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叶挺(1896—1946),原名叶为询,字希夷,号西平,广东惠阳县客家人,1896年9月10日(清光绪二十二年八月初四)生于广东省惠阳县周田村。他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创始人及新四军重要领导者之一,是享誉世界的政治家、军事家。先后毕业于广东陆军小学堂、武昌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和保定陆军军官学校;1919年年初在粤军中任支队副官,同年加入中国国民党,1921年任孙中山陆海军大元帅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1922年6月,粤军总司令陈炯明叛变时奉命守卫总统府前院,掩护孙夫人宋庆龄脱险;1924年赴苏联,入莫斯科东方劳动者共产主义大学(东方大学)和红军学校中国班学习,同年先后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和中国共产.党,由信仰三民主义转而信仰共产主义。1925年回国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粤军)12师36团团长,独立团团长;随第四军12师师长张发奎参加湖北汀泗桥和贺胜桥等战役,获“北伐名将”之美誉,第四军亦有“铁军”之称。北伐军占领武汉后,部队大规模扩编,他升任第十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南昌起义爆发后,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1927年参加领导广州起义,任起义军工农红军总司令,起义失败后,遭受共产国际的严厉批判,与党脱离关系,流亡欧洲,后到澳门隐居。1934年在香港加入了李济深、陈铭枢等组织的以抗日为主旨的中华民族革命同盟。抗日战争爆发后,叶挺出任新四军军长,1941年1月,国民党顽固派制造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在遭国民党军重兵包围的严重情况下,叶挺指挥部队奋起突围,浴血奋战八昼夜之久,在奉派与国民党军交涉时被扣押。叶挺将军严词拒绝了蒋介石的威逼利诱,婉拒了好友陈诚劝其前往缅甸御敌的请求,先后被囚于江西上饶、湖北恩施、广西桂林等地,最后移禁于重庆“中美特种技术合作所”集中营。1946年3月4日,经中共中央多方努力,叶挺始获自由,3月7日,中共中央、毛泽东主席电告叶挺批准其加入中国共产.党,以“亲爱的叶挺同志”相称;4月8日,叶挺自重庆飞返延安,途中飞机失事,于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附近不幸遇难。
生平
叶挺,字希夷,广东惠阳县会水楼村人,1896年9月10日出生于一个农民家庭。7岁上小学,15岁考入惠州中等蚕业学校。1914年12月,入湖北陆军第二预备学校学习军事知识。1916年年底,叶挺以优等生资格进入保定陆军军官学校工兵科。
1918年年底,叶挺从保定军校结业后,参加了孙中山创建的粤军。1920年,在攻打桂系军阀的战斗中,叶挺率部一举击溃了四倍于己的敌人,威名大振。10月,他随师回到广州,就任工兵营副营长,继而调任总统府警卫团第二营营长。
正当孙中山准备北伐时,陈炯明叛变,叛军围攻总统府,叶挺率部英勇地击退了叛军的三次冲锋,掩护孙中山脱险,避难于永丰舰上。当叛军从后门攻入总统府时,叶挺机智地把几千元钞票抛向叛军,引起他们互相争夺,然后集中火力,射向这些要钱不要命的家伙,掩护孙夫人宋庆龄突围脱险。
对于叶挺的英勇果敢,孙中山非常赞赏。
后来,叶挺辗转澳门,赴法国留学。1923年3月,孙中山回到广州,重建革命政府,电令叶挺回国任宪兵司令部参谋长兼第一营营长。这时,国民党进行改组,实现了国共两党的第一次合作。中国共产.党提出的一系列革命主张,使叶挺深受鼓舞。
1924年叶挺赴苏联东方大学学习,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1925年叶挺回国后,担任国民革命军第四军参谋处长,后调任第四军十二师三十四团团长。此时,陈延年、周恩来等正在筹建一支以共产.党人为骨干的革命武装,三十四团被改编为由党领导的独立团,叶挺任团长。他亲自负责部队的军事、政治训练,使独立团成为北伐的一支先锋劲旅。
