误的员工应当接受适当的处罚。任何员工都有缺点和毛病,都会以各种各样的形式触犯公司制度。聪明的管理者能够辨证客观地对待犯错的员工,恰如其分地把握时机,在不断的批评教育中让员工扬长避短,迅速锻炼成长。
德国的西门子公司,在处理员工错误的问题上就做得十分出色。西门子公司的员工都有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表现出色的员工很快就能得到提升。优秀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志向,设定自己的发展轨迹,一级一级地向上发展。那些不能胜任工作的员工,西门子公司也不会放弃他们,会为他们提供提升自我的机会。实在不行,就尽可能换一个岗位,让他们试一试。许多不称职的员工通过调整,都能找到合适位置,创造出色的业绩。西门子公司的这种做法充分挖掘了员工的潜力,为员工提供成长的机会,也为公司留住了大批人才。
有些员工个性张扬、锋芒毕露,在管理者面前不能谦虚谨慎,时而出言不逊。管理者对此也要善于包容。因为这些员工往往工作能力很强,为其提供充分的发展条件和发展空间,才能使其价值完全显现。激烈的市场竞争需要员工勇于开拓。没有前人引路,摸索前进很容易出现错误。对于员工创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管理者要给予支持,激励他们做出更大的努力,为企业的跨越式发展寻找契机。
求全责备是管理者的大忌。这样的管理者,往往记住的只是员工所犯的错误,把员工的长处忘得一干二净。他们的眼里没有优秀的员工,只有需要接受处罚的员工。这样,只会埋没人才,降低员工的积极性。所以,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必须做到“用人所长,容人所短”。
204只奖不罚,只能让更多人不满
追求轻松、规避痛苦是人的本能,也是工作的动力之源。因此,现代管理制度分别引入了奖励和惩罚两种手段,希望能达到一种综合管理的效果。奖励是一种激励性的、正面的力量,惩罚是一种约束性力量,在奖励和惩罚之间的地带,是管理者发挥自己的头脑,展现自己魅力的舞台。
但是,由于现在我们越来越注重“人性化”,在“柔性管理”的大背景下,一些企业管理者过分强调了“柔”而忽视了“刚”,他们只记得重视运用奖励制度,冷落了惩罚制度。具体表现在,相对于奖励制度而言,他们手中惩罚制度运用的数量、方式和力度,都相形见绌,有的甚至将惩罚制度变成了一纸空文。这种主动放弃惩罚的做法,实质上是一支管理上的毒剂,日积月累下来危害甚大。
一个团队如果少了惩罚,那么团队赖以生存的纪律性、团结性以及执行力将大打折扣。
浙江台州有一家民营企业,成立之初,和许多民营公司一样,公司的成员多是老板的亲戚。在创业初期,一般都是采用激励的方法,或是用经济手段,或者是表扬。对于迟到早退这样的问题,一般都是睁一眼闭一眼。
但是很快,这种处理方式的弊端就逐渐开始显现。由于公司规模扩大,不得不雇佣员工,而新员工和老员工在对公司制度的执行上,显然是两个标准。老员工消极对待公司态度,依旧沿用初期的办事方法,做事懒散,不思进取。新员工面对老员工的这些做法都颇有微词,但是也没有申诉的渠道。当完成业务时,老员工得到的奖励要比新员工多得多,而当老员工触犯公司条例的时候,却仅仅是口头的批评。在这种风气的感染下,新员工有的也开始怠工,有的另谋出路,选择离开。这样一来,公司始终无法做大做强。
这可以说是很多家族企业的通病,有的人面对此种情况会采取大刀阔斧的改革,比如引入职业经理人,建立规范公司制度。但是更多的人面对这种情况却无能为力,任由其发展。这也是中国企业很多但是无法做成规模的原因之一。
其实,采用激励性的奖励手段来管理,既符合人性,也符合现代化的管理需求,但这不应该成为只奖不惩的理由,奖励不能以减少或弱化惩罚为前提。事实上,二者完全相辅相成,奖励可以拓宽企业的上限,惩罚则可以弥补企业的短板。
