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之爱人也以德
君子之爱人也以德,细人之爱人也以姑息。
一个有德行的人,他爱别人,就成全别人的美德;只有小人爱别人,才会苟且讨人喜欢。
开元二十二年唐朝李林甫担任唐玄宗的兵部尚书兼中丰令,权势显赫。他收买嫔妃宦官,探得玄宗动静,迎合意旨,因而获得信任,掌握了大权。他为人刻薄阴险,对于才名高和受到玄宗重视的官员必设法排斥,表面上甜言蜜语相结,背后却阴谋暗害,同时为相的张九龄、裴耀卿、李适之等皆被他排挤罢相。
李林甫
李林甫有一套阿谀逢迎的本事。他对唐玄宗唯唯诺诺,百般讨好奉承;对唐玄宗周围的妃嫔宦官,采用种种手段竭尽谄媚拉拢之能事,博取他们的欢心。平日待人,他总是装得亲热友善,好话成堆,使人以为他真是一个难得的忠臣。凭着这套本事,他在朝中高居相位达十九年之久。
李林甫又有一套害人嫉贤的本事。凡是功绩才学比他高的人,或者被皇帝器重,权势地位和才能影响到他的人,他必定千方百计铲除。他尤其忌妒有学问的人,表面上好话说尽,背地里却无端陷害,必欲置之死地而后快。时间一长,人们看透了他那套笑里藏刀的把戏,都说李林甫是个“口有蜜、腹有剑”的人。
论才艺,李林甫也还不错,一手字画都很好;但做官他却不真真诚诚地办事,而是一味迁就和迎合唐玄宗的意旨。不但如此,他还用些不正当的方法结交玄宗亲信的宦官和妃子,因此他很得唐玄宗的宠信。
中书侍郎严挺之性格耿直,对李林甫十分鄙薄。李林甫便在皇上面前说严挺之的坏话。唐玄宗信以为真,当即把他贬斥到洛阳。过了许久,唐玄宗又向李林甫提起严挺之。李林甫看出玄宗想提拔他,于是他托人转告严挺之,说皇上问起他的病,严挺之便上书皇上请求上京治病。唐玄宗得知严挺之有病,从此打消了重用他的念头。
李林甫当了十九年宰相,一个个有才能的正直的大臣全都遭到排斥,一批批钻营拍马的小人都受到重用提拔。就在这个时期,唐朝的政治从兴旺转向衰败,“开元之治”的繁荣景象消失,接着出现的就是“天宝之乱”。
唐朝还有一个做中书侍郎的李义府,平常的行动和表情显得非常忠厚和温和,而且他不管和谁说话,总一定先自己咧开嘴笑,表现出十分诚恳和善良的样子。其实,他的心地既刻薄又奸诈,常使用阴险的计策害人。日子久了,人家也发现了他的这种假面具,就在背地里说他“笑中有刀”。
像李林甫和李义府那样的人是非常可怕的,因为他们表里不一,若不小心,便要上当受害,所以“口蜜腹剑”不但是一句好成语,而且可作为我们交友的戒言。
君子能成人之美,来获得别人的欢心,他决不会为了取得别人的片刻欢心,而去奉承逢迎别人。只有小人,奸佞之人才会不择手段,让人得到片刻欢乐,但却由此失去终生的幸福、欢乐。
骚骚尔则野
骚骚尔则野,鼎鼎尔则小人。
过分急迫了,就显得粗鄙失礼;过分拖沓了,就会像不懂礼节的小人一样不太庄重。
一个公司小职员匆忙地赶路上班,为了参加一个非常重要的会议——关于他提职的。可是,他又偏偏起晚了,如果迟到,提升的事肯定没戏了,所以今天他千万不能迟到,可最糟糕的是他现在只剩三十分钟了。平时的话,坐公交去上班要坐一小时,所以他只好打出租车,希望能赶上参加会议。
还好,他顺利地拦到了一辆出租车,抓紧时间上了车后他便对司机说:“师傅,我很赶时间,拜托你走最短的路!”司机问道:“先生,是走最短的路,还是走最快的路?”他好奇地问:“最短的路不是最快的吗?”司机答道:“当然不是,现在是上班高峰时段,最短的路一般都会交通拥堵。你要是赶时间的话,可以绕道走,虽然多走一点路,却是最快的方法。”小职员最后还是选择走了最快的路。
路上,他看见不远处有一条街道已经堵得水泄不通了,司机解释说:“那条正是最短的路。”司机所言没错,多走一点路果然畅通无阻,虽然路程相对远了点,多花了点时间,多花了点钱,却能很快到达目的地。
