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出版图书 > 人物传记 >康熙教子密语 > 第十二章 最忌杀戮仁斯仁至
第十二章 最忌杀戮仁斯仁至
作者:赵润田   |  字数:7068  |  更新时间:2015-04-03 14:49:48  |  分类:

人物传记

训曰:朕自幼登极,生性最忌杀戮。历年以来惟欲人善而又善。即位至今,公卿大臣保全者不计其数。即如幼年间于田猎之时,但以多戮禽兽为能。今渐渐年老,围中所圈乏力之兽尚不忍于射杀。观此则圣人所言“我欲仁,斯仁至矣”之语诚至言也。

译文

我从小就即位做皇帝,生性最忌讳杀戮生灵。历年来只希望人们好上加好。做皇帝到现在,公卿大臣中得到保全的不计其数。年轻时打猎的时候,只以多射杀禽兽为能事。如今逐渐老迈,猎场中围圈的乏力的野兽尚且都不忍心射杀了。从这件事来看,圣人所说的“我希望仁爱,仁爱也就到了”这句话,确实是至理名言。

评语

最忌杀戮,是儒家仁爱思想的表现。康熙一生并非没有大开杀戒的时候,但也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些自有历史学家论其是非功过。

敬惜文字天地至宝

训曰:字乃天地间之至宝,大而传古圣欲传之心法,小而记人心难记之琐事;能令古今人隔千百年观而共语,能使天下士隔千万里携手谈心;成人功名,佐人事业,开人识见,为人凭据,不思而得,不言而喻,岂非天地间之至宝?与以天地间之至宝而不惜之,糊窗粘壁,裹物衬衣,甚至委弃沟渠,不知禁戒,岂不可叹!故凡读书者一见字纸必当收而归于箧笥,异日投诸水火,使人不得作践可也。尔等切记!

译文

文字是天地间最宝贵的东西,从大的方面讲,它可以把古代圣贤想要传授的修身养性的方法流传下来;从小的方面说,可以记录人们靠记忆难以记下的琐事,能使古人和今人相隔千百年却如同相见在一起讲话,能够让天下人相隔千万里而携手谈心;能成就人的功名,辅佐人的事业,开拓人的见识,为人们作凭证,不用思虑而有所得,不用解释也能明白,难道说它不是天地间最宝贵的东西吗?给予你天地间最宝贵的东西而不知道珍惜,却用来糊墙粘壁,包东西衬衣服,甚至抛弃在沟渠里,不知道禁止戒除,难道不值得叹息吗?所以凡是读书人一看见字纸,一定要收拾起来放在箱子、篓子里,过些日子把它们投入火中或水中,使人们不会再去作践它为好。你们要牢记在心。

评语

敬惜字纸,仅仅是一种形式,重视文化,才是这篇训言的真谛所在!字纸是传播文化的工具,是一种文化的物化,我们当然要重视它,珍惜它。但这不是目的,目的就是要引起我们对学习文化、继承文化的高度重视。如果能够全面地理解康熙这段话,而不是拘泥于他所讲的保护字纸的表面,我们的收获就会更大!

竭诚体贴事亲至孝

训曰:昔日太皇太后圣躬不豫,朕侍汤药三十五昼夜,衣不解带,目不交睫,竭力尽心,惟恐圣祖母有所欲用而不能备。故凡坐卧所需以及饮食肴馔无不备具,如糜粥之类备有三十余品。其时圣祖母病势渐增,实不思食,有时故意索未备之品,不随意所欲用,一呼即至。圣祖母拊朕之背,垂泣赞叹曰:“因我老病,汝日夜焦劳竭尽心思,诸凡服用以及饮食之类,无所不备。我实不思食,适所欲用不过借此支吾,安慰汝心。谁知汝皆先令备在彼,如此竭诚体贴,肫肫恳至,孝之至也。惟愿天下后世,人人法皇帝如此大孝可也。”

