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4379  |  更新时间:2015-09-10 11:42:05  |  分类:

爱国教育

执法杀皇舅的汉文帝

名言

惩罚是对正义的伸张。

——英国·奥古斯丁

故事

汉文帝刘桓(前202前157年),重视农耕,减轻地税、赋役等农民的负担,执行了“与民休息”的政策,使汉初的农业生产迅速得到恢复。他在历代帝王中又以生活节俭、为政清明而著称。他在位期间经济发展,政治稳定,历史上把他和汉景帝的统治时间合称为“文景之治”。下面就是一个他以身作则,严肃法纪的事例。

刘桓从小被父亲汉高祖封为“代王”,和他母亲薄太后生活在“代”这个地方。他的舅父薄昭从那时起就在代王身边精心侍奉、辅佐,在各方面出谋划策。公元前180年,扶植傀儡小皇帝的吕后病死,汉朝元老周勃就派使臣去请代王刘桓回朝廷即皇帝位。代王接到消息后,由于对千里之外的京城事变不明真相,一时拿不定主意。左右大臣也议论纷纷,怀疑这是一个政治骗局,代王更不敢贸然行动了,但是代王又很想当皇帝,生怕帝位落入他人之手,后悔莫及。唯一保险的办法就是派一个可以信任的大臣进京探得虚实,但这个使臣要冒生命危险,谁愿意去呢?就在这个政治风云变幻莫测的关键时刻,舅父薄昭冒着生命危险进京,探得了实情,才使代王放心回朝,即位当了皇帝,即历史上的汉文帝。文帝大宴文武,给众臣封官晋爵,薄昭作为有功之臣被文帝封为轵侯。

作为一代名君的汉文帝重整了国家的法度,进行一些有益的改革,如废除残损肢体的肉刑,及累及罪犯家族的连坐制度等。他还重申了“王族犯法与民同罪”的古训,作为执法原则。

作为文帝舅父的轵侯肩负重职,同时又是皇亲国戚,深得文帝信任,经常入宫议事,成为皇宫的常客。一天议政完毕,文帝留薄昭在宫中饮酒,为助酒兴,二人在席间玩起了掷骰子的游戏,还定下规矩:输的人罚酒喝。偏巧,这一天薄昭的手气太坏,连输了几次,只好连喝几杯罚酒。接着他又输了一次,一个宫中负责斟酒上菜的小官侍郎看他已连干几杯,怕他醉了,就倒了很少一点酒给他喝,走走过场。另一个侍郎看见了,冷笑道:“你挺会拍马屁呀,输了就得罚,这是宫里的规矩!”接着给薄昭倒了一满杯酒:“请吧!轵侯!”薄昭连喝罚酒,早已心中不快,这时看到一个小小的侍郎竟敢如此无礼,更为恼火,只是当着文帝的面不便发作,喝下了这杯酒。席间他叫来随从,趁别人不注意,恶狠狠地递了一个眼色。过了一会儿,有人来禀报文帝,说刚才骂人的侍郎被薄昭的家人杀死了。文帝听了十分生气,“啪”地一声摔碎了骰子碗,一甩袖子,回后宫去了。

在后宫怒气未消的文帝心想:“舅父竟为此等小事而草菅人命,这怎么了得!应该依照律条,杀一儆百。”可冷静下来他又一想,薄昭当年为自己的帝业毕竟立了大功,而他又是自己母亲的亲弟弟,自己的亲舅父。真的依法惩办,确实于心不忍,再说对自己母亲也不好交代。文帝考虑再三:“如果让舅父逍遥法外,或者轻描淡写,国法不就是一张废纸了吗?‘王族犯法与民同罪’也成了一句空话。再说自己的帝业刚立就违背诺言,岂不是失信于民吗?国法比私情更重要!”于是,他下决心依法惩办舅父:杀人者偿命,鉴于他是自己的长辈,应该让他死得体面些。

第二天,文帝对文武群臣说:“轵侯昨日犯了过失,自觉心中惭愧,对不起先祖训导,要自尽于世,与诸位诀别了。你们都到轵侯家里去喝诀别酒吧。”于是散朝以后成群结队的大臣都来到轵侯家中叙旧道别。大家哭丧着脸和他道别,可是薄昭根本没有想到文帝会真要他死,他流着眼泪,恳请群臣到文帝面前求情,并且说如能饶他一命,一定感恩图报,将功折罪。大臣们回到朝廷,把薄昭的请求如实转奏。文帝听了,沉默了一会儿,这时群臣也有的认为文帝只不过是给大家做做样子,人们一求情就会饶了皇舅,但是文帝却更加果断地下令:“要大臣们马上换上白色丧服,一起到轵侯家里去送葬,哭丧。”当白色的送葬队伍来到轵侯家,哭声大作的时候,薄昭知道文帝决心已定,不能更改,自己今番是死定了,只好举刀自尽了。