如果只奖不罚,只鼓掌,不打“板子”,或是“板子”扬而不打,久而久之,就会造成先进无动力、后进无压力、考核无活力的局面,长此以往,企业必会一蹶不振。
205让每一个员工身价倍增,也是一种不小的成就
如今市场竞争激烈,而企业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必须通过教育、培训来提高职工素质,最大限度地开发员工的潜能,使人力资本增值。提高职工素质建设必须有计划、有目标、有措施,它是一个渐进过程,必须加强协调管理,并与企业总体发展目标紧密相连。企业要把职工素质培训纳入企业发展规划,组织员工积极参加各类文化和专业技能培训。培训内容、培训重点和培训方式等要切合企业发展实际,要科学、规范。
肯德基建立了专门的培训与发展策略。开设了传递公司企业文化的培训课程,一方面提高了员工的工作能力,为企业及国家培养了合适的管理人才;另一方面使员工对公司的企业文化也有了深刻的了解,从而实现公司和员工的共同成长。
餐厅员工岗位基础培训作为直接面对顾客的“窗口”——餐厅员工,从进店的第一天开始,每个人就都要严格学习基本的操作技能。从不会到能够胜任每一项操作,新进员工会接受公司安排的平均近200个工作小时的培训。通过考试取得结业证书。从见习助理、二级助理、餐厅经理到区经理,随后每一段的晋升,都要修习5天的课程。根据粗略估计,光是训练一名经理,肯德基就要花上好几万元。
在肯德基,见习服务员、服务员、训练员以及餐厅管理组人员,全部是根据员工个人对工作站操作要求的熟练程度,实现职位的提升、工资水平的上涨的。目前肯德基在中国有大约5000名餐厅管理人,针对不同的管理职位,肯德基都配有不同的学习课程,学习与成长的相辅相成,是肯德基管理技能培训的一个特点。
当一名新的见习助理进入餐厅,适合每一阶段发展的全套培训科目就已在等待着他。当一名普通的餐厅服务人员,经过多年的努力,成长为数家肯德基餐厅的地区经理时,他不但要学习分区管理手册,还要接受高级知识技能培训。除此之外,餐厅管理人员还要不定期地观摩录像资料,进行管理技能考核竞赛。在麦当劳,培训就是要让员工尽快得到发展。很多企业的人才结构就像金字塔,越往上越小;而麦当劳的人才体系则像一棵圣诞树——如果员工能力足够大,就会让他升一层,成为一个分枝,再上去又成一个分枝,员工永远有升迁的机会,因为麦当劳是连锁经营。
职业培训可以使公司的人才流失率很低,特别是降低高层次人才的流失。实际上要想留住人才,薪酬福利很重要,但发展机会更加重要。企业在对员工进行培训时,一定要与他的发展相结合,应当计划一下他未来的一年内可能到达什么位置,让员工看到发展的前景十分重要。让员工不断地提高自己,对企业对员工来说,都是一种财富与保障。
206惩罚创新者,等于自毁长城
创新永远是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社会不竭进步的动力。可以说,每个人的成功,每个企业的突破和每一次社会的进步背后,都有创新的影子。创新力是最可贵的一种能力,一个有创新意识的头脑,更是一个企业最宝贵的财富。
然而,一旦一种制度确立下来之后,就会产生一种惯性。人们会习惯于这种惯性所带来的稳定,选择墨守成规,拒绝创新可能带来的风险。这种现象古往今来屡见不鲜:教会坚持地心说,为此迫害诸多科学家,延缓了人类文明的进步;清末中国闭关锁国,技术停滞不前,最终被坚船利炮敲开了大门。
在这个逆水行舟的竞争世界里,不允许创新就意味着停滞,不前进就意味着要被市场淘汰。对创新者的宽容就是对企业未来的一种把握,而对创新者的惩罚,无异于扼杀企业的前途。
“索尼从不惩罚技术创新失败者,这也是我成为索尼社长的原因。”在位于日本东京品川区的索尼总部,索尼公司现任总裁兼社长中钵良治一身干练地出现在一群记者面前,当被问及在索尼的30年工程师生涯中有过多少失败时,中钵如此回答。
“创新虽然给公司带来了损失,但是长远来看给公司带来了无限的利润。如果让那些勇于创新的人失去了热情,比损失一百亿日元还要可怕。”