1926年5月,叶挺率部北伐,担任先遣队,从肇庆、新会出发,向湖南前线挺进,讨伐吴佩孚。6月5日,独立团经过两天的战斗,攻占湖南攸县城,7月20日攻占浏阳。8月,攻占湖北咸宁汀泗桥。随后连克桃林铺、印斗山等地,8月30日占领贺胜桥。9月,率部围困武昌。10月10日,率部攻入武昌。由于独立团英勇善战,战绩辉煌,被誉为“铁军”,叶挺团长获得了“北伐名将”的称号。
叶挺
1927年1月,国民革命军占领武昌后,国民政府从广州迁到武汉办公,国民革命军进行了部队扩编或改编,叶挺升任第四军第二十五师师长兼武昌卫戍司令。不久调任第一军第二十四师师长,兼任第十一军副军长。
5月,夏斗寅叛变,袭击武昌。叶挺率部奋勇作战,打垮夏斗寅。
但就在这一年,蒋介石、汪精卫相继发动反革命政变。为了挽救革命,党决定用军事行动反击反革命的屠杀。叶挺受命率部进入南昌,在以周恩来为首的前委的领导下,与贺龙、朱德、刘伯承等一起,发动了举世闻名的南昌起义。
1927年8月1日,叶挺与周恩来、贺龙、朱德、刘伯承等领导南昌起义,任前敌总指挥兼第十一军军长,
叶挺、周恩来
率领北伐军三万多人,打响了南昌起义的第一枪。起义军进入潮州、汕头地区,在寡不敌众而遭失败的情况下,叶挺等护送病中的周恩来转移到了香港。
10月,与毛泽东的秋收起义部队在井冈山会师。随后,叶挺独立团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五纵队,队长是朱德,政委是陈毅。
12月11日,中国共产.党发动和领导了广州起义。叶挺出任起义工农红军总司令,协同张太雷等指挥部队作战,很快占领了广州。由于敌我力量悬殊,起义在两天后失败。随后,国民党反动派在广州掀起白色恐怖,到处搜捕起义领导人。叶挺机智地化装成盲人,到了香港。叶挺到香港后,迅速和党组织建立了联系。当时,广州起义的消息已震惊全世界,许多香港报刊也发表文章,称颂这场伟大的起义。叶挺感到由衷的欣慰。但他没想到,在党的内部,迎接他的不是鲜花,而是批判。由于广州起义较为短暂,又损失较大,很多人都要求追究责任,结果叶挺受到不公正的处理,情绪一度十分低落。
1928年春,叶挺接到党的通知,要他去苏联休养,同时讨论广州起义的问题。这个消息自然给苦闷中的叶挺带来了新的希望。他立刻假道日本,前往苏联。
为使组织上能正确地总结广州起义的经验教训,叶挺向共产国际写了关于广州起义的详细报告。但共产国际对叶挺的正确意见置之不理。
叶挺被剥夺了申诉权利后,便愤然离开莫斯科,到日本、德国、法国、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度过了十年的流亡生活。
对于此事,周恩来后来做了客观的评价:广州起义失败后,叶挺到了莫斯科,共产国际代表还说他政治动摇。共产国际没有人理他,东方大学请他做报告,共产国际也不允许他去。这样,他就离开党跑到德国去了。这件事我们应该给叶挺申冤。
离开苏联后,叶挺在德国和法国度过了5年时间。1928年秋,叶挺到了德国首都柏林。叶挺很早就想到德国学习军事。早在1916年,还在保定军校学习的叶挺就选修了德文,准备将来到德国学习。12年后,他虽然如愿来到德国,但此时的叶挺却没有了当年的豪情壮志。他甚至打算放弃自己的军事政治生涯,专心搞德文翻译。他还参加过德国一个提倡吃素的流派,专心吃起素来。
初到德国时,叶挺的生活很困难,除了靠翻译德文,他还到处找些零工做,以贴补家用。在那段日子里,他卖过青菜、水果,帮人摘过果子,还在柏林等地开过小吃店,主要卖油条、烧饼和粥。顾客多是住在附近的华工,但谁也不知道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北伐名将。叶挺利用赚到的钱接济一些贫困的中国留学生和年老多病的华工,自己也买了一些德文书籍,其中光百科全书就有几十本。在此期间,他还曾到法国短暂生活过一段时间。
1928年年底,叶挺接待了一位老朋友、广州起义领导人之一黄平。黄平在广州起义后受的打击最大,处分也最重,但黄平却没有丧失对革命的信心,这使得叶挺的思想再一次受到触动。
1930年春,周恩来来到柏林,发现叶挺对革命失去了信心,与叶挺进行了促膝长谈,告诉他干革命不能考虑自我。周恩来的话对叶挺启发很大,旅居德国的廖承志等人也不断鼓励叶挺。
