身为团队的带头人,如何建设一支打不垮、拆不散、挖不走的团队,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死荣辱。身为老板,一定要重视团队凝聚力的打造,要让团队文化融入每个人的血液,这样才能让企业充满希望。
团队建设就像揉面团,越筋道凝聚力越强
什么叫团队建设?如果用新东方创始人俞敏洪的话说,团队建设就像揉面团,越筋道凝聚力越强。在赢在中国第三赛季的第一场36晋级12强的比赛中,俞敏洪曾针对团队建设说了这样一番话:“开始的时候,团队就像面粉,一拍就会散,但是随着时间的延长,往里面加水,揉啊揉啊,慢慢地就会成为面团,就很难散了,甚至越揉越黏,到最后这个团队就分不开了。”
在俞敏洪看来,要想打造一支优秀的团队,少不了三个因素:一是利益,二是权力,三是人情。这就是“揉面”时需要往面粉里添加的东西,俞敏洪特别强调了“人情”在团队建设中的作用。为此,他还联想到三国演义中的刘备和曹操,他说刘备和曹操都有强大的管理能力,不同的是刘备在人情投资方面,比曹操做得更好。
当年曹操对关羽那么好,关羽依然过五关斩六将,非要去找刘备,这就是刘备人情投资成功的一个典型例子。刘备经常跟部将们说:“你们都是我的兄弟,打下的天下就是大伙儿的。”曹操却不这么说,曹操不曾和别人结拜,他聚集人才的手段既有人情,也有利益。相对于刘备,他偏重于用利益留人才。
在新东方发展的过程中,俞敏洪历来崇尚“人情利益”的团队打造理念,不过他承认,在新东方发展初期他的人情投资比较低级,不外乎请客吃饭、喝酒、出去玩,他和大家称兄道弟。随着业务的不断拓展,新东方的赢利范围不断扩大,这个时候俞敏洪身兼董事长和总裁的职务。原本这是一件好事,但是众人在利益分配方面出了问题,以前“大碗喝酒、大块吃肉”的哥们儿开始陷入尖锐的利益纠纷之中,新东方遭遇了成立以来最严峻的考验。
在这种情况下,俞敏洪将利益、权力和人情三者巧妙地糅合在一起,在以往的基础上,加大了“利益”的分量,使之大于“人情”的分量。最后,他在利益与人情之间找到了平衡点,他认为:利益始终应该放在第一位。如果你给员工的利益超过了其他企业给员工的利益,那么你的员工留下来的可能性就较大。在此基础上,你再给员工人情,员工就会感到很舒服,就愿意为你效力。
经历了那次风波之后,俞敏洪表示:现在的新东方非常好,不光没有散架,而且团结得更加紧密,彼此之间合作的层次也提高了,而且每个人在自己擅长的领域为公司作出了贡献。比如说徐小平老师针对中国留学生出版了四五本书,王强老师出了基本口语著作。大家一起关注新东方的未来、命运和前途,彼此从理念到行为,都非常的一致。
从俞敏洪的讲述中,我们可以发现“揉面团”的过程中,既包括了团队成员之间并肩战斗,也包括了团队成员之间相互摩擦。这种摩擦主要表现在思想观念、内心需求、观点建议方面的碰撞和融合。这也让我们意识到,把一堆面粉揉成劲道十足的面团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种长期的修炼。
阿里巴巴“十八罗汉”进入公司的时间不同,大家有先有后。在多年的合作中,有过很多不同观念的冲突,彼此间也曾有激烈的争吵,甚至有几天不说话的。遇到这种情况,马云就会站出来缓和气氛,因为大家有共同的事业。最后,十八罗汉糅合在了一起,彼此之间合作得非常愉快,为阿里巴巴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很多企业像新东方、阿里巴巴这样的大企业一样,也拥有众多优秀的人才,但是他们中的一些企业,没有像新东方、阿里巴巴一样打造出凝聚力十足的团队,导致他们企业发展不那么迅速,有些企业甚至举步维艰。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答案是团队成员之间没有产生有效的反应,没有揉成一个整体,没有劲道。
有一家企业由于项目好、战略措施得力,在创办后短短两年时间内,企业业绩直线上升,成为同行中的佼佼者。但不足之处是,由于企业发展迅速,人力资源工作相对滞后。这家企业的人员比较特殊,有创业期的老员工,也有经验丰富的“空降兵”——职业经理人,还有初出茅庐的大学生。可以说,这家企业已经具备了发展需要的人才,可是问题就在于这些人员之间没有融合成一支有战斗力的团队,无法真正发挥团队的作用。
后来,该企业在管理专家的帮助下,开展了员工培训计划,对企业人力资源进行整合。同时,大力宣扬企业文化,提出共同的目标,很快这家企业又焕发了生机和活力。从这个案例中,我们可以看出:“揉面团”,在团队建设中,在企业文化、价值理念、共同目标统一方面,都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因素。
此外,在团队建设中,为了让团队成员之间产生有效反应,管理者应该注意以下三点:
(1)根据团队成员的个性来建设团队。我们知道,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有些人个性很强势,有些人个性比较温和、比较弱势。如果把个性都很强势的人捏合在一起,那么团队中就有吵不完的嘴、打不完的架,如果把个性都很弱势的人捏合在一起,那么团队就会失去骨气和气魄。这都是不明智的,最好的办法是把个性强势和弱势的人整合在一起,这样他们彼此间可以互补,自然就比较有战斗力。
(2)把能力互补的人整合在一起。有些人擅长组织,有些人擅长策划,有些人擅长执行,把这些能力侧重点不同的人整合在一起,让大家各行其是,就能把一件事做得尽善尽美。
(3)引导团队成员保持畅通的交流。良好的团队沟通可以增进大家相互之间的情感,使彼此更好地协作,有了情感基础,团队才能产生凝聚力。
传递正能量,激励员工创造奇迹
什么是正能量呢?英国著名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将人体比喻成一个能量场,通过激发内在潜能,可以使人表现出一个新的自我,从而更加自信、更加充满活力。积极的、健康的、催人奋进的、给人力量的人和事,都能给人带去正能量。
正能量是团队创造奇迹的保证,一个正能量的团队,在工作中遇到困难时,会拥有毫不动摇的决心。对企业管理者而言,传递正能量意味通过正确的管理手段,让员工充分发挥自己的才能,感受工作带来的愉悦感,从而创造更好的业绩。
要传递正能量,老板就要做团队的建设者,而不要做利益的追逐者。近年来。领导者被分为多种类型,有魅力型、民主型、独裁型等等,你是哪种领导者呢?你传递的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呢?先看一个例子吧!