译文

先前太皇太后身体有病,我侍奉她喝药起居三十五个日夜,衣不解带,目不交睫,竭力尽心,只恐圣祖母所想要用的东西没有准备。因此凡是坐卧所需要的,以及饮食物品等无不具备,比如稀粥的品种就准备有三十多种。当时圣祖母病情渐渐加重,实际上一点也没有食欲,但有时却故意要一些她认为还没有准备的食品,但她认为未准备的东西却一呼就来到她面前。圣祖母抚摸着我的后背,流着眼泪赞叹说:“因为我年老得病,你日夜操劳,竭尽心力,凡是所要服用的以及饮食等东西,你都无所不备。我实在不思饮食,刚才所索讨要用的食物,不过是借此来敷衍,以安慰你的心情。没想到你都令人准备在这里。这样的竭诚体贴,挚诚之心,真是孝顺之至啊!但愿天下后代,人人都效法皇帝这样的大孝,那就不错了。”

评语

康熙以他服侍太皇太后,为儿孙们树立了一个孝顺的榜样;太皇太后一句“惟愿天下后世,人人法皇帝如此大孝可也”的话,就是康熙写这篇庭训的目的所在。

精于历算苦学之得

训曰:尔等惟知朕算术之精,却不知我学算之故。朕幼时,钦天监汉官与西洋人不睦,互相参劾,几至大辟。杨光先、汤若望于午门外九卿前当面赌测日影,奈九卿中无一知其法者。朕思己不能,焉能断人之是非,非因自愤而学焉。今凡入算之法,累辑成书,条分缕析,后之学此者视此甚易,谁知朕当日苦心研究之难也。

注解

惟:只。算术:推算历象之术。钦天监:官署名。掌管观察天象,推算节气历法。参劾:弹劾、检举官吏的过失,罪状。大辟:死刑。杨光先:清初官员。字长公,歙县(今属安徽)人。清顺治中德国人汤若望、比利时人南怀仁在钦天监,以西法造时宪书颁行全国,光先上书攻之,罢西法不用,并任其为钦天监监正。康熙间以论闰法获罪,遣戍。汤若望(1591-1666年):天主教耶稣会传教士。德意志人。明末天启二年(1622年)来中国,初在北京学习汉语,继往西安传教。崇祯三年(1630年)被召回北京,参与修订历法,编成崇祯历书。清兵入关后,投归清朝,任钦天监监正。康熙初年为杨光先所参劾,下狱。次年释放,不久死。午门:故宫的正门。是:正确,不错。

译文

你们只知道我精通推算历法之术,但却不知道我学推算的缘故。我幼年时,掌管观察天象、推算历法的钦天监官员们和西洋人不和,互相检举揭发,几乎酿成死罪,闹出人命来。当时官员杨光先和德国人汤若望在午朝门外当着众位大臣打赌观测日影,可惜这些大臣中没有一个人能知道这测日影的方法。我想自己要是不懂,怎么能够判断别人的是非,因而才去学习,并不是因为自己发愤才去学习推算历法之术的。现在凡是有关推算历法方法的,都积累编辑成书,条分缕析,后来学习历法的人都认为挺容易,但有谁知道我当初苦心研究时的困难。

评语

本则为康熙向他的子女、臣下谈他学习历象之术的缘由。在这篇训诫中,康熙提出“己不能,焉能断人之是非”的观点,对今天那些自己一无所知,偏要不懂装懂,对别人指手画脚的人来说,是具有讽刺意味的。

未老拄杖甚是可厌

训曰:满洲人最忌令人扶掖,是故朕至如是之年,尚且不令人扶掖,不持拄杖;起坐时,人但少助而已,一立即不用扶矣,闲坐亦不凭倚。今之少年反令人扶掖,两手搀肩,观之甚是可厌。既无病,又无故如此举动,诚为怪异,亦特无福之态耳。又有一等人,年纪不相称,即用拄杖,复何心哉!此等处朕实不解,尔等仍当以我朝前辈所忌讳处戒之可也。