在朋友们的帮助下,叶挺逐渐摆脱了失败的情绪,他认识到,革命不是一蹴而就的,个人的荣辱同整个革命事业相比算不了什么。此时,中国国内的革命形势也在向好的方向发展。毛泽东在井冈山创立了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后,星星之火逐渐向全国扩展。中国革命的前景振奋了叶挺,使他重新燃起了希望。他决定多学些本领,为回国重新参加革命做准备。
当时,德国军队被称为世界最强大的陆军,为了研究德国军队,叶挺经常到图书馆等处翻阅报刊资料。他潜心钻研军事,希望回国后能派上用场。鉴于广州起义失败的教训,叶挺重点研究了军事工程学和军事化学,他不断做爆破试验,经常把家里弄得一团糟。
叶挺对军事的刻苦钻研引起了德国人的敬佩。一位德国军事家还送给他一根特殊手杖以示鼓励,这根手杖可以当作长剑和手枪使用,深得叶挺喜爱。
1931年,国内形势的发展使得叶挺再也不能待在国外了。当时,日本悍然发动“九一八”事变,占领了东三省。而蒋介石对日本一味退让,却不断调兵“围剿”红军。蒋介石的倒行逆施使叶挺十分气愤,恨不得立刻返回祖国参加抗日。他每天翻阅大量报刊,密切注意国内局势。但远居海外,消息毕竟太少,也来得太慢。为此,他离开了德国,来到澳门,结束了海外流亡生涯。
1937年抗战全面爆发后,叶挺于1938年1月和项英、陈毅一起组建新四军,担任军长,被授予国民革命军中将军衔。使南方八省十三个地区的红军游击队汇成了一支抗日的洪流。
叶挺指挥的新四军像一把钢刀插入敌人的心脏,出没在敌人的后方,驰骋于大江南北。三年中,同日寇作战达四千余次,歼灭敌人十万多人,创建了苏南、苏北、皖东、皖中、皖东北、淮海等大片根据地,部队也由一万多人发展到十万多人。
1938年,叶挺亲率部粉碎了日军对皖南的扫荡,得到了蒋介石的致电嘉奖。
1940年10月4日,日军集中了四万余人扫荡皖南,其中五千余人经铜陵、繁昌、南陵等地直扑云岭。叶挺率领特务团一营和教导队一部分,赶赴汀潭阻击敌人,击退敌人十余次猛攻后,又将敌人包围在泾县一带。
为了掩护突围,敌人出动了十几架飞机对我阵地实施狂轰滥炸,炸弹不断落在叶挺的指挥所周围,但叶挺依然镇定自若地指挥战斗,还亲自拍摄了敌机的照片。
这次战斗的胜利,震动了大江南北,新四军的威望空前提高。
1940年秋,蒋介石阴谋消灭新四军。10月19日,他强令新四军在一个月内撤到黄河以北地区,同时又密令顾祝同、汤恩伯、李品仙、韩德勤等部向我进攻。
党中央为了顾全大局,避免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破裂,命令新四军皖南部队迅速北移。12月初,叶挺组织一千多名伤病员和后勤人员先期撤离皖南到达苏南。
1941年1月4日,叶挺、项英领导军部和教导团等共九千余人,踏上了北移的征途。5日,部队到达茂林地区,突然遭到事先埋伏的国民党顽固派军队的袭击。他指挥部队与敌人进行了八昼夜的浴血奋战,终因众寡悬殊,弹尽粮绝,除千余人突围外,其余大部分壮烈牺牲。
叶挺在前往与顾祝同谈判的途中,也被顽固派扣押,这就是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皖南事变后,周恩来在新华日报上题词“千古奇冤,江南一叶,同室操戈,相煎何急”予以抗议。
叶挺被捕后,最初关押在上饶集中营。顾祝同奉蒋介石之命,劝诱叶挺投降,说:“你不是共产.党员,何苦代人家受苦?不如拉靠中央(指蒋介石),不但可以不死,而且有官做。”
叶挺鄙夷地说:“新四军是人民抗日军队,共产.党是人民抗日党派,我是新四军军长,我始终负责到底,要打要杀由你们,要我屈服,不可能。”又说:“我是军长,一切由我负责。如果蒋介石真是为了什么军令与法纪,我要求公开军法审判,我将把事实的真相宣告于全国人民。我的下级无罪,因为他们是服从我的指挥。我要求把被俘的下级干部立即释放。”
顾祝同碰了钉子仍不死心,再次宴请叶挺,说只要肯说一句皖南事变是共产.党挑起的,就可委任他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进行“合作抗日”。
叶挺听后勃然大怒,拍着桌子痛斥道:“请你把这一套收起来吧。今日是国家危急存亡之秋,我叶挺一向力主抗日,别无他念。可是你们却反复无常,不顾国共合作一致抗日的诺言,悍然发动这次事变,陷害新四军。‘合作抗日’四个字,亏你说得出口!”
最后,叶挺斩钉截铁地说:“叶挺头可断,血可流,志不可屈!”