科尔是一家产品制造公司的老板,他一贯的工作风格是粗鲁、暴躁、威胁。科尔认为自己的团队“跑得太慢”,必须通过“鞭打”促使他们跑得更快,这样才能创造公司期望的结果。如他所愿,他的公司业绩不断提高,利润越来越多。
虽然科尔的管理风格提升了团队的工作效率,但这种效率的提高,是由员工心头的恐惧所驱使的,而不是员工发自内心的正能量所驱使的。每当科尔发现员工的积极性有所下降时,就会怒吼着威胁员工,说要扣员工的工资,要解雇懒散的员工。可以想象,最终的结果是,员工私下里怨声载道,对工作充满厌倦,员工离职率很高。
杰夫也是一家产品制造公司的老板,他采用的管理方法与科尔不同。他非常善于听取团队成员的想法,并且向员工反馈很多信息,使团队成员了解当时的工作进展。最重要的是,杰夫很公平,从来不袒护任何一个人。面对员工的错误,他总是机智地、有原则地予以纠正。犯了错的员工尽管有时候被杰夫痛骂一顿,但是他们心服口服,然后努力去纠正错误。而当员工表现出色时,杰夫总是第一时间给予赞扬和奖励。
很显然,科尔是一个私利追逐者,而杰夫是一个团队建设者。科尔以为不断鞭策员工,就能达到赢利的目的,而杰夫采取尊重、表扬、奖励等管理手法,这样能让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从而迸发出无限的正能量。
作为企业的老板,应该像杰夫那样,做一个团队建设者,要帮助员工进步或学习新的技能,做员工的顾问、教练,把团队的宏伟蓝图装在心中,并传达给团队成员,使大家明确努力的方向。同时,老板要重视团队激励,重视公平、公开、公正,积极听取员工的意见和建议,通过优化制度、奖优罚劣等策略,清除团队的消极因素,不断把正能量传递下去。这样才能激发团队创造奇迹。
小苏研究生毕业后,任职于一家广告公司。当时公司正处于低谷时期,业绩不断下滑,人心涣散。团队成员缺乏激情,毫无斗志。老板对公司的现状非常不满,当时高薪聘请小苏,就是为了改善公司的现状,但是怎么改,老板一直没有头绪,所以迟迟不敢动手。
一天,老板找到小苏,征求他对公司的意见。小苏毫不遮掩,说:“公司的制度没有得到落实,奖励制度没有得到兑现,这是大家不满的直接原因。另外,公司内部不团结,造成竞争力被削弱,导致业绩不断下滑。这是一个恶性循环,任由发展下去后果很严重。”
老板听了之后,若有所思,示意小苏接着说。小苏说:“公司制定的目标应该分配到各个项目组,再由项目组具体执行,要让大家都有具体的工作。同时,一定要让大家通力协作,形成一个由公司到团队,由团队到个人的价值链条,把大家团结起来。为了保证大家认真执行目标,可以制定奖励制度,根据员工的业绩予以奖励。”
总经理打断道:“可以举个例子吗?”
