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作者:共青团中央网络影视中心主编   |  字数:3646  |  更新时间:2015-09-08 11:48:46  |  分类:

爱国教育

呕心沥血谱华章

名言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张衡

故事

唐代著名诗人李贺,天赋极好,7岁就能写很精彩的诗歌、文章,受到当时一些有名望的人的赞赏,被认为是小神童。尽管李贺聪颖过人,可他依然十分努力,从无丝毫懈怠,作文、写诗都非常严肃认真,从不马虎草率。

李贺写诗、作文,有与众不同的习惯,他不是闭门造车冥思苦想,而是十分注重搜集材料、积累心得、捕捉灵感,他特别注意观察生活、实地考察。他习惯于每天早上骑着家里那匹瘦马外出游览,每每有了什么见闻或心得体会,便当即记录下来,装进随身带的绣花锦囊之中。当太阳落山的时候,李贺再往回家的路上走去,到家常常已是掌灯时分,家人早已吃过晚饭了。

李贺回到家,他母亲赶紧叫仆人端上热过的饭菜,可是李贺依然没有慌着去吃饭,而是将白天写的那些草稿从锦囊中取出来,及时修改、整理,然后誊写清楚,集中放入另个一绣花锦囊之中,这才吃饭、休息。李贺天天如此坚持不懈,只要不是因病或家里办重大的红白喜事,他都从不停止这样做。

一天晚上,待李贺回家做完这一切躺下睡着后,他母亲来到他的房间,取过锦囊将里面的东西全倒出来,一看,竟都是些诗稿、笔记,除此以外,别无他物。他母亲想到这孩子一向体弱多病,再看他倒床便睡,疲惫不堪的样子,心疼又担忧地叹息道:“这孩子真是非要把心呕出来才肯罢休啊!”

李贺虽然很年轻就去世了,可他的很多诗作却成为人们喜爱的传世佳作,为了这些佳作,他真正是到了呕心沥血的地步。

解读

李贺的故事告诉我们,天赋再好也一样需要后天的勤奋努力,做文章不能凭主观想像,而是要仔细观察生活、体会生活。在古代,还有方仲永的故事,他也是天资聪慧,但他沉醉于宾客的赞美,没有继续学习,以后就归于平淡,“泯然众也”。

以勤补拙

名言

山积而高,泽积而长。

——刘禹锡

故事

宋朝时,陈正之患有先天智力发育不良症,看上去傻头傻脑的。一次,老师教大家学一篇几百字的文章,其他同学很快便会背了,而他花了九牛二虎之力,才识了几十个字。照有些人来说,认识了几十字就可以记在脑子里,他却不同,认识字多了,又张冠李戴,经常读错。内容短或浅显的文章,别的同学读几遍都能倒背如流了,他却读几十遍,几百遍都还是结结巴巴、吞吞吐吐的。就因为这样,所以经常受到老师的教训,同学的讥笑,人们就给了他一个外号“陈傻子”。

小陈正之并没有灰心,更不自暴自弃。他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笨,他就想方设法,左思右想,想出了“以勤补拙”的好办法。在学习时,别人读一遍,他就读三遍四遍,甚至八遍十遍;别人用一个时辰读书,他就用上几个时辰埋头苦读。他坚持一句句读,一个字一个字读,天天如此,从不间断。有一年,他跟老师读诗经,他就一段一段地读懂。每学完一章,他又把整篇文章串起来读。白天读,夜晚读,一直读到全部弄懂,背下来为止。从此后,老师同学不再鄙视他,对他刮目相看。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陈正之坚持不懈地努力,博览群书,养成了锲而不舍的好习惯,学问与日巨增。陈正之终于成为我国宋朝一位著名的博学之士,人们尊称他为“陈学者。”

解读

有志者,事竟成。即使是一个智力不如别人的人,只要他有一颗上进的心,努力学习,刻苦钻研,就能取得一定的成绩。陈正之就是这样的人,他智力不高,但没有灰心,更不自暴自弃,心里十分清楚自己笨,他就想方设法,左思右想,想出了“以勤补拙”的好办法。别人都不再鄙视他,后来靠着自己的勤奋好学,成为一个大学者。

陆游“书巢”博览

名言

人品、学问,俱成于志气;无志气人,一事做不得。

——申居郧西岩赘语

故事

中国文学史上写诗最多的人是陆游。他的诗集里有九千多首作品,相当于苏轼的两倍,白居易的三倍。而这还仅仅是现存的数字,不包括遗失了的。据推算,陆游一生创作的诗歌总数有将近三万首,就以六十年创作时间来计算,平均每年五百首,每天写一首多。陆游作品的质量也是很高的,陆游的心始终为祖国而跳动,他的笔始终为祖国而写作,他是个杰出的爱国诗人。

陆游是越州山阴人,从小就热爱读书。他的父亲是藏书家,他家有书几万册,经、史、子、集,应有尽有。陆游最爱读文学作品,特别是陶渊明、王维、李白、杜甫、岑参等人的诗。有一次他看见一本陶渊明诗集,拿来就读,越读越觉有味儿,从下午一直读到晚上,饭都忘了吃。岑参的诗格调豪壮,内容多写边塞杀敌,他十分喜爱。有时他边喝酒边听别人念诗,醉意朦胧中,似乎感到自己同岑参一道,正驰骋在抗敌的疆场上呢!陆游在学诗的同时开始不断地做诗。从十二三岁起,他的诗名就渐渐为人所知了。