译文

满洲人最忌讳让别人搀扶,所以我到如今这样的高龄,尚且不叫人搀扶,不拄拐杖;从座位上起来时,只叫别人稍微帮助一下罢了,一站起来就不用扶了,闲坐时也不用依靠什么东西。但现在的年轻人反而叫别人扶持,两手搀肩,看他们就觉得非常讨厌。既没有病,又无缘无故地做出这样的举动,确实叫人感到怪异,其实这只不过是他们没有福气的样子罢了。又有一些人,年纪还没有到老态龙钟,就使用拄杖,非常不相称,这又是什么心态呢!这些我实在难以理解,你们这些人仍应当对我大清朝前辈所忌讳的地方加以禁止就是了。

评语

未老先衰如果是表现在生理上,那还情有可原。如果表现在心理上,那就令人讨厌。本篇庭训,康熙所指的那些“未老拄杖”、“令人扶掖”、“两手搀肩”的现象,就属于后者。满洲人最忌让人扶掖,表现的是一个民族的自尊自强,值得称道。

民可由之不可知之

训曰:孔子云:“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诚为政之至要。朕居位六十余年,何政未行?看来凡有益于人之事,我知之确,即当行之。在彼小人,惟知目前侥幸,而不念日后久远之计也。凡圣人一言一语,皆至道存焉。

译文

孔子说:“对于老百姓,只可以使他们照着样子去做,不可以使他们知道为什么要那样做。”这的确是治政最重要的道理。我在位六十多年,什么政事没有施行过?看来凡是对人民有益的事,我知道它是正确的,就应当去做它。那些见识浅薄的人,只知道图眼前侥幸的事,而不考虑日后的长远之计。大凡圣人的一言一语,其中都包含着极正确的道理。

评语

孔子“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这句话,之所以历来被封建统治者奉为圭臬的原因,就是因为它非常符合封建统治者实施愚民政策的胃口。封建统治阶级需要的是一群服服帖帖能“由之”的“良民”,怎么能够让他们“知之”呢?“知之”以后不就会不安分起来了么?因此康熙由衷地说:“凡圣人一言一语,皆至道存焉。”对于愚民政策的理论,应该彻底否定它。

存心济世医家之德

训曰:古人有言:“不药得中医。”非谓病不用药也,恐其误投耳。盖脉理至微,医理至深,古之医圣医贤,无理不阐,无书不备,天良在念,济世存心,不务声名,不计货利,自然审究详明,推寻备细,立方切症,用药通神。今之医生若肯以应酬之工用于诵读之际,推求奥妙,研究深微,审医案,探脉理,治人之病,如己之病,不务名利,不分贵贱,则临症必有一番心思,用药必有一番识见,施而必应,感而遂通,鲜有不能取效者矣。延医者慎之!

注解

鲜:少。延:请。

译文

古人曾说:“不吃药得看中医。”这并非是说有了病不用吃药,只是担心其有病乱投医。脉理极为微妙,医理极为深奥,古代的医圣医贤,没有什么脉理不阐释,没有什么医书不具备,人本来的良知保存在内心,一心只想着救助、接济世人,不追求名声,不谋取财利,自然就能详细明了地审察、研究病情,完备细致地推求脉理,切合病症地开出药方,用药也就奇妙神通。现在的医生如果肯把用于应酬的工夫用在诵读医书上面,推究医学的奥妙,研究医理的深微,详查医案,探求脉理,治疗他人的病如同治自己的病一样,不追求名利,不分病人地位的贵贱,那么面对病人的病症必定会下一番心思,用药也必定有一番见识,下药一定灵验,病人服药也就没有阻碍,很少有不能收到良好效果的。治病的人一定要小心谨慎啊!

评语

良好的医德与高明的医术,对于一个医生来说,是必须兼备的。“治人之病,如己之病,不务名利,不分贵贱”是良好的医德;“推寻备细,立方切症,用药通神”是高明的医术。“今之医生”为何屡屡出现贻误人命的医疗事故?首先是医德欠缺,责任心不强,其次是忙于应酬人事,不专心钻研业务,以至于出现误诊、延误病情的悲剧。读了康熙这则庭训,“延医者慎之”,医人者更要慎之!