“比如说,公司里干活多、言辞不多的员工经常得不到奖励,而那些偷奸耍滑、善于言辞的员工却得到很多便宜。就拿上个月的事情说吧,上个月办公室主任请假7天去旅游,月底发奖金他照拿,而且据说拿得还是最多的。这就很不公平了,大家感到很不满,认为公司奖励不公,这让大家工作起来就没有了积极性。”
老板沉默了一会儿,说:“我明白了,我会尽快推出一系列的新制度,相信会改变公司的现状的。”
半个月之后,公司制定了一套系统化的制度,明确了奖罚细则。新制度一推行,公司员工的工作激情被极大地激发出来,原来员工上班时怨声载道,现在都兢兢业业。月底发工资时,员工们脸上都露出了笑容,因为公司按业绩予以奖励,他们的付出得到了认可。
面对公司内部出现的矛盾,老板要找到问题的根源,选择因势利导的方式,而不是盲目打压,这样可以消除员工的不满,消除员工的消极情绪,从而提升团队的士气,激发出团队的战斗力。
另外,要想打造一支充满正能量的团队,老板一定要关注团队里的每一个人,要不断给予他们认可,把他们放在合适的职位上。管理大师吉姆·柯林斯认为,管理者不仅要把合适的人放在“车”上,还要让他们坐在合适的位置上。
员工工作缺乏激情,没有出色的表现,并非他们没有真才实学,很有可能是被安排在了不合适的位置上。老板如果不了解这个情况,盲目地任命员工,通常是非常危险的。反之,如果老板把员工放在合适的位置上,并告诉员工:“努力去干吧,你就是这方面的人才,我相信你会有出色的表现。”员工往往是不会让你失望的。
用目标和利益把团队成员紧紧绑在一起
管理者一味要求员工单方面付出是不现实的,也是没有丝毫说服力的。要想拴住员工的心,就要用实实在在的利益将他们与企业紧密地捆绑在一起,只有这样,才能轻松说服员工,并促使他们死心塌地为企业工作。
不少企业管理者,在教育说服员工时,往往只会讲空泛的大道理,结果不仅没有半点效果,反倒会引来一片哄笑。如果管理者能够巧妙地将员工利益与企业利益对等起来,把自己所追求的目标与说服对象的愿望、利益结合起来,设身处地为对方着想,那么往往能够达到超乎想象的说服效果。
老杨就职于一家小型民营企业,尽管只是一个小小的部门经理,但他在说服员工方面可谓是行家中的行家。
刚上班不到半小时,老杨办公室里就多了两位不请自来的“客人”。原来一名下属迟到了,负责考勤的人事专员当即扣除了300元全勤奖,结果此举不但没能让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激起了迟到员工的愤怒,他甚至撒泼耍赖道:“我就是迟到了,怎样?我不光今天迟到,明天也不会早来。你不就是个小小的人事专员,还真拿鸡毛当令箭了。”
两个人越吵越厉害,最后来到了老陈办公室评理。老陈支走了人事专员,然后装作不经意间叹息道:“今天可是这个月的最后一天,300块的全勤奖就这样没了,真是可惜!”闻言,迟到的下属明显一愣,紧接着语气一软:“我也不是故意的啊,毕竟谁跟钱有仇?”
随即,老陈语重心长地说道:“虽然扣了你300块的全勤奖,但这也是出于公司的考虑。你们想多拿钱,公司就必须有足够的钱来发工资,公司的钱是哪里来的?还不是大家努力工作赚来的,如果大家都迟到,公司业绩上不去,工资都发不出来,更别说全勤奖了。”
借助这种利益捆绑的说服方式,身为部门经理的老陈不仅成功消除了迟到员工对扣钱的不满,还让对方意识到了自身的错误,可谓一举两得。
管理者要想拴住员工的心,就一定要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个人利益和企业整体利益是一致的,破坏公司制度也是间接损害个人利益。只有这样才能将员工与企业紧密地捆绑在一起,从而实现上下一心,团结一致地朝着既定目标努力前进。
以人为本的管理哲学,主要体现在管人管心,那就是充分尊重员工,把员工当作企业最重要的资源,根据员工的能力、特长、兴趣、心理状况等综合情况,给员工安排最合适的工作,并在工作中充分考虑员工的成长和价值。这样就能很好地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为企业创造利润,为企业发展作出最大的贡献。与此同时,员工的价值得以体现,需求得以满足,员工才会真心真意地拥护企业。
著名人力资源专家李诚多次在培训课程中告诉创业者:“管人管事不如管心。”他认为,企业如果单纯地用管理学来管人,是很难取得理想效果的,还需要用心理学进行干预。在他看来,管心是根本,管心的目的是激发团队的潜能,提升大家的心智,为企业创造更高的利润。
李诚把员工分为四类:一类是经济人,即需要金钱满足,因为现代人生活压力太大了。二类是社会人,即追求信任和理解,在公司工作追求开心;三类人追求自我实现,他们有很好的人生观、价值观,只想利用工作这个平台实现自我的价值;四类是复杂人,既全方位追求自我,也可以说是前三种需求的综合体。
要想管好这些人,唯有从心灵入手,帮他们作出与企业发展相统一的职业规划,让他们既能赚到钱,又能快乐地工作,还能实现自我的价值。在这个规划中,要倡导终身雇佣,倡导自我学习和提高,倡导平等竞争的理念,让员工和企业一同成长和发展。
对企业管理者而言,只有管住了人,才能把企业管理好,因为企业是由人构成的,企业发展靠的是人。而要管住人,最好的办法是管住人的心,即要采用以人为本的策略,真正赢得人心。这就要求管理者有识人心的能力。
管理者要成为“有心”之人,也许从下属一个无意识的动作、一句不经意的话语中,你就能看出其内心的本意。然后,针对员工的本意,采取最贴心的关怀、最有力的说服、最动情的激励。只有这样,才能激发员工沉睡的潜能,让员工变得更有效率,让业绩有更大的提升。
在现实生活中,企业与员工之间难免会产生一些不可避免的矛盾、冲突,这时,管理者切忌拿“制度”压人,更不能用领导的腔调对下属进行严厉训斥,心平气和地让大家明白“企业与员工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道理,只有这样,才能紧紧捆住员工的心。
不要轻易许诺,难以实现的诺言比谣言更可怕
有这样一个故事:
有个商人在临死之前,告诫儿子:“如果你想在生意场上成功,一定要记住两点:守信和聪明。”
儿子问父亲:“什么叫守信呢?”
