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曰:凡人修身治性,皆当谨于素日。朕于六月大暑之时,不用扇,不除冠,此皆平日不自放纵而能者也。
译文
大凡修身养性,都应在平时的一举一动中有所体现,从日常小事做起。我在盛夏六月,大热天都不扇扇子,不摘帽子,这是因为我平时就严格要求自己,不放纵自己,才能做到这样。
评语
修养深、品德高的人也是凡人,他们不同于凡人的地方首先在于他们有坚定的意志,不为外物所扰而坚持品性的追求。所谓贫富是身外的境遇,君子处患难而不忧,是因为他们具有安贫乐道的精神。其次,他们处在享乐安逸的环境仍能保持清醒,忧患意识强,故能防微杜渐。再次,由于他们有高远的追求并领悟人生,故不屑权势更不惧权势。能让他们动心的是面对贫苦无助之人,予以同情,加以救助。
一念之微天理人欲
训曰:人心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是故心存私便是放,不必逐物驰骛然后为放也。心一放便是私,不待纵情肆欲然后为私也。惟心不为耳目口鼻所役,始得泰然。故孟子曰:“耳目之官不思而蔽于物,物交物,则引之而已矣。心之官则思,思则得之,不思则不得也。”此天之所以与我者。先立乎其大者,则其小者不能夺也。此为大人而已矣。
注解
放:恣纵,放任。逐物:追求物质享受。驰骛:奔走。役:驱使。泰然:安详闲适的样子。
译文
人的思想,哪怕是极微小的一个念头,如果不是在思考人生的道理,就是在思考自己的七情六欲。因此心中存有私欲,就是放纵自己,不一定只有为追求物质享受而奔走不停才称得上是放纵。思想稍一放纵,便是私,不用等到放纵自己的欲望之后才被称为私。只有内心不被耳目口鼻所驱使,才能得到安详闲适。所以孟子说:“耳朵、眼睛这类器官所听所见,不加以思考,就会被外物所蒙蔽,因为耳目这些东西一与外物接触,便会被外物吸引而不能自己停止。心这个器官是用来思考的,思考才会发挥它的功用,不思考就不会有所收获。心是上天赐予我来思考的。先树立起远大的志向,那么耳目之类次要的器官便不能将心中的志向夺去。如此就可以成为高尚的人了。”
评语
每个人都有良知,作恶而知可耻,惟恐被人知道,还有羞耻之心,就证明他还不为大恶,因为无耻之耻才是真正耻辱,即所谓恬不知耻。孟子说:“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有这种羞恶之心乃是维持人性不堕落的基石。但是世俗的急功近利,往往为伪君子提供了空间;人际间的尔虞我诈则为作恶者提供了繁衍的温床。一个正直的人,在生活中必须时时以自己的正气来识别和战胜种种丑恶的侵袭。
康熙的庭训格言,循循善诱,为的是为大清王朝培养一个合格的君王。正如康熙所言,君王皇帝也是人,一念之微,不在天理,便在人欲。存天理,灭人欲,对凡人百姓来讲,似乎有些苛刻,但在手握千万人生杀大权的帝王来讲,一己私欲,常常是千百人的祸患。
约束下人禁其滋事
训曰:尔等平日当时常拘管下人,莫令妄干外事,留心敬慎为善。断不可听信下贱小人之语。彼小人遇便宜处,但顾利己,不恤恶名归于尔等也。一时不谨,可乎?
译文
你们平日应当经常约束、管理下边的佣人,不要让他们胆大妄为干预皇宫外面的事,要引导他们将注意力放在对上、对事的恭敬、谨慎和为善上面,断然不可听信那些出身低微的小人说的话。他们那些人,遇到有利可图的事,只贪图让自己多得好处,并不顾惜把坏的名声带给你们这些主子。所以,你们一时不注意、不谨慎,让他们钻了空子,这怎么可以呢?