我们的人生同样如此,最短的路未必是最快的,最快的方法不一定是最好的,所以两点之间,不一定直线最短,要考虑好各种因素再做出选择。
现代人做事往往想求快、走捷径,结果却很可能适得其反。无论做什么事,都一定要考虑客观条件和事物发展的规律,不能急于求成,更不能因为贪图蝇头小利而误了大事。
春秋战国时,宋国有个农民叫张小宝,是家里的小儿子,从小受父母亲的宠爱,他从不下地干活。十八年后,儿子成家立业,老两口也已经老眼昏花,他们实在干不动了,才将自己的田产交给儿子。张小宝觉得自己终于长大了,可以在属于自己的土地上一显身手了,所以他对于种庄稼十分精心。他在田里种上了稻子,每天都不知往地里跑多少趟,急切地想看到他的宝贵稻谷能比前一天长高许多,可是每天他都不满意,总觉得这些小禾苗让他太失望了。
有一天,他突然冒出了个主意,高兴得要跳起来,还想:“自己怎么这么笨啊!这么长时间过去,怎么就没有想到呢。”于是不由分说,他跑到自己的田里,抓起一棵棵禾苗往上拔,从早一直忙到晚,可他一点都不觉得累。
他回到家里迫不及待地告诉妻子说:“这下好了,我想出了一个绝妙的好办法,让咱们家的禾苗都一下子长高了许多。”
妻子还以为丈夫真有什么好主意,接着一想,不可能的,和他结婚这么久了,从来没有发现他有什么比别人高明的地方,反而很多时候,干的都是傻事。她越想问清楚是怎么回事,可丈夫偏不告诉她。于是第二天一大早,媳妇就急忙跑到田里去,她还真希望有奇迹发生呢。可是,不幸的是,整块田里的禾苗都已经死掉了。他们只好抓紧时间补种了一次,可是已经比别人的禾苗晚了半个月。
拔苗助长,显然是违反了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所以才导致上面的结局。其实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同样的道理,所谓“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往往越是求快,越容易适得其反。
一位一心想早日成名的少年拜一位剑术高人为师。他迫不及待地问师傅,多久才能学成。师傅答道:“十年。”少年又问,如果他全力以赴,夜以继日要多久。师傅回答:“那就要三十年。”少年还不死心,问如果拼死修炼要多久,师傅回答:“七十年。”
少年可谓是不惜一切代价,想要尽快成功,可是为什么在师傅的眼中,他越是努力就离自己的目标越远呢?在我们看来,这是因为少年的心完全被渴望成名成功的思想所占据,失去了平和的心态。努力本身并没有错,可是期盼迅速成功、一夜成名的心态反而会使自己欲速则不达。
说起欲速则不达,不能不令人想到下面这则小故事。天色渐晚,一个卖橘子的人想赶在城门关上之前走到前面的一座城。小贩问一位路人,他要什么时候才能抵达城门。路人回答说:“如果你慢慢走,关门之前能到达。如果你走得很快,就到不了了。”小贩感到很奇怪,没有领会路人的话,开始快速赶路,却又走得太急,打翻了橘子,不得不停下来捡拾满地的橘子,也最终没能在关城门前到达。究其原因,是小贩一心只想着赶路与到达,没有平和的心态,以至于最终自乱阵脚,打翻了货物。
贝多芬画像
可见,急于求成,心态浮躁,会把最简单、最熟悉的小事都办糟,何况对于富有挑战性的大事呢?贝多芬创作的合唱交响曲用了三十九年的时间,最终将无数次的灵感串联成了旷世佳作。如果他也急不可耐地希望完成作品,一小时作完曲子,我们还能听见他发自内心的欢乐颂吗?
欲速则不达,只有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做事,才能有所成就。但并非说不要速度,而是要报以平和的心态,在保证质量的基础上加快速度。
泰山其颓乎?
泰山其颓乎?梁木其坏乎?哲人其萎乎?
泰山要坍了吧?梁木要坏了吧?哲人要凋落了吧?