父亲说:“如果你与别人签订了一份合同,可是签订之后你会因此而倾家荡产,但你依然履行合同。”
儿子又问:“那么什么叫聪明呢?”
父亲说:“不要签订这份合同。”
谨慎地许诺——如果许下诺言,无论刀山火海,都要义无反顾地履行;不要轻易向他人许诺你办不到的事情,否则,你将失信于人。这就是一位商人临终的遗言,可见,守信在他眼中意义多么重要。
有智慧的商人往往将守信理解为一种品德,并且几十年如一日地修炼这种品德。他们认为,守信是取信于人的最好办法,是建立个人形象的重要手段。当你在别人心目中是一个守信的人时,你就会获得别人的支持,你也会因此获得越来越多的机会。良好的名声,就好比是一座金矿,它会使你富有,使你有威信和影响力。
事实上,企业领导者和商人一样需要守信,只有守信,员工才会信任你,才会服从你的领导,才愿意追随你。如果你信口开河,轻易许诺,却无法兑现诺言,那么你在员工面前就会失去威信,当你振臂高呼时,可能响应者寥寥无几。这个时候,你就变成了一只孤独的“领头羊”。
一家小公司的总经理招聘员工,一位年轻人来应聘,他说:“我干这一行已经有5年时间了,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并且最擅长做终端业务,完全有信心胜任贵公司招聘的职务。不知道贵公司给的待遇怎么样?”
总经理说:“我看了你的简历,觉得你是一个优秀的人才。对于你这样的人才,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如果你来我们公司,我可以保证你年薪不低于20万。”年轻人一听,喜上眉梢,决定进入该企业。
然而,这个年轻人工作半年后,收入共计6万元,与总经理说的“年薪不低于20万”有较大的差距。于是他找到总经理,说:“你当初说,我年薪不低于20万元,平均下来,每个月的薪水应该在16万左右,而我目前的月薪只有1万,我想听听你的解释,可以吗?”
总经理说:“年轻人不要着急嘛,你才来半年,下半年还没结束呢。你的能力我看在眼里,大家也有目共睹,随着你在公司工作的时间增长,相信你的薪水也会增加的。再说了,到了年底还有年终奖,你的年薪绝对不会低于20万元,请你放心,公司不会亏待你的。”
听了这番话,年轻人觉得也有道理,于是不再提了。半年又过去了,到了年底,年轻人月薪依然是每月1万,而且传说中的年终奖也没影儿。年轻人很气愤,找总经理讨说法。总经理却说:“年终奖是根据公司的效益来定的,今年公司效益不好,所以,没有年终奖。”
年轻人愤怒了,他质问总经理“为何欺骗员工”,怒骂总经理不讲信用,并拿出当初进公司时签署的合同,一气之下将这家公司告上法庭,结果公司败诉,不但赔了钱,还在同行中落了个不好的名声。
承诺不是儿戏,更何况是一纸合同书?身为领导者,爱才惜才之心可以理解,但如果为了招揽人才、留住人才而许下兑现不了的诺言,无疑是赤裸裸的欺骗。而一个不守信的领导者,又怎么能带领团队打江山呢?要知道,实现不了的许诺比谣言更加可怕,它会不断传播,使你的“臭名”一传千里,这样一来,谁还敢和你打交道呢?
古人云,轻诺必寡信。这不仅是一个主观上愿不愿意守信的问题,也是是否有能力兑现诺言的问题。有些领导者在失信于人之后,频频为自己找借口辩解,更有甚者,将那种口头承诺视为忽悠人的把戏,在忽悠成功之后,在对方怒骂自己时,他们却说:“你有证据吗?我什么时候说过?”同时,还不知廉耻地暗自高兴,认为自己有手段,殊不知,这种卑鄙的行迹多么肮脏,这种人早晚会被众人唾弃。反之,一个重信守诺的领导者,则很容易受到拥戴。
企业领导者和国家统治者一样,如果想要使民众服从自己,就要想办法取信于人,只有守信的领导,才会赢得下属的拥戴。因此,为了避免许诺兑现不了的承诺,领导者在许诺前,一定要深思熟虑,绝不要许下没把握兑现的诺言。
罗宾先生正带着几个工程师赶项目。突然,他的手机响了,是一位美国投资人打来的电话。经过几句简单的寒暄,对方问:“罗宾,这个项目要多久可以完成?”