解读

汉文帝就是以这种方式实现了诺言,维护了国法的尊严,也留下了执法如山的美名。汉文帝作为一代封建帝王能做出这样的壮举殊为不易。当然他的主要目的是维护自己家天下的封建统治,带有历史的局限性,但是在客观上却创造了比较清明的社会环境,可为后世借鉴。

绝不毁法的高柔

名言

正直者,顺道而行,顺理而言,公平无私。

——汉·韩婴

故事

高柔(174263年),字文惠,陈留郡圉县(今河南杞县南圉镇)人。为人忠正勤谨,精通法理,是三国鼎立时魏国的一位恪守宪律、处法平允的资深司法大臣。

东汉末年军阀混战,高柔率自己的宗族到河北依庇于叔父高干,在曹操平定袁氏后归降曹操,但由于受到首施两端、降而复叛的高干的牵累,始终不受重用。后来,他被委任刺奸令史,处法平允,狱无留滞,工作起来夙夜匪懈,以至于拥膝抱文书而寝。曹操在微服夜巡时,见到如此情景极受感动,徐解裘覆柔而去。自此以后,曹操对他青睐有加,辟召他为丞相仓曹属,后为魏王国尚书郎。魏文帝黄初四年(223年),被提升为廷尉,自此开始了长达23年的廷尉生涯。

魏文帝以旧日的怨嫌,欲枉法诛杀时任治书执法的刚正名臣鲍勖,但高柔固执不从诏命。文帝虽怒不可遏,但也没有任何办法能迫使高柔屈从己意。最后,只好采用调虎离山之策,传旨召高柔到尚书台谒见,另谴使者带着皇帝的谕旨到廷尉严刑拷讯并立即处死了鲍勖,勖死才放高柔返回廷尉官署。

魏有关禁止在天子苑囿狩猎的规定十分苛严。魏明帝时,宜阳(今河南宜阳县西)典农都尉刘龟偷着在禁猎区内射兔,其功曹张京到专管刺探臣民言行的校事官处告发了此事。魏明帝隐匿了张京的姓名,只将刘龟逮捕起来交付廷尉审理。为了减少讼事、堵塞奸诈小人靠诬告获取功名富贵之路,魏黄初五年(224年)曾颁布敕令:“谋反大逆乃得相告,其余皆勿听治,敢妄相告,以其罪罪之。”所以,虽然张京诘告刘龟射兔事属实,但却违反了国家法令,因此,高柔上书明帝,请求公布告发者的姓名。

魏明帝看到他的上书后大怒,气冲冲地说:“刘龟竟敢在朕的禁地内狩猎,分明是藐视国法,就应当处死!我把刘龟送交廷尉,廷尉便当拷打审讯,怎么反而来请示告发者的姓名,难道朕会平白无故地逮捕刘龟吗?”

听说明帝大发雷霆后,同僚们都纷纷劝说高柔让步,但高柔却没有被皇上的怒威所震慑,斩钉截铁地对那些同僚们说:“廷尉,天下之平也!安得以至尊喜怒而毁法乎!”高柔重新上奏时,措词严厉、词旨深切地阐述了必须公布告发者的道理及法律依据。明帝终于醒悟,下达了张京的姓名。高柔当即回廷尉府审讯,将刘龟和张京分别判了罪。

解读

高柔恪守法律,不以帝意为转移,尽量维护法律的尊严,可以称得上是能够坚持法律的守法者。

不畏权贵的盖宽饶

名言

你如果要避免永远的刑罚,就必须走正直而狭窄的路。

——美国·德莱塞

故事

盖宽饶的名字非常有趣,“宽饶”就是宽松仁厚的意思,但他这个人的性格和名字正好相反,从他的事迹中就可以清楚地看到这一点。

盖宽饶是魏郡人,他早期因为明经而被举为文学,又以孝廉而被举为郎。后来,又举为方正,因为对策好而迁为谏大夫,专门负责检举不法之事。他弹劾过张安世的儿子张彭祖经过殿门而没有下车,并且连带弹劾张安世位居高位而对朝政没有补益之处。其实,张彭祖当时已经下车了,盖宽饶因为触犯了弹劾大臣而不符合事实的条令被降职为卫司马。

