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
许振超
许振超,生于1950年,男,汉族,山东荣成人。1974年,初中毕业后到青岛港当了一名码头工人。他立足岗位,做出了卓越贡献。曾先后荣获青岛市劳动模范,青岛市优秀共产.党员,山东省有突出贡献工人技师,省自学成才先进个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和全国交通系统劳动模范,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优秀共产.党员等称号,被誉为新时期产业工人的杰出代表。
生平
许振超1950年1月生于山东荣成。1974年,他初中毕业后到青岛港当了一名码头工人。他操作的是当时最先进的起重机械——门机。面对这个新鲜“玩意”,许振超勤学苦练,7天就学会了门机的操作,在一起学习的工人中他第一个能够独立操作。然而,会开容易开好难。师傅开门机,钩头起吊平稳,钢丝绳走的是“一条线”;而到了初学的许振超手里,钩头稳不住,钢丝绳直打晃。特别是矿石装火车作业,一钩货放下,洒在车外的比进车内的还多。看到工人们忙着拿铁锨清理掉在外面的矿石,许振超十分内疚。另外,矿石装火车装多了,工人要费不少劲扒去多的;装少了,还要工人再往上装,很是麻烦和费力。为了早日掌握这项技术,许振超把队里的几本技术书都看遍了,觉得还不行,就到处借书看。但光借书总不是办法,他就从生活费中省钱买书看。新书贵就买旧书。有一次下了夜班,他骑自行车跑了40多里路,到李村集书摊上买了几本旧书,回到家顾不上休息,先过足读书瘾。在每
学习中的许振超
次作业完毕,别人歇着了,许振超还留在车上,练习停钩、稳钩。四五个月后,他开的门机钢丝绳走起来也成一条线了,一钩矿石吊起,稳稳落下,不多不少,正好装满一车皮。许振超这手“一钩准”的绝活,很快就被大家传开了。一次,许振超干散粮装火车作业,发现粮食颗粒小,更易撒漏。他便在工作之余,吊起满满一桶水,练习走钩头,直至练到钩头行进过程中滴水不洒,再去装散粮。一抓斗下去,从舱内到车内,平平稳稳,又一个绝活——“一钩清”。许振超的活干净利索,装卸工人们二次劳动强度大大减轻,因此,工人们谁都愿意跟他搭班。
1984年,青岛港组建集装箱公司,成绩优秀而且有钻研精神的许振超当上了第一批桥吊司机。这回,许振超又钻研上了。桥吊作业有一个高、低速减速区,减速早了装卸效率下降,减速太迟又影响货物安全。于是,许振超带上测试表反复测试,终于成功地将减速区调到最佳位置。以前一台桥吊一小时吊十四五个箱子,改革后能吊近20个箱子,使作业效率提高四分之一。一次,一场大雾使整个码头的装卸作业被迫停下,直到中午雾仍不散。货轮的船长急火火地找到许振超,请求马上把集装箱卸下来。原来,该轮装载的全是冷藏箱。不料供电电源发生故障,如不抢卸,一旦箱里温度升高货物变质,损失就是好几百万元。一台桥吊有十几层楼那么高,而集装箱上起吊用的4个锁孔,每个不过一块香皂大小。司机在40多米高的桥吊上,要让重达十几吨的吊具的4个爪准确插入集装箱的锁孔中,好天气操作起来都不那么容易,何况在大雾弥漫的情况下,难度可想而知。艺高人胆大。许振超一咬牙
许振超在调度室答应了。他在船上、岸边各安排两个经验丰富的老司机,通过对讲机随时报告集装箱位置,自己登上桥吊,精心操作。随着船上、岸边清晰的报告声,一个个箱子一钩到位,顺顺利利全卸了下来。许振超凭着过硬的功夫、娴熟的技巧,闯过了雾天作业禁区,为客户挽回了巨额损失。
1991年,许振超顺理成章地当上了桥吊队队长。他在工作中发现,桥吊故障中有60%是吊具故障,而故障主要是由于起吊和落下时速度太快,吊具与集装箱碰撞造成的。他提出,这么操作不仅桥吊容易出故障,货物也不安全,必须做到无声响操作。司机们一听炸了窝。“集装箱是铁的,船是铁的,拖车也是铁的,这集装箱装卸就是铁碰铁,怎么能不响呢?”还有更为重要的一个原因,那就是桥吊队实行的是计件工资,多吊一箱就多挣一份钱。搞无声响操作,轻拿轻放,不明摆着要降低速度,减少收入吗?因此,司机们从心里来讲是不愿意的。许振超没多解释,自己动手练起来。他通过控制小车水平运行速度和吊具垂直升降之间的角度,操作中眼睛上扫集装箱边角,下瞄船上装箱位置一点,手握操纵杆变速跟进找垂线。打眼一瞄,就能准确定位,又轻又稳。然后,他专门编写了操作要领,亲自培训骨干并在全队推广,以事实说服人。经过许振超的努力,“无声响操作”成了青岛港的独创。