临近黄河岸畔有一片村庄。为了防止黄患,农民们筑起了巍峨的长堤。
一天,有个老农偶然发现蚂蚁窝一下子猛增了许多。老农心想这些蚂蚁窝究竟会不会影响长堤的安全呢?他要回村去报告,路上遇见了他的儿子。老农的儿子听了不以为然地说:“如此坚固的长堤,还害怕几只小小的蚂蚁吗?”儿子便拉着老农一起下田了。
可是,当天晚上风雨交加,黄河里的水猛涨起来,咆哮的河水开始从蚂蚁窝里渗透出来,继而喷射出很远,最终堤决。
宋朝时,有个叫张乖崖的人,在崇阳县担任县令。当时,崇阳县的社会风气很差,盗窃成风,甚至连县衙的钱库也经常发生钱、物失窃的情况。张乖崖决心好好刹一刹这股歪风。
有一天,他终于找到了一个机会。这天,他在衙门周围巡行,看到一个管理县行钱库的小吏慌慌张张地从钱库里走出来,张乖崖急忙把库吏喊住道:“你这么慌慌张张干什么?”
“没什么。”那库吏回答说。张乖崖联想到钱库经常失窃,判断库吏可能监守自盗,便让随从对库吏进行搜查。结果,在库吏的头巾里搜到了一枚铜钱。
张乖崖把库吏押回大堂审讯,问他一共从钱库里偷了多少钱,库吏不承认另外偷过钱,张乖崖便下令拷打。库吏不服,怒冲冲地道:“偷了一枚铜钱有什么了不起,你竟这样拷打我?你也只能打我罢了,难道你还能杀我?”
张乖崖看到库吏竟敢这样顶撞自己,不由得十分愤怒,他拿起朱笔,宣判说:“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意思是说,一天偷盗一枚铜钱,一千天就偷了一千枚铜钱。用绳子不停地锯木头,木头就会被锯断;水滴不停地滴,能把石头滴穿。判决完毕,张乖崖吩咐衙役把库吏押到刑场,斩首示众。
从此以后,崇阳县的偷盗风被刹住了,社会风气也大大地好转。
龙凤水饺相信大家都知道,但对于它的产生和发展却鲜有人知。台湾有个一向喜欢面食的叶惠德,他听说内地北方人做好了水饺,放在冰窖里可以保存许多天都不会坏。就是这么一个信息,触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凑钱做资本,添置了一些做饺子买卖的简单家当,就干起来了。晚上,全家人在一起剁馅、和面、包饺子;白天,他和妻子把饺子拿到市场去卖,卖不完的放在冷冻柜里藏起来。这样,他天天都有饺子可以供应。
这时,台湾人还不流行吃冷冻食品。在市场上,叶惠德要一边向顾客进行解说,一边现煮饺子请大家品尝。他一大早起来买材料、忙制作、忙销售,每天只能睡上四小时。过年过节就更忙了。曾有七年的团圆年夜饭,他都没法和家人一起吃,孩子也是在祖父母、外婆家长大的。
叶惠德的饺子生意越做越有起色。当他和家人商量要买一部饺子机时,全家人都不赞成,都说这份工作太累,太不值得了。但是叶惠德坚信,冷藏食品必然会在未来的食品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再苦也得努力坚持下去。之后,他的业务逐步扩大,于是办起了龙凤公司。
随着公司的不断壮大,在别人还不是那么注重饺子这类产品的开发研究时,叶惠德已经把眼光投向了远处,毅然设立了研究开发部门,投入大笔资金进行开发研究工作,但是开发产品技术并非易事,叶惠德也可谓历尽艰辛。当初,他去日本买了一台饺子机,由于同去的技师有事得先回台湾,叶惠德只好亲自替每个机件标上名字,画好部位,回到台湾后再按图纸拼装。机器能转动了,但做出的饺子却完全不是原来设计的模样。他四处请教做饺子的师傅,耗去了五十袋面粉,做了好几万个饺子后,才制订出各种可行的技术指标和比例。由于研究开发工作的落实,后来台湾新兴了很多冷冻食品厂,还没有一家能像龙凤公司那样生产出六十多种产品的,所以龙凤的生意一直是最好的。