敌人在上饶策反不成,蒋介石下令将叶挺秘密押解到桂林,关进阴森潮湿的七星岩洞穴,交给军统特务看管,企图以生活上的虐待和精神上的恐吓,毁坏他的身体,消磨他的意志。在这一切都失败之后,敌人又把他解往重庆。
临上飞机之前,军统特务给叶挺送来了一套将军服,说委任他为“高参”,让他穿上。谁知飞机到重庆降落后,从机舱里走出来的,却仍然是穿着破旧不堪的新四军军服的叶挺。这使在场的一批国民党高级将领十分尴尬。
在重庆,旧友陈诚几次来劝降,都遭到叶挺的拒绝。他表示,除了恢复新四军,由他继续担任军长,同时惩办围攻新四军的首恶外,其他任何工作都不做。他还一再责问陈诚;你们为什么要袭击正在对日作战的新四军?抗日有什么罪?为什么把我囚禁起来?对于叶挺的质问,陈诚哑然无语,不敢作答。
万般无奈,蒋介石不得不出马来劝降。但叶挺却用同样的话语把他顶了回去。
军统特务头子戴笠问叶挺:“你出狱后的第一件事是什么?”叶挺毫不犹豫地回答:“我若能出去,第一件事就是要求恢复我共产.党员的资格!”
戴笠听了叶挺的回答,惊恐地哀叹道:“共产.党人的可怕,就在这些地方!”
在重庆中美合作所的囚室里,叶挺写下了著名的囚歌:
为人进出的门紧锁着,
为狗爬出的洞敞开着,
一个声音高叫着:
——爬出来吧,给你自由!
我渴望自由,
但我深深地知道,
人的身躯怎能从狗洞子里爬出!
我希望有一天,
地下的烈火,
将我连这活棺材一齐烧掉,
我应该在烈火与热血中得到永生!
经过我党长期坚决的斗争,以及爱国民主党派、民主人士的大力声援,蒋介石不得不释放了叶挺。1946年3月4日,叶挺回到了重庆中共代表团所在地。
第二天,叶挺即致电党中央毛泽东,请求重新加入中国共产.党。3月7日,党中央复电叶挺,批准了他的请求,并向他致以热烈的欢迎和慰问:“你为中国民毛泽东题叶挺族解放与人民解放事业进行了二十余年的奋斗,经历了种种严重的考验,全中国都已熟知你对民族与人民的无限忠诚。”
叶挺回到党的怀抱后,立即要求党给他分配工作。在周恩来领导下,他参加了国共谈判三人军事会议。4月8日,他与夫人李秀文以及秦邦宪、邓发、王若飞等同志在返回延安途中,不幸飞机失事,遇难于山西兴县黑茶山。
噩耗传来,全党全国人民万分悲痛。毛泽东在解放军报上发表悼词说:“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朱德也发表了题词:“为全国人民和民主团结而牺牲。”周恩来写了“四八”烈士永垂不朽的悼念文章。
“你是人民队伍的创造者,北伐抗战,你为新四军立下了解放人民的汗马功劳。十年流亡,五年牢监,虽苍白了你的头发,但更坚强了你的意志……”这是周恩来对叶挺将军一生的高度评价。
总结
叶挺将军的整个一生都在为人民为无产阶级战斗。在北伐战争中,他领导有名的独立团与北洋军阀作战。在党的领导下,不怕困难、英勇果敢、当机立断,因而战无不胜,攻无不克,创造了光辉的战绩,获得了“铁军”的光荣称号。铁军精神是新四军在抗日战争时期形成的战斗精神和战斗品质。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井冈山精神是铁军精神形成的思想文化源泉;异常险恶的革命斗争环境是铁军精神产生和发展的特殊条件;以叶挺和陈毅为代表的新四军高级指战员群体和众多新四军将士是铁军精神形成和发展的人脉渊源。
革命战争年代中形成的叶挺精神,教育和鼓舞了一代又一代共产.党人、中华儿女,也永远是我们学习和弘扬的宝贵精神财富。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今天,叶挺坚韧不拔临难不惧的顽强革命精神对我们加强和改进党的作风建设,构筑拒腐防变长城,更是树立了一个光辉典范。
叶挺一生有过许多辉煌,但也遭受过许多失败和挫折,他热爱祖国、热爱人民、热爱军队、热爱士兵,是永远值得我们学习的光辉榜样。提起叶挺这个铿锵的名字,人们无不钦佩他无私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大义凛然的崇高品格;对叶挺蒙冤受难、长期被反动派监禁仍壮志未磨的亮节高风,无限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