有一次,青岛老港区承运一批化工剧毒危险品。这个货种一旦出现碰撞,就有可能引发恶性事故。为了确保安全,码头、铁路专线都派上了武警和消防员,身着防化服全线戒严。船靠岸后,在许振超的指挥下,练就一手“无声响操作”的桥吊司机们个个精心操作,一个半小时,40个集装箱被悄然无声卸下,又悄然无声装上火车。船东代表感慨地说:“你们的作业简直是行云流水,太神奇了!”“咱当不了科学家,但可以做个能工巧匠。”
正在指挥作业的许振超
声名大振的许振超,不但开好了自己的桥吊,还想做更多的事。一次,队里的一台桥吊控制系统发生了故障,请外国厂家的工程师来修。专家干了12天,挣走了43万元。而当时公司上百人,几十台机械,忙活一天一夜,也不过挣个三四万块钱。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许振超。他在心里总是在琢磨,能不能自己修桥吊?当他试着向外方专家请教点“真经”时,人家耸耸肩,不屑一顾。他明白外国人瞧不起他们,对他们搞技术封锁,永远把他们当“门外汉”。这件事深深刺痛了许振超。他想,如果自己会修,这笔钱不就省了吗?然而,桥吊的构造很复杂,涉及电力拖动、自动控制等6门学科,就是学起重机械专业的大学生也至少得两三年才能够处理一般性故障。许振超只有初中文化,可为了攻克这门技术,他着了魔似的钻研,终于发现,所有的技术难点都集中在一块块控制系统模板上。而这正是外国厂家全力保护的尖端技术——不仅没提供电路模板图纸,就连最基本的数据也没有。许振超决心攻克这个难关。他忽然想起没有电路图修理进口录音机的过程,脑海中一个大胆的设想跳了出来:用桥吊的控制板倒推电路图。为什么要这样做?原因很简单。桥吊上最神秘的就是电力拖动系统,掌握这个系统必须要有完整的电路图。有了这张图,就等于解剖了桥吊的全身电路神经,处理起故障来,就轻松多了。可是外国公司为了保护自己的尖端技术,不提供控制板资料,提供的只是一般常识,没有实用价值。每天下了班,他拿着借来的备用模板,一头扎进自己的小屋里。一块书本大的模板,一面是密密麻麻镶嵌的上千个电子元件,另一面是弯弯曲曲的印刷电路,这样的模板在桥吊上一共有20块。为了分辨细如发丝、若隐若现的线路,许振超专门用玻璃做了个支架,将模板放在玻璃上,下面安上100瓦的灯泡,通过强光使模板上隐身的线路显现出来,然后一笔一笔绘制成图。光分辨这2000多个焊点,已够麻烦了,要弄明白它们之间的连接更麻烦。一个点前后左右可能有4条连线,而且每一条连线又延伸出两条连线,两条再变成4条,最多的变成20、30条连线,每个点、每条线,许振超都要用万用表试了又试,一条线路常常要测试上百个电子元件,直到最终试出一条通路来。这样精细的活,特别累眼,累得看不清了,许振超就到冰箱里取出冰块,敷上一会儿,接着再干,每天晚上坚持干3个多小时。就这样,许振超用了整整4年时间,一共倒推了12块电路模板,画了两尺多厚的电路图纸,终于攻克了技术难点。这套模板图纸后来便成了桥吊司机的技术手册,更成了青岛港集装箱桥吊排障、提效的“利器”。一次,一台桥吊上的一块核心模板坏了,许振超跑到电器商店花8元钱买了一个运控器,回来换上后桥吊就正常运作了。而这要是在以前,换一块模板得花3万块钱!2000年,队里的6台轮胎吊发动机又到了大修的时候。许振超找到公司领导主动要求,把这个项目交给他组织技术骨干来完成,一来锻炼队伍,二来节约资金。面对复杂的维修工艺,他与攻关小组一起边琢磨边实践,加班加点,提前完成了轮胎吊发动机的大修。近几年来,经他主持修理的项目累计为青岛港节约800多万元。
许振超和工友们
很快许振超和他的维修技术声名远播,公司给他配备了一台传呼机。许振超的传呼机一天24小时都开机,只要桥吊有故障,随叫随到,随到随修。掌握了修桥吊的技术,许振超仍不满足。因为作业中桥吊一旦发生突发故障,如果不能及时排除,将对装卸效率和船东利益造成严重影响。许振超又提出了一个新目标——“15分钟排障”。他从解剖每一个运行单元入手,不断探索,终于做到心中有数,手到“病”除。目前,桥吊队从接到故障信息,到主管工程师到场排除,已缩短到15分钟以内。