罗宾先生说:“6个月。”
对方停顿了几秒钟,又问:“4个月能完成吗?如果可以,我们可以对你追加50%的投资。”
虽然罗宾先生刚创办公司,需要很多资金来购买设备、聘请优秀的人才,但是他拒绝了:“对不起,4个月我们完成不了。”他的理由是不敢贸然推出一款自己没把握的产品,4个月也许可以完成这个项目,但是项目的质量会打折,他不会冒这个险。
对方沉默了很长时间,突然开怀大笑起来,说:“罗宾,你诚实的拒绝让我感到很放心,因为这证明你是一个真实和稳重的人,把钱投资给你这样的人,我们很放心。”事实证明,这位投资者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百度在短短3年之内,从一个校园网络公司成长为全球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公司,为投资者带来了上千倍的回报。罗宾就是百度的创始人李彦宏的英文名。
李彦宏在作出承诺之前,经过了深思熟虑的思考,对于自己无法兑现的事情,他坚决予以拒绝,这种真实和坦诚的态度很好地赢得了投资者的信任。也许,李彦宏这种守信的品质,正是百度在发展过程中不可缺少的推动力之一。
当然,有一种情况必须注意:有时候许下的诺言原本可以兑现,但是因发生了不可预期的事情,影响了诺言的兑现,这个时候你该怎么办呢?最好的做法是开诚布公地与被许诺者说明原因,并想办法做出补救。千万不要等到火烧眉毛了,再硬着头皮承认自己的过错或找理由推诿责任。
不要喂得太饱,否则他们就没有了奔跑的欲望
在这个商品经济年代,所谓的“知遇之恩”往往只能赢得别人口头上的称赞,想让人真正记得你的好,恐怕还要有实实在在的利益保障。身为企业领导者,如果你不给下属实实在在的利益,就不要指望人家毫无保留地卖命。因此,领导者不只应该懂得用感情投资笼络人心,更应该学会用“利益”打动下属。
在用利益笼络人心时,领导者要牢记一点:人不太容易知足,如果你一次给足了下属好的待遇、奖励,并且今后没有改善和提高,那么下属就容易产生怨恨,甚至会消极怠工。因此,正确的做法是逐渐改善下属的待遇,一步步笼络下属的心,这更能激发下属的感恩之心。
一位大学教授在推荐其课程时,大谈特谈所谓的“喂猴理论”,他把员工比作马戏团里的猴子。工作人员为了让猴子配合自己,取悦于大众,他们往往会用一些猴子爱吃的食物作为诱饵,以激励猴子的积极性。在训练之前,工作人员会给猴子喂食,但是不会喂得太饱,因为喂得太饱了,猴子就没有了表演的欲望了;再者,喂得太饱,“诱饵”对猴子就失去了诱惑力。
通俗地讲,给下属好处不要一次给足,而要结合下属的心理需求,分期给他好处,最大限度地激发他的积极性。在这方面蒋介石可以称得上是高手,他认为一次给足下属甜头,会宠坏下属,而一旦下属觉得这种恩惠是理所当然的,这时他就会提出更多无理的要求,甚至把领导给予他恩惠的初衷都忘记。蒋介石认为,给下属甜头应该一点一点来,每次不是很多,但却能细水长流,这样下属会永远对你保持一种感激之情,并积极地工作以报答你。
有一块大甜头,不要一次性给下属,而要分成几次、分成几个阶段地犒劳下属,以换得下属更持久的感激。站在下属的角度,一次性获得领导给予的甜头,很容易吃得太饱,变得不思进取,而细水长流的好处,则可以让下属一直在激励中努力工作。
领导者一定要认识到人性中有贪婪和懒散的成分,一次性把下属喂得太饱,容易把下属的胃口撑大,使下属变得更加贪婪和懒散,这样一来,他可能对工作失去热情。所以,最明智的做法是,通过一次又一次的好处,让下属对你产生亏欠心理,使之产生投桃报李的情怀,这样你就很容易驾驭他了。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给下属好处可以使他产生“亏欠心理”,但在运用此法时,一定要讲究策略,千万不能表现得太过功利,否则,就是赤裸裸的收买,会引起下属的不快,也会引起旁人的不满。那么,具体怎么做呢?
(1)把感情投资和利益投资结合起来
在这个年代,你只和下属谈感情,而舍不得给下属实实在在的好处,下属肯定不跟你混。毕竟人生在世,虽说不只是“吃喝”二字,但下属衣食住行,样样都离不开钱。因此,适当地给下属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才是比较靠谱的激励策略。
当然,如果你只是给下属物质奖励,平时却冷冰冰地和他对话,不尊重他,不体谅他,不关心他,那么下属也难以产生工作激情,为你殚精竭虑地卖命。彼得·德鲁克说得好:“我们无法用金钱买到责任感。金钱上的奖赏和诱因当然很重要,但大半只会带来反效果。对奖金不满会变成负面的工作诱因,削弱员工对绩效的责任感。”所以,最好的办法是把感情投资和物质奖励结合在一起。
(2)给下属好处宜“放长线”
俗话说:“放长线,钓大鱼。”在给下属好处时,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幻想一次性就能满足下属所有的需求。今天你满足他某个超出你能力范围的愿望,他就会一直感激你、为你效力吗?恐怕过不了多久,他就会忘记你给他的好处。再者,作为一个领导者,你手里的资源是有限的,你并没有那么大的能耐一下子喂饱下属,所以,明智的话,还是采取放长线钓大鱼的策略,一次给下属一点好处,争取持久战的胜利吧!