洞察病源对症施治

训曰:医药之系于人也大矣!古人立方,各有定见,必先洞察病源,方可对症施治。近世之人,多有自称家传妙方,可治某病;病家草率,遂求而服之,往往药不对症,以致误事不小。又尝见药微如粟粒,而力等大剂,此等非金石之酷烈,即草木中之大毒。若或药投其症,服之可已;万一不投,不惟不能治病,而反受其害,其误人也可胜言哉!故孔子曰:“某未达不敢尝。”正为此也。

译文

医药对于人来说可是一件大事情!古代的名医开药方都有各自的道理,首先必须弄清病因,才能对症下药,以收其效。而现在的医生们大多自称有家传秘方,可治疗某种疾病;而病人求治心切,买来就服,这样常常是不能对症,白耽误事。有的药量虽小,但药力强劲,抵得上一大剂药,这种药不是有剧毒的矿物质,就是有剧毒的草药。如果对症,服下去立即见效;如果不对症,不仅治不了病,还会造成大的损害,像这种庸医误人的事还少吗?孔子曾说过:“不了解的东西不敢尝。”说的正是这种情况。

评语

康熙帝指出,对那些自称是家传妙方的药物,决不可草率服食。今天,在街头也可见到一些卖狗皮膏药之类的摊贩,自称祖传妙方,包治百病。遇上这种情况,我们千万不要上当。

书法要旨心正气和

训曰:书法为六艺之一,而游艺为圣学之成功,以其为心体所寓也。朕自幼嗜书法,凡见古人墨迹,必临一过,所临之条幅手卷将及万余,赏赐人者不下数千。天下有名庙宇禅林,无一处无朕御书匾额,约计其数,亦有千余。大概书法,心正则笔正,书大字如小字。此正古人所谓心正气和,掌虚指实,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也。

注解

六艺:礼、乐、射、御(驭)、书、数。游艺:谓用六艺之教陶冶身心。语出论语·述而。寓:寄托。临:对着字画摹仿学习。禅林:指寺院。

译文

书法是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一,而用六艺来陶冶身心,正是圣人学说成就中的一大方面,这是由于六艺寄托了人的意趣。我从小酷爱书法,凡是见到古人的墨宝,一定对着它临摹一遍,所临摹的条幅、卷轴快要达到一万多件,赏赐给人的也不下几千件。天下有名的庙宇寺院,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我亲题的匾额,约略计算其数目,也有千多处。大概书法的意蕴就在于心中平正,那么手法也就平正,写大字也如同写小字那样得心应手。这是古人所说的心正气和,手掌虚灵,手指头用力,得之于心而应之于手啊。

评语

“心正则笔正”,是唐朝大书法家柳公权回答皇帝询问如何练好书法时的话。康熙在此发扬了这一说法,他自己的书法水平在清代皇帝中确实是最高的,他的此番心得也是正确的。

勤习一事身增一艺

训曰:善书法者虽多出天性,大半尤恃勤学。朕自幼好书,今年老,虽极匆忙时,必书几行字,一日亦未间断,是故犹未至于荒废。人勤习一事,则身增一艺,若荒疏即废弃也。

译文

擅长书法的人虽然大多出于他们的天赋禀性,但绝大多数更是凭借了他们的勤奋练习。我从小喜欢书法,现在年纪已迈,但即使非常忙碌的时候,也一定要写几行字,一天也没有间断,因而还不至于荒疏。人勤奋地学习一件事,那么身上就多了一种技能,如果荒疏,这种技能就丢弃了。

评语

天才和勤奋是成功的保证,在一定意义上,后者更为重要。康熙以他学书法的体验,道出了二者的关系,且着重谈“勤学”,乃真知灼见之语。这一则庭训,对于那些自认为是“笨鸟”而羞于奋飞的人来说,其教益是很深刻的。

礼讲实效尽其意义

训曰:凡人彼此取与,在所不免。人之生辰,或遇吉事,与之以物,必择其人所需用,或其平日所好之物赠之,始足以尽我心。不然,但以人与我何物,而我亦以其物报之,是彼此易物名而已矣,毫无实意。此等处凡人皆宜留心。

译文

人们彼此之间你取我与,在所难免。人的生日,或者遇到吉利的事,如果赠送他物品,一定要选择他所需要的,或者是他平日所喜爱的,这样才足以表达自己的心意。不然的话,只要别人给我什么东西,我也就用同样的东西回报他,这只是彼此之间交换物品而已,丝毫没有什么实在意义。这些地方每个人都要留心。