天上掉馅饼的事是不会有的,不劳而获也是不可能的,而走歪门邪道,到最后吃亏的只会是自己。所以想要赚钱,就要找一条适合自己的路,一条光明正大的路,通过自己的努力和坚持才能走向成功,但在这个过程中一定是充满艰辛的,不可能一蹴而就。
任何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灭亡的过程,不同的是这一过程的长短。泰山可谓高大,但也存在溃坍的一天;哲人可谓智慧超人,但其肉体也有消亡的一天。
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
丧礼,与其哀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哀有余也;祭礼,与其敬不足而礼有余也,不若礼不足而敬有余也。
举办丧礼,与其内心缺少悲哀的感情而过分地去讲究礼仪的完备,还不如让礼仪欠缺些而使内心充满悲哀的感情;举行祭礼,与其内心缺少敬意而过分地讲求礼仪的完备,还不如让礼仪欠缺些而使内心充满敬意。
春秋时期,郑国杰出的政治家郑子产就是一位闻声辨人的高手。
有一次,郑子产外出巡察,突然听到山的一边传来了妇女的悲恸哭声。随从的人看了看郑子产,等候他的命令,准备救助。不料,子产竟命令他们立刻拘捕那名女子。随从不敢多言,遵令而行,把那位女子抓起来,但当时她正在丈夫新坟前面哀哭亡夫。
人生有三大悲:少年丧父、中年丧夫、老年丧子。在很多人看来,郑子产不该对这个妇人动粗,究其缘由是郑子产通过那哭声,了解了对方的内心。郑子产对随从解释说:“那个妇人的哭声,表面上是哀恸之情,但当仔细听时,那哭声却是非常兴奋的,所以我想这其中一定有什么原因。”后来,审问的结果,果然是妇女与人通奸,谋害亲夫。
礼的制定,是为了规范人们的行为,教育人们为善。维护礼,就是要维护礼的内容,达到制定礼的目的,而不是要求人们仅仅在表面上尊奉,内心却想着一些与此相反的事情。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生有益于人,死不害于人。
活着的时候要多为别人做好事,死了以后也不害人。
在生意场上难免会有陷入困境的时候,比尔·盖茨说过:“在危机来临之际,你不是随便去冒险,更非越险越好,而是应该用各种科学的手段对危机能获得转化的可能性进行冷静的预测,研究化险为夷的最大可能性,制订出一套严密的实施方案,寻找飞跃的新起点。”
松下幸之助
松下电器公司是由松下幸之助创办的一个大型电器王国,在该公司80多年的发展过程中,有“水淹七军”的壮观场面,也出现过“走麦城”的生存危机,但是他全都闯了过来。这主要是因为松下幸之助抓住了稳定人心的秘诀。
20世纪50年代,日本经济出现大滑坡,很多公司都难以为继,松下公司也面临一样的问题,高层老板不断开会研究对策。有人提出,如果公司的产品卖不出去,连工人的工资都发不出来,现在唯一的办法就是减员,至少要裁去一半员工才能渡过难关。这个不幸的消息不胫而走,整个公司人心惶惶。许多员工都明白,留在公司可能还有一条生路,如果在这个时候离开松下简直就无法生存,经济大萧条时期,找份工作简直比登天还难。
日本的一些大公司,为了减少开支,维持生存,纷纷减员。一时间,社会上到处是失业的人。因为害怕失去工作,不少工会组织了工人罢工,这样一来,劳资关系更加紧张了。
那些与松下有业务往来的公司都睁大了眼睛,想看看松下采取什么对策,想看看大名鼎鼎的松下用什么高招渡过难关。
这段时间,松下幸之助正好因病躺在医院里,因而社会上出现了各种谣言,说松下已经被困难吓倒,住进了医院,看来他的公司很难渡过这一关了。这真是雪上加霜,一时间,松下的员工都感觉末日终于到了,很多人无心工作。武久和井植是公司的两位高级总裁,因此到医院去看望松下。
武久说:“松下先生,现在十分困难,我们不知道应该怎么办。”
松下问:“真的就没有什么好办法了吗?”
