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表扬的形式可以多样
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斯认为:“人性中最深切的禀性,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表扬和鼓励对于成长中的孩子,犹如阳光对于植物。不过千篇一律的表扬方式,可能会让表扬的效果大打折扣,因为孩子在不停地做着不同的事,得到的表扬词却是同样的,会觉得我们是在敷衍。
美国家庭教育专家阿黛尔法伯讲过这样一个家教案例:
法伯这天回到家中,刚一开门,就看见4岁的儿子拿着一张纸跑过来,上面有铅笔涂鸦,但是根本看不清画的是什么,儿子问道:“爸爸,你看看我画得好吗?”
“好。”法伯立即回答道。
儿子却没有露出高兴的神情,转身要回去,法伯见状赶紧补充:“嗯……你在这张纸上画了一个圈,两个圈,或许有4个圈,让我看看还有什么,直线和弯线,就像高速公路……”
儿子开始点头,法伯看到了儿子的神情,继续说道:“也不只像高速公路,还像是毕加索的画。”
儿子问道:“毕加索?”法伯说:“当然,他跟你一样勾勾画画让人难以捉摸,艺术家都这样。”法伯笑着对儿子挤了一下眼。
儿子高兴地跑回桌子边,继续画起来。
表扬孩子时,减少“很好”“真棒”这类的表扬词是很值得注意的,很多家长都明白表扬孩子的重要性,但是不知道该如何表扬,每次表扬都是用“很好”“真厉害”这种概括性的词汇,这种概括式的表扬,会忽略孩子的具体能力,最开始的时候孩子会很开心,但是次数增多之后,孩子就会困惑:怎么无论我做什么,都是“太棒了”“太好了”这样的词汇。一旦孩子感受到敷衍的成分,表扬对孩子就会失去效果了。
有一些家长反映说找不到表扬的重点,不知道该说什么,其实表扬孩子的时候不要只盯着孩子的学习,他的性格、文明礼貌、劳动表现、动手能力、卫生习惯等都可以进行表扬,只要他做得好,就可以对其称赞,这样表扬的范围就扩大了许多。
在表扬的方式上,不仅仅只有语言这一种,还可以通过手势动作表扬、书面表扬、物质奖励等方式相结合,根据孩子的特点和表扬的内容而定,尽量做到多样化,每一次都给孩子不同的感受。拥抱、亲吻等身体上的亲昵接触,也是一种很好的表扬方式。
物质奖励要会合理运用,不要用物质奖励去引诱孩子,不要告诉他做成了什么事就会有什么样的奖励,我们可以运用另一种方式进行物质奖励,比如用一顿丰盛的晚餐作为孩子最好的物质奖励,不仅让孩子体会到被表扬、被奖励的感觉,还不会让孩子骄傲,更有利于家庭氛围的增强。
陈先生的儿子小名叫泡泡,泡泡很瘦小,在同龄孩子面前毫无身高、体重的优势,所以他总是被人欺负,渐渐地开始自卑起来,话越来越少,总是一个人发呆,宁肯在屋子里坐一下午,也不要出去跟其他孩子玩。
陈先生见状很是着急,想帮助孩子改变这样的情况,他接受了当教师的朋友的建议,开始对孩子进行赞扬教育。陈先生开始主动锻炼泡泡做一些事情,然后表扬泡泡,他为了让自己的表扬更加真诚、动听,想了好多的表扬词,生怕泡泡对自己的表扬腻烦。
泡泡慢慢长大,性格也开始变得开朗。有一位亲戚问泡泡:“泡泡,你小的时候总是不爱说话,现在怎么这么开朗了?”泡泡回答说:“这都得益于我爸爸,他表扬了这么多年,而且几乎每一次的表扬都有新意,绝不重样,我非常庆幸我有这样一个爸爸。”
其实,表扬让孩子对自己做的事情感觉良好,是对他的一种认可,所以要弱化我们的主观判断,更多地关注孩子做的事情,并对其表扬。如,“你画的鸟似乎都要飞起来了”远远要比“我很喜欢你画的鸟”有力道得多。
我们还可以进行问句式的表扬,这能非常好地体现出对孩子所做的事情的尊重,如孩子带着自己的“成果”向我们展示的时候,不用直接赞美,可以询问一下他的“创作过程”“具体含义”“哪个地方很有难度”等,这种关心或许是对孩子最好的赞扬。
除此之外,把表扬的话语细分到孩子做的事情上面,哪怕把事情描述一遍都能够达到非常好的赞美效果。作为家长,不要吝啬自己的溢美之词,合理运用表扬这种“武器”,“攻破”孩子的内心,让孩子对我们产生信赖,并且因此受到激励,更加努力地做好事情,这就是赞扬教育的关键所在。
4把对孩子的责备包上“糖衣”
有时候孩子做的事情实在是太气人,家长们难以忍住心中的怒火,对孩子大声责怪,觉得只有这样才能够让孩子加深记忆,以后再也不犯该类错误,实际上在这怒气冲天的责备声中,孩子的心灵不知不觉地受到了影响。更有甚者,某些家长以为动不动就对孩子破口大骂能够表现出自己的父母地位,其实这是完全错误的。
小博要练小提琴,但是她拿琴的姿势常常不对,母亲见状就提醒她,谁知小博还很不服气。于是母亲就开始数落起来了:“上课的时候老师让你跟他学习拿琴的姿势,你眼睛往窗外瞄,让你拿琴的时候你又拿不好,跟你说了多少遍了琴头要抬高,你总是拉不了半分钟就低下去了,你能不能让我省点心,让你学琴花了多少钱你知道吗……”
小博听着母亲的责备也不说话,因为她已经习惯了。但是她妈妈并不这样想,跟很多发火的父母一样,见到孩子一句话也不说就以为孩子是无声抗议,于是越想越火大,愈发烦躁,再想起最近小博的种种不听话的表现,顺便就开始责备小博其他方面的不足了,什么迟到早退、挑食、赖床等。
结果自然是小博没心思练琴,效果不好,而母亲也越来越觉得这样控制不了情绪的责备有点儿过分,结果一边责备孩子,一边责备自己……最后小博哭了,她妈妈心里也难受,她想:我让孩子变得更好有错吗?