2001年,青岛市和青岛港集团实施外贸集装箱实施西移战略,启动前湾集装箱码头建设。然而,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1月下旬,桥吊安装仍然没有大的进展。关键时刻,青岛港集团总裁常德传现场发布任命:许振超任桥吊安装总指挥,年底前完成桥吊安装。许振超办了两件事:一是打电话告诉爱人,从现在到年底一个多月不能回去,让她放心;二是买了10箱方便面,往现场一扔。前湾码头当时还是一片荒地,现场办公就在工地上一个集装箱里。零下十几摄氏度的天气,集装箱里里外外一样冷。每天早晨脸盆里的水都冻成冰坨,穿上工作鞋先要跺几分钟。吃饭要到三里地以外,错过点只能干啃方便面、凉馒头;睡觉就在集装箱一角铺上硬纸壳加大衣。有一次许振超发烧,几天不退,身子像散了架一样,走路都发飘。但晚上给家里打电话仍是那句话:“工程进展顺利,我一切都好。”妻子许金文和女儿小雪放心不下,乘轮渡到码头上看望许振超。只见许振超眼里布满血丝,嘴上裂着口子。荒凉的前湾码头空地上,只有两个铁皮集装箱。其中一个,就是许振超的办公室兼卧室,里面的“家当”有三件:一把电水壶,一件军大衣,一张硬纸壳。妻子含着眼泪说:“这么苦,你的身体怎么受得了?”许振超笑笑说:“做心里喜欢的事,就不觉得苦。”经过40多天的奋战,重1300吨、长150米、高达75米的超大型桥吊,终于矗立在前湾宽阔的码头上。许振超和工友们激动得流下了热泪。这一段的艰苦生活使许振超原有的风湿病又加重了,走起路来左腿常常不敢吃劲。直到现在,每天晚上睡觉时,都得穿上厚厚的毛袜子。
许振超常说:人总是要有一点精神的,在工作岗位上,干就干一流,争就争第一,拼命也要创出世界集装箱装卸名牌,为企业增效,为国家争光。在这种精神支撑和鼓舞下,“振超效率”诞生了。随着港口西移战略的顺利推进,一个念头在许振超脑海里越来越强烈:提高装卸效率,创造集装箱装卸船世界纪录!2003年4月27日,青岛港新码头灯火通明,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在“地中海阿莱西亚”轮上开始了向世界装卸纪录的冲刺。20时20分,320米长的巨轮边,8台桥吊一字排开,几乎同时,船上8个集装箱被桥吊轻轻抓起放上拖车,大型拖车载着集装箱在码头上穿梭奔跑。安装在桥吊上的大钟,记录了这个激动人心的时刻。4月28日凌晨2时47分,经过6小时27分钟的艰苦奋战,全船3400个集装箱全部装卸完毕。许振超和他的工友们创下了每小时单机效率703自然箱和单船效率339自然箱的世界纪录。5个月后,他率领团队又把每小时单船339自然箱这个纪录提高到每小时单船381自然箱。几年来,许振超带领团队按照“泊位、船时、单机”三大效率的标准要求,开展比安全质量、比效率、比管理、比作风的“四比”活动,先后8次刷新集装箱装卸世界纪录,“振超效率”由此扬名国际航运界!而许振超总是谦虚地说:“装卸效率是集体协作的结晶,现代化大生产说到底最需要团队协作。仅凭我一个人,就是一身铁又能打几个钉。”
几十年来,许振超创出了许多绝活儿,也带出了一支会干绝活又能创新的团队。现在,队里涌现出了许多像他一样的装卸专家,不少技术主管成功地主持了许多桥吊的电控改造,桥吊队维修班还改进了桥吊钢丝绳更换方式,大大缩短了换钢丝的时间——这个时间又为全国沿海港口最短。更令许振超和他的桥吊队振奋的是,“振超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名牌效应,青岛港在世界航运市场的知名度越来越高。一年来,海内外,世界许多知名航运公司,主动寻求与青岛港合作,纷纷上航线、增航班、加箱量,仅短短8个月时间,青岛港就净增了13条国际航线,实现了全球通。2003年完成集装箱吞吐量420万标准箱,实现了243%的高速增长。面对码头繁忙的国内国际业务,许振超感慨地说:“货走得快,走得好,咱心里就踏实。”
许振超是一名普通的码头工人,但他勤奋好学,成了一名“桥吊专家”。许振超只上过一年多的初中,可他凭借苦学苦练,成了码头上人人知晓的“许大拿”。他的脱颖而出,没有什么秘诀,用自己的话说就是要学习。
许振超在报告会上
的确,许振超是个极爱钻研和学习的人,在20世纪70年代,许振超刚进港口的时候,别人上班包里只拎个饭盒,他的包里却多一本书。到上海港学桥吊,别人周末去逛上海滩,而他一门心思地泡在码头上鼓捣图纸。工作中遇到不懂的事情,他就向身边的技术人员请教;学习中有好的体会和想法,他就赶快记下来。多年来,他坚持工作需要什么就学习什么,带着问题去学,这个习惯一直保持到现在。