那个时候,正是金兵入侵、中原沦陷、民族危机深重的年代。敌人的残暴,人民群众的英勇斗争,激发了他的爱国精神。他勤学苦练,为的是挽救国家的危亡。二十岁的时候,就已经向往着“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战斗生活。所以一方面学习剑法,一方面研究兵书。他在夜读兵书一诗中写道:

“孤灯耿霜夕,穷山读兵书。

平生万里心,执戈王前驱。

战死士所有,耻复守妻孥……”

翻译出来,就是:孤零零的油灯照亮了落霜的黑夜,我在深山里熟读兵书,寻找打仗的窍门。我很早就立下了驰骋万里的志愿,要拿起武器、奔向前线,驱逐敌人。爱国志士,从来就不怕牺牲,守着妻子儿女,这是可耻的行为。

陆游时时盼望着骑铁马、挥金戈,驱逐敌人,恢复失地。但在妥协投降派把持朝政的情况下,真是“报国欲死无战场”。他因为要求救国而遭打击,被调来调去,做了几任闲官。“困仇未报”,而壮士已经进入了老年!

陆游从1189年年底被罢斥,到1210年去世为止,中间除去约有一年的时间到杭州主修孝宗、光宗实录以外,二十年的漫长岁月都是在故乡山阴度过的。在这二十年里,他“身杂老农间”,有时还亲自到田间去劳动。他虽然遭到罢斥,而且已经老了,但并没有忘记灾难深重的祖国,他曾在老马行里写道:“一闻战鼓意气生,犹能为国平燕赵!”然而统治者是不肯让他去“平燕赵”的。为了排遣“报国无门”的悲愤,更为了吸取历史经验、寻求救国之道,他又像二十岁前后那样发愤读书,并且给他住的房子,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书巢”,还写了一副对联:“万卷古今消永臼,一窗昏晓送流年”。

有人问他:“上古有个巢氏,是因为那时还不会修房子。尧帝时代,老百姓也曾经结巢而居,是因为那时洪水泛滥,平地上住不成。你现在幸而有房子可以住,门啊,窗啊,墙垣啊,应有尽有,和一般人的房子一模一样,却偏偏叫做‘巢’,这是什么原因呢?”

他回答说:“在我的房子里,柜子中装的是书,面前堆的是书,头上枕的、铺的也是书。总而言之,一眼望去,除了书还是书。而我呢,饮食起居,疾痛呻吟,悲忧愤叹,始终和书纠缠在一起,偶尔想走动走动,都被乱书包围起来,简直寸步难行;有时我自己也笑起来说:“这岂不是我所说的巢吗?”

客人不信,陆游便带他走进“书巢”看看。起初,客人被书挡住了,进不去,后来,好容易钻进巢里,又被书围得水泄不通,左冲右突,还是出不来。于是哈哈大笑道:“一点儿也不假,像个巢,像个巢!”

陆游还有一间房子,叫做“老学庵”,这名字就是活到老、学到老的意思,里面也放了很多书,他在里面著书立说,曾写了一部老学庵笔记。

当然,在“书巢”、“老学庵”读书,并不可能真正排遣他的愤懑情绪。面对“三军老不战,比屋阻征赋”的现实,仍然唱出了“为国忧民空激烈”的悲壮诗句。直到临死时,还因“逆胡未灭心未平”,写了一首洋溢着爱国激情的示儿诗: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解读

为了排遣“报国无门”的悲愤,更为了吸取历史经验、寻求救国之道,陆游又像二十岁前后那样发愤读书,并且给他住的房子,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书巢”,还写了一副对联:“万卷古今消永臼,一窗昏晓送流年”。陆游怀报救国的热心,老而好学,这种顽强拼搏,不灰心气馁的精神让人非常感动。

王冕画荷

名言

积财千万,不如薄技在身。

——颜氏家训·勉学

故事

明朝有个大画家,叫王冕,擅长画荷花,许多人为了要他的荷花画,不辞辛苦,从老远的地方赶来。

王冕虽然很有名,但小时候却很贫困,白天替人放牛,晚上自己自修。

一天,王冕在湖边放牛时,忽然下起一阵雨,一会儿雨停了,但是湖里的荷花和荷叶却被雨水冲洗得非常干净。王冕看了非常喜爱,便想把它画下来,于是赶紧用身上的一点零用钱买了纸和笔来开始作画。起初当然画得不怎么好,可是王冕并不气馁,仍然不停地画,最后终于越画越像,跟真的一样。王冕便把荷花画拿去卖,卖得的钱拿回家孝敬母亲。

王冕因为荷花画得很好,许多人争着要买,他的生活便因此渐渐好转,不再替人放牛了,同时他的名声也渐渐远播,终于成为一个全国有名的大画家。

解读

可见,任何一个专家都是由不会变成会的,而专家之所以能成为专家,就在于他比常人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学习的时间愈长,下的功夫愈深,所学来的也就愈精。王冕并不是天生就会画荷花,而是长时期不停地画,画得不好再画,一直画到像了为止。因此,我们不论学习什么,都应该具备这种勤奋不懈的精神。

 
按“键盘左键←”返回上一章   按“键盘右键→”进入下一章   按“空格键”向下滚动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