评语

康熙帝这篇训诫,表面上看来谈的是人们之间交际往来、赠送物品之类琐事,实际上仍有其可取之处。我们并不提倡请客送礼,但人们之间正常的礼尚往来还是应当注意的,切忌等价交换。一等价交换,就是庸俗,甚至是贿赂与收贿行贿的开端。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训曰:凡人学艺,即如百工习业,必始于易,而步步循序渐进焉,心志不可急遽也。中庸曰:“譬如行远,必自迩;譬如登高,必自卑。”人之学艺,亦当以此言为训也。

注解

迩:近。卑:低下。

译文

大凡人学习技艺,就好像各行手工匠人各自学习他们的工艺,必须从简易入手,然后才一步一步循序渐进提高,内心切不可以急于求成而冒进。中庸说:“譬如要走远路,一定要近处迈步;譬如要攀上高山,一定要从山脚下启程。”一个人要学习一点什么技艺,也应当把这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评语

本篇谈的是学艺要循序渐进,不能急于求成。其实不仅仅是学艺,做任何事情都是如此。因为事物的发展,都有其阶段性,都有其客观规律,超越了这种阶段性,违反客观规律,急于求成,其结果就是“欲速则不达”。

谨记旧典防止汉化

训曰:我朝旧典,断不可失。朕幼时所见老先辈极多,故服食器用,皆按我朝古制,毫未变更。今住京师已七十余年,居此汉地,八旗满洲后生微微染于汉习者,未免有之,惟在我等在上之人常念及此,时常训诫。在昔金元二代,后世君长因居汉地年久,渐入汉俗,竟如汉人者有之。朕深鉴于此而屡训尔等者,诚为我朝之首务,命尔等人人谨记,着意谨遵故也。

注解

典:制度,法则。

译文

我清朝的旧制度,一定不可以丢掉。我年幼时所见老先辈极多,因此服食器用,全都按照我朝古制,丝毫没有变更。现在住在京城已七十多年,居住汉地,八旗满洲的年轻人微微染上汉人的习俗的,难免会有,只是我们在上之人要常常想到这一点,时时对他们加以训诫,从前金、元二代,后世君长因为居住汉地时长月久,渐渐染上汉人习俗,有人竟然就如同汉人一样。我对此深加儆戒。因此多次对你们加以训示,的确因为这是我朝之首务,命你们人人谨记,用心谨慎遵循的缘故。

评语

这是康熙教育子孙要不忘清朝旧制度的训诫。诚然一个民族的优良传统和好的制度,子孙应当代代继承,使之不断发扬光大,但民族之间取长补短,学己之长,为我所用,也是应该的。满汉之间只有互相学习,社会才会进步。

赤子之心人之真性

训曰:孟子云:“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赤子之心者,乃人生之真性,即上古之淳朴处也。我朝满洲制度亦然。满洲故制,看来虽似鄙聘,其一种真诚处又岂易哉!我等读书,宜达书中之理,穷究古人立言之意也。

译文

孟子说过:“道德高尚的人能保持其婴儿般纯真无邪的天性。”婴儿般纯真无邪的天性就是人的本性,也即上古之人淳朴之处。我大清朝满洲的道德规范及法令礼俗就是如此。我满洲民族旧有的风俗传统,看起来好像有点鄙陋,但其中的那份淳朴真诚却难道是轻易可以得来的吗?我们读书,应该明白书中的道理,认真揣摸古人著书立说的真正用意。

评语

“人之初,性本善”,“赤子之心者,乃人生之真性”,这些论调都是从孟子的“性善说”中脱胎而来的,康熙饱读圣贤之书,信奉圣贤之说,加以提倡自不难理解。然而“满洲旧制”,是否也是“真诚”、“淳朴”,这恐怕多少有些美饰的成分在其中。但概而言之,提倡心地善良纯洁,提倡做人有如赤子一样的质朴天真,这本身是没有错的,也是今天我们在与人交往中所应该保持的一种品性。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