“每一次创新都给索尼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如果因为创新会导致失败而停止创新,索尼这个巨人就会慢慢腐朽。”
正是有了这种包容的精神,日本制造业才能在战后突飞猛进,先后击败了一个个传统制造强国,成为了人们心目中质量与科技的结合体。这才有了索尼、东芝、松下这样闻名遐迩的公司。
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儿子折了一个好看的折纸,拿到父亲面前,父亲却说:“你这有什么用,还不快去写作业。”殊不知,这个父亲的一句话,可能就否定了一个未来的天才。
这样的现象对于一个企业而言,并不少见。我们都知道,创新往往意味着要开展大量的枯燥的基础工作,而且这种工作在短期内也许不能制造利润,可是以此为借口打压创新,却是对公司长远发展的不负责。坚持旧的制度,维系整个系统的稳定固然是对的,但是不能以牺牲创新来达成目的。
创新力能使一个公司永远保持年轻,保持活力。一个公司如果不能够承担创新带来的风险,必将由盛转衰。所以,不要轻易打击创新者,更不要随意惩罚创新者,这是对企业的现在负责,也是对企业的未来负责。
207在创新中生存
广州立白集团总裁陈凯旋说过:“民营企业创业之初,靠的是创业者的勇气,打出一片天地后。猛然发现,原有的行之有效的东西已经不适应现实了,企业要想生存下来,就要不断创新,创新就是硬道理。”
创新能力,是企业发展的动力和永葆生机的基石。企业能否成功,关键在于是否具有创新能力。英国劳斯莱斯汽车曾是汽车皇族,但是在后来的发展中,不注重在核心技术方面创新,落后于时代,后来被大众公司收购。一个企业,如果不注重创新,那么它肯定会在保守中死去。
华人首富李嘉诚,经过十几年的打拼,成绩却不如比尔·盖茨,他自己也曾经当众表态,与比尔·盖茨相比,他缺乏的就是创新精神。所以,创新是企业发展的根本,它会给企业带来无穷的利润。
王荣记果子厂在香港食品界占有重要地位。从1901年建厂以来,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还经久不衰,一方面是因为企业领导人一直以来的顽强拼搏,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一直秉承和沿袭着家族的创新精神。
王荣记食品的创新精神,可以在产品的种类上体现出来。公司产品由原来的单一的水果发展到现代的花生、酱料、茶类、什锦。有些材料,同行业内的其他人都觉得不可能做出来。但是王荣记公司却生产出来了,而且还做得非常好。
在制作工艺上,该公司保留了传统的方法。但是,他们在传统的基础上加入一些流行元素,力求绿色健康,营养美味。正是因为王荣记在制作工艺上的孜孜追求,才有了现在市场的高销售率。而且,他们的创新之路还一直继续延续。
创新,是一个企业发展的最强大的动力,是企业创造出财富的源泉,是企业保持活力的血液,也是一个企业应对外部危机的必要能力。如果,一个企业因循守旧、墨守成规,那么,它只能够在默默地消失在市场的激烈竞争中。
要想保持企业的创新力,首先,整个企业都要提高学识。才学是创新的基础,没有知识作为基础,就不会产生真正有价值的创新力。其次,要善于总结失败的经验。总结失败的经验,就可以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问题,这样经过改正和提高,才会找出真正的创新方法。再次,要善于借鉴。借鉴别人的经验、方法和思路,再结合自身的情况,想出真正适合本企业的创新之法。总之,企业只有拥有创新的精神,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取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