过于严厉地责备孩子不仅不会让孩子“吸取教训”,反而会让孩子伤心沮丧,会引起逆反心理,而据美国教育专家一项研究结果显示,与肉体惩罚比较起来,父母对孩子的动不动就破口大骂,更有可能在以后的岁月给他们造成心理问题。
当孩子犯了错的时候自然要给予教育,但是大喊大叫并不能解决问题,我们不妨在责备的过程中加点“糖”,既让孩子认识到事情的严重性,又不至于伤到孩子。家长要做的就是在任何糟糕状况下的批评都要冷静,没必要吹胡子、瞪眼睛,更不必进行“撒气式”的责备,时刻要记住责备的目的是让孩子认识到错误,而不是释放自己的怒气。
有些父母批评孩子时表情严肃,声音很大,以为嗓门越大,孩子越会记忆深刻,效果也就会越好。其实这是教育的误区,不能收到一定的效果。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在育才学校当过校长,学校里有一个叫王友的学生特别淘气,经常惹是生非,欺负同学。一天,陶行知看见王友用土块扔一个同学,当即制止了他,并叫他放学后到校长室来。陶行知从外面办事回来已经放学良久了,远远地看见王友在校长室门前徘徊等候,他赶紧把王友叫进校长室。
进屋后,陶行知让王友坐在对面,他从口袋里掏出一块糖给他,抱歉道:“这块糖是奖励给你的,因为你按时来了,而我却迟到了。”王友用疑惑的眼光看了看校长,不知道校长“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半信半疑地接过了糖。
陶行知继续微笑着,又从兜里掏出一块糖来递给他,说道:“这块糖也是奖励给你的,是因为我不让你打同学,你立即住手了,说明你很听我的话,很尊重我。”王友瞪大了眼睛,不敢相信校长说的话,还未等王友有所反应,陶行知又掏出一块糖来,语重心长地说:“我已经调查过了,你用土块扔那位同学,是因为他不遵守游戏规则,欺负女生。你砸他,说明你富有同情心、有正义感,应该奖励你啊!”
陶行知话音刚落,王友感动得“哇”地一声哭了起来,一边哭一边说道:“陶校长,我错了,我错了,同学再不对,我也不应该拿土块扔他。”陶行知听到这里,随即掏出第四块糖来递给他,摸摸他的头说:“为你能正确认识错误,再奖你一块。现在我的糖已完了,我们的谈话也该结束了。希望你以后改正错误,好好地学习,把精力用在课业上。”
从这以后,王友果然认真学习,团结友爱,遵守学校纪律,再也没有犯过错误。
前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说:“批评不仅是一种手段,更应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不要简单粗暴地对我们的孩子横加指责,而是用一些温和的话来对孩子进行巧妙的批评。家长要记住这样几点:责备要适时、适度。也就是说,要及时给予责备,趁热打铁,态度要严肃,语气要平和,讲清楚错在哪里,切忌翻旧账,把话题延伸到之前的错误上面,否则孩子很可能就听烦了,达不到责备的目的。
其次,如果怕平和的责备达不到教育的效果,家长可以用说明过失的后果来代替责骂,比如告诉孩子这种错误的行为将会给他和别人带来什么样的伤害,让孩子设身处地想一想,这样即可让孩子对此有悔改之心。
要让孩子知道我们是爱他的,一切的批评指责都是爱他、希望他变好,这样孩子就能够理解家长的用心良苦,孩子有悔过表现,如伤心、流泪、反省时,通过替孩子擦眼泪、搂抱、抚摸等举动,告诉他你是为他好,是爱他的,引导他说出对过失的认识,这样,你的责备不仅让孩子认识到了错误,也增进了彼此间的感情。