(3)在最恰当的时机满足下属的需求
给得好,不如给得巧。在给下属好处时,一定要抓住时机。举个例子,下属手头宽裕的时候,你奖励他几百块钱,他可能不放在心上。如果下属急需用钱时,你奖励他几百块钱,或暗地里塞给他一个红包,他可能会对你感激涕零。这就是雪中送炭的威力。所以,管理者要多了解下属的心理,下属想要什么,你就适当满足他什么,这样更容易笼络下属的心。
把“家人意识”融入到团队管理中来
人是有感情的动物,需要情感上的交流,希望与家人、朋友、同事们保持和谐、融洽的关系,希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员工的这种情感需求如果能在企业获得满足,那么他们就很容易从企业获得归属感,他们就会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尽职尽责地做好“家人”该做的事情,为企业的发展竭尽全力地贡献自己的力量。
很多人都吃过“老干妈”调味品,但是有多少人知道它的来历呢?其实,它的成功得益于老干妈的创始人陶华碧几十年来的亲情化、家庭式经营和管理。
由于公司地处偏远,交通不便,员工吃饭难,住宿也是个问题,陶华碧决定包揽所有员工的吃住问题。即使公司不断发展,人数达到1300人时,这个规矩依然没有废止。这么庞大的企业,一直实行全员包吃包住,谁敢想?谁又敢做?但是陶华碧不惜花“血本”,始终坚持下来了。
公司员工多达1300人,陶华碧却能叫出他们中60%的人名,并记得他们中很多人的生日。当员工的生日到了时,她会给员工煮一碗长寿面,加两个荷包蛋;当员工结婚时,她必定要当证婚人……
通过这种亲情化、家庭式的感情激励,使得全体员工对她充满感情,大家都叫她“老干妈”,而不是叫她董事长。也正是这份真情,使得每个员工都把自己当成公司的重要一分子,大家都会积极主动地对待工作。很多员工虽然离开了公司,但是还非常想回来。其中,有这样一个例子:
有个男员工离开老干妈公司之后,在别的单位过得不开心,他特别想念“老干妈”,但是不好意思直接说明此意,于是托人转告陶华碧。陶华碧一听就说:“我也一直惦记着他呀!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走了,她的皇阿玛是那么的牵肠挂肚,我也是那样啊!你转告他,也让他转告所有从‘老干妈’出去的人,如果他们在外面干得不如意,都可以回来,当妈的哪会嫌儿丑呢?”这番话让员工们很感动。
很多老板都要求员工把企业当成家,但是又有几个老板像陶华碧那样真心把员工当成家人呢?你让员工把企业当成家,员工就会把企业当家吗?当然不是,如果员工在企业感受不到家的温暖,从领导者身上感受不到家人的关心,他们对企业就不可能有归属感,一个对企业没有归属感的员工,怎么可能把企业当成自己的家呢?
海尔集团首席执行官张瑞敏曾经说过一句话:“要让员工心里有企业,企业就必须时时惦记着员工;要让员工爱企业,企业首先要爱员工。”可见,对员工的工作、生活进行全方位的关照,才能使员工深深感受到企业的真爱,才能让员工心中有企业。
所以,让员工把企业当成家,并不是高喊口号就能实现的,而需要企业领导者真心真意地把员工当成家人,在实际问题上为员工着想,就像父母或家长照顾子女一样照顾员工,这样员工才能在企业感受到家庭的温暖。
美国一家公司在波士顿的港口外的小岛上,举行了一次野餐会。其间,员工们自发地组织了一场足球比赛,在球赛中,公司公关部的女负责人雷切尔·戈登不幸受伤,她的脚踝被踢成3处骨折。公司的女老板特里什马上找来救护艇,第一时间将雷切尔送入医院。
野餐会结束后,特里什又赶往医院探望雷切尔。当时雷切尔的整条大腿都被打上石膏,正准备接受手术治疗。后来医生发现雷切尔的腿上出现了水肿,决定将手术推迟到3个星期之后进行。当特里什得知雷切尔孤身一人,无人照料时,她二话没说,立刻把雷切尔带回自己的家,和自己一起住。
回到家里,特里什和两个子女把家里进行了重新布置,像招待来访的亲友那样接待雷切尔。这让雷切尔十分感动,但是特里什却觉得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她对雷切尔说:“我不知道这样做是否明智,但我心里觉得舒坦,因为你需要有人帮助。”
试想一下,如果这样的事情发生在你的公司,会是怎样一种情况呢?你会像特里什那样,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家人,精心地照顾他吗?