评语
知道如何用人是王者之道,知道怎么办事是为臣之道。善用部下,各负其责,是治理一个国家或领导一个团体的根本大计。古代贤明有为的帝王能够用人所长,长治久安,这是一个主要条件,是他们成功的基础。
心静身凉祛暑之要
训曰:汝等见朕于夏日盛暑不开窗、不纳风凉,皆因自幼习惯,亦由心静,故身不热。此正古人所谓“但能心静即身凉”也。且夏月不贪风凉,于身亦大有益。盖夏月盛阴在内,倘取一时风凉之适意,反将暑热闭于腠理。彼时不觉其害,后来或致成疾。每见人秋深多有肚腹不调者,皆因外贪风凉而内闭暑热之所致也。
注解
腠理:中医指皮下肌肉之间的空隙和皮肤的纹理。
译文
你们见我在三伏盛夏不开窗户,不吹凉风,这是从小形成的习惯,也是由于心中清静,所以身体不觉热。这正是古人所说的“只要心静,身体自然清凉”。盛夏不贪一时凉快而吹风,对身体是大有好处的。因为盛夏酷热,阴气存于体内,要是贪图一时凉快而吹风,反而会将暑气关闭在体内,不能散发出来。当时不觉得有什么不适,以后或许会导致疾病。我经常遇见深秋季节脾胃不和消化不良的人,都是因为夏天贪图风凉而将暑气关闭于体内而造成脾胃不和的。
评语
人们有“心静自然凉”的经验。夏季炎热是自然现象,人通过心理调节,可以从心理上去热。这也是养生家所提倡的修行功夫,一个道行达到炉火纯青的出家人,六根清净四大皆空,对寒暑冷热自然能泰然面对,因此佛家有一句“安禅何必须山水,减去心头火亦凉”的名句。康熙在此告诫儿孙的全是自己的经验之谈。
食宜淡薄于身有益
训曰:朕每岁巡行临幸处,居人各进本地所产菜蔬,尝喜食之。高年人饮食宜淡薄,每兼菜蔬食之,则少病,于身有益。所以农夫身体强壮,至老犹健者,皆此故也。
注解
巡行临幸:即巡幸。指帝王到各地巡视。居人:当地人。
译文
我每年外出巡视,所到之处,当地人就各自进献本地出产的瓜果蔬菜,我很喜欢吃。上了年纪的人饮食应该清淡一些,经常吃些蔬菜,这样可以少生疾病,对身体健康有好处。农民身体健壮,到老仍健康无病,其原因就在于他们常吃蔬菜。
评语
康熙在这里告诫儿孙,多吃蔬菜对身体有益。上了年纪的人粗茶淡饭,多吃蔬菜,口味力求清淡,方能保持健康的身体。这是经验之谈。从今天保健卫生的角度看,也是对的。
酒伤身心能饮不饮
训曰:朕自幼不喜饮酒,然能饮而不饮,平日膳后或遇年节筵宴之日,止小杯一杯。人有点酒不闻者,是天性不能饮也。如朕之能饮而不饮,始为诚不饮者。大抵嗜酒则心志为其所乱而昏昧,或至疾病,实非有益于人之物。故夏先君以旨酒为深戒也。
注解
心志:思想志向。旨酒:美酒。
译文
我从小不喜好饮酒,不过,我是能喝酒而不喝酒的人,平时在饭后或遇到逢年过节举行筵宴的日子,我只喝一小杯。有的人一点酒也不能喝,这是他天生不能饮酒。像我这样能喝酒而不喜好喝酒,才称得上是真心的不好饮酒之人。一般来说,嗜好饮酒的人,他的思想、志向会被酒所迷乱,从而糊涂、愚昧,或者导致生病。酒这东西,实在是对身体没有一点好处啊!所以,古代夏朝的先君都将贪恋美酒作为最要紧的戒法来执行啊!
评语
酒有害身体健康,如果能够做到不饮最好。像康熙皇帝那样,能饮而不饮,非得有很强的自律精神不可。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训曰:老子曰:“知足者富。”又曰:“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奈何世人衣不过被体,而衣千金之裘犹以为不足,不知鹑衣袍缊者,固自若也;食不过充肠,罗万钱之食犹以为不足,不知箪食瓢饮者,固自乐也。朕念及于此,恒自知足。虽贵为天子,而衣服不过适体;富有四海,而每日常膳除赏赐外,所用肴馔,从不兼味。此非朕勉强为之,实由天性使然,汝等见朕如此俭德,其共勉之。
注解
知足:自知满足。知止:懂得适可而止。鹑衣:鹑,尾秃,故用以形容衣服破旧褴褛。缊:新茧和旧絮。自若:自如,无拘束,像原来的样子。罗:陈列,摆放。箪食瓢饮:喻生活清苦。肴:指鱼肉一类荤菜。馔:食物。兼味:两种以上的菜肴。
译文
老子说:“自我满足的人是富有的。”又说:“自知满足的人不会招来屈辱,懂得适可而止的人不会碰上什么危险,这种人可以永保平安。”为什么世间的人明知道穿衣服是为了遮盖身体,而有人却身着价值千金的裘皮衣服还感到不满足?他们不知道身穿旧衣破袄的人也有无拘无束的自由自在;同样,人们吃饭也只不过为了充实肠肚,而有的人一顿饭花一万钱仍感到不满足,他们哪里知道生活清苦、饮食清淡的人也自有不与外人述说的乐趣。我一想到这里,就感到知足了。我虽然贵为天子,但穿衣服也只求合身;我虽有天下的财富,但每天日常用餐,除了赏赐给他人外,留给自己吃的菜肴从来不超过两种以上。这并不是我要勉强这样做,实在是由于我的天性如此。你们看到我如此崇尚节俭的德行,就一定要共同努力,相互勉励自己这样做。