当时卫司马在部门里上班时,见了卫尉要行拜礼,而且常被差遣去买东西。盖宽饶就职以后,他只按照规定对卫尉和其属官行拜礼,但卫尉如果因为私事要他去帮忙办理的话,他就拿着有关法律条文找到官府要辞职。尚书因为这事而责问卫尉,卫官们从此以后再也不敢以私事而任意驱使属官们了,以前那个不合理的规矩就这样被纠正了过来。

盖宽饶刚开始被任命为卫司马的时候,还没有走出殿门,就用刀把自己的衣服割断,让它短到离开地面,然后戴上高帽子,腰佩长剑,亲自到卫士的住所去巡察,视察他们的饮食住所。有病的卫士他亲自抚恤慰问,帮忙请医生来看病送药,对待他们非常关爱。到了年终交接的时候,皇帝亲自设宴款待慰劳卫士,数千名卫士在席上叩头请求再服役一年,以报答盖宽饶的恩德。汉宣帝表示嘉许,并任命盖宽饶为太中大夫,派他到各地巡视当地的风俗,使命完成得让汉宣帝很满意。不久就升为司隶校尉,他在任期间,追查检举从来不回避,不管事情大小他都会举报。他所弹劾的案件很多,廷尉依法办理,有一半采用也有一半没有采用。王公贵族以及各个郡国的官吏和使者来到京师,都因为害怕盖宽饶而不敢违犯禁令,京师因为这个清静了不少。

平恩侯许伯搬新家,朝廷大小官员包括丞相等人都赶去祝贺,只有盖宽饶不去。许伯派人请他,他才前往,从西面的台阶上去,面朝东面而坐。许伯亲自为他倒酒,说:“盖先生来晚了。”盖宽饶告诉许伯:“不要给我倒多了,我是酒疯子。”丞相魏侯笑道:“次公(盖宽饶字次公)清醒的时候就是个疯子,何必要等到喝了酒才发疯呢?”当时在座的人都看着盖宽饶,有点看不起他。宴会进行到高潮的时候,大家都喝得挺开心,音乐声响起,长信宫少府檀长卿站起来跳舞,学猕猴和狗打架的样子,在座的人都哈哈大笑。盖宽饶却很不高兴,他仰视着屋子叹气道:“这屋子真漂亮啊!但是富贵无常,一会就会换了主人,这房子就像旅馆一样,住过的人太多了。只有谦虚谨慎才能长久保存下来,侯爷您能不警戒吗?”说完站起身走了。回去后马上弹劾檀长卿以列卿的身份而学猕猴跳舞,非常失礼,是对皇帝的不敬。汉宣帝想治檀长卿的罪,许伯替檀长卿向皇帝谢罪,苦苦哀求了很久,皇帝才没有追究下去。

盖宽饶为人刚直不阿,一门心思都在公家的事情上。他家里很穷,每个月的几千俸禄钱他都拿出一半奖励给那些给他通风报信的人。他身为司隶校尉,儿子却连车都坐不起,经常要步行去北方边塞服役,但盖宽饶执法非常苛刻,朝中大臣们都很恨他。他上奏章的时候又喜欢在里面带上讽刺的语气,所以经常触犯皇帝。汉宣帝看在他是儒家学者的份上对他非常宽容,但他也没希望升官。当初和他一起提拔的同事有的都已经升到九卿的位置了,盖宽饶自以为自己的品行才学都没话说,但却被不如自己的平庸之人超越,心里非常不满,于是更加频繁地向皇帝上书进谏。

汉宣帝崇尚刑罚,很信任担任中尚书的宦官,盖宽饶不以为然,他上奏章反对这种做法,并在奏章里引用了禅让天下的典故。汉宣帝认为盖宽饶是在怨谤,于是把奏章交给有关部门,让他们给盖宽饶定罪。当时的执金吾认为,盖宽饶是想让汉宣帝禅位,属于大逆不道。谏大夫郑昌很同情盖宽饶因为直谏而被小人陷害,于是向皇帝上书赞扬盖宽饶敢于奉公守法,不畏权贵,并反对有关部门给盖宽饶戴上大逆不道的帽子。汉宣帝正在气头上,没有听郑昌的话,还是把盖宽饶打入天牢,让狱吏处置他。盖宽饶在殿下听到这个消息后,不甘受辱,拔出佩剑自刎了,在场的人没有一个不表示怜悯的。

解读

盖宽饶不把权贵放在眼中,但从另一个方面来看,他确实也不通世故,为他以后的杀身之祸埋下了祸根。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