优秀的领导者明白,越是在员工脆弱、需要帮助的时候,越要表达对员工的重视,因为雪中送炭最能温暖人心,也最能激发员工对企业的忠诚,激发员工对企业产生归属感。放眼大千世界,唯有用真心实意的关爱,才能打动员工的心,也唯有如此,才能使员工拥有使命感,进而激发员工的斗志。
事实上,把家人意识融入到企业管理中来并非难事,只要你用对待家人一般的真心对待员工,你就能做得非常好。比如,当员工刚入公司时,你要通过人事部了解员工的姓名、籍贯、生日、兴趣爱好等基本情况。员工上班第一天,你就能准确地叫出对方的名字,这在无形之中,就能拉近与员工的心理距离。
当员工生日时,给员工举办一个充满惊喜的生日晚会,为员工准备一份生日礼物和生日蛋糕,召集全体员工或部门员工,和员工共度别开生面的生日,可以深深打动员工的心。
在平时的工作中,利用空闲时间和员工闲谈家常,在员工乐意的情况下,与员工谈论其经历、家庭、兴趣爱好等等,会让员工感到特别亲切。当员工感受到了关爱,他们肯定会将心比心,好好地对待工作。
引入“鲶鱼”,让团队紧张起来
挪威人喜欢吃沙丁鱼,尤其是活鱼。因此,市场上活的沙丁鱼非常抢手,而且售价很高。可是,渔民发现:要想把沙丁鱼活着带回渔港,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因为绝大部分沙丁鱼在途中会因窒息而死亡。但是有一个渔民每次回到渔港,他所捕捞的沙丁鱼总是活蹦乱跳的。
这位渔民是怎么做的呢?原来,他在装满沙丁鱼的鱼槽里放进了几条鲶鱼。鲶鱼主要以小鱼为食物,进入鱼槽后,由于环境陌生,鲶鱼四处游动。沙丁鱼见到鲶鱼,就会加速游动,四处躲避。这样沙丁鱼缺氧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这就是著名的鲶鱼效应。
沙丁鱼在安全的鱼槽里比较安逸,失去了游动的欲望,导致缺氧,最后死亡。但在有鲶鱼的鱼槽中,沙丁鱼有了危机感和逃生的欲望,于是加速游动,从而增强了生命力。沙丁鱼如此,人也如此,在安逸的环境中,人的上进心会慢慢减弱。如果这个时候,出现了一条“鲶鱼”,那么人就会重新焕发出战斗的欲望。
日本本田公司在利用鲶鱼效应方面做得十分出色,本田先生认为,只有企业存在竞争的气氛,当员工有了压力时,他们才会有紧迫感、危机感,才会激发出进取心,企业才能充满活力。
本田先生对欧美企业进行考察,发现企业内部有三种类型的人员:第一种人员是不可缺少的人才,大概占公司人数的20%;第二种人员是以公司为家的勤劳人才,这部分人约占公司人数的60%;第三种人才是终日东游西荡,拖企业后腿的“蠢材”,这部分人员占公司人数的20%。
对照自己的企业,本田先生认为,本田公司里缺乏进取心和敬业精神的“蠢材”也许更多。当然,他知道“蠢材”并非真的蠢,而是因为与公司的要求有差距,如果全部淘汰,显然是行不通的。那么,如何使前两种人数增多,使大家具备更强烈的职业精神,使第三种人员减少呢?
后来,本田先生从鲶鱼效应中受到启发,于是大力进行人事改革,他首先从销售团队入手,因为销售团队经理的观念与公司的精神相距太远,而且他的思想比较保守,严重影响了下属。所以,必须找一条“鲶鱼”来,打破销售团队沉闷的气氛。
为此,本田先生把年仅35岁的武太郎从松和公司挖了过来,进入本田公司担任销售部经理。武太郎凭借自己丰富的市场营销经验和过人的学识,以及惊人的毅力和工作热情,赢得了销售部全体成员的高度认可,大家的工作热情被大大调动起来,销售部的活力大增。公司的销售业绩也直线上升,公司在欧美市场的知名度不断提高。
这件事之后,本田公司每年都会从外部聘请一些精明能干、思维敏捷、30岁左右的年轻人。有时候,本田公司还会聘请常务董事一级的“大鲶鱼”。这样一来,公司的沙丁鱼都有触电般的感觉,大家感受到了压力,也迸发出活力,使得企业效益蒸蒸日上。
当一个团队的人员、工作达到较稳定的状态时,常常意味着团队成员的工作积极性降低。这个时候“鲶鱼”的到来,将会对原有的团队气氛起到很好的带动作用。在一个团队中,如果始终有一位“鲶鱼式”的人物,那么这个团队就很容易一直保持激情和活力。
“鲶鱼效应”是激发员工活力的一种有效的措施。通过鲶鱼效应激发团队活力,通常有两种办法:一种是企业从外部补充新鲜血液,即把有朝气、才思敏捷的年轻人引入到团队中来,使那些故步自封、因循守旧的懒惰员工感受到竞争的压力,从而唤起他们的生存意识和竞争求生欲望。另一种办法是,引进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观念,然后通过领导者将这些新东西灌输给员工,唤醒大家的危机感,使大家清醒地认识企业所面临的竞争压力。
当然,如今很多企业还想出了第三种利用鲶鱼效应的办法,那就是从公司内部寻找“鲶鱼”。比如,当公司内部有一个职位空缺时,领导者首相考虑从公司内部提拔人才担任此职。理由是公司内部员工相对于“空降兵”更了解公司实际情况,而且有利于节省公司的开支,还有助于营造良好的晋升文化。如果领导者不重视从公司内部选拔“鲶鱼型”人才,或者把鲶鱼型人才视为沙丁鱼,就可能导致优秀的人才流失。由于这样的人才对公司知根知底,一旦他流失到竞争对手那里,将会对企业带来极大的威胁。
赵先生原本是一家外企的策划部经理助理,在公司的3年时间里,他对工作始终充满了热情,并且凭着自己的才干,屡次为公司策划出优秀的方案。前不久,策划部的经理因故辞职,大家都以为赵先生会接替策划部经理一职,没想到,公司领导通过猎头公司,花大价钱聘请了一个“空降兵”。