井植说:“松下先生,办法还是有的,那就是首先将公司的职员减少一半。”
松下躺在床上没有说话。可是看得出来,他的心里早已经有办法了。他慢慢地说:“我已经决定:一个也不减少。”两人一听,大吃一惊。松下虽然身在病中,但是脸上还是露出了微笑,他充满信心地说:“不要说减去一半,如果我们减两个人,别人就看出我们的困难了,就会趁机和我们讲条件;如果我们不减人,就充分表明,我们是有实力的,也是十分自信的,别人就不敢小看我们了。”松下缓了一口气,说,“同时,我们的员工为松下公司辛辛苦苦地工作了这么多年,如果我们一遇到困难便抛弃他们,他们就会寒心。我们应该和他们一起,携起手来,共渡难关。相信我,困难一定会克服的,只要我们共同努力,我们的事业就会很快发展起来的。”
武久和井植觉得松下言之有理,可是他们没有松下的胆识,有些不放心地问道:“松下先生,这样当然好,可是,目前我们具体应该怎么做才好呢?”
松下说:“办法我已经想好了,那就是从现在起,全天工作制改为半天上班制,工资按照以前的数量发,也就是发全天的工资。”
武久说:“松下先生,这是什么办法啊?这个办法怕是不行吧。如果这样下去,用不了多久,公司就会成为一个空架子了。”
松下哈哈大笑,说道:“就这样办吧,你们不要担心,绝对不会像你们想的那样!放心好了。”
武久和井植将信将疑地走了,因为他们毕竟不是决策人,只好按照老板说的做。两人回到总部,马上在最高会议上传达松下的决定,然后一级一级对形势做了具体的分析之后做出了出奇制胜的策略,这种策略是一般人所难以理解的,但它确实是解决问题的妙招。这是一种过人的魄力和智慧。
也许有人会说,我是一个循规蹈矩的人,只会按照普通人的思维去解决问题,不可能有这么高的智慧,这样的方案我根本就不敢去想,也不敢去施行。世上无难事,只要你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善于分析问题,你的思维会越来越灵敏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会越来越多,越来越有效。做事要有预见性,要敢于开拓创新、规划未来、锐意进取,那么你的付出一定会取得超值的回报。
人们活着,应不单单考虑自己的利益,而应有公众意识,应兼顾到他人的利益。仅仅为自己活着的人,他的人生是有缺陷的。只有能兼顾他人的利益,为别人谋福利的人,他的人生才是值得自豪的。
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子曰:“礼者何也,即事之治也。君子有其事,必有其治。”
孔子说:“礼是什么呢?礼就是对事情的治理。君子有什么事情,就一定会有相应的治理手段。”
有一句话叫“方法一定比问题多”,要想一件事情得到圆满的解决,方法最重要,而且“对症下药”尤为重要。
据古文记载,大约在四千余年前,黄河流域发生了一次特大的洪水灾害。当时正处于原始社会末期,生产力极端低下,生活非常困难。面对到处是茫茫一片的洪水,人们只得逃到山上去躲避。部落联盟首领尧,为了解除水患,召开了部落联盟会议,推举了鲧去完成这个任务。
由于鲧用的是“堙”、“障”等堵塞围截的方法,治水九年后,劳民伤财,不但没有把洪水治住,反而水灾越来越大。尧死后,大家推举舜当了部落联盟的首领。舜巡视治水情况,看到鲧对洪水束手无策,耽误了大事,就将鲧治罪,处死在羽山。部落联盟又推举鲧的儿子禹。禹是个精明能干、大公无私的人。他接受治水任务时,刚刚和涂山氏的一个姑娘结婚。意志坚强的大禹,看到群众受到水害的情景,想到自己肩负的重大任务,便毅然决然地告别了妻子,来到治水的工地。
大禹治水
大禹请来了过去治水的长者和曾同他父亲鲧一道治过水害的人,总结过去失败的原因,寻找根治洪水的办法。有人认为:“洪水泛滥是因为来势很猛,流不出去。”有人建议:“看样子,水是往低处流的。只要我们弄清楚地势的高低,顺着水流的方向,开挖河道,把水引出去,就好办了。”这些建议给了大禹很大的启发,他经过实地考察,制订了切实可行的方案:一方面要加固和继续修筑堤坝;另一方面,禹改变了他父亲的做法,用开渠排水、疏通河道的办法,把洪水引到大海中去。用“疏导”的办法来根治水患。为了便于治水,大禹还把整个地域划分为九个大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州。从此,一场规模浩大的治水工程展开了。