许振超相信: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岗位能够成就事业!他说过一句令工友们感到震撼的话:一个人可以没文凭,但不可以没知识;可以不进大学殿堂,但不可以不学习。学习使人进步。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解放思想、不断继承创新、不断加快发展的过程。只有不断用新的知识武装头脑,我们才能把握新的发展机遇,才能够不断地接纳新事物和新观念。青岛港鼓励工人们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技术,一个劳动密集型企业就逐渐实现了向技术密集型人才企业的转变。青岛港基层的一些干部都说,不学习就没有办法面对日新月异的发展形势和科技含量更高的竞争要求。
许振超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他用一种严谨的求学态度鞭策自己,警醒自己不能满足一知半解。他注意知识的更新,也注重不断地进取。基于这样的一种认识和百折不挠的钻研精神,许振超入港30年,实现了年年有创新。可贵的是他除了自己学,还带领着工友们一起学,他将自己多年来的驾驶、维修桥吊技术总结编制了一本装卸桥司机操作手册,把成才的经验教给大伙。在他的带动下,全队工人把学习的风气搅浓了,一批“桥吊专家”冒了出来。许振超的学习与实际联系很紧密,他用学来的知识解
许振超获得劳动模范光荣称号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
许振超热爱自己的岗位,他认为,爱岗就要敬业,敬业就要精业。他参加工作几十年来,对待工作总是兢兢业业,一丝不苟,甘于奉献。
创新是许振超多年来始终不渝的追求。他认为,创新要从最基础的工作做起。他走上了领导职务后,总是让哪些刚走上岗位的年轻人从擦桥梯、注润滑油、换钢丝这些桥吊工作中最苦最累的活干起。有的年轻人不愿干这些又苦又累的基础性工作,许振超就边进行说服教育,边亲自登上70多米的桥吊做示范。许振超每周两次学习,一次学习交流会,雷打不动。交流会上,不管是技术员还是桥吊司机,都要把工作中遇到的技术问题和解决办法整理出来在队里交流。队里专门创建了“网络学习和交流”网页,把技术资料、技术信息都搬到了网页上,人人都能学得到。用许振超的话来说,就是要做到“经验互补、资源共享”。
许振超不断要求进步,2005年他把钻研的目标放到了“摩圣”技术上。“摩圣”技术是能够实现设备自愈和节能的国外新技术,国家作为重点项目大力推广,但一直没得到有效利用。许振超得知这个信息后,马上意识到,这是个节能的好机会,于是他传递火炬的许振超虚心拜师学艺,研究资料,同技术人员一起反复探讨,在两台轮胎吊上投入使用,仅3个月就降低燃油费3万多元,成为唯一一家成功运用这项高新技术的企业。在全国用电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为国家省电,为港口省钱,是码头工人义不容辞的责任。冷藏箱堆场
是公司用电第一大户,占到总量的77%,许振超决心在冷藏箱节电项目上刻苦攻关。从2005年8月份开始,他选择了几个先进的节能产品进行了上百次测试,发现某产品在确保冷藏箱制冷指标不变的情况下,节电率达13%,这样下来,一年就能节省电费近600万元,投资回报率达60%以上。当他把可行性方案上报后,董事会当即决定投入使用。
走上领导岗位后,许振超坚持青岛港“一心为民,造福职工”的好政策,把员工当成自己的兄弟姐妹,倍加关心爱护,始终把保障下属员工安全作为自己第一位的责任,为员工制作和发放了“安全卡”、“爱心卡”。他还积极参与社会公益事业,带动同事们为身患骨癌的沂蒙山小姑娘捐款3万元,保证了手术的顺利进行,使小姑娘得以康复。
2005年4月,许振超被全国总工会评为全国劳动模范。中央主要媒体把他作为重要先进典型在全国进行集中宣传。秋天,青岛港团委隆重举行“志愿者注册日”活动,许振超同志作为青岛港第一名注册志愿者,现场进行登记注册,用实际行动,进一步宣扬了“服务社会,奉献爱心”的志愿者精神。
2008年,许振超作为一名火炬手参加了北京奥运会圣火青岛站的传递。
总结
许振超从一个普通的码头工人成长为一个名声响彻国内外的劳动模范,期间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他所创立的“振超精神”、“振超效率”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一笔非常宝贵的精神财富,是新时代工人精神的强音。全国各行各业通过学习许振超、弘扬“振超精神”,进一步提高、提升了职业技能和职业精神。如今,“振超精神”的影响正越来越大,愈来愈宽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