公司的做法让赵先生十分气愤,一个月后,他选择了辞职,并进入同行的另一家公司。后来,在一次大型策划活动中,赵先生用他独特的策划案击败了前公司,使他所在的公司名声大振。前公司的领导得知此事后,不禁扼腕长叹,悔恨不已。
显然,赵先生的工作能力和鲶鱼特质没有被原公司领导发掘,这无疑是“逼走”赵先生最深层次的原因。那么,鲶鱼型的人才到底有什么特质呢?怎样才能避免把鲶鱼型人才错误判断为沙丁鱼呢?下面就介绍一下,公司内部考评鲶鱼型人才的几个标准:
(1)有强烈的工作热情和工作欲望;
(2)有雄心壮志,不满足于现状;
(3)有强烈的感染力,能带动别人完成任务;
(4)敢于作出决断,并勇于承担责任;
(5)善于解决问题,比别人进步更快。
以文化凝聚人心,让团队文化融入每个人的血液
有一项针对“影响美国企业最重要的因素”的研究,其结论是:一个特定的企业文化决定了企业绩效。很多企业不断地宣传公司的文化,并将其视为吸引和留住员工的一种手段,而事实上,这种手段是非常有效的,并且重视企业文化的打造和宣传,对提升企业的绩效非常有益。因此,对管理者而言,建立优秀的企业文化,用文化凝聚人心,让文化融入每个员工的血液,是管理中的重要任务之一。
松下电器公司历来重视企业文化的建设,当员工进入公司时,首先要接受的就是公司的文化。公司会对员工进行价值观训练,并且从学徒时期开始,反复向员工传达公司的文化,直到员工退休为止。
松下公司有一个特别的规定:每个月的公司小组会议上,每个工作小组都要选出一名员工作10分钟的报告。报告的内容主要是介绍公司的价值观,介绍公司与社会的关系。在松下公司,有一句话非常流行:“如果你因诚实犯了一个错误,公司是非常宽容的,公司会把这个错误当作一笔学费来对待,要求你从中吸取教训。但是如果你违背公司的原则,那么你会受到严厉的批评和处罚。”这句话很好地反映了松下公司重视员工的价值观培养。
在松下公司的文化中,人性化的文化处处可见。松下幸之助在创办松下公司时,就设计了“职工拥有住房制度”,该制度规定:当员工35岁时,要让他们有自己的房子。这项惠民政策是松下企业文化的重要内容,为此松下幸之助个人捐赠了2亿日元,设立了“松下董事长颂德福会”基金,用于对员工表达人文关怀。
松下的企业文化中,还有一条“遗族育英制度”,这项制度旨在对意外死亡的员工家属支付年金,保证其子女顺利地接受教育。在这种文化的熏陶下,松下公司的员工以公司为家,对公司充满归属感。
很多企业都注重对新人进行入职培训,所谓的入职培训,除了一些技能的传授,更多的是企业文化的灌输和渗透。有人说,企业这种做法就像是在和员工谈恋爱,目的是让员工认同自己的企业文化、了解公司的价值理念,最终爱上公司,融入团队。
通俗地讲,企业文化的灌输过程,就是文化的洗脑过程。但真正的文化灌输,不能仅体现在入职培训上,也不是把文化写在纸上、挂在墙上。很多公司把企业文化的宣传和灌输视为一个过场,他们讲自己的文化,员工听的效果如何,他们没有去了解。其实,企业文化的传播更应该通过日常的工作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这样员工才能渐渐接受,从而认同和接受企业文化。
在这方面,世界500强企业做得非常成功,一方面他们的企业文化充满人性的关怀,非常清晰明了。另一方面,他们的企业文化传播方式容易让员工接受,比如,摩托罗拉公司就重视通过“家庭日”活动来传达公司的文化,以影响员工及其家属。
摩托罗拉为提高公司的凝聚力,经常举办“家庭日”活动。所谓“家庭日”,指的是把员工的家属邀请到公司来参加活动。活动内容丰富多彩,活动主题贴近生活。在“家庭日”活动中,既有精彩的节目,还有丰富的奖品。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大家始终沉浸在温馨的亲情中,使员工非常受触动。
通过这种方式,摩托罗拉很好地凝聚了人心。当员工试图跳槽时,第一个站出来劝阻的不是公司的领导,而是员工的家人。他们的家人很可能会认为,在摩托罗拉工作是一件引以为荣的事情,劝说自己的家人不要离开摩托罗拉。
另外,摩托罗拉还注重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公司专门设立了道德专线,主要作用是为员工提供信息、忠告和建议。当员工遇到疑虑或问题时,可以通过这条专线来求得帮助。道德专线最大的特点是公正,在处理一切问题或疑虑的时候都会非常谨慎和彻底。该专线没有设置来电识别功能,目的是让员工更坦诚地表达自己的爱恨情仇,且不用担心招来嫉恨和报复。
摩托罗拉的企业文化充分说明,优秀企业文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凝聚力,使大家产生强烈的归属感,从而为公司的发展赢得了强大的民心支持。
当然,优秀的企业文化有一种号召力和威慑力,会散发出一种无形的力量,从而影响员工的言行。当然,它的影响力不是单独发挥功效的,而是与企业制度相配合产生作用的。
身为公司的管理者,想要把有着不同价值理念的员工团结起来,就有必要构建优秀的企业文化,并灌输到员工的思想意识中去,使大家有一个全新的统一的价值理念。与此同时,在企业文化的指导下制定合理的制度,用制度约束员工的不良行为,使大家有统一的行为准则。这样,公司的凝聚力才会强大起来,公司的战斗力也会呈现倍增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