禹亲自率领二十多万治水群众,浩浩荡荡地全面展开了疏导洪水的艰苦卓绝的劳动。大禹除了指挥外,还亲自参加劳动,为群众做出了榜样。他手握木锸(形状近似于今天的铁锨),栉风沐雨,废寝忘餐,夜以继日,不辞劳苦。由于辛勤工作,他手上长满了老茧,小腿上的汗毛被磨光了,长期泡在水中,脚指甲也脱落了。在治理洪水中,大禹曾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口,这时他的妻子刚刚生下儿子没几天,恰好从家里传出了婴儿哇哇的哭声,他怕延误治水,没有进去。第二次路过家门,抱在妻子怀里的儿子已经会叫爸爸了,但工程正是紧张的时候,他还是没有进去。第三次经过家门时,儿子已经有十多岁了,使劲把他往家里拉,大禹深情地抚摸着儿子的头,告诉他,治水工作还是很忙,又匆忙离开,没进家门。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被传为美谈,至今仍为人们所传颂。
在大禹的领导下,广大群众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劳动,终于疏通了九条大河,使洪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入了大海。他们又回过头来,继续疏通各地的支流沟泊,排除原野上的积水深潭,使它们流入支流,从而制服了水灾,完成了流芳千古的伟大业绩。
曾经有一位想办企业的青年请教比尔·盖茨说:“我想创办一家自己的公司,可是我又害怕失败,您能不能告诉我您有什么绝妙的方法,让我的公司能够迅速脱颖而出呢?”比尔·盖茨回答说:“要想脱颖而出,成为大赢家,你必须找到大公司所忽视的、能更新换代的项目全力一搏,但是代价是昂贵的,你必须常常要通宵达旦地工作。”
比尔·盖茨
而比尔·盖茨本人就是一个“工作狂”。他工作的方式是“日夜操劳,夜以继日”。他正是凭着这种精神,才击败了那么多强劲的对手。很多时候他为了设计一种软件,从早干到晚,一周工作七天。有时一干就很晚,就在办公室的地板上蜷着睡一宿,第二天差点把来上班的员工绊倒。也正是这种不怕吃苦、踏实勤奋、勇于创新的工作态度使他走向了成功。
很多人都希望能够学有所成,希望能在工作中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希望自己的才能能够得到领导的赏识从而受到重视。但实际上,我们往往都在默默无闻地做一些小事,过着平凡的生活。反躬自省一下,自己是不是已经做得很好,是不是已经充分发挥了自己的潜力呢?
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
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
古代想要彰明人们光明的德行于天下的人,一定要先治理自己的国家。想要治理自己的国家,必定要先安顿好自己的家庭。想要安顿好自己的家庭,必定要先修养自己的身体。想要修养自己的身体,一定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想要端正自己的心,一定要先使自己的意念诚实。想要使自己的意念诚实,一定要先获得知识。获得知识就要推究事物的原理,推究了事物的原理才能得到真知,得到真知然后才能意念诚实,意念诚实然后才能心正,心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修养,提高了自身修养之后才能整顿好家庭,家庭整顿好了然后才能治理好国家,国家治理好了才能使天下太平。
所谓“修身”,就是“克己”,完善人品操行,提高人生境界,是人格的自我完善。在儒家看来,“修身”的根本就是“仁”和“礼”,心怀仁,人知礼,修身就算是完成了。对今人而言,这其实就是道德的完善。
实际上,面临灾难而不失其德的人有很多,左伯桃和羊角哀便是在“天寒既至,霜雪既降”后更茂盛的“松柏”。
春秋时期,楚元王招贤纳士,天下不知有多少人闻风而归。西羌积石山有一个贤士,名叫左伯桃。当时,左伯桃已经快上五十岁了,因鉴于中国诸侯行仁政者少,恃强霸者多,所以一向没有做官的念头。后来,他听说楚元王慕仁为义,遍求贤士,才辞别乡中邻友,径奔楚国而来。