评语
康熙幼年丧母,由祖母孝庄太皇太后抚育,这位祖母按照未来君王的目标培养她心爱的孙子,标准高,要求严。康熙自幼年学步时起,凡饮食、动作、言语,皆有规矩,虽平时一人独处,亦必须自觉遵守,不得越矩超规,节俭和礼仪就是这一时期养成的习惯。
康熙身为君王,“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能够以俭朴为乐,以知足为荣,是十分了不起的。仅凭这一点,证明康熙皇帝为后人推崇不是偶然的。
勤俭敦朴惟念民艰
训曰:尝闻明代宫闱之中,食御浩繁。掖庭宫人,几至数千。小有营建,动费巨万。今以我朝各宫计之,尚不及当日妃嫔一宫之数。我朝外廷军国之需与明代略相仿佛。至于宫闱中服用,则一年之用尚不及当日一月之多。盖深念民力惟艰,国储至重,祖宗相传家法,勤俭敦朴为风。古人有言:“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以此为训,不敢过也。
注解
宫闱:宫中后妃居住的地方。食御:指皇宫里吃的、用的。掖庭:宫中旁舍,妃嫔的住地。动:动辄。军国:指军务国政。敦朴:纯真、朴素。
译文
我曾经听说明代后宫之中,吃的用的花销很大。后宫的妃嫔、宫女等,有数千人之多。稍稍有个建造,动辄花费就是数万。现在,就拿我们清朝各宫计算,尚且还达不到当时明代皇宫中一宫妃嫔的人数多。我朝的朝廷和军务国政所需经费和明代大致相仿。至于后宫的花费,我朝一年的费用还赶不上当时明朝一月的费用。这是因为,我深知老百姓的财力艰难,国家的储备至关重要,而祖宗流传下来的家法,又是以勤俭、纯真、朴素为风气。古人有这样一句话:“让一人治理天下,但不能让天下供奉一个人。”用这句话作为训言和座右铭,不敢超过啊!
评语
明清两朝的后期,都是以腐败而臭名昭著的。在明朝后期,一方面是皇宫里的骄奢淫逸,大事铺张浪费,另一方面是朝廷对官吏的低薪制。显然,皇帝由于国库拮据,不能给臣属以优厚待遇,只好对下边的贪赃枉法行为,采取默许或纵容的态度。清朝入关后,秉承明制,对官吏仍然实行低薪制。康熙在这篇庭训中总结明代宫廷奢靡已极的历史教训,通过对比,再次强调继承勤俭、淳朴家风的重要性。一个封建皇帝,能把生活上保持俭朴作风与治国相联系,并说出了“以一人治天下,不以天下奉一人”这样的话来,堪称目光远大。然而历史的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晚清的腐败,包括皇帝和官吏都达到历史之最,这想必出乎康熙的预料吧。
雷雨大作不躲树下
训曰:大雨雷霆之际,决毋立于大树下。昔老年人时时告诫,朕亲眼常见,汝等切记!
译文
每当倾盆大雨、急雷骤作之时,千万不要站在大树底下。以前,老年人经常告诫我们,我也曾经亲眼看到此类事情,你们要一定牢记住啊!
评语
“千金之子,坐不垂堂”,作为皇室贵胄,自然更应该珍惜生命。康熙在这篇庭训中告诫儿孙,雷雨时,万万不要站在大树下面,以防雷击死伤。可见康熙对儿孙的一片爱心,也可一窥康熙对自然现象的观察是十分细致的。封建迷信中,把自然雷击解释为雷公替天行道,惩罚恶人,康熙学习过西方科学,对雷击的认识已超脱迷信教条。当然,丰富的生活经验积累,是使后人少犯错误的一条途径。
偏好一艺必为所溺
训曰:为人上者,用人虽宜信,然亦不可遽信。在下者,常视上意所向而巧以投之。一有偏好,则下必投其所好以诱之。朕于诸艺无所不能,尔等曾见我偏好一艺乎?是以凡艺俱不能溺我。
注解
信:信任。遽:仓猝。巧:虚伪不实。偏好:特别的或不正当的爱好。溺:沉迷,嗜好。
译文
作为上层人物,用人虽然应该信任,但是也不能轻易信任人,因为下边的人常常窥伺上层的人的意向而虚情假意地投其所好。如果上层的人一旦有某种特殊爱好,那么下边的人就一定会投其所好而诱惑之。我对于各种技艺游戏无所不能,你们可曾见到我偏爱过某一种技艺吗?所以,任何技艺游戏都不能使我沉迷。
评语
少年时的康熙曾有过拒收黄鹦鹉的故事。那年小皇帝十岁,军前某大帅为讨小皇帝的喜欢,将一罕见的黄鹦鹉装入金笼贡上。康熙见到贡品不仅未给奖赏,反而断然拒收并严厉批评。原来,其祖父太宗皇太极曾拒收下人呈献的铜嘴雀,并说:“此雀虽有好音,可以悦耳,然玩物丧志,昔贤垂诫,不宜近也。”祖母把这个动人的故事讲给康熙听,在他幼小的心灵打下了深刻的烙印,因而有拒收黄鹦鹉的故事发生。康熙这番训诫,站在一国之君的立场上,认为对所用之人必须进行考察,对曲意逢迎,极力投其所好者,要时时加以警惕。作为皇帝,更不能玩物丧志,沉溺于各种技艺游戏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