左伯桃
时值严冬,雨雪霏霏,再加上一阵阵如刀如刺的狂风,左伯桃吃尽了苦头,他的衣裳都湿透了。他勉强忍受寒冷前进,看看天色渐渐黑了下来,望见远处竹林之中,有一间茅屋,屋中透出一点灯光来。左伯桃大喜,就跑到这茅屋旁前去叩门求宿。屋里走出一个四十多岁的书生来,他知道了左伯桃的来意,便非常热情地迎他进屋了。
左伯桃进了屋内,打量一番,只见屋中家具简单,而且破陋不堪,一张床上堆满了书卷。左伯桃请教那人的姓名,那人名叫羊角哀,平生只爱好读书,想救国救民。二人三言两语,便十分投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两人便结拜做了异姓骨肉。
左伯桃见羊角哀一表人材,学识又好,就劝他一同到楚国去谋事,羊角哀也正有这个心思。一日天晴,两人便带了一点干粮往楚国而去。晓行夜宿,看着干粮将要吃尽,而老天又降下大雪来。左伯桃兀自思量,这点干粮,若供给一人受用,还能到得了楚国,否则两个人都会饿死的。他自己知道学问没有羊角哀的渊博,便情愿牺牲自己,去成全羊角哀的功名。想罢便故意摔倒在地上,让羊角哀去搬块大石来坐着休息。等羊角哀把大石搬来,左伯桃已经脱得精光,裸卧在雪地上,冻得只剩了一口气。
羊角哀大恸而号。左伯桃叫他把自己的衣服穿上,把干粮带走,速去求取功名,言毕死去。羊角哀到了楚国得由上大夫裴仲荐于元王。元王召见羊角哀时,羊角哀上陈十策,元王大喜,拜羊角哀做中大夫,赐黄金百两,绸缎百匹。羊角哀弃官不做,要去寻左伯桃的尸首。羊角哀把左伯桃的尸首寻到之后,给左伯桃香汤沐浴,择一块吉地安葬了。羊角哀便在那里守墓。
左伯桃临大难而不失其德,羊角哀面对高官厚禄而不改其行,两人的事迹遂成为一段佳话,流传千古。
范仲淹的新政失败以后,北宋的朝政越来越腐败,特别是在京城开封府,权贵大臣贪污受贿的风气十分严重,一些皇亲国戚更是肆无忌惮,不把国法放在眼里。
范仲淹雕像
开封府是皇亲国戚、豪门权贵集中的地方。以前,不管哪个当这差使,免不了跟权贵通关节,接受贿赂。包拯上任以后,决心把这种腐败的风气整顿一下。按照宋朝的规矩,谁要到衙门告状,先得托人写状子,然后通过衙门小吏传递给知府。一些讼师恶棍,就趁机敲诈勒索。包拯破了这条规矩,重新想了一个方法:老百姓要诉冤告状,直接到衙府门前击鼓。鼓声一响,府衙就大开正门,让百姓直接上堂控告。这样一来,衙门的小吏要想做手脚也不敢了。
包拯雕像
包拯为官一年,开封发大水,惠民河河道阻塞,水排泄不出去。经过调查,发现河道阻塞的原因是有些宦官、权贵侵占了河道,并在河道上修筑花园、亭台。包拯立刻下命令,要这些园主把河道上的建筑全部拆掉。有个权贵不肯拆除,还拿出一张地契,硬说那块地是他的产业。包拯经过详细的检查,发现地契是权贵自己伪造的,十分生气,于是勒令权贵拆掉花园的同时,还给仁宗写了一份奏章,进行检举揭发。那人一看事情闹大,害怕仁宗追究,只好乖乖地把花园拆了。
权贵们知道这件事情之后,明白了包拯铁面无私,没有空子好钻,都不敢再为非作歹了。
对亲戚朋友包拯也十分严格。有的亲戚想利用他做靠山,他一点也不照顾。日子一久,亲戚朋友知道他的脾气,也不敢再为私人的事情去找他了。
包拯一生廉洁,铁面无私,在临死前,他还留下遗嘱说:后代子孙做了官,如果犯了贪污罪,不许回老家;死了以后,也不许葬在包家的坟地上。
包拯做事不偏不倚,正直无私,不但使一些歪风邪气远离自己,使自己的品德不受到污染,而且能够在做事的时候得到更多人的拥护。
“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是儒家思想传统中知识分子尊崇的信条。以自我完善为基础,通过治理家庭,直到能够平定天下,是几千年来无数知识者的最高理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人来说,虽不像古代知识分子那样以“平天下”为理想,但也要注意“正心“与”修身”,有了健康的身心,才有发展事业的基础。“正心”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要想做好的领导,必先从正心做起。对于领导者而言,身在高位,要克制自己不正当的愿望,完善自己